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芳村人的贫民英雄史诗
发布时间:2010-11-16 15:03:42
芳村谢家祠是广州市最早的区农民协会所在地 

  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重大事件:

  ……都留下芳村人的战斗背影

  省港大罢工

  平定商团叛乱

  广州起义

  在芳村下涌直街,有座被风霜掩盖的岭南祠堂:谢家祠。

  这也许是广州最沧桑的一座祠堂了,昔日面貌几不可辨。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是广州市最早的区农民协会所在地,曾见证芳村人投身革命的悲壮一刻。

  80多年前,这支出身草根的、由芳村农民组成的队伍,为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屡次与力量远远大于己方的敌军进行较量,在广州掀起惊心动魄的革命风暴。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重大事件:省港大罢工、平定商团叛乱、广州起义……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这并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这是一部关于贫民的英雄史诗。

  农会选址

  谢家祠之谜

  ·交通便利乘船可从珠江直到祠堂门口;

  ·祠堂地方开阔方便农民军训练。

  80多年光阴匆匆而逝,随着农会成员的去世,一切似是了无痕迹。

  然而,经多方打听,我们与当年农会成员、革命烈士谢聪的儿子谢益文取得联系。谢聪当年是芳村谢家宗亲父老会会长,对于农会选址在谢家祠起了关键性作用。69岁的谢益文向我们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首个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成立  全城轰动彭湃到会祝贺演讲

  在芳村革命史中,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林宝宸。他是花县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敢死队,参加黄兴指挥的“黄花岗”起义。1913年,孙中山派朱执信回广东策划讨龙反袁的武装起义,林宝宸也投身革命活动,不料行动失败,他被迫携妻逃亡泰国,约一年后,回国避迁芳村。

  然而,他的身上涌动着不安分的变革基因。当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实现合作,大革命风起云涌,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广州人时称“四大农头”的彭湃、阮啸仙、周其鉴和罗绮园,在市郊开展农民运动,林宝宸与他们往来密切。在他们的帮助下,林宝宸联络芳村农民兄弟共商筹建一个农会。

  1924年8月15日,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在芳村花地的谢家祠成立。当天各乡的农民代表齐集谢家祠,各界前来道贺,可谓盛况空前,彭湃到会祝贺并作演讲。

  这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引发全城轰动,各大报章争相报道,其中以广州《国民日报》8月18日刊发的纪实较为翔实:

  “……十一时开会至四时始散,当场会员不下千余人,来宾百余人。开会秩序首由何觉非主席宣布开会理由,来宾相继演说,痛快淋漓,全场感动。又请广州市人力车工人俱乐部同人赴会助庆,再由振大军乐队奏乐。后茶会拍照完毕,列队巡行。会员手执小旗沿途口呼农民万岁,是晚又由西关天风新剧社社长麦啸霞偕同社员40余人,冒雨到场演剧助庆……”

  几月内农会人数猛增至上千 参与20年代广州重大战事

  市郊一区农会的成立,犹如星星之火,很快便燃成了“燎原之势”。在短短几个月内,农会人数猛增到上千户,农民自卫军也随即建立起来,而谢家祠成为农会干部的学习基地和农民自卫军的集训基地。

  影响更深远的是,从1924年8月起至1927年上半年止,广州市郊建立四个区一级农会,66个乡一级农会。而以谢家祠为指挥中心的市郊一区农会,他们不但带领农民成功争取市长选举权,还几乎参与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所有战事:配合北伐军平定商团叛乱、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由于芳村的农民对广州城区的路比较熟悉,常常在危急情况下,他们仍能全身而退,正由于其强大生命力,成为大革命时期一支令敌军胆战心惊的队伍。

 、

85岁的谢璋老人有很多家人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谢益文介绍,谢姓当年是芳村的一个大族。谢氏共有三间规模较大的祠堂,合称“谢家祠”,又称“谢至爱堂”。前两间大门朝北,称北便祠;后一间大门朝南,称南便祠,这三间祠堂距今都有近300年历史。

  当年,林宝宸首选谢家祠作为农协所在地,与谢家祠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不无关系。

南便祠屋顶杂草丛生。

  昔日芳村河汊纵横,谢家祠前面临水,交通便利,乘坐三四十人的船只,可从珠江直抵祠堂门口。并且,三间祠堂有近3000平方米,加上祠堂前面的空地,有近5000平方米,适合农会办公、住宿和供农民自卫军进行训练。

  但是,要无偿借用谢家祠,必须征得谢氏宗亲父老的同意。于是,林宝宸找到谢氏宗亲会会长谢聪。

“我的父亲曾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他当时立即召开父老商量,并请林宝宸到会,向父老讲述成立农会的宗旨。当父老们认识到这是农民兄弟自己的组织,是为农民谋福利的,便一致同意无偿借出祠堂。而他自己,也加入农会。”谢益文说。

  支持农运 借出祠堂 族人三代献身革命 年纪最小者仅15岁

  当年,在谢聪的带领下,芳村谢氏族人不少青年加入农会。谢益文的堂兄谢世康,是农民自卫军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15岁。

  谢益文从母亲和干奶奶口中得知,父亲谢聪参加农会后,便全身心投入农民运动,很少回家。然而,在1927年12月10日,他却突然回家了,家人发现他脖子上多了一样东西:一条小小的红布带。谢聪告诉家人,广州城即将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是回来向家人告别的。

广州最早的区农民协会成立合影。

  直到12月13日下午,家里人才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要马上转移。于是母亲急忙带着哥哥避到亲戚家,干奶奶因为扎了小脚,行动不便,不幸被军警带走。军警整整把她关了三天,后来见干奶奶实在不知情,只能把她放了出来。

  又过了十多天,家人才知道父亲已经被捕,关在新造监狱。在狱中,他经受各种毒刑,但始终没有供出参加起义的其他同志。直到1932年,经过多方营救,他才得以出狱。

  追今抚昔 谢氏3000男丁 如今仅剩一半

  同行的85岁谢氏族人谢璋介绍,昔日谢家祠的北便祠已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原址建成现在的芳村实验小学,现在只留下了南便祠。

谢家祠南便祠旧照。

广州首个区农会筹建人之一林宝宸。

  谢璋说,当年轰轰烈烈的农会运动是谢家祠的光荣,但芳村谢氏家族也为革命付出惨重代价。抗战时,广州沦陷,汉奸唐贵在谢家祠搜出农会徽章,不少谢姓人无辜受到牵连,死的死,逃的逃,不舍得家园留下的人大多改姓,抗战前芳村本有3000谢姓男丁,到建国前人口损失一半以上。

欧阳山曾避难于谢家祠附近

  谢家祠作为广州市郊农民革命的重要基地,当年曾常往来不少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名人。

南海大沥的革命纪念碑是纪念农民自卫军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除了彭湃、阮啸仙等著名农运人士,还有廖仲恺和何香凝。据闻,廖仲恺夫妇曾来这里看望农运人士,和乡民打成一片,廖仲恺怜爱地把年纪尚幼的谢坚抱在膝盖上,叮嘱他:“用心读书,长大后参加革命。”

  此外,广东革命史资深研究专家谢燕章还告诉我们:著名作家欧阳山也曾在谢家祠一带留下抗战救亡的足迹。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谢家祠前面有一个大广场,还有一条涌,涌里长期停着一艘报废的船艇,人们用来做餐馆。当时,我的父亲和欧阳山都是记者,关系不错,他们白天在这边工作,帮助难民,晚上常常‘过海’到报馆干活。”谢燕章说。

策划  赵  洁  采写  梁  婵  摄影  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