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之空间艺术工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千年古国 魂兮归来
发布时间:2008-03-18 11:07:11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民族的形式征服了世界,它在国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在国内的名气。本报记者 黄皓
  墓馆合一的设计,总在有意无意地提醒参观者:你正在进入2100多年前的时光隧道。本报记者 黄皓
  古墓仍保留了挖掘时的原貌,但在上方,是以现代材料钢、铁、玻璃所构建的天然采光罩,古今分明,色调厚重高贵。本报记者 黄皓
  岭南院落式的陈列厅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本报记者 黄皓
  潘鹤的雕塑是点睛之笔。本报记者 黄皓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质量鉴定:如果说南越王墓是广州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那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可以算得上是广州最具文化意味的建筑之一。博物馆的主体设计从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大屋顶的格局中脱身而出,既与历史文化取得沟通,又充分显示出现代岭南建筑的特色与气派,成功地打造出广州一流的历史文化品牌,而南越王博物馆也被列为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

  质检报告
  用民族特色征服世界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如岭南文化一样低调内敛,初识时不大惊艳,越了解,越觉出其大方之美来。
  显然,博物馆的建筑,应该与博物馆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不单单是对考古成果的简单展示,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建筑群能以无声的语言,表达出古人的最高敬意——墓是帝王的墓,但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藏在象岗山腹心深处的南越王古墓,其所有奢华精致,都取自民间的劳动与创意,古墓的出土,不仅在广州城市历史考古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当时民间的种种智慧、工艺展现于现代人眼前。以传统的地域划分标准,岭南曾被认为是蛮荒之地,而广州的这一考古成果,在岭南文化史的书写上具有重大意义,偏见理应退却。
  要建造一座与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相匹配的博物馆,不仅要求其形式新颖、拒绝庸俗,同时又应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要在内部结构设计上与2000多年的历史联结起来,而且要因地制宜,与咫尺之遥的外界的喧闹隔离开来……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看到的南越王博物馆都做到了,是形式、内容、外观、使用的和谐统一。如果要简单一点理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确是座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城市也有趋同的倾向,直观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建筑的大同小异。客观地说,每一个城市都在极力抗拒这股趋同化的潮流——当然,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这也给了建筑设计师们一个挑战和机遇,而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是设计师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的方向。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成功,让人想起那句已经俗到家的真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深度解读
  地下玄宫 打开问号

  1983年6月,广州的一个考古发现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南越王赵目末之墓被发现,为研究岭南开发史、广州城建史、文化交往史等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列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南越王墓发掘后,广州市政府对墓原址做原状保护,并决定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保护和展示陵墓和出土的一千多件(套)文物,并最终选中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教授莫伯治、何镜堂的设计方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建筑金奖”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范例。

  风格解读 复古还是现代?
  博物馆就定在南越王墓原址上兴建,此时问题就出来了:此处为高楼林立的繁华之地,可供设计师施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是设计一个有复古主义味道的建筑,还是一个现代气息的陈列博物馆?
  主要设计者之一的莫伯治生前曾表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才是建筑师。另一名设计者何镜堂则告诉记者,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在此交会融合,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借用现代建筑文化的手段。
  莫伯治、何镜堂在构思时,在造型和装饰上参照了传统的重台叠阶、古埃及的阙门和汉代石阙的设计,然后巧妙地利用象岗山的斜坡地形,自下而上布置参观路线,上架玻璃天窗采光。而门前的石狮也放弃了雄视前方的传统姿态,改为侧身对望。
  此外,古墓离公路只有十几米,旁边有那么多的楼房,不可能全部都拆了来建博物馆,要建这么一个严肃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必须突破环境的限制。在不影响到墓本身的前提下,把墓的周围空出来,然后沿着山坡来建博物馆,这个建筑最终呈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性对称的布局,巧妙解决了空间狭小的难题。
  1988年2月,一座形式新颖、气势宏伟的建筑出现在世界参观者眼前。莫伯治认为这是自己的“得意之作”,而何镜堂自己则评价为“是一座地域性很强的现代建筑”。

