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之空间艺术工厂]广东电视发射塔:徘徊在恋旧与贪新的边缘
发布时间:2008-04-25 16:38:19
  电视塔首次发挥作用,就是转播国庆十周年实况。资料图片   中山纪念碑曾经担当过安装电视发射天线的重任。本报记者 黄皓

  人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电视功不可没。本报记者 黄皓   双塔并立的优美线条是广州人熟悉的风景。本报记者 黄皓   设计成八角形的电视塔具有民族因素。本报记者 黄皓

  时至今日,广东电视塔虽然不是广州最高最美的建筑,但它曾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期待。本报记者 黄皓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东电视发射塔

  质量鉴定:广东电视发射塔于1966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在当时,因为电视发射机是惟一的覆盖手段,因此,电视塔的高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70年代,电视塔兴建了微波站,增设了大功率的发射机,1983年,电视塔发射的信号覆盖范围不断增大。现在,广东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呼号为“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下设44个栏目;地面同时用微波向全省传送,呼号为“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下设22个栏目。

  质检报告
  电视塔的心理高度
  人们喜欢寻找一个城市的制高点,从制高点上看是判断一个城市最清晰的角度,而在很多人心里,制高点似乎也能够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
  上世纪60年代,从广州的电视塔边上走过,普通市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1966年,广东电视塔建成,当时的广州,普通人家还没有电视机,电视塔不但真的是中国最高的塔,和普通人的心理距离也很大。而广州的普通人家有电视机,最早也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整整十年间,电视塔对于市民来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登上电视塔看广州,是一个经典的旅游项目,乘电梯可以看成长中的环市路两边的高楼。1988年,有人从电视塔的凌宵阁上看广州,寻找珠江和白云机场、白天鹅酒店的位置,那一年,发射机架设在电视塔上的十四频道呼号刚刚确定为“广州电视珠江台”,以粤语广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方言播出的频道。也许站在电视塔上看不到林立的鱼骨天线,但普通观众已经可以感受到广东电视台与香港电视台的竞争,电视正在争夺观众的视线。人们能够贴近电视塔,电视也正在贴近人们的生活。
  今天,电视发射机已经不是惟一的覆盖手段,两座电视塔也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背景,它们重新成为陌生人。而新的电视观光塔正在设计规划中,新的电视观光塔可能更多地会保留其作为建筑的意义,而把工业化的部分变得更简练——电视发射,仅仅是观光塔功能的一部分。
  至于新塔有多高,广州市的规划局长明确表示,不会把建筑的高度和城市的高度等同起来,一个自信的、有高度的城市,已经不会单纯追求建筑的高度了。
  也许,新的塔可能会更高,但离我们的生活会更近。

  原景再现
  和城市的梦想一起经历风雨
  广东电视塔曾经是广州最高的建筑,今天,它已经悄然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当我们对电视越熟悉,对电视塔就越陌生,人们不再关注它的高和它的神秘。电视塔成为电视发射机的栖身之所,而成为城市背景的一部分,仿佛电视,正成为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一样,人们不再问“为什么”,当它不再是第一高度,也没有人有兴趣攀登,电视塔似乎失去了建筑的人文意义。
  我们重新寻找时发现,电视塔不是最美也不是最高的建筑,但却因为曾经和城市的梦想一起经历风雨,从而显出自己的厚重。

  1959年:电视天线架在中山纪念碑上
  广州人看到自己的电视节目,是从1959年开始的,在当年的十一前夕,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成果之一,准备试播电视节目。而当年的8月15日,广州电视台即广东电视台的前身才正式成立。
  1959年广东电视台试播时,发射机房临时选在中山纪念碑,发射天线安装在纪念碑上端。据老电视人的回忆,当时的设备仅仅是1000瓦的电视发射机,如果安装在广州最高点、但离市区较远的白云山上,恐怕效果难以保证,而当时市区几乎没有什么高层建筑,所以选择纪念碑架设天线也是无奈之举。当时通过这座临时的电视发射机发射出节目每周播出两次,每次两到三个小时。
  1959年9月30日晚上7时30分,以广州电视台的呼号用二频道试播黑白电视节目,在试播次日,电视台就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前广场,做了“广东省、广州市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会”和游行的实况转播。
  广州电视台从1960年开始筹建电视塔,并投入设计,但由于经济困难,直到1963年才开始动工兴建。

