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文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精彩回顾:柳永词选讲(之三)
发布时间:2017-01-26 17:47:36

2017年1月15日下午,广州人文馆迎来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的新年首讲。本讲为第三十四讲,赏析柳永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图1.讲座现场火爆,“一席难求”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于处,正恁凝愁。

 

先生点评:

铺陈。被公认为柳永对慢词写作技法的重要贡献。也有认为是主要贡献的。

铺陈的手法,考其来源,当起于楚辞赋。中国古代文艺两大主流,一个是周诗,主要保存在《诗经》里。另一个是楚辞赋,也不妨称之为楚诗,主要保存在屈原、宋玉的作品集中。两者明显区别之一,在于篇幅,周诗较短小,而楚诗则属于长篇大制。铺陈的手法,便出现在楚赋中。朱光潜先生最早提出赋体源于民间隐语,即猜迷。据我的研究,这一文体经历了“民间隐语”-“民间赋”-“楚赋”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在宋玉的手里,发展成熟为以四言句和七言句为主体句式的一种美文,而描绘事物成为它的主要旨趣。这一文体在汉代曾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庙堂文学的代表,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一代之文学:“周诗、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在楚赋(主要就是宋玉作品)中,有“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汉枚乘《七发》)的传统。这里举宋玉《高唐赋》中的一段: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烂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虬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暗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

试译:

写林木冬天开花的奇丽景致。一开头是远景:

在黑樾樾的林木之表,盛开着无数的花朵,它们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璀灿夺目,美得无法形容。

然后镜头拉近了——

一片茂盛的榛子林,被自己开出的花朵覆盖着;两株椅树并肩而立,也垂下沉甸甸的花房,弯曲的枝条互相纠缠在一起。

镜头顺着低垂的枝条下移——

在摆荡着的枝叶间,一道山溪正从荫覆的暗处潺湲流淌;无数树枝四面八方伸展,或者向空中腾挪,或者悬垂而下,它们是那么精神饱满,生机勃勃;枝条上,绿叶中探出紫色的果实,还有红色的柔枝、白色的花蒂。当山风吹过,细长的枝条便发出动人的声响,犹如竽籁吹奏的音乐。高亢的和低沉的声音,互相应和着,一会儿杂乱无章,一会儿又融和谐美。啊!这自然的美妙旋律,是多么悦耳动听,它使人全身心都为之陶醉……

赋家的描写,由远而近,由众而寡,由上而下,由视觉而听觉,这就是铺陈的妙处。

赋这一体裁,由汉大赋,演变为六朝骈赋,到唐代更以诗、赋取士,使赋的学习和写作得到普及。赋的写作技巧也沁入到诗词之中,杜甫的创作就不离赋修养的影子,温庭筠因善作考试的赋而获得“温八叉”的雅号。

唐诗中最具备铺陈之美的作品,要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把春、江、花、月四物通过反复铺陈描写得如此美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浩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但是,这又是一个孤例。由于文体的不同,象宋玉那样大篇幅的自然景物的白描,那样的铺陈,在以言志抒情为主的诗词中难于施展。于是,我们才认为柳永在慢词中运用铺陈手法,进行风景白描,是一个创造。这里介绍的两首词,可视为是柳永的,也是宋词的代表作。因为柳永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出色的对自然风景的铺陈描写。

在北宋前期,科举考试一度沿袭唐代,在进士试中,以诗、赋、骈文作为考试内容。所以,柳永早年的读书备考,少不了这三样文体,而象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等名篇可想也背得滚瓜烂熟。虽然他第一次参加考试,不巧遇上“属辞浮靡”皆受到严厉谴责而落第。但在他早年的词作方面,则有力地成就了开拓慢词的新局。

铺陈的技法,在赋中可以大分为二类。一类是描写式铺陈,一类是罗列式铺陈。今天所讲属于前者。罗列式铺陈留待下一课再说。在柳永词中,描写式铺陈应用于“以有限内容承载较多的笔墨”,比如这首《八声甘州》,内容有限,只是表达词家在流浪中思念故乡的妻子,此类题材在词中并不少见,温庭筠就有这样一首《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柳词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便由此而来。温词只就女方描写,柳词则主要是就男方描写,但内容亦仅止于“两地相思”一点,词的下片,就已经用浅近的文字表述之,可谓一目了然。因此,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与其说更关心它“两地相思”的内容(它已经被重复了多少次!)不如说更被它大段的风景描写所吸引。

