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洵能在近世词坛受到众人瞩目,在词学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词坛宗师彊村先生朱祖谋的推举与延赏至关重要。两人也发展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2024年8月17日,广图广州人文馆“唐宋诗词粤语讲座”第75讲,刘斯翰老师带领读者赏析陈洵词《烛影摇红(沪上留别彊村先生)》,共同品味这段词坛佳话。
错过音频直播?
没关系,
欢迎识别下方二维码,
收听音频回顾~
烛影摇红 沪上留别彊村先生
鲈脍秋杯,树声一夜生离怨。趁潮津月向人明,还似当时见。芳草天涯又晚。送长风、萧萧去雁。凄凉客枕,宛转江流,朅来孤馆。
头白相看,后期心数逡巡遍。此情江海自年年,分付将归燕。襟泪香兰暗泫。两无言、青天望眼。老怀翻怕,对酒听歌,吴姬休劝。
刘斯翰老师开讲(摄影:胡霄)
刘斯翰老师首先以黄节的《海绡词•序》引入今天的主题:
“述叔穷老,授徒郡居,微彊村,世无由知述叔者矣。”(黄节《海绡词•序》)
黄节的这个评述,揭示了陈洵和朱祖谋两位大词人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进入民国后隐居上海,致力词学研究和整理,有《彊村丛书》和《宋词三百首》、词集《彊村语业》等传世,是清末民初的词坛盟主。而陈洵不过是广州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这样遥隔千里,社会地位悬殊得离谱的两个人,竟然能够相遇,并成为莫逆之交,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这段近代词坛的奇缘,当初却与一位粤剧名伶有关。
陈洵早年在江西教家馆十余年,约于1909年返回粤,定居广州,租住西关多宝街闻穉书屋,设馆授徒自给。闲暇之时,他喜欢听戏,因此与粤剧名伶李雪芳相识,且两人交情颇深。陈洵为李雪芳写了很多词,这在《海绡词》中可以看到。李雪芳那时正享盛名,有“北梅南雪”之称。1920年9月,浙江临海、海宁一带大水灾,灾民达数十万,李雪芳应简照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爱国实业家)之邀,北上义演赈灾,陈三立、朱祖谋亦应邀出席,李雪芳将陈洵的词作介绍给朱彊村,由是牵动了陈、朱两贤的交往。
刘斯翰老师在讲座中(摄影:胡霄)
现存可见朱彊村致陈洵的第一封信是这样说的:
述叔先生足下:
曩读大集,倾佩无既。屡承虚怀商榷。鄙人弇蔽极,愧无以塞命。率徇鄙见钞得百十阙,排印成册,俾餍海内同嗜者之望,非敢有所别择也。
公学梦窗,可称得髓,胜处在神骨俱静,非躁心人所能窥见万一者,此事固关性分尔。兹先寄数册,余俟得,复再奉,恐参差也。
率颂
道祉
弟孝臧顿首
九月廿八
这是朱祖谋1923年所写。从中可知,两人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书信来往。据熊润桐《陈述叔先生事略》说:“初,彊村未识先生时,偶睹先生词数阕,读之大诧,以为真能得梦窗神髓者。百计咨访,始获致书道倾慕之意,愿得其稿刻之。”其中“偶睹先生词数阕”,即指李雪芳将陈洵词介绍与彊村事。及至朱氏读过之后,大为惊讶,并多方寻找陈洵其人,然后致信陈洵表示倾佩。在获得陈洵寄赠请教的“大集”后,主动为之选编并出资为之印行。朱氏又专门约请黄节为词集作序。开头引录的几句述评,便是出自这篇序文中。
1929年,广东中山大学慕彊村大名,想请他出任词学教授,朱氏辞以多病,随即介绍陈洵担任教席,并且亲自写信劝陈洵接受中山大学的聘请:
述叔先生道席:
衰慵不任,久未通问。上月为中山校事电达数言,度邀澄察。此事缘校长伍叔傥,初意属之鄙人,暮齿孱驱,讵堪此任?!乃为道及执事为斯道宗匠,且高踪密迩,尤为相宜。微闻此席分占时刻亦属无多,塾课余闲可以了之,谅可上邀俯允。伍君倾慕之忱极其殷拳,用敢再贡一纸以劝高驾,当蒙一诺也。
大稿卷二已付梓人写样,似较排印为美观。如有新作,亟盼录示续入。
此颂
著安
弟孝臧顿首
因朱氏力荐进入广东中山大学任词学教授,是陈洵一生的高光时刻。虽然在此前,因梁鼎芬的揄扬,把陈洵和黄节二人称为“黄诗陈词”,使得陈洵在岭南文坛名声卓著。1925年,彊村作《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其中有:“雕虫手,千古亦才难。新拜海南为上将,试要临桂角中原。来者孰登坛。”序云:“新会陈述叔、临桂况夔笙(况周颐),并世两雄,无与抗手也。”龙榆生后来追述道:“自斯论一出,而海绡词名遂震耀海内。”不过这并未改变其“教馆先生”的社会地位。1929年,担任中大教授,则使陈洵的社会地位,尤其经济状况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词学教授的讲席,月薪350元大洋,后升至420元。正因这样的收入,陈洵得以在数年之后,有能力购置房产,修建“海绡楼”。大约也由于相同的原因,使陈洵在1930年秋,赴上海拜会朱彊村。朱氏十分高兴,邀集在沪的一众文化名流,设宴为陈洵接风。今存与会者名单如下:
陈述叔(东武昌路岭南旅馆)
李孔曼(七浦路恒庆里)
吴湖帆(苏人、能词、画尤工)
袁伯夔(康脑脱路 湘人、善诗古文)
夏剑丞(极司非而路康家桥 江西人、刊有吷庵词、曾出仕)
龙榆生(真如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国文教授 江西人)
陈仁先(康脑脱路长康里底 工诗、刊有旧月簃词 鄂人)
黄公渚(爱文义路八十四路刘公馆 闽人、工诗、骈文尤工)