  1966年:广州有了250米高的电视塔
  很多市民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环市路两侧,曾经堆放过很多钢管,据说电视塔的建设也曾经因为经济原因而暂缓,最后还是在省委领导的亲自关心下,才解决了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大家都纷纷猜测,会起一幢什么样的建筑,直到几年后,一幢电视塔拔地而起,大家才恍然大悟。对于只有几十部电视机的广州来说,电视塔的作用似乎没那么快显现,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电视塔都是全国的第一高塔,也是广州的地标式建筑,成为广州人的骄傲。

  1988年:广州又建新塔
  1988年,广州市电视台试播,最初是租用建于花果山上的微波局的小塔,所以信号相对较差。1990年,广州电视台发射塔完工投入使用,因为海拔高度一样,广东电视发射塔和广州电视发射塔遥遥相对,成为广州市独特的景观。

  今日观察
  功能性为主,观光性不存

  广州人有许多和电视有关的记忆,但电波的传送和记忆的规律一样,总是转瞬即逝,倒是电视塔,因为曾经是城市的第一高度,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无人逾越,所以在有关城市的记忆中显得不可或缺。广州有两座电视塔,广东电视台的发射塔雄踞在越秀山上,广州电视台的发射塔屹立在花果山上,今天站在繁华的环市中路,可以见到两座电视塔遥遥相望。
  如今城市在增高,电视塔的高度就显得在降低,尽管如此,这两座塔勾勒出的优美线条却始终是广州人最熟悉的风景。

  雄壮清秀各不同
  两座电视塔究竟哪一座更高,许多广州市民也说不清楚,其实两座塔海拔高度一样,但广东电视塔设计得比较复杂,因此显得雄壮,而广州电视塔因为设计得比较简单,因此看起来比较清秀。
  广东电视塔为自立式,是一座八角宝塔形铁塔,由北京建工局设计院设计。它在建成之初,颇受好评,因为八角宝塔形设计有民族元素,是这座铁塔的亮点所在。据说塔的施工也颇有讲究,由八条腿支撑,每条腿都有三根圆柱组成的支架。每条柱子都是实心钢材,塔高200米,塔尖的振幅在一米左右。
  广州电视塔由广电部设计,相对而言,设计比较简约,是四边铁塔。
  总之两座电视塔一个雄浑优雅,一个简约秀丽,共同构成了广州亮丽的风景。

  观光功能已经取消
  很多城市的电视塔有观光功能,但从广东电视塔的情况来看,这个塔建于20世纪60年代,按照当时的设计,就没有更多地考虑观光功能。
  但广东电视塔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观光功能。当时电视塔内设有电视塔文化娱乐中心,乘电梯可以直到54米观光层。电视塔的第一层平台为星河音乐茶座,第二层平台是凌宵阁。到2000年,俄罗斯的电视塔发生大火,电视塔的观光功能取消。现在电梯已经停开,普通人很难再登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观光层了。

