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曲大家谈第八讲精彩回顾:羊城重闻古腔粤曲八大曲
发布时间:2017-01-12 18:23:11
  

题图:1218日的广州人文馆星光熠熠、座无虚席。

 

1218日下午,粤剧粤曲大家谈第八讲“羊城重闻八大曲——古腔粤曲‘八大曲’在香港的整理实践介绍”在广州人文馆开讲。本讲请来粤乐大师梁以忠长女、粤曲琴腔创立人、粤剧名伶梁素琴女士,梁以忠幼女、粤曲唱家梁之洁女士,以及香港演艺学院讲师、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周仕深先生共同主讲。著名星腔艺术家黄少梅女士也应邀出席当天活动,并与读者互动。

 

1.粤乐大师梁以忠长女、粤曲“琴腔”创立人、粤剧名伶梁素琴女士与著名星腔艺术家黄少梅女士莅临广州人文馆,读者反应热烈。

 

嘉宾把历年研究所得的粤曲资料,和梁以忠先生的珍贵录音与读者分享,并交流艺术实践经验。一众港澳粤曲爱好者,广州本地曲坛人士共同出席了本场活动,现场星光熠熠,此时的人文馆既是嘉宾与读者互动的平台,也因众多资深行家的出席而成为古腔粤曲交流的殿堂。

讲座以梁之洁与周仕深对讲的形式进行,名伶梁素琴女士压轴出场。梁之洁女士从1954815日《戏剧艺术》杂志中潘贤达先生所撰的“粤曲论”讲起,讲述何谓“八大曲”。

 

何谓“八大曲”

根据潘贤达老师的资料介绍,上世纪50年代,白话粤曲在香港已十分流行,古腔则濒于没落。潘老师有见及此,在《粤曲论》中提出古腔的优点。梁之洁女士介绍,潘贤达老师是早期香港大学建筑系高材生,出生自书香门第。其父亲名叫“潘大新”,是清朝的孝廉公,对传统粤剧古腔很有研究,并撰写古腔粤曲《季札挂剑》和《小青吊影》等,潘贤达老师家学渊源,对古腔很有研究,是香港著名的古腔专家和粤乐玩家。澳门李锐祖先生,是潘贤达老师的入室弟子。潘老师与梁以忠先生很有渊源,梁以忠先生曾在潘家居住,大家对古腔认识很深,家里很热闹。他们自己出资,请一班师娘来唱古腔,他们练习拍和和演唱。梁以忠先生的古腔据说主要学自一位叫“义妹”的师娘。

 

什么叫古腔粤曲?

 

 2.梁之洁女士(右)和周仕深先生(左)在讲演。

古腔粤曲是指流行于1920年代以前, 以官话演唱的粤曲。周仕深先生指出,现时粤剧粤曲演出仍能听到的“可恼也”、“杀败了”等词语,就是粤剧官话的遗留。关于官话的历史,周先生说:“在粤剧之先,就已有官话。因为粤剧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朱次伯、白驹荣等老前辈的努力改革下,从官话转以白话演唱粤剧粤曲”。周先生介绍“官话”的来源有几个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中州音:“粤剧官话属于舞台上的方言,京剧、昆曲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由于早期戏班在各省流动演出,唱戏台官话让大家都能听懂。随着戏班的流播,从中州地区逐渐流入广西,再入广东,当中混杂了一些地方方言和地区语音,慢慢形成今天所听到的粤剧戏台官话。”周先生亦提到广西的邕剧亦保留了官话的演唱,当地称为桂林官话。

官话虽然有很多语音与普通话相似,但它不是普通话,所以学起来较困难。梁之洁女士补充:“几十年来戏行老前辈在官话发音上有不少争论,也无谓谁对谁错,由于前人没有好好地以文字或其他方法把官话记录下来,各唱各的,比如究竟‘成’字怎么念,会产生争议。后来,我们认为,不要拘泥于这么狭窄的范畴,既然现在已不可考,大家可以不用太仔细,不拘一格,只要不太离谱就行。”

古腔的好处是,由于古腔字少腔多,在培训自己拉腔的时候细致很多,如古腔基础扎实,那么对日后演唱新曲的唱腔设计和运用很有帮助。

 

古腔音乐拍和“五架头”