这首词,大约也是在行经鄂州时的作,与上节所讲《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时间差不多,只是那首词写给湖南的朋友以代书信,这首则是自己抒发怀乡思家的心情。鄂州,在北宋时州治即是武昌(在长江东南岸)。在经历了数次科考落榜,又年近知命,词家不免心生幽怨,他登高远望,产生强烈的归家冲动,而写下此词。如果没有上片写景的铺陈,这也许就成为普普通通之作,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了。但柳永的大才使他挥笔写下了以上的“千古惊人句”。

据宋赵德麟《侯鲭录》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这里有几点可注意:

一、东坡否定世人抹黑柳词,说柳词俗的恶评;

二、东坡认为柳词写景高处可与唐诗佳句相比;

三、东坡特别关注到《八声甘州》这首词。苏东坡之所以高明,因为他并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而自具法眼。

东坡这样说,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因为我们翻遍《全宋词》,发现南北两宋,面对《八声甘州》这个词调,竟然没有人再敢于步柳永的后尘,完全用一个上片来写景。即使激赏者苏东坡自己,也只是夹写景夹说理夹抒情,取个巧而已: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商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此我们可知这词写景的利害,它充分表现出柳永在白描写景铺陈技巧上的天分之高,无人能及。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八声甘州》的这个上片。且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应该说,这个上片的节奏本来就有一气而下之势,柳永把握得又很好,它总共分为四个长句,而柳永就顺势引入七言绝句的章法:第一节是“起”,一个七字句,接一个五字句,合成一个长句,把握住,气势就起来了。第二节是“承”,主体是三个四字句,固定的句式本来显得平稳,符合承接要稳固有力的要求。柳永又巧妙地加以处理,以两个连续的排句,再接一个收束句,不同的句式,避免了它的呆板,还利用“渐”这个领字,打破前两句的排比,这就构成整中有暇,错落有致的效果。第三节是“转”,句式为二、四、五,不稳定的构造,符合转的态势。第四节是“合”,句式为五、四,与之前的四、五呼应,这两节又自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可作一长句来看。由此,上片就可分为前十二字,中十三字,后二十字,前后都是散句,中间是排句,长句见气势,排句稍蓄势,有此旋折,以下二十字更显力度,有如一根绳子,中间打个结,感觉就不一样了。

柳永用词也可以看出来,前面用“一番”,把前后文紧紧连结起来了。中间用“当”,使前后文形成对峙(词人倚楼向西,感受秋风扑面,远望秋色浩荡,再以“残照当楼”,由西面照耀过来的夕阳染红城楼,作一反拨)注意,武昌城临长江一面即向西,这也佐证了本词作于武昌。后尾用“惟有”连接上下文,并通过“东流”与之前由西边来的秋风、关河、残照形成某种转变。“无语”二字既是形容长江,又暗示词人寂寥境况——唯有相对长江,彼此无语,而这种比方,又一下把词人置于遗世独立的孤高地位。风景中有人,故风景的雄浑也衬托出词人的愁情,它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岂不也是人的精神境界?它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雄浑高华的审美意境,使读者的精神境界随之升华!这,也就是一切优秀文学给予人们的馈赠啊。

 

图2.听众饶有兴致地倾听老师点评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先生点评:

清词家郑文焯在《乐章集校》中评及这首词,说:“清空流宕,天马行空,一气挥洒,为柳屯田绝唱。屡欲和之,不敢下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后世学柳词的人们,在柳永的天才面前真实感受。他所谓的“清空流宕,天马行空”,无非表达了仰之弥高,俯之弥深,不知道如何追步,找不到下手处的茫然无措。却并不能视作对柳词鞭辟入里的分析。其实,评论说柳永“写羁旅行役,均穷极工巧”(《柯亭词论》)也好,说“耆卿最工于行役羁旅”(陈直斋语)也好,首先在于柳永半生都是一个羁旅行役之人,有着深切的生活感受,是接地气而非行空。对于没有这种多次科考失败,被迫流浪江湖的经历,凭空想象,哪里能够写得这么生气勃勃,情景交融?当然,有经历有感受还要有柳永那样高超的写作才华,这一点我们已经多次强调过了。

