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之空间艺术工厂]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千千阙歌 乐动琶洲
发布时间:2008-02-25 11:12:50

  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以极富现代感的设计和恢弘的气势而成为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城市画报》记者 曾翰

  为方便展览和观光,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安装了91部各类电梯。《城市画报》记者 曾翰
  每组展厅间的双层架空钢桥丰富了层次。《城市画报》记者 曾翰
  一个使用总钢量达15000吨的钢结构精品。《城市画报》记者 曾翰
  仅仅在会展中心的外部散步一圈就需要半个多小时。《城市画报》记者 曾翰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质量鉴定: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珠江南岸琶洲岛,2002年底落成,首期投资40亿元,占地43万平方米,建成时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会展中心,仅次于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会展中心创下两项“世界第一”:单体展馆面积世界最大、钢横架跨度世界最长。其智能、通风、交通等几大系统,都体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质检报告
  始于自然,归于自然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集会议、展览、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兼具大型集会、庆典功能的特大型公共建筑,也是高科技、智能化、生态化结合的现代建筑,建设中大量应用国际高新科技。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位于珠江最后航道交汇处的琶洲岛内,西临规划中的体育健身公园和华南快速干线,东邻科韵路和琶洲塔公园,南临新港东路,北临滨江环岛路和珠江,自然环境优美,有优越的交通可达性,地铁2号线在会展中心两头均设有站口。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于延伸来自珠江的“飘”的感觉。波浪般起伏的屋顶使会展中心宛若自珠江飘扬而至,并以优美的姿态融于周边环境之中,始于自然,归于自然。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采用不锈钢、幕墙等现代材料,在规整的平面上创造了自由的空间造型,犹如一颗夺目的明珠,展现在珠江边。其整体设计着重表现从母亲河吹来的“和煦之风”这一主题,轻轻地“飘”在珠江边,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珠江水边景观。将珠江自身的“光和风”、“水和绿”融为一体。它是广州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为广州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
  作为广交会新址的目标来建设,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意在强化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地位。在经济上,国际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促进广州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会展中心有望成为广州走向世界的一大平台。

  深度解读
  内行看门道 飘在珠江上空的鱼
  提交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理念:灵动的珠江要有飘扬的音符
  会展中心的外形,从高处俯瞰,如一朵白云在江畔飘动;而从东面侧看,则似一条奋起跃上珠江南岸的鲤鱼。这一设计,是日本一家著名设计机构佐藤公司在强手如林的国际招标中胜出的,富有时代感和标志性特征。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来自珠江的“飘”,波浪般起伏的屋顶使它宛若自珠江飘扬而至。这种理念与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设计有些相似。
  亲水公园构成会展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江边的码头更方便了人们与水的接触,并为珠江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东北侧室外展场上粗状的榕树、叠级水池与建筑架空层结合在一起,也体现出岭南地域建筑的水文化,形成会展中心内部的主要景观点。
  技术含量:全钢结构超级现代
  会展中心整个工程用去20万平方米的进口不锈钢板,与铝合金板相比,投资高了,但效果好得多,不仅防锈,而且质感强,能充分突显建筑的现代感。
  会展中心被誉为我国钢结构建筑的精品。二层顶屋架采用世界跨度最长的钢横架系统,总用钢量达15000吨,体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展览空间相配套有众多辅助空间,每一单元展厅中都有相同的洽谈室和卫生间,为使参展者与参观者有方便的就餐环境,在东北侧架空层、首层和夹层处均设计了大型的中西餐厅,可供万人同时用餐。
  此外,会展中心的智能、通风等几大系统,都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其中,天窗自然换气系统由计算机按照内外部环境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调节窗的开启度,被喻为“会呼吸的窗”。

  美术视角:来自色彩的点缀叙说着空间的美感
  会展中心外以红、黄、蓝三组颜色作为珠江散步墙面的主要色彩。南侧面16米以下为红色,16米以上为蓝色,而与南边对应的北端实墙则采用黄色的压形钢板,鲜艳夺目,充满生机活力。放眼望去,每组展厅间的双层透空钢桥把整个步道划成五组相互串通的空间,丰富了空间效果。而每组单元中的扶梯侧板都采用清光玻璃,把扶梯内部的机械美感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钢桥的钢体结构、扶梯的机械结构、幕墙的玻璃结构以及通向展厅的组组条形码引导线都体现出高技术的特征。
  会展中心的内部装修同样体现与土建筑相适应的单元式作法,各展厅均采用白色及浅灰色材料,各种管道及检修道隐没在多组天花之间,而周边的立柱均为白色喷涂,只有中部大柱采用灰色铝板装饰,其目的是为装饰内部的空调风口。展厅地面原以钢筋混凝土现浇现抹平的作法,但因施工过程中表面被机械磨损严重,最后不得不在表面增设一层细石混凝土,其效果与原设计无异,朴素大方。