本讲为读者介绍古腔的乐器——“五架头”。古腔音乐拍和五架头包括:弦,提琴,三弦,月琴,掌板。

早期粤曲梆子、二黄分明,如果唱二黄曲,二弦定调为“合尺”,如唱梆子曲,就要调“士工”。自梆黄合流以后,就以“合尺”为基本定调。梁女士补充:“先父梁以忠先生曾在手稿中提到过关于广东音乐的转变,他说由于乐器的转变,于是令古腔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因为梆黄合流以前,要唱‘合尺’就整首都是‘合尺’,要唱‘士工’就整首都是‘士工’,这样就缺少了变化。自从梵铃、高胡等乐器进入南方以后,粤曲伴奏乐器百花齐放,一首曲就能唱很多花样。这些乐器什么调都能演奏,花样繁多。渐渐,比较单调的古腔乐器就被人们所遗忘了。”

提琴定弦为比二弦为低,二者配合和谐。小三弦琴音色很突出,很清脆,此外还有月琴,音色也很好。当天周仕深先生更带了一把小三弦琴来到现场介绍。

梁之洁女士继续谈到:“古腔掌板很重要,需要通过不同气氛、音乐变化去衬托。古腔粤曲使用高边锣鼓或文锣鼓组合,京锣鼓是受京剧的影响而后来引进的。”梁女士回忆起小时候,曾跟随父亲梁以忠先生到香港商业电台录制“八大曲”。当时看到过一个大钹,叫“尺八”。师傅敲的时候就像做扩胸运动一样,脚要放在凳子上“扎马”,敲出的声音很雄浑。现在“尺八”已经找不到了,目前国内需要订做,而美国波士顿则有人收藏。1966年收录古腔“八大名曲”的时候,没有“吹口”(吹奏乐器)。当然武场还是会有点“吹口”。为了音色丰富,还可以加椰胡、秦琴或横箫等乐器。

 

二十年代粤乐的派别

从潘贤达先生研究得知,⼆⼗年代粤乐的派别有如下几个:

1.  戏班

讲求唱做并重、两者兼备。过往小武,有新华、靓元亨等等,全部唱古腔,直至朱次伯引入“广嗓平喉”才转变。戏班古腔的长处在于“道白”和锣鼓,正所谓“千斤口白”。喜欢看戏就是因为有大锣大鼓。有唱有做,这是戏班的特色。

2.  八音

八音班是一个团队,有一班音乐师傅,没有做手,不化妆,有说白、歌曲。唱则完全模仿戏班,以唱功为卖点。每逢广府人家里或村里有喜庆之事,或每逢过年过节,都回邀请八音班上门演奏,他们不以个人名义演唱,唱的是古腔。

3. 玩家

是业余爱好者,他们对艺术的要求很高、很细致、精益求精。他们有时间慢慢研究唱腔,创制了板面,过门,去适应五花八门的腔调,此派最高成就即以“八大曲”为最高峰,也是玩家音乐的特点

4. 河调

即“平康中人”,解放前的广州有一种行业是专门唱歌的。从业者能歌善舞,当时广州有些小女孩从小学乐器,即俗称的“琵琶仔”。在旧广州的榖埠、大沙头、陈塘南等都是妓院集中地,未“梳拢”的琵琶仔就度曲、陪酒。献唱的时间,则有专门的乐工为他们拍和,他们的歌乐自成一家,称为“河调”。

现场,梁之洁女士与读者分享了一段古腔“河调慢板”,颇有韵味。梁之洁女士介绍,古腔多以短曲为主;而八大曲的形成,则是长曲,就像一套戏,皆因所有八大曲源自戏台的台本。

 

粤乐大师梁以忠先生与古腔粤曲

周仕深先生介绍:“梁以忠,横跨粤剧、粤曲、粤乐三个范畴,吹弹拉打撰唱度,均精通、胜任。他最出名的就是‘笛仔王’,也弹扬琴,与吕文成合奏过许多作品。他精通许多乐器,众多录音由他任伴奏,他也曾担任不少剧团的头架,也担任过小明星(‘星腔’创始人)的头架和音乐设计。二弦是最重要的乐器,用丝弦,不容易拉得流畅,但梁以忠先生演奏灵活,音色清晰。梁以忠也擅唱,名曲有《明日又天涯》、《唐宫绮梦》等;写谱子同样胜任,“春风得意”、“落花时节”等。希望陆续挖掘这些曲子重新编配。梁之洁女士现场播放了珍贵的录音,梁以忠先生关于八大名曲的原声介绍:“关于八大名曲,原本属于舞台剧本,有唱,也有白,后来经过很多音乐名家精心研究、去芜存精,重订腔调与节拍,所以每一首曲都有独特的唱腔,至于拍和的音乐方面,也有种种不同的板面、过板、过序等等,规矩、法度相当严谨,唱的与拍和的都非有深厚的基础不可。”(原声由香港商业电台录制,梁之洁女士提供)