张孟劬(贝勒路同益里二弄) 苏幼宰(西武昌路广 里) 杏花楼 夏历二十日午刻
陈洵在上海逗留了一月有余,其间许多时间是在彊村所居“思悲阁”对坐谈词,由李孔曼作翻译,两贤谈得兴致勃勃。在即将离别之际,陈洵写下了这首《烛影摇红》词。
读者诵读词作(摄影:胡霄)
现在,我们就来把这词赏析一番。陈洵作词强调“勾勒”,强调“留”的手法,他说:“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在这首词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鲈脍秋杯,树声一夜生离怨。趁潮津月向人明,还似当时见。芳草天涯又晚。送长风、萧萧去雁。凄凉客枕,宛转江流,朅来孤馆。
鲈脍,鲈鱼脍,江南特有的一种菜肴。做法大略:把鱼切片,加米酒、盐、姜、葱腌制,蒸熟,加花椒末,淋热油,即成。这句指别宴,又暗含还乡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因以“鲈鱼脍”作为思乡赋归之典)。树声,秋风之声。趁潮二句,勾勒离怨,“当时见”回忆初到上海。芳草句,回乡之路,仍是对还乡的勾勒。送长二句,一是补“树声”,二是借“去雁”自比,又以之烘染秋景。凄凉三句,前面说怨,这里用凄凉补充,前面说还乡,这里用客枕点明。前面说“趁潮津月”,这里说“宛转江流”,把登船的渡头景致补足。朅来,即去来,概括了一个月在沪上的逗留,孤馆,与“凄凉客枕”相照应。这一系列的“断续”、“勾勒”,既是“留字诀”的具体运用,又把“离怨”表达的饱满、充实。
上片专写离情。词人离别上海,也就是与彊村这个大恩人、好朋友、真知己作别。陈洵用“离怨”这个分量很重的词,又接连用“凄凉客枕”、“朅来孤馆”描述此次上海之行,从词人渲染的一片悲情气氛,可见他内心满是“生离死别”的预感。实际上次年的冬天,彊村便撒手尘寰。
词的下片,进一步展开离别之情的描写:
头白相看,后期心数逡巡遍。此情江海自年年,分付将归燕。襟泪香兰暗泫。两无言、青天望眼。老怀翻怕,对酒听歌,吴姬休劝。
如果说上片只有词家一人,换头之后,变成了词家与彊村两人。“头白”二句,说两个人心里都反复掂量着第二次相聚的日子,那将是什么时候好呢?这一次晤面,自然更加深了彼此惺惺相惜的情谊。词人对朱氏说,你看那将飞向南方的燕子,它正托付着我的眷恋之情,明年春天,它又将会飞回来。这燕子岂不就象我对你的眷恋之情?虽然遥隔江海,“此情”如故。这里既是对前二句的回应,又倾诉了词人对好友的款款深情。“襟泪”句,表面看是流泪作别。“兰襟”,比喻知心朋友。唐卢照邻《哭明堂裴主簿》诗:“遽痛兰襟断”。这是字面上的一层意思,我以为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词家暗用了屈原《离骚》的典故:“纫秋兰以为佩”,原意比喻自己高洁的人格,这里用以比喻陈、朱两人所共同抱持的遗老的志节。这也是两人友谊更深厚的思想基础。“两无言,青天望眼”,一切尽在不言中!“老怀”三句,这里词人化用了周邦彦词句:“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不过,他的这个表达更加简洁,也更加沉重。词人在最后对离别之情再加一重勾勒,作了一个圆满的收束。
陈洵通过周(邦彦)吴(文英)对长调词技法的研究,总结出一套以“留字诀”为核心,以抒写感情之饱满为美感的写作技巧。所谓“留”,就是不一句说尽,而是分作几句,又不一气说尽,而是通过“勾勒”“断续”“呼应”等手法,分布在各处乃至于整合词中。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将一个感情充分地展示,令人读后受到强烈地感染。在这首词里,我们已经领略到,词人是怎样抒发他与朱氏话别的发自内心的深切“离怨”。
读者提问(摄影:胡霄)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一:近代广州城市文学与文化资源
【责任者】 何大进编
【ISBN】978-7-80696-567-2
【出版发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载体形态】412页;22cm
【推荐理由】本书收录有关近代广州城市文学与文化资源方面的论文33篇,包括曾大兴《陈洵和他的〈海绡说词〉》一文。该文从理论上和操作上辨析《海绡说词》的得与失,充分肯定了陈洵阐释、解读《梦窗词》的贡献,也指出说词中存在因循、牵强等不足。此文可与刘斯翰先生《〈海绡说词〉研究》(收入刘斯翰所著《史与诗》一书)一文互看,对读者进一步了解领会陈洵词作,有重要帮助。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蔡鸿生藏书、广州人文馆•广州地方文献
【索书号】K296.5/857
推荐书目二: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梦窗词
【责任者】(宋)吴文英著,汪政 张兰兰编注
【ISBN】978-7-02-012739-9
【出版发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载体形态】197页;21cm
【推荐理由】孝臧说陈洵“学梦窗而得其髓”。梦窗及南宋末著名词人吴文英。其词讲究音律、炼字炼句,以密丽胜之。本书为《梦窗词》选本,注释以词语基础释义为主,并附辑评。对读者了解梦窗词的基本面貌及遣词用句特点有所裨益。
【馆藏地点】文学图书区(非中国小说)
【索书号】I222/2719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