精彩回顾丨姜夔词选欣赏——“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68讲
发布时间:2024-06-26 14:31:54

姜夔(约1155-1221[i]),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转徙江湖间,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精音乐、善鉴赏、工书法,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空瘦硬”一帜,被誉为“词中老杜”。

2024519日,“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迎来第68讲,主讲嘉宾刘斯翰老师带领大家赏析姜夔名作《扬州慢》,共同感受词人对章法、句法、字法的独特创造。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以下内容根据主讲嘉宾课件整理,仅代表其个人见解)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蒄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荠麦,野生麦。③千岩老人,叶德藻,南宋著名诗人,姜夔的恩师。④黍离,《诗·王风》中的篇什,毛诗序曰:“《黍离》(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欣赏:

姜夔屡试不第,一生未曾做官,以在权贵门下为清客谋生。因姜夔于诗词、音乐、书法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故在士大夫之间颇得敬重和礼遇。一时名贤如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葛天民、叶适、朱熹等,与他都有交游唱和。著名诗人萧德藻更把侄女许配给他。姜夔曾经随萧氏居湖州十数年,后移居杭州直到去世。据陈郁《藏一话腴》记述:

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饮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由此可以窥见他凭仗才具,一度过得很是潇洒。因好友张鉴去世,姜夔晚年失去依靠,家境日渐穷困,六十岁后,不得不为维持生计奔走于扬州、金陵之间,去世时一贫如洗,靠朋友的资助才得以下葬。

姜夔词在两宋词坛占有重要的一席。近人夏承焘先生指出:

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诗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犷的流弊。(《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论姜白石的词风》)

吾大兄刘斯奋先生指出:

    白石词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在柳永、周邦彦的婉约妙曼和苏轼、辛弃疾的刚健雄奇之间,走出一条清空逋峭的路子。使宋词的晚期,再度表现出强健的后劲,展示出新的姿彩。(《姜夔张炎词选·前言》)

有研究者认为姜夔开创了宋词中“骚雅”一派:

所谓“雅”是指他们都受时代濡染,以雅相标榜,以雅为美学理想。所谓“骚”是指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侧重继承以《离骚》为开创和代表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

刘斯翰老师则认为:

自晏殊提出“复雅”的主张,为士大夫作词立下规矩,宋词便开始了雅、俗的分途。柳永词虽然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却被作为“俗”的代表摈出词坛。自此宋词就沿着雅化的路向发展。在姜夔之前,张先、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辛弃疾等为代表,分别对词的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后起的姜夔,主要是在其中开拓出了“清空瘦硬”一路。这里面当然包括了对词的章法、句法、字法的独特创造。我们今天学习姜夔,主要地还是从他具体的写作技法入手。我们的欣赏课,也主要通过分析姜词的个案,去深入认识他的艺术贡献。

接下来刘斯翰老师带领大家进入《扬州慢》一词的欣赏。

词调名“扬州慢”,内容咏叹扬州,即是咏词的本题。也如同白居易写《忆江南》词调,内容咏的就是江南那样。词之前的“小序”应该是后来补作。因为在作词的时候,姜夔还未认识“千岩老人”萧德藻。根据夏承焘所作《系年》,姜、萧两人的相识远在十年之后。所以,我们可以先撇开这篇小序,直接来看词本身: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本是“淮左名都”。淮左,指宋时设置的淮南东路,扬州即在这一行政区域内。它曾经是此地的著名都会。在扬州城东有地名叫竹西,也即是现在扬州邗江区竹西街道。这里曾经有一座禅智寺,也名竹西寺,本来是隋炀帝的行宫,由于风景优美,自唐朝时就是一个著名景点。“解鞍稍驻初程”,从汉阳沿长江而下,抵达润州上岸,改行陆路,北上扬州。所以词中有“解鞍”的说法。“少驻”即稍事停留的意思。“初程”,第一站,据我看来,这是姜氏初次离家漫游,而扬州是他打算停留的第一站。“过春风十里”,指由润州上岸,骑马陆行至扬州一段路。“春风十里”,出自杜牧的名作“春风十里扬州路”(《赠别》),词人引经据典,一是暗示冬至日,语云“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阴阳分界点,也可以理解为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二是映射词人心目中对于扬州往昔繁华的向往。“尽荠麦青青”则是变用了《诗·王风·黍离》篇首句“彼黍离离”(看见那禾黍长成行)。从杜牧那时“春风十里”的繁华,到如今“尽荠麦青青”的荒凉,高度概括了词家对扬州的观感,以及他心中的震惊。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南宋建立以后,曾在扬州一带与金朝发生过两次交战。一次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一次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其间相隔三十年,正是由于扬州一直处在前线,得不到复苏的机会,以致词人在第二次交战十五年后,所见仍然是一派衰败残破的景象。“废池”二句,以荒废的水池和经历兵火而仅存的乔木补写扬州社会衰败的具体景象,这是对前面“春风”“荠麦”的进一步勾勒。由于水池和乔木都隐喻着人,接上“犹厌言兵”也就是包括了扬州的百姓被问到当年战火,都是痛心疾首,厌恶之极。晚清词评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对此作了高度评价:“‘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也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这几句是对扬州败落的第二重勾勒。借助“黄昏吹角”的描写,凄凉况味被渲染得深寒刺骨。要紧之处还在于“都在空城”四字,它把扬州往昔的繁华一笔抹去,令人读之至此,陡生惊心动魄之感。词的上片到这里戛然结束,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

