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陈少白:独留塔影送晨昏
发布时间:2010-07-15 10:02:15

在长堤上行走,你很容易发现这样一栋小楼:它的主体建筑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楼顶却是中式的丁字脊歇山顶……这栋奇特的房子,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塔影楼”。

 

“塔影楼”无论是在历史抑或建筑上都有独到的地位。

  它的建造者,是一个叫陈少白的人。他与孙中山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友谊,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追随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办报散播革命火种,高扬民主革命的大旗。然而,这个民主革命先驱,我们对他并不十分熟悉。这很大原因是由于他在辛亥革命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兴办实业,以另一种形式支持革命。

  转眼间,“塔影楼”矗立珠江边已有百年。楼台依旧,唯凭栏处,不见主人身影。在走过“独留塔影送晨昏”的岁月后,陈少白已隐入历史,任由后人在水光塔影间,打捞传奇的碎片。

  附记

  回忆外公陈少白

  多才多艺 粥锅脱险

  “不要做官 要做实事”

  陈少白一生共育有二女三男,其子孙如今多旅居海外。多方打听后,我们与在江门的年近八旬的潘庆超取得联系。她是陈少白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陈少白的长女陈英娥。在电话的另一端,对于外公,对于塔影楼,她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多才多艺 粥锅脱险

  潘庆超说,她三岁时外公便去世,关于外公的记忆,她主要是来自母亲陈英娥断断续续的讲述。“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爱国青年,他会咏诗作对,精通书法,而且还会写戏剧宣传革命。”她说。

少白先生

  在数十年革命生涯中,陈少白曾多次身陷险境,让潘庆超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外公经历的“粥锅脱险记”的传说。有一次,陈少白在广州海幢寺附近被清政府侦缉发现,他急忙避入海幢寺,躲在厨房的一只大铁锅中,请和尚盖上锅盖,作烧火煮粥状。侦缉入寺遍搜不获,只好走了。辛亥革命后,陈少白征得海幢寺住持同意,将该大锅搬回新会外海乡家中,建了一座“粥锅亭”,以留纪念。

  “不要做官 要做实事”

  潘庆超说,外公对五个子女一视同仁,很疼爱他们,但要求很严格。他的三女儿陈君濯回忆,陈少白在弥留之际仍叮嘱她:“不要做官,要做实事”。这是陈少白一生的写照,也深深影响他的子女们,他们全部都学有所成,成为出色的工程师、医生、新闻工作者、商人等等。

  陈少白辞官后回到家乡江门外海,只担任一个小小的乡事委员会主席,为建设家乡尽心尽力。他开筑由江门至外海的公路,建金溪桥、石咀桥,修筑大康路、杏林路、中华路,建中华市场,还建了一座公所,改变过去在大祠堂办公的旧习。他兴办教育,带头捐资兴建三座校舍。

  陈少白1934年去世时,各界名流纷纷致辞哀悼,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公祭后,他的灵柩从广州天字码头上岸,再运返江门安葬。潘庆超说,当年时局纷乱,大家担心他的墓会受到侵扰,但母亲却告诉她:外公虽然拥有不少产业,但墓里并没一件金银财宝,盗墓者如果进去了,那是注定要失望的。

 

  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陈少白家人唯留一个心愿:“多年前,文物部门希望把这里做成一个陈少白纪念馆,这也是我的愿望。”潘庆超说。

  曾为“革命报业第一人”

  记忆

  追随国父 两度辍学

  前往香港 创《中国日报》

  陈少白,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8月27日生于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外海区)一个士大夫家庭。他一生的命运,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非凡的才华,敏捷的才思以及精明的经商头脑,又使得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

  追随国父 两度辍学

  19世纪末,清廷无力抵挡西方的坚船利炮,神州大地风雨摇摆。天生聪慧的陈少白,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资,过目不忘,饱读诗书。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叔父陈梦南的影响。当时,陈梦南从广州带回西学书籍,陈少白爱不释手,像海绵一样吸收里面的精华,萌生变革社会的思想。

  1888年,陈少白来到广州,在由美国长老会创办的格致书院(岭南大学的前身)学习。1890年1月,他在香港认识了正在雅丽氏医学校读书的孙中山。孙中山比陈少白年长3岁,共同的变革理想,使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契,陈少白的人生自此发生重大转折。

  为追随孙中山,陈少白先后两度辍学:第一次是在认识孙中山后,不顾父亲反对,离开了格致书院,进入香港雅丽氏医学校学习。从此,他和孙中山朝夕相处,结成莫逆之交。与此同时,他们又认识了尢烈和杨鹤龄,这四个热血青年,志趣相投,常在一起纵谈反清之志,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大逆不道,时人称之为“四大寇”。 