  空间解读 突出墓还是突出馆?
  墓有墓的传奇,馆有馆的精彩。
  进入南越王博物馆,需要一步步拾级而上。正门所对的台阶,直接通往上方的古墓区,阳光穿过上方的玻璃罩,指引着一条陡峭之路,隐隐有着一种神秘气息。博物馆正面两堵石墙有如两座石阙耸立于两层的高台基之上,当中留出一条狭窄的通道,游人也许会诧异通道之细长狭窄,但殊不知它正好暗示了墓道的狭长隐秘,也显示出了主人身份的尊贵。
  从南越王博物馆的整体布局来看,古墓自然是中心。通过综合陈列馆的三层长长的台阶,参观者似乎突然有种豁然的感觉:在大片的草坪中间,是上方覆盖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的古墓原址,象征汉代帝王陵墓戽斗形封土。然而,游客要进入古墓原址参观,还需要绕一圈特地设计的回廊才能进入——在参观之前,已经有了一份景仰之心。
  南越王博物馆的薛燕告诉记者,环绕的回廊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方式,在这里,设计得更为精巧,起到了上下沟通综合陈列馆、古墓保护区和陈列厅的作用,三座建筑物浑然一体,自下而上布置了参观路线。古墓仍保留了挖掘时的原貌,但在上方,是以现代材料钢、铁、玻璃所构建的天然采光罩,古今分明,色调厚重高贵。而在文物陈列厅,也完全是古墓设计,每个厅都不设窗户,上方的天井也是采用钢架玻璃防护棚自然取光,外观有圭形、圆拱形、金字塔形、戽斗形,参观者均先由地上到地下,最后再从地下回到地上,越到地的深处,光线就越显幽暗。这种墓馆合一的设计,总在有意无意地提醒前来参观者:你正在进入2100多年前的时光隧道。

  功能解读 品位还是实用?
  设计之初,南越王博物馆就严格遵循“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我们就必须保护”的要求——即1964年制定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章程》(简称《威尼斯宪章》)的基本精神,避免以今损古,以假乱真,保护其历史的可读性与纯洁性。参观完整个南越王博物馆之后,大概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效果。有人将南越王博物馆视为是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而主要设计者之一的何镜堂院士就颇为自豪地说,南越王博物馆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红褐色是南越王博物馆建筑群的主基调,这种色彩的选用源于古墓原有的建筑材料。建墓时用了750块红砂岩,石料均采自广州附近的莲花山,而设计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红砂岩,不同的是采自东莞。如今博物馆的建筑外墙全用红砂岩石作衬面,庄重而不沉闷,极具文化品位。
  显然,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是广州乃至岭南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设计中的岭南风格也是设计者们想极力凸显出来的。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陈列厅的外部设计。参观完古墓原址之后,游人上到岭南院落式的陈列厅,一定会深深感触到岭南风情,而被精心保护起来的大榕树,仿佛是一座千年古墓与现代博物馆之间的无声见证者。
  正是在实用与外观上的独特设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1988年初落成之后,立即好评如潮,被认为是20世纪的建筑精品,位列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也成为广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其设计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文化感。他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院士资源网
  第一访谈
  南越王博物馆设计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这是我一生中的得意之作
  记者:在开始设计南越王博物馆的时候,主要有些什么设想?
  何镜堂:从构思上来说,我们的设想是,既然是古墓博物馆,那么主题就应该突出古墓,而不是建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另外,这个古墓博物馆的建设是岭南文化的一件大事,我们应该突出它的岭南文化特色。
  记者:博物馆的正门并不是很大,但让人感觉到气势非常不凡,设计中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何镜堂:古墓离闹市区这么近,如何让人们迅速和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沟通,让心情平静下来?我们设计的时候很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博物馆建筑总共只有40多米宽、十几米高,如果开门开窗的话,很容易就掩盖住了这种庄重的气氛,我们就选择用厚重的墙,材料用红砂岩,有质感,有文化品位,也有地方色彩;墙面则用浮雕来处理,潘鹤先生的雕塑主题就很突出。而且,墙能起到一个隔音的作用,进入到博物馆,心情一下子就静下来了。
  记者:博物馆对古墓的保护也让我们感觉到了设计中的独具匠心。
  何镜堂:墓的方位是南北向的,但博物馆的正门是东西向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就用了中国传统的围廊方式,给参观者留了一个过渡的空间。现在上到古墓区,参观者看到的是大片的草坪,沿着围廊再下到墓道,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们还考虑到要加强对古墓的保护,在上方加了戽斗形的玻璃罩,一是为了保护,二也是做到古今分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后人加上去保护的。
  记者:参观者对陈列馆的设计感觉也很特别,能否说一下这方面的设计情况?
  何镜堂:陈列馆的外部我们采用的是岭南建筑院落的手法,这也是我们突出岭南特色的一个亮点,包括当时的古榕树也都保存了下来。在馆内的设计我们希望把建筑压低,让人感觉到能与古墓沟通。另外,陈列馆中没有窗户,是与古墓的形式相协调,主要通过几个光棚来采光,外形则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元素,用了类似卢浮宫外玻璃罩的样式。
  记者:莫伯治先生生前曾说南越王博物馆是他的得意之作,你呢?
  何镜堂:我也是很得意的。我觉得整个博物馆的设计应该说是非常有文化品位,一是将2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内涵,用现代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简洁;另一点是吸收了岭南建筑布局、材料,是一座地域性很强的现代建筑。