    八大曲所作的处理包括以下几点:

粤剧剧本歌曲化

删去道白

注重唱腔

加入丰富多彩的音乐拍和

梁之洁女士介绍,八大曲原来共有十一首曲,实则为“歌曲化的剧本”:

1. 辩才释妖 (东坡访友)

2. 韩信弃楚归汉 (投汉)

3. 李忠卖武 (鲁智深出家)

4. 百里奚会妻

5. 杨六郎罪子

6. 黛玉葬花

7. 附荐何文秀

8. 雪中贤

9. 曹福遇雪登仙(走雪)

10. 唐三藏取西经(取经)

11. (苏武牧羊 传统(注:恋弹源自大牧羊。)

现存只得1.8. 经过多年努力,梁之洁女士又找到了《(苏武牧羊)。

根据潘贤达老师的记录显示,原来八大曲大约在1862年至1874年(清代同治年间)已经流行于广州的菊部曲坛,所以八大曲是广州的珍宝。因此,梁之洁女士表示,在广州讲八大曲是一件很棒的事。

3.读者在认真听讲。

 

粤剧剧目

排场十八 (江湖十八)

1. 寒宫取笑

2. 三娘教

3. 三下南唐(刘金定斩四门

4. 沙陀借兵 (石鬼仔出世)

5. 六郎罪 (辕门罪子

6. 五郎救弟

7. 四郎探母

8. 酒楼戏凤

9. 打洞结拜 (夜送京娘)

10. 打雁寻 (百里奚会妻

11. 平贵别窑

12. 平贵回窑

13. 李忠卖武 (鲁智深出家)

14. 高平关取级

15. 高望进表

16. 斩二王 (陈桥兵变)

17. 辩才饰妖 ( 东坡访友)

18. 金莲戏叔 (武松杀嫂)

    现场,梁之洁女士播放了师娘演唱的《辩才饰妖》之“柳精媚生”。随后,梁女士对这首古腔粤曲乐性进行分析,她谈到:“古腔保留了很多现在已经失传的唱腔,速度揣摩度很重要,不快不慢,控制快慢,在录制了师娘版的八大曲后,即10年以后,梁以忠先生号召家人、玩家和香港四位大喉唱家,重新录制八大曲。1966年,香港商业电台收录梁以忠先生唱家版的古腔八大曲。”

梁之洁女士详细分析“玩家版”和“师娘版”八大曲的不同之处。她特别指出,梁以忠演唱、饰演杨延昭的版本很特别,梁以忠先生特别设计的唱腔,在一段高音中突然有一个低音,这种唱腔是因应情绪的需要而特别设计的,反映惊怕的感觉。

八大曲里面有四首来自“大排场十八本”,包括:六郎罪、鲁智深出家、辩才释妖、百里奚会妻。

梁之洁女士重点介绍八大曲中的专腔,现场播放一段“穆瓜腔”,也播放了一段梁以忠先生演绎的“罪子腔”录音,弥足珍贵。

 

八大曲在香港的保留和传承

此外,梁之洁女士还谈到了八大曲在香港的保留和传承情况。

1957年,香港电台收录师娘版八大名曲;

1966年,商业电台梁以忠录制唱家版八大名曲

1987年香港电台第五台节目“琴曲重引梁以忠”,邀请梁汉威先生(已故)主持。当时商业电台十分支持,表示一定要回放八大曲,借了1966年版本给梁之洁女士播放,由梁汉威先生在这个节目向大家介绍梁以忠先生如何苦心钻研八大曲及其艺术渊源。

《琴曲重引梁以忠》节目中采访当时的乐师学习八大曲的情况,“我是19221923年左右,接触八大名曲的。师傅教是分段教。比如葬花,就教一段曲,哪支好听好玩的就先教我们。……八大曲的精华,写好工尺和曲词。接触多了自然入门。”另一位乐师则表示,“八大曲是因为有一班朋友玩,梁以忠、潘贤达先生等,跟着跟着就进去玩。广州也很兴盛。以前广州分几个门派,老城、西关、河南、佛山,就是腔、过序有所不同。也是艺术上的相互竞争。”(上述内容选取自1987年香港电台第五台节目《琴曲重引梁以忠》,梁之女士提供)

