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南武体育梦
发布时间:2010-06-29 14:35:05
广州中学中的百年老校并不多,南武中学或许是其中最为低调的一座。它低调到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座百年老校。

  一百多年前,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许多知识分子通过兴办教育,为民族的再次振兴寻找途径。在这批如同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的学校当中,南武中学是别具一格的一座。生长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之上的它,比起其他的学校,缺少了一些精英意识,带有更多平民化的特点。深以“东亚病夫”为耻的南武校长何剑吴,在痛定思痛之后,将“尚武精神”作为了南武学校的灵魂。因为他认为只有强健的体格,才能孕育出强健的灵魂和思想。

▲上世纪30年代广州开马路之前,南武学校是海幢寺的一部分,校园里的建筑
大都是寺庙式的,有着绿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砖墙,掩映在大榕树茂密的树阴之下。

  翻阅南武中学的老照片,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黑白胶片上充满活力的身姿打动:健硕的肌肉、奔跑的双腿、还有尘土飞扬的操场上神情肃然的列队、挥洒着汗水大笑着的青春脸庞。这所学校,孕育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赛事上取得金牌的运动健将,更孕育出无数不仅有强健的思想、更加有强健人格、强健体格的人才。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属于南武的百年荣光。

  这是一所广州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

  她承载了一代知识分子“体育兴国”的梦想;

  她发散着为中国拿下首枚国际赛事金牌的荣光;

  南武校史

  虽然第一批学生只有12个人,南武学校却成了广州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校,成为广州乃至整个华南的靓丽风景。

  南武学校的土地上,诞生了广州学校中最初的一批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田径场……不要说在二十世纪初,即便是现在,广州也很少有哪所中学能配有四个操场。

  1913年2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陈彦一鸣惊人,以6.084米的成绩夺得跳远冠军,成为我国在国际赛事的第一面金牌获得者。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黄炎培来南武考察,将南武和天津的南开并称为“北有南开,南有南武”,这是南武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一天中午,以高三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会宣布罢课,同时声明“何剑吴不倒台,誓不复课”。何剑吴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苦心,只换得今日的落魄。

  广州首间男女同校学堂

  1901年的春天,广州的一群读书人——黄节、杨渐达、黄汉莼、欧阳曰湖、李蕴石、谢国华、何锡明等人,在河南龙溪设立了“群学书社”。没有过多久,因为有人捐赠土地,书社转迁至海幢寺内的“园照堂”,易名为“南武公学会”。

  当时,广州偌大的珠江以南,除了零散的几间私塾外,还没有一家正规的学堂。在此种形势下,公学会开始筹办学堂,最早招收的学生是组织公学会同仁的12个子女,而课室就是海幢寺园照堂的附殿。

  虽然第一批学生只有12个人,南武学校却成了广州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校,成为广州乃至整个华南的靓丽风景。而“南武公学会”也正式更名为“南武两等小学堂”,于1905年3月3日开学。

  南武小学堂的首任校长为谢国华,公学会的同仁分任教职。学校虽小,任职的教员却颇有些响当当的人物,比如著名的民主革命党人潘达微,还有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高剑父。他们在南武全部都是“义务职”,不计薪酬。第一学期结束,南武学校学生增至55人。

  何剑吴的“体育救国”梦

  在创校的第二年,对南武至关重要的一位人物悄然登场。

  他的名字叫何剑吴。1906年,接任南武学校第二任校长。对因为国弱民贫,而备受帝国主义欺凌有切肤之痛的何剑吴,上任伊始,便引述革命者陈天华的名言“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作为校训,力主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认为学生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国家出力。

  本着这一原则,何剑吴在南武学校大兴体育教育。他征得海幢寺僧侣的同意,将海幢寺的诸天阁和观音殿改做课室,观音殿后面的沙荒地开辟为操场。他又用南武公学会外募捐所得,开掘乌龙岗为学校球场,将海幢寺西侧的放生池填平为西操场,同时动员南武名誉董事黄鸿逵先生捐赠学田32亩,扩建为有跑道环绕的足球场。

  于是,在当时还稍显荒凉的珠江南岸,南武学校的土地上,诞生了广州学校中最初的一批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田径运动场……不要说在二十世纪初期,即便是现在,广州也很少有哪所中学能配有四个操场。