  随想录
  2000年后,后人考我们什么古?

  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我们在博物馆四周观察了许久,最终费尽心机,得以爬上相邻不远的一处居民楼,以期能找到一个最佳的俯瞰拍摄位。对面是影楼,旁边是清一色的火柴盒式的居民楼,不远处有豪华的中国大酒店,解放北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夹杂在其中,仍然是那么显眼、与众不同。现代的城市气息,博物馆的宏伟静穆,二者并未有什么特别的不协调之处。不过,看到这些建筑架构,看看城市中的种种拥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广州长期被文化界误读误解: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气质里,的确是有许多东西被人们忽略了。
  我听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国外的声名,恐怕还要大过国内。事实恐怕也的确如此,那么好的一个博物馆,那么好的一座建筑物,了解的人却不是那么多,外地到广州来的人,有多少会第一个就想着到南越王博物馆去?
  现代城市每天都在上演极速扩张,城市是越来越现代化,建筑是越来越西化,如果世界真的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那是多么乏味的一件事。还好,只要去看过南越王博物馆的人,都会对这座博物馆的建筑有深刻印象,对这里展出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珍品叹为观止:“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墓主组玉佩、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叹古人的考究细致精巧,叹今人的快餐粗糙,忍不住生出一个疑问:两千年后,今天的我们成为后人们考古对象的时候,他们会从哪里着手呢?
  给后人们留一些有特色的东西,大概也是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吧。

  细节欣赏
  红砂岩:文化品位中的地域色彩
  在设计南越王博物馆的时候,莫伯治及何镜堂就想着选用一种既有文化品位又庄重典雅的建筑材料,最终选定了红砂岩。巧合的是,墓主人的墓室恰恰也用的是红砂岩。不同的是,墓室的红砂岩采自番禺的莲花山,而博物馆外墙所用的红砂岩选自东莞,可谓是岭南文化表现的异曲同工之处。
  天井:墓道博物馆处处合一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没有窗户的。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却是设计师有意为之,也是博物馆建筑的一大特色。最根本的考虑,是为了与古墓本身相协调,让参观者能时刻明白这是一个古墓。为了解决采光问题,除了通过室内的灯光照明之外,就是通过玻璃罩所构成的天井。所以在天气阴暗的日子,古墓道、陈列馆也都较为阴暗,是不是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浮雕:无声的解说词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里处处可见浮雕,这种设计可算是独具匠心。博物馆正门石墙上的浮雕,取材于墓中的出土文物;虎纹取自出土玉璧的纹样;两翼各站立高达八米的头顶日月的男女越人,手握巨蛇(相传蛇是古越人的图腾崇拜),取材于出土屏风构件中越人操蛇的形象,为越文化的代表。而在文物展厅内的墙壁上,亦有众多浮雕,当展示某些出土文物时,参观者只需看一眼其后的浮雕,无须解说,便能了然于心。