 
 外行看热闹 伸向珠江的竖琴
  软件:配套还要增加
  提交者:李先生(展览策划人)

  李先生曾在会展中心策划了一次规格颇高的广州车展。他说,国内外大型车展,对展出场地的要求不仅大,还要配套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等。北京、上海车展就受到了这些条件的限制,展出面积分别是8万和5万平方米。相对而言,广州则拥有了更优越的展馆条件,广州车展与举行车展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硬件一样,格调已经很高,但细节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会展中心建筑面积亚洲最大,但会议室、商务中心、餐饮等配套措施还未完全跟上。

 
 硬件:美得让人激动
  提交者:陈可意(学生)

  陈可意是第一次到会展中心参观,她兴奋地描述自己的感觉:沿着散步道与北侧展厅间的过道走去,首先看到的是北侧展厅建筑物的屋顶贴面,由灰白色水泥块拼接而成的贴面坡度柔和、平顺,踏上去几乎感觉不到倾斜。从会展中心出来后,一直往北而行,珠江越来越近,南北向的终端散步道,外形十分优雅动人,犹如一把伸向珠江的竖琴。亲水公园曲折的咖啡色九曲桥连接着浩荡的珠江水,抬眼左望就是雄伟的华南快速干线,感觉很美妙。

  周边:交通四通八达
  提交者:何先生(市民)

  何先生至今去了会展中心三次,有两次是去看车展,最近,他买了私家车。他说,会展中心与以前的广交会相比,位置太偏了。但地铁二号线在会展中心的西面和东面将分别有新港东站和琶洲站两个车站,交通也较方便,但感觉不是太远。他自己有了车以后,才体会到会展中心的交通的确不错:西面的华南快速干线、南面的新港东路、东面的科韵路等宽阔的主干道路,会展中心主体建筑旁边的会展西路、会展东路等功能内线道路,可以说是四通八达。

  第一访谈
  这是一个民主自由的设计

  嘉宾: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设计者之一。
  记者:你所见证的会展中心的初期建设情况是怎样的?
  倪阳:这个工程的建筑方案中标者是日本佐藤公司,他们中标后在国内寻求合作单位,最后敲定我们设计院,当时日本方面认为这个工程建设要8年时间,后来他们调整到6年,我们实际完成是2年。当时的很多设计都是我们完成的,他们给我们的图根本没法用,要重新来过,我们花的时间非常多,加班加点地工作。当时用人海战术,为保证质量、保证数量、保证时间,光建筑设计人员在高峰期就有15个,平时也有12个。这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记者:像这种建设速度达到这种规模,在建筑史上有没有类似情况呢?
  倪阳:我们在设计这个会展中心之前也参观过美国、日本近10个展览馆,都是非常新的。我们都吸取他们的优越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是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就是时间上来说有点仓促,所以大家就用大量工人来“会战”。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这样大规模的会展中心建设。
  记者: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会展中心有什么独到之处? 倪阳:设计费、造型、平面功能、技术手段等在国内来讲是领先的,我们应该值得骄傲。从构思来讲,这是用了一个飘带的感觉,在珠江边上把水引向岸边。会展中心本身是一个集结地,是联系中国和外国的桥梁,用商品促进友谊也好、经济也好,就是这么个概念。飘带让本来非常呆板巨大的体型,变得比较轻飘些、轻盈些,给人感觉非常优美、非常有气势。
  记者:会展中心在设计上是如何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倪阳:这个建筑堆的设计是非常退让的、谦虚的。在建筑跟人的关系上,有两点处理得很好,第一是人流的组织,它在处理上手段非常高超,人从进入展馆到出去,都在一个非常安全的专门的人行道上行走,跟车道是分流的,是完全脱离的,不交叉的。第二是会展中心中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完全看到珠江的,还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是走出来就看到珠江,在一个宽阔的平台上、在人和环境的互动上,考虑比较多。
  记者:你个人在会展中心的空间设计理念上有没有印象较深的体会?
  倪阳:从工程上讲,当时采用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新的想法——民主自由的设计。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以平等、公平的概念,各个展馆是非常统一平均的,每个展馆几乎是同样的尺寸,保证所有参展的单位在平等线上,不会有些展馆漂亮些、大些,有些闭塞些、小些,人为地造成不平均、不平等,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忌讳的。此外,在交通和功能的组织上也是非常精彩、非常实用。工程的造价在全国来讲也是处于中低水平,用适当的钱做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高水平建筑。