  何剑吴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军国民教育”。他英文很好,从香港买来很多外国出版的体育画报、杂志,亲自翻译,然后付诸实践。南武学校的学生除了日常的课堂教习以外,每日要一操二练,男生全部寄宿,每天早晨习兵式操,女生不寄宿,但也要一早到校训练。下午课后,男生练习“新体育“,女生则分武艺和“新体育“两组,自由选择,定期轮换。“新体育”当时设有赛跑、徒手跳远、跳高、足球、秋千、木马等等。

▲何剑吴是对南武中学影响至深的重要人物。

  南武中学的老书记林辉煌告诉我们,在当时的中国,体育教学人才匮乏,何剑吴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退伍老兵、有一技之长的家长都被动员进来。当时南武中学的兵操,由退伍军人祈保胜任教,而武艺由精武会拳师钟鸿胜担任。这些“准专业人士”的引进,使南武的体育教学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何剑吴本人的高度热情也感染了学校的师生。无论是早中晚的训练,这位校长都会临场督促指导,要是有球赛,他还会亲自披挂上阵。比赛结束后,他还会兴高采烈地买来水果,犒赏获胜的队伍。

  国际赛事金牌第一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体育救国”这条路上奋进的何剑吴仿若一个偏执狂。他一辈子没有结婚,大半生的热情都倾注在“体育救国”的梦想之上。据说当时,所有的学生请假都必须何剑吴本人亲自批准,而一般的感冒发烧、跌打损伤,在何剑吴这里几无通过的可能。他会对来请假的学生说:“年轻人,多注意体育锻炼就不会生病的了。无为病,不必病,病有什么兴趣?快回去上课!”

  1906年,南武学校一鸣惊人,在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上,力拔头筹获得团体冠军。此后几年间,南武中学连续夺得五届省运会的团体冠军,全国体坛为之轰动。

  声名鹊起的南武学校的体育骄子,开始频繁出国参加比赛,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南武三杰”:陈彦、徐民辉、丘纪祥。1910年,他们三个人代表华南区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1913年2月,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他们三人又代表中国参加了田径和足球比赛,陈彦一鸣惊人,以6.084米的成绩夺得跳远冠军,成为我国在国际赛事的第一面金牌获得者。  

  “北有南开 南有南武”

  南武学校的灵魂虽是“尚武”,何剑吴对学生学业的要求也是毫不放松。他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极其严格,文史科专挑北京大学毕业生,英语科挑清华、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他还利用自己的声望,邀得一些海外留学生和知名教授前来任课。“南武三杰”之一的许民辉毕业后,因家庭困难无法升学,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何剑吴认为这个职务不能发挥许民辉的才智,报请南武公学会资助,通过青年会组织把他送往美国春田大学,使之成为旧中国南方仅有的体育硕士。许民辉后来回广东担任教育厅体育督学,对何剑吴感激不尽,对南武垂爱有加。

  因为何剑吴唯贤是举、重视师资,南武中学出了不少人才,如政治哲学家刘思慕、教育家张瑞权、人类学家梁钊韬、暨南大学校长梁炳熙等。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黄炎培来南武考察,将南武和天津的南开并称为“北有南开,南有南武”,这是南武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燕雀焉知侬去去”

  从1906年到1935年,何剑吴六次出任南武学校的校长,他不会想到,自己会采取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与南武作别。

  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已侵占我国东北和华北广大地区,而此时的广州,尚未被战火波及。南武中学虽然校风甚严,但年轻的学子大都有颗不安分的心灵,当时社会流行一种装束——“花旗装”,即将头发三七开分梳,然后再涂一层厚而亮的定型胶。何剑吴对这个流行事物非常不满,他认为这个发型精神萎靡,不合南武传统,更重要的是,这靡靡之风不合抗战之时宜,于是他下令,要求所有男生一律改为“陆军装”的短头发。

  何剑吴的坚持不无道理,而年轻学子的青春萌动本也无可厚非。但当两派同样强硬的观点狭路相逢,本来不算大的问题就变得格外严重了。何剑吴的命令引起了南武学校高三男生的强烈反对。一天中午,以高三男生为主体的学生会在“大雄宝殿”宣布罢课,同时声明“何剑吴不倒台,誓不复课”。何剑吴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苦心,只换得今日的如此落魄。承受巨大压力的他,最后只有慨叹着“燕雀焉知侬去去,李桃待发惜迟迟。海幢风雨怀前度,长剑摩挲叹五噫。”随后递交辞呈,黯然北上。

     本专题策划:赵  洁

  本专题采写:金  叶

  本专题摄影:陈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