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多神韵 来报赤诚中国心
发布时间:2007-12-19 12:27:28






马思聪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图为马思聪在指导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练琴。


马思聪得以到巴黎求学,五年后回国演出,即已被誉为音乐神童。


马思聪出生在莲花山脚下的海丰县。


8月,年轻的马思聪夫妇在桂林演出弦乐团四重奏后合影:
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前左一)、王慕理(钢琴独奏,前中)。


2月23日,马思聪在为朝鲜友人演奏。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
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
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
“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
而我们俩就没学到。”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周恩来、马叙伦、马思聪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

  ■语海微澜

  解放前二十年内,我只写了二十个作品。解放后八年,我已写了近二十个作品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我是不能搞出这许多创作的。

  ———马思聪说。见1957年9月23日《文汇报》。

  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如此打趣。

  1949年4月,我满怀报国之心,与乔冠华、萨空了、金仲华等人一起,从香港奔赴北京……我怎么也想不到,十八年后却又冒死离开祖国。

  ———1985年2月20日,马思聪与中国新闻社记者谈话时回忆说。

  家庭 海丰小镇走出音乐家

  1912年5月,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的书香门第。

  父亲马育航,清光绪庚子科秀才,曾任海丰小学第一任校长。马育航与同乡陈炯明自发结社反清,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时,马育航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后为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后来还担任过国民党政府“天然资源委员会锡矿局广州分局”的局长,也曾在汪精卫手下做过事。1938年,遇刺身亡于上海。

  马思聪的母亲黄楚良,从小不裹脚,知书识礼,开朗善良。

  马思聪有十个兄弟姐妹,当时谁也想不到,他们中将有五人以音乐为职业。

  天赋 七岁无师会和三度音

  1935年,马思聪应上海《良友画报》之约,曾写了《童年追想曲》一文,详细地回忆了自己步入音乐之宫的历程。

  “我第一次听见音乐是我3岁那年在外祖母家里听留声机,母亲说我那时跟着唱片一齐唱,唱得怪有趣的。”不过,马思聪曾说,他从母亲哄他睡觉的粤曲里得到灵感,在1935年创作过一首《摇篮曲》。

  “我七岁时听堂嫂嫂在风琴上弹中国调;不久我自己也学晓了,母亲就买了一架风琴给我。记得我那时手细,不能效堂嫂嫂以八度和奏,我就以三度音代之,现在想起来,这倒比较合于和声呢。

  启蒙 大哥带回一把小提琴

  真正的音乐种子,是大哥马思齐播撒的。

  马思齐比马思聪大10岁。他在巴黎研读法国文学。1933年,他回家度假,提着一只葫芦形的匣子。匣子打开,一把黄灿灿的小提琴躺在天鹅绒上面,马思聪一下着迷了。那时候,马思聪不过12岁。

  “半通”的大哥成了马思聪的小提琴“启蒙教师”。见弟弟求知若渴,大哥随便敷衍:“将来带你到法国去学。”

  暑假转眼过去,马思齐要动身去法国了,马思聪吵着要跟哥哥一起去。最后母亲心软了,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求学 法国归来成音乐神童

  在跟两位老师学了两年琴后,马思聪便考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预科班。后来,他又拜了巴黎国立歌剧院的第一提琴手帕尼·奥别多菲尔为师。

  在奥别多菲尔教授门下,马思聪的琴艺日见长进,终于在1928年夏考人法国最高乐府———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成为“第一个考入此音乐学院的黄种人”。

  15岁那年,在奥别多菲尔教授的介绍下,他还开始向法国的一位“隐世高手”———毕能蓬学习作曲。清贫、恬淡、以艺术为生命的毕能蓬给马思聪的影响是深远的。

  1929年初,国内家境突变,马思聪回国,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1年,经当时广东省政府资助安排,马思聪二度赴法留学。

  1932年,马思聪忍痛告别了导师毕能蓬,回到广州。不久,纳粹崛起,统治了欧洲。作为一位犹太人,毕能蓬教授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马氏十兄妹 五个音乐家

  马氏乐队

  长兄 马思齐 曾留学巴黎,攻读法国文学

  二哥 马思武 也留学法国。解放后在对外贸易部上海办事处任职

  大姐 马思锦 已故世

  四妹 马思梅 上中学时去世

  (五妹年幼夭折)

  六妹 马思荪(又名马思荃)钢琴家。“文革”后迁居香港

  七妹 马思莹十一岁时病亡

  八妹 马思琚 大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九弟 马思宏 小提琴家。现居美国

  十妹 马思芸 长笛演奏家。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文革”后迁居香港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 钢琴家

  马思宏夫人董光光 钢琴家

  马思聪的女儿马碧雪、马瑞雪 钢琴家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 小提琴手

  马思荪的女儿马常子、女婿顾国权 钢琴家

  马思荪的儿子马庸子 大提琴手

  画家叶浅予为马思聪画的速写。

  《马思聪传》的“后记”里有这么一段:“老画家叶浅予先生……发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尖锐地指出:“受过欺凌而被迫逃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凌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

 琴媒师生恋

  战火思乡曲

  从法国回国之后,马思聪和儿时好友陈洪一起在广州惠福东路办起了私立广州音乐院。马思聪是院长,陈洪是副院长。

  就是在这里,马思聪与王慕理以琴为媒展开师生恋。两人在马思聪20岁那年结婚,从此开始了“夫唱妇随”的生活,他们同台演出了几十年,马思聪拉小提琴,王慕理钢琴伴奏。

  婚后,马思聪还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任教过。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在这血与火年代的缝隙里,马思聪完成了自己不朽的名作———《思乡曲》。

  握手周恩来

  面见毛泽东

  1939年10月,马思聪一家三口来到重庆。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彼此亲密无间。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李凌开始频繁接触马思聪。

  1940年5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到马思聪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1945年,马思聪和徐迟同在重庆。8月,毛泽东为国共谈判事飞抵此地。9月16日,马思聪见到了毛泽东。后来徐迟解释,毛泽东希望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要写一些高水平作品,但同时也做一些普及工作。

  1946年11月,马思聪到上海,与乔冠华、龚澎会面,出席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

  抱着小提琴

  投奔新中国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访,直言不讳地对马思聪说:中国要落在共产党之手了,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美国政府盛情邀请马思聪先生到美国大学任教。马思聪当场谢绝。

  当年,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正在香港的马思聪,当时有四条路可走:

  第一条,投奔解放区,建设新中国;

  第二条,到台湾安家立业。只要他乐意,到台湾去坐音乐界第一把交椅不成问题的;

  第三条,到国外去当作曲家、演奏家、教授。已经有外国的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

  第四条,留在香港。他是广东海丰县人,故乡离香港只不过一百多公里……

  然而,当地下党的负责人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他一点也没有犹豫,毅然北上,参加全国新政协的筹备工作。负责人担心路上会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骚扰,请他一定轻装上路。他说:“只要小提琴能带去,那就行了。”

  1949年4月,马思聪带着小提琴,搭乘一艘加拿大货轮北上,从香港到北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

  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

  一家音乐人

  齐聚中音院

  马思聪一家到北京后,住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里宽敞、舒适的教授小洋楼。38岁那年,他被任命为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的任命状。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六妹、钢琴家马思荪于1952年带着一家从海外回归;

  他的十妹、长笛演奏家马思芸也举家归来定居,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他的妻弟、大提琴演奏家王友建,同样全家回国,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还有好友黄飞利也从美国归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作曲系系主任。

  马思聪的抉择,清清楚楚地表明:他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