  第一访谈
  不仅是电视塔,而且是观光塔
  电视观光塔是未来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访谈对象:广州规划局局长潘安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的观光塔的高度会不会争夺“第一”?
  潘安(以下简称“潘”):城市建筑不会以争夺排名作为目标,而是要与城市的景观相呼应,而不是单纯地考虑排名。
  记:广州目前已经有了两座电视塔,第三座电视塔有必要建设吗?
  潘:新电视观光塔不但承担电视发射功能,而且还有观光功能和展示功能,是未来广州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电视塔与观光塔结合在一起,在很多城市有先例,比如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记:城市旅游为什么会选择“塔”这样的建筑形式?
  潘:中国古代的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宗教塔,一种是风水塔,在广州其实就已经有好几座塔,是颇有历史的,比如赤岗塔。塔历来都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现代的城市景观中,塔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本身是没有任何的功能,主是用来展示现代的工业文明,现在也成为著名的景点。
  记:新的电视观光塔的选址是如何考虑的? 
  潘:所谓观光塔,最重要的是有景可观。选择现在的位置建塔,是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考虑,观光塔建设用地处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市民站在观光塔上,就可看到两大轴线的各大景观。
  另外从中国建塔的传统来看,塔主要建在山腰或水边,珠江沿岸就有几座古塔。事实上,赤岗古塔也将和新的观光塔以及广电中心、南面绿化休闲广场一起组成新的旅游亮点。
  移动接收对电视发射提出新的要求
  访谈对象:广州电视台技术总监林卫峰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线电视用户现在越来越多,那么电视塔的作用是不是越来越小?
  李卫峰(以下简称“李”):只有无线用户才需要接收电视塔发射的信号,没上卫星的电视节目和没有光纤的珠三角地区,是通过接收无线信号发射来收看电视节目的。现在广州电视发射塔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广州周边和离广州较远的江门肇庆地区。
  记:除了针对无线用户,电视塔还有哪些作用呢?
  李:除了针对不是有线的用户以外,随着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塔发射信号还可以解决移动接收的问题。所谓移动接收,也就是车辆、船舶上的电视信号接收问题。移动电视是通过无线传输的数字化电视。
  记:新的电视塔投入使用后,广州电视接收塔是不是就没有用处了?
  李:也不会这样。一个电视塔不用覆盖整个地区,旧的电视塔可以做为发射点,使接收效果更好。

  随想录
  时代让它们无法同日而语

  从采访的一开始,我们就在寻找广东电视塔在建筑学上的意义。
  任何有关它的记载都很简朴,八角形,钢体。八角形是值得称道的设计,使电视塔有更多的侧面,保证它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度看上去都线条优雅。我们没有找到它的设计者,据电视台有关人员介绍说,应该是集体设计的产物。因此,它体现的不是某个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如果从设计上讲,它更工业一些。
  如果说现在的电视塔和新的规划中的电视观光塔有什么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现在的电视塔侧重于电视信号发射的功能,而新的电视观光塔则更强调“观光”。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发射电视信号,上世纪60年代,电视塔不高不行,而以今天的设备的功率来说,即使不足够高,也完全没有问题。新的电视塔“不限高”,是作为城市景观的考虑。如果从电视塔需要的高度来说,现在的200米,已经够了。
  广州的电视塔曾经也做过“地标”性的建筑,严格说来,它的美和它的地标资格来自它的高,200米,曾经在二十年内都是广州的第一。如果从美的角度来讲,对于当时电视塔的设计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并不是设计师不动脑筋,广东电视塔规划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即使是1963年中国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电视塔投入建设,也时时感受到捉襟见肘——这不是我们的臆想,尽管没有在电视台的发展史中找到相关的记录,但无论是老员工还是老市民,都有电视塔停停建建的记忆。据说当时电视塔的投资是380万元,而新的观光塔12亿元造价只是参考,规划部门表示“不限造价,不限高度”,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想到这里,我们热泪盈眶,并且由衷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可以自由创造美的时代而骄傲。

  数字电视塔
  建成 广东电视塔1965年建成,占地面积为0.81万平方米。
  广州电视塔1990年建成。
  海拔 两座电视塔的海拔高度是一样的,都是250米,其中广东电视塔地基海拔高度略高于广州电视塔,因此净高略高于后者。
  平台高度 广东电视塔一共有六个平台,分别建在50米、98米、110米、123米、155米和178米的位置。
  广州电视塔一共有三个平台,分别建在54米、130米和160米的位置上。当年两个电视塔分别建有观光层,分别建在98米和54米高的平台上。