  第二次是在孙中山毕业后。1893年春,孙中山到广州西关冼基开设东西药局,尚未毕业的陈少白,又一次违背父愿,辍学赴广州帮助孙中山料理药局。羿年,孙中山走上了职业革命家之路,陈少白也结束药局追随孙中山,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1895年,孙中山与陈少白等人一起建立了香港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起义不幸流产后,他们被清政府通缉,陈少白流亡日本等地,散播革命火种,筹措经费,策动惠州起义。

  前往香港 创《中国日报》

  陈少白风姿俊逸,是当时革命党中有名的才子。孙中山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痛感革命宣传之重要,于1899年底派陈少白前往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

  陈少白根据孙中山的意见,马上进行筹备。1899年秋,他从日本购进印刷机器、铅字等设备,1900年元月下旬,《中国日报》成立,陈少白亲任该报社长。在陈少白的主持下,《中国日报》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耳目一新,其中《民主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前途》等文章引起了广泛讨论,影响波及粤港两地以至全中国。后世有人称之为:“革命报业第一人”。

  轶闻

  孙中山常小住“塔影楼”

  1911年,辛亥革命的狂风暴雨,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陈少白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先后两次辞官,致力于办实业,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经费。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1月,陈少白被委任为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以统一大局为重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陈少白也辞职。

矗立珠江边的塔影楼兼具中西风格。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20年代。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聘请陈少白、杨鹤龄、尢列为总统府顾问,“四大寇”重新聚首,陈少白欣然赴任,并于1922年1月被任命为国立中华国民银行监督。但孙中山的北伐计划没有得到当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支持,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北上,陈少白愤而再度辞职。

  塔影楼是陈少白在第一次辞官后建起来的。当时陈少白倡议打破外国垄断,由华人自组粤航公司,经营穗港航线,他被推为总司理。才子陈少白,在商场上也显示出灵活的手腕。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为复兴航运业高价收购旧轮船,陈少白趁机把公司船只全部卖给英国,结束了粤航公司,购下联兴码头。大战后航运复兴,陈少白将码头出租给轮船公司使用,每月租金达到3000元,经济收入从此转为丰裕。塔影楼便是在1919年时建起来的,用作码头事务所,并作为他在广州时的寓所。塔影楼曾是革命友人聚会的地方。孙中山在广州的时候,对这位挚友十分挂念,不时到塔影楼找陈少白,并在二楼小住。

  孙中山被迫北上后,陈少白看透世态,彻底退隐,直至1934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空余小楼存塔影

  现况

  被称“鬼楼”与鬼无关

  昔日古楼今变酒吧

  纵然经历了日军侵华的战火,蒋家王朝败退覆灭前的疯狂,以至建国后历次运动的冲击,塔影楼仍顽强地保留了下来。但旧时西关有人把它叫做“鬼楼”。为何叫鬼楼?

为江边一景

  有人说是因为其四面外墙的面积、窗户大小各不相同,因此被称为鬼楼,广州话中,形容古灵精怪称之为“鬼”。但这一叫法,却使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对其心怀猜测,望而却步,甚至附会出闹鬼之说。也有人说,这座楼建于近百年前,它的风格中西合璧,人们便称之为“番鬼楼”,简称为“鬼楼”。无论如何,它与闹鬼是毫不相干的。

  塔影楼在2001年曾面临过一次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在珠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中,塔影楼的去留惹争议,在各方努力下,它最终免于被拆迁,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年代久远,而且位于珠江一线位置,受珠江潮水涨退的影响,这里地基构造已发生变化,五层高的楼宇向西北方向大幅度倾斜30厘米多,被称为“广州比萨斜塔”。后来政府投入资金,对“塔影楼”开展扶危工程,使塔影楼重获新生。

  昔日古楼今变酒吧

  冬日的一个午后,我们到长堤寻访塔影楼。它的西面,是雄伟的粤海关大楼,东面是繁忙的西堤码头,轰隆隆马达声中,一艘艘载着乘客的船只在此靠岸、起航。当年的塔影楼如今已变身为一间酒吧。

为塔影楼室内一景。

  酒吧傍晚才开门营业,此刻楼中空无一人。向店员表明来意,他打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偌大厅室,已难以找寻昔日痕迹。楼梯两边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但却是与楼主没有太大关联。唯一与楼主相关的,是在一楼墙上刻着的那首《忆塔影楼》:“日日凝妆珠江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为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

  这首诗作是陈少白1928年所作,当时他已年近花甲。在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革命志士退归故里的复杂心态:纵是“厌记”,其实何尝淡忘!

策划:赵  洁  采写:梁  婵  摄影: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