  随想录
  艺术的,更是经济的

  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里面走马观花一圈,需要一个小时,在会展中心外面散步一圈,需要半个小时,不得不惊叹这个建筑的宏大。惊叹之余,更深思其背后的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广州的定位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是国际大都市。但一直以来,标志性建筑寥寥可数:中信大厦、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新体育馆、新机场,到底哪一个更具标志性建筑的特质呢?今天,有了一个答案:就是会展中心。
  在采访中,不止一个专家说到会展中心的战略地位。广州定下“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刚好位于“东进”、“南拓”的交会点,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乃至珠三角经济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会展中心的建设便为广州未来的发展战略布下关键的一步棋。
  这是一位美国市长的名言:“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开一个国际会展,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经济学家则论证过: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还给交通、旅游、餐饮、广告、金融等带来巨大商机,并牵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成功的国际会展业,利润率超过25%,产业带动系数大约是1∶10——每收益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益10元。
  有了这么好的硬件,就需要更好的软件。我们期待,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和周边服务业不断涌现,这对推动广州经济新一轮的飞跃,可谓意义深远。

  数字会展中心
  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

  会展中心首期投资40亿元,占地43万平方米,是广交会现址的两倍多,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拥有三层共16个展厅,展厅总面积16万平方米,有国际标准展位10200个,有能满足30000人同时用餐的服务设施。

  2200个停车位
  在会展中心地下层部分,距离地面有4.8米深,南侧设计为大型的室内停车场,总面积可达到49917平方米,设计有1800个停车位,足够各路展商停车使用。在会展中心建筑物周围的空地上专门设计大约400个室外停车位,供工作参展车辆使用。

  91部各类电梯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充分考虑到了展览和观光的需要,在整个建筑群体的100多个出入口中,均匀铺设了自动扶梯46条、水平观光扶梯16条以及垂直升降电梯29台,以方便人们使用。

  16个展厅
  会展中心拥有三层16个展厅:架空层3个,首层8个,二层5个。首层、二层共13个展厅的规格都是长130米、宽90米,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会展中心的内部设计和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大型会展的需求。对展厅承重能力要求最高的重型机械展、对展厅净高要求最高的帆船展,都能承受。

  “以人为本”的理念
  紧急情况5分钟疏散完毕

  会展中心共有100多个出入口和紧急通道,供特殊情况下人流疏散使用,人们可在5分钟内全部安全疏散完毕。会展中心建筑物内部还将普遍采用一种“夜光指示牌”,即使是在夜间熄灯后或是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断电时,里边的参观参展人群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男厕绿灰色女厕粉红色
  人性化是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一大特色,连厕所的颜色都可体现出来。这里的男厕是浅绿灰色,女厕则是粉红色,界限分明而又趣致。在厕所的墙壁上装有液晶显示的室温调节装置。

  全息广州
  以浪漫的语言说广州

  “务实”这个词对于广州这个城市太深刻了,它不仅深烙在形形色色的市民身上,而且深烙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物上,就像你很难不通过条件、交换而有所获得一样,你很难在周围环境中找到一座有那么点不知所谓的、浪费的或无理的、浪漫的建筑。
  两年前我去看广州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其大看台的设计隐喻了广州的市花木棉花,10个分区共由五条弧线有力地勾出大大的木棉花花瓣的抽象轮廓。有设计师朋友不以为然地对我说:“没有必要这么牵强吧,是不是把所有的椅子都做成木棉花才更广州呀……幸亏市花是木棉花,要是菊花可怎么好呀!”  
  当时大家很痛快地大笑一回。如今我却突然想,所谓的“牵强”有什么不可以呢?在建筑领域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潮,认为建筑是城市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表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我对此深有同感,即使没有人对你说什么,只看城市景观、城市建筑,我们都会非常直观地察觉到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是一个有着非常悠久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老城市……而从广州建筑看,可能也会被打上“务实”的评语?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觉得是有点失败的,因为“务实”只能是广州的一种文化精神,不能代表广州文化的全部,尤其不能代表广州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全部表情。所以,我想,只要技术条件具备,即使将整个体育场做成一朵立体大木棉花都没什么不可以。
  如今木棉花显然是还没有的,不过广州已有了一条很讨人喜欢的“鱼”——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有关会展中心如何高科技、现代化等等虽然都是建筑存在的根本,不过大多数市民像我一样并不是它直接的使用者,可见大多数人觉得它好应该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觉得它好看。一条在水边的“鱼”,两条起伏波动如竖琴一样的走廊,虽然是坚硬的钢筋铁骨,说出的却是浪漫柔和的语言。
  广州可以是一个务实的城市,但不应该成为一个乏味的城市;城市建筑可以经济实际,但不应该因此而彻底放弃人本的、文化的审美情趣。我想广州终究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文化城市,需要更多的大胆的想像力来支撑,需要用更多浪漫的语言来诉说。 □章宁

  下期预告
  如果说南越王墓是广州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那么,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就可以算得上是广州最具文化意味的建筑之一。博物馆的主体设计从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大屋顶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既与历史文化取得沟通,又充分显示出现代岭南建筑的特色与气派。

  撰文/本报记者 李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