    2014年,周仕深先生开始参与八大曲传承工作,期间召集了一班青年乐手参与学习,并得到许多帮助。2014年,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八和会馆、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共同支持下,古腔粤曲八大曲得以在舞台上重现,包括唱曲选段,折子戏及全本《六郎罪》,保留原本的曲谱架构和规矩。2015年香港再演出了三场《辩才释妖》,由罗家英,吴仟峰两位大老倌担纲搬上舞台,精彩片段全部保留,观众很受落。

 

香港名伶梁素琴女士向我馆赠书并与读者互动

活动当天的一大亮点,是88岁高龄的香港名伶、琴腔创始人、梁以忠长女梁素琴女士专程从香港赶到广州人文馆现场,与读者会面,并向广州图书馆赠书《素心琴韵曲艺情》。

4.梁之洁女士向读者介绍赠书《素心琴韵曲艺情》收录文献的情况。左起:周仕深、梁素琴、梁之洁。

梁素琴女士此行,还带来了一本内部刊印的珍贵图书《素心琴韵曲艺情》。据梁之洁女士介绍,此书是根据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一个计划,整合收录了梁以忠先生的事迹和梁素琴女士学艺经过的资料总集。当中的CD收录了众多梁素琴女士自度腔调的名曲,其中精选了50段所有板腔和示范唱段,以及她自己唱平喉、子喉的示范曲,包括《唐宫绮梦》。此书在香港为非卖品,仅赠送给知音人士,此行专程赠送与广州图书馆,为充实广州人文馆馆藏贡献一份力量。

在座读者争相向梁素琴女士提问,关于梁以忠老师是广州西关泮塘人的疑问,得到梁之洁女士的确认。梁素琴女士有很多广州知音敬仰者,也有读者向梁素琴女士提问:“现在唱粤曲的人很多,想自成一家,现在求开心,但很难再达到梁以忠老师那个时代的程度,如何才能再出有名的音乐家和唱家出来?”

5.读者向梁素琴女士提问

6.梁素琴女士回答读者问题

梁素琴女士表示:“要想扬名立万需要下很多功夫,第一要学、模仿,第二要给一支曲你,一看就知道怎样唱,不用别人教,要合板。第三,需要创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声誉)是别人给你的,不是自己说的。”

对于读者提出作为粤曲后学者,应该如何学习的问题,梁素琴女士指出:“应该守守旧,没有旧就没有新,现在新的太离谱了”,“对于粤曲未来的发展,将来希望大家念念旧,不要让这么好的唱腔和腔调丢失”。对于学“琴腔”如何掌握特点,梁素琴女士表示“要细致一点,要用腔来‘就’声音。”

 

著名星腔艺术家黄少梅女士畅谈艺术成长深受梁以忠影响

 

7.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星腔艺术家黄少梅(左)女士也来到现场与梁素琴女士(右)合影,并与读者互动交流,场面气氛热烈。

黄少梅老师在互动中谈到梁以忠先生对其艺术成长的影响:“很高兴认识梁以忠先生,我们叫他‘梁二哥’。他在曲坛的地位相当于一位大学教授,而我还没出台,相比只是幼儿园学生。记得当时很多人排着队跟着梁先生学习,包括李少芳、何非凡等一班前辈跟着他学,我只是在旁边听。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梁以忠先生。梁以忠先生发明解心腔二黄、解心腔中板。当时我第一次听二哥(梁以忠先生)唱《明日又天涯》的时候,他唱的是二黄上句的其中一段,我第一次听,感觉很新鲜,他把解心腔二黄放上去。后来到我自己创作《王十朋祭江》的时候,初生之犊不畏虎,也把解心腔二黄放过去,但《明日又天涯》很短,自己唱,‘解’(唱)到自己舒服为止。这一辈子,在艺术上影响我最大的是梁以忠,我的开山师傅是李少芳,但李少芳当时每天都找二哥教曲度曲。当时芳姐(李少芳)学那支《恋痕》,唱二黄中板转反线中板,当时芳姐问二哥,觉得很难转,乙反中板转反线中板怎么转。梁以忠在这里转的处理,几十年来都印在脑海里,我很多曲都引用了二哥教芳姐的唱腔处理方法,很感谢也很敬佩梁以忠先生。”

8.黄少梅女士谈梁以忠先生对其艺术成长的影响

本次活动对于古腔粤曲艺术的传承,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强化穗港文化交流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广州图书馆人文馆将继续举办更多地方文化活动,贡献给广大读者,为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努力。

 粤剧粤曲大家谈系列讲演活动内容精彩,详情请关注广州图书馆官网每期活动预告和广州人文馆公众微信号,期待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