    下片,由“春风十里”一线飞渡,把杜牧这条“伏线”挑动起来: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郎,指杜牧。“豆蔻词工”,指杜牧《赠别》诗句:“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好”,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所引用的杜牧诗都以扬州为背景。姜夔这样用典,不仅仅在于符合规范,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目的,其实是在请出杜牧来替代自己抒怀。因为在杜牧那时(昔)的扬州,正繁盛之极,词人说如果杜牧此时(今)来到扬州,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样处理,当然比由词人自说自话更具历史感和更予读者以强烈的沧桑感。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是扬州瘦西湖的著名景点。它也曾经出现在杜牧的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家在这里仍然借用杜牧诗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愁情。“波心”二句,对应着杜牧的“明月”和“玉人何处教吹箫”,一方面是月明之夜,箫声朗朗,诗情画意,美好怡人;一方面是一片冷月,了无人迹,寒波寂寂,死气沉沉。词人凭吊今昔,凄凉悲慨。二十四桥因为桥边生长茂盛的红芍药,又得名“红药桥”。而在此处,“红药”还是暗用了《诗·郑风·溱洧》的典故:“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姜夔借用其中男欢女爱在春游时的快乐场景,来反衬眼下瘦西湖的冷落凄清,是加一倍勾勒。

最后,来谈谈这首词的“小序”。

这首“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也就是他为这首词专门谱写的曲子。当时姜夔只有二十二岁,由于精通音律,为这首词专门谱曲。这首词写成之后,一时传唱甚广,最终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可谓少作不磨。这首词还开启了姜词的一个特色,就是喜写小序。有些粗心的评家,认为这些小序内容与词的正文重复,故有“叠床架屋”之讥。其实并非如此。据刘斯翰老师研究,姜夔的小序与词的内容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具有互补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以本词为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在游历中途经扬州,“夜雪初霁”,这是词中没有的内容。当时,他骑着马冒着大雪连夜赶路,抵达扬州城的时候,天刚开始放晴。“荠麦弥望”,在词中衍化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补上了荠麦的颜色,从一片皑皑白雪中,它们正冒出头来,青青的在寒风中挺立着。而“春风十里”,不仅与“夜雪初霁”相照应,烘托出词人经过一夜跋涉,终于抵达扬州时欣喜的心情,又借用典故写出少年人对扬州的梦想。“入其城,则四顾萧条”,词人的失望之情如见,与“春风十里”形成强烈反差,其中的跌宕起伏,有力地撼动着读者。“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在词中加倍勾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而“戍”字点出南宋的扬州已成为边境,“空城”则呼应前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以一个“空”字,强调了词人眼前的扬州印象,令读者陡生惊心动魄之感。“寒水自碧”,在词中用重笔描画:“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绘声绘色,境界极美。“感慨今昔”等等,则是对作词宗旨的阐述,亦词序应有之义。

 

 

 

 

延伸阅读推荐

1.《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责任者】()姜夔著 , 夏承焘笺校

ISBN】书号10186·270

【出版发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载体形态】365页;21cm

【推荐理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是夏承焘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姜夔词作的编年笺校。第二部分是有关姜夔生平及词作版本的考索,特别是《行实考》一文,对研究姜氏生平、交游及其著述有参考价值。最后所附《承教录》,是对书中有关资料和论点的补充。这是一本广征博引、考证详明的著作,为研究姜夔作品及其生平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索书号】I222.844/J47

2. 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姜夔  张炎

责任者】刘斯奋译著

ISBN978-7-5406-7619-3

【出版发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载体形态】16221页:图 ;21cm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刘逸生刘斯奋藏书

【索书号】I222/1167/2

 



1.有关姜夔卒年,学界考证颇多。如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一文认为姜夔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前后。陈尚君在《姜夔卒年考》(《复旦学报》1983年第2)定在嘉定二、三年间(12091210)之间。韩立平《姜夔卒年考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姜夔约卒于宁宗开禧三年(1207)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