  民间记忆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吴娜(文化工作者) 大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去南越王博物馆参观,为了省车费,同学们一致决定骑车去。当时我刚学会骑单车,对广州的路况、交通一无所知。骑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中间曾掉链三次,两次差点丧生汽车轮下,N次和人家的自行车撞在了一起。但当我一看到那幢红色的建筑,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南越王博物馆最值得称道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它既有庄严的感觉,又非常人性化。它采用玻璃天井的设计,让人产生非常自然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像中“古墓”的阴森味道。
  太有中国味道了
  米歇尔(法国游客) 我第一次来广州就到南越王博物馆参观,这里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以前只听说过广州有这么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精美的文物,看了之后让我大吃一惊。这座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是这么精美,真是太妙了,特别是用红砂岩做的墙,真是非常地有中国味道,我很喜欢。
  南越王的坟墓寒碜了点
  张翠(大四学生) 那次我在南越王博物馆里耗了一整天,度过了一个坐在楼梯上啃面包的中午。说实话,觉得咱们南越王的坟墓寒碜了点,墓坑这么小,却建了这么大的一个博物馆,陪葬品也比想像中的少,但是建筑的确很气派。

  全息广州
  建筑之魂

  万物有灵。一个躯体如果没有灵魂,无论如何精美如何华贵,都只是一副臭皮囊。人如是,建筑也可如是观。
  好的建筑,应该是活的,会呼吸,懂得与人和环境对话。它既不会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会乏善可陈、面目可憎;更不会茕茕独立,甚至破坏周边的和谐。
  我一直认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最能代表广州特色的建筑。虽然它没有中信广场那么挺拔伟岸,也不如中山纪念堂那样地位崇高,但它平实中带着气度,低调中带着优雅。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十五年之后它的大致格局仍历历在目:红色的砂岩墙面,仿如时空隧道一般的甬道;散发着远古泥土味的东西耳室,种着岭南花草的陈列馆,还有中国味道浓郁的回廊……这是我第一次去墓葬类的博物馆,但丝毫没有不快的感觉,倒好像是郊游一般。
  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建造之初曾引起巨大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建筑史上伟大的作品。南越王博物馆也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由于置身闹市,因此它没有设计窗户,这是为了造成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但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盒子,它很多地方的屋顶是玻璃的,阳光可以自由地洒落下来,这既让千年的古墓没有一丝的阴森,也让人产生一种奇幻的感觉:脚下是两千年前的土地,头顶上却是最灿烂的阳光,时间是往前走了呢,还是停顿了下来?
  南越王博物馆前面车来人往,四周是火柴盒一样的居民楼。有人或许会认为它并没有突围而出,和周围的建筑划清界线。但我认为这正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在这里,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融为了一体,共同构成历史的延续与张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潘鹤的雕塑,那是真正的大师手笔,大部分是浮雕,形象灵动、轻盈,有着浓郁的岭南特色,加上红砂岩的衬托,好像它们是原来就有的,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那里一样。
  设计者之一的莫伯治生前曾说,南越王博物馆是他最得意的作品。我想,一个设计师,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件作品,也可告慰平生了。 □李秋水

  下期预告
  广州体育馆是广州市政府为举办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而建设的一项综合性多功能体育设施,2003年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从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看来,广州体育馆与优美的白云山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相互辉映,而体育馆内部精良巧妙的设计汇合了众多先进科技,是建筑与人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

  撰文:本报记者 刘炜茗 实习生 胡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