这首词也是以大篇幅写景见胜的。词分为上中下三片,柳永把上中两片用于写景,下片抒情。与前一首不同,在下片,柳着力渲染他的离情别绪,或许因为所思念的对象不是家中的妻子,而是汴京城里的情人吧?如果在妻子面前摆出这么一副哭哭啼啼的表情,在礼法上有失尊严,是不符合“夫妇之道”的。比较一下这种差别也颇有趣: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于处,正恁凝愁。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谈上、中两片。据年表,柳永天圣二年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汴京南下,也就是前面讲过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那一年的秋天,写那首词之后,词人已经是实实在在经历过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零苦闷,由于渐近目的地,将要结束乘船的无聊日子,眼见到熟悉的江南风物,他的心情也开朗起来

上片先从旅途写起: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柳永大约是从钱塘江边向杭州以南的山阴、会稽一带漫游,离开钱塘江后,只见“万壑千岩”,而杭州湾的怒涛已然远去,山野之间的秋风拂面而来,渐近会稽,又见从水道上的行商和旅行者,驾着帆船,彼此招呼。还有漂亮的游艇,在渡头来往,轻快地驶过……柳永采用了一系列动词:“乘”、“渡”、“举”、“泛”、“过”,加上连接词:“渐”、“乍”、“更”,把一路经见的风光贯串起来,使变换的场景显得十分生动,丝毫没有流水帐的呆板。

如果说,上片描写多属大景远景,中片的描写就以小景、近景来表现,作出调整: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先是酒店前面招展的旗子,然后是炊烟袅袅的房屋,村子周遭簇拥着叶子开始变红的树行。傍晚的阳光泼洒之下,打渔人划着桨,一边敲响榔木,向村子返回。水边,成片枯萎的荷叶,杨柳摇曳着快要落尽叶子的枝条,浣纱女三三两两,挽着竹篮子正往村子走去,她们有意避开旅人的眼光,做出一副害羞的样子,却彼此又说又笑……

从一簇烟村、数行霜树,到败荷零落、衰杨掩映,景致由远而近;从渔人鸣榔到浣女笑语,人物由疏远而亲切。对于走了一整天的旅人来说,想喝酒,想吃饭,想吃鱼,想和漂亮的少女相伴谈笑,很自然也很真实,而这种种心思,却不着痕迹地通过渔村的景色透露出来了。并且它又恰好成为贯串起这些风景描写的一根线索!如果说,上片描写的是江南山川的峻秀,中片描写的就是江南村野的风情,它与流浪者的生涯形成对比,尤其是那一群有说有笑的浣纱女,更逗起了他对情人的想念,于是下片的感叹便由油然而生。

近人陈匪石《宋词举》说:“以清劲之气,沉雄之魂,运用长句,尤耆卿特长。”这词上片以一系列动词、连接词为线索,属于显性线索,中片以浪游人的心情为线索,属于隐性线索,都可视为是“以清劲之气”“运用长句”,也即是“以气行”。铺陈而以气行,是柳永慢词写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反复揣摸以上两首词,可以对这种手法有所领悟。

 

图3.忠实粉丝现场吟诵古词,获老师和现场词友一致好评

 

图4.词友们专心听讲,认真记录老师的精彩讲评

 

 

图5图6.听众与老师近距离互动

 

本期讲座吸引了120多名诗词爱好者预约报名,无奈场地有限,让本来只能容纳60位读者的中堂容纳了接近90位读者,远超负荷,座无虚席,“一席难求”。听众全神贯注地聆听刘斯翰先生解读柳永的词作。讲座结束后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留在现场与主讲嘉宾继续交流,更有部分听众立刻预约报名下一期讲座,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下期预告]

第三十五讲:柳永词选讲(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醉蓬莱(渐亭皋叶下)》

时间:2017年2月12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更多活动信息敬请关注广州人文馆新浪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