  民间记忆
  最初,广东省只有60台电视机

  张木桂,原广东电视台副台长
  1959年广东电视台试播之时,全省只有60台电视机,是中央广播局配给的60台原苏联生产的“红宝石牌”、“纪录牌”电子管电视机,分别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大型企业使用,由于稳定性不高,还专门派技术人员跟踪维护。电视台的设备也很简单,第一次播出节目是直播,有转播车,但不能录播,因为连录像带都没有。
  当时广东电视台内有一部电视机,放在大厅内,围观者众,成为稀罕之物。
  1966年,登电视塔要爬梯子
  莫锦满,广东电视台技术中心退休职工
  电视塔刚刚建成之时,还没有安装电梯,架设天线需要通过梯子爬到200米高的地方。当时在电视塔上工作的大概有五六个人,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每天都到98米的位置观测检验发射机,监督电视发射情况,一天至少爬铁梯六次,每格一公分,刚开始爬的时候确实有点害怕,但习惯就好了。有时候刮台风,爬一次台阶浑身都湿透了。
  电视塔从1967年开始安装电梯,是上海电梯厂生产的可以承重一吨的电梯,这样,电视台技术部门的员工就可以通过电梯上下塔。
  30年来,电视塔上看广州长高
  吴亲,广州电视台技术部退休职工
  吴亲1964年到广东电视台工作,在他印象中,环市中路一带原是越秀山麓的荒地,环市中路修建于1958年,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条沙石小路,附近惟一的高层建筑就是今天的建设新村。建设新村向东还是一片荒地。电视塔屹立在越秀山的蟠龙岗之上,颇有木秀于林的壮丽姿态。
  吴亲在电视塔上工作三十多年,从环市路附近的白云宾馆到花园酒店,又到亚洲大酒店,他亲自见证了广州不断地在“长高”。

  远景展望
  广州将建新的电视观光塔

  广州市规划局在今年四月份透露,在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将建设电视观光塔,观光塔及其周边地区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将达到56万多平方米。用地范围内除了拟建的观光塔,还有绿化休闲广场、广电中心以及规划的赤岗塔公园、公共设施等用地。

  全息广州
  一座铁塔上的城市影像

  越秀山北麓的广东电视塔,在昔日广州人的眼中是地标之一。但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式微了,究其原因,一是当年广东电视一时无两的风光已经过去,尤其是对电视文化神秘感的消失,令人们难以仰视那座铁塔了;二是广州城市中心的东移,也使铁塔的所在区域逐渐被边缘化了;三是作为观光塔,它也没有利用好周边的旅游资源,根本没有作为文化地标去规划经营。种种原因印证了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一句话:“一旦某个物体拥有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换言之,文化才是建筑物的支点。铁塔还在,高度依然,但它因为缺乏文化深度以及商业氛围,退出人们的视野也是必然的。
  若要取得发射塔与观光塔双重身份且身价斐然,不妨注目上海“东方明珠”的风姿。亚洲第一高塔并非浪得虚名,以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建筑意境,加上它地处外滩对岸的黄金地段,与周边形成一种“整体景观”,令它从1994年开放迄今,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400余万人次,集传输节目、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商贸博览于一体,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标志性建筑体现那个时代人的期待”,可见“东方明珠”以“高大全盛”满足了国人对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构想。从这个角度看,广东电视塔继续当新广州的地标显然是不合时宜了。而有关方面已经立项规划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电视观光塔的蓝图,“不限造价,不限高度”的设计空间以及每天客流量1万人的指标,表明有关部门将其建成21世纪新地标的欲望。
  但旧塔还是大有所为的,它不妨可以建成一座广州城市文化空中博物馆。在这方面,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在越秀山这座最具广州历史含量的风水宝地上,越秀新晖仍是羊城新八景之一,若在越秀山上走一遭,然后登上铁塔鸟瞰羊城,会有移步换景、以微入宏、豁然开朗的感觉;二是与电视文化相连,通过电视资料的画面,展示诸如“广州城记忆,数字影像展”等主题,若是在某一个夜晚,当我们在一边回忆依稀旧影,一边指点脚下璀灿的都市,在恋旧与趋新的边缘令我们有跨越时空的快意。 □邓毅富

  下期预告
  广东广播中心是目前国内设计最现代化的广播中心,作为广东省精神文明重点建设项目,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进行建设和管理。首期工程于2001年完成,实用面积6500平方米,主楼高13层,塔楼高8层,二期工程计划在白云机场搬迁后续建,规划29层。

  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