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何仙姑家庙:百代衣冠拜古词
发布时间:2010-06-08 13:23:31
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对八仙中那个手执荷花的温婉女子何仙姑,相信并不陌生。这个超凡脱俗的神仙,其出生地离我们很近,位于广州增城一个叫小楼镇的地方。如今,那里仍建有她的家庙,供后人凭吊。

  在增城流传千年的传说中,何仙姑是一个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烈女子。她羽化登仙后,对故土仍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片土地上流传的与她有关的神迹数不胜数。增城遐迩闻名的挂绿荔枝,据说便是由她身上的绿丝带幻化而成。

  “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阅尽沧桑的古庙几经盛衰起落,但依然屹立。对人们来说,何仙姑传说也许只是一个纯真而美丽的梦,但她身上被寄予的一切美好并不因时光褪色,反而成为深厚而斑斓的民间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史海寻踪

  从何二娘

  到何仙姑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陈泽泓,曾对增城何仙姑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发表不少相关文章。他介绍,在八仙中,数何仙姑的籍贯出处最多,至少有八九处之多,但增城何仙姑的传说至少有千年,历史最悠久,增城小楼也被民间公认为何仙姑的出生地。

  

  传说成形于中唐

  

  据明成化《广州志》记载,在唐代大历年间,在增城县南凤凰台已建有仙姑祠。依此推算,增城何氏女成仙的传说,至少在距今约1200年前的中唐已成形,并有庙观进行祭祀。唐代仙姑祠有祠田约2.2万平方米,明初约有田6.4万平方米,历久不衰,规模不断扩大。

何仙姑家庙。

  而关于何仙姑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当时,民间还没有出现八仙,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广东何二娘的故事。

  按这本书记载,何二娘是广东人,以织鞋为生,二十来岁,与其母亲生活在一起,素来不修什么神仙之术。忽然有一天,她对母亲说想出去走走解解闷,于是飞到罗浮山寺,向寺中和尚说她愿为和尚们做事,此后,她不吃饭、不喝水,日日采集果子送给和尚们当斋饭吃。其后,和尚发现她所采集的杨梅竟来自数百里外的循州山寺,知道她非凡人。此后,她离开寺庙,行踪不定。开元年间,唐玄宗派了一个使者宣诏,带何二娘进京,使者见何二娘长得漂亮,心生邪念,何二娘知其不怀好意,飘然而逝。

  这个何二娘,可能是何仙姑最初的名字。南宋时《舆地纪胜》一书有“何氏女”和“何仙”的条目,可能是同指一人,但还没有何仙姑之称。直到明代,据由孟士颖所撰《何仙姑井亭记》记载,“仙姑姓何,邑人何泰女也,生唐开耀间(681~482年)”,“所居春冈,即今凤凰台东北”等等,证明其时已有何仙姑的说法,其出生年月等情况也渐渐明确。

  

  民间久祀之神

  从何二娘到何氏女、何仙、仙姑,再到何仙姑,这个传说在增城被世代加工相传,不断充实,何仙姑也成为广州民间一个久祀之神。而到了清代,县志等史籍记载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何仙姑,她的身世更加明晰,民间最后完成对于这个保护神的想象和塑造: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是增城人,生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她的父亲叫何泰。何家的水井清甜可口,以井水制作豆腐为生。何素女自小聪明伶俐,生性安静恬淡,14岁时幸遇云游到此的吕洞宾,吕洞宾给她吃了一些云母片,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

  后来,她不满父母背着自己选婿,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留下一只鞋在井台上。随后,有道士从罗浮山下来,自称见到仙姑盘坐在罗浮山麻姑坛石上,嘱托他转告双亲收起井边的鞋,何素女于是自此登仙,成为云游四方的神仙。

  行走

  古庙千年沧桑

  始建于唐朝的何仙姑家庙,位于增城小楼镇,历经沧桑,至今已有上千年。要找到这座古庙并不难,它就位于小镇川流不息的大路边,背靠青山,正对着的远处是增江河的水口。古庙建在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足见人们对它的重视。

  渐渐行近古庙,梓里村村民、庙祝何水辉早已在门前笑盈盈地等着我们。他告诉我们,他从小听何仙姑的传说长大,“在全国各地,祭祀何仙姑的庙宇有很多,但家庙只有这一间,因为她是小楼人”,朴实的言语间,透露着骄傲和自豪。

  古井不可思议事件

  这是一座三开间两进的古庙,面积不大,外立面青砖墙经过修葺后显得光洁平整,但历经岁月洗礼的昔日风物,依然能在不经意间跃进你的眼帘。

  庙的正门门额是五个隶书苍劲的大字:“何仙姑家庙”,两侧是一副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履”、“舄”二字均指绣花鞋,指的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故事。“清代咸丰八年,即1858年,这座庙曾进行大规模重修,门额和对联是落成时名士和官员为古庙特意题写的,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庙祝介绍道。

庙里的八仙浮雕。

  信步走进庙门,迎面是一架大屏风,屏风上方是一块斑驳的“玉龙扶体”的红色匾额,那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遗物。绕过屏风走没多远便是大殿,只见神龛中供奉着一个端庄的年轻女子,她安然盘膝坐在莲花座上,手捏兰花指,发髻和装束俨然有唐朝之风。

  然而,这还不是古庙里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大殿前方旁边,有一口古井,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井边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写着“天花井”,旁边有一只石头雕刻的绣花鞋模型,石鞋右边的墙根,摆放着一块粗糙的圆形红砂岩石头,貌似一只石磨。庙祝说,传说当年何仙姑就是从这里升仙的,而那块像石磨的石头是前几年重修时从墙脚里挖出的,村民们都传是何仙姑卖豆腐的父亲何泰留下来的。

何仙姑升仙的古井。

  传说之事终不可究,向井里望进去,唯见点点青苔缀井壁,庙祝打上一桶水,却是异常清澈明净,尝一口,只觉得清冽甘凉,可媲美矿泉水。“村民都来这里取水直接饮用。奇怪的是,村里其他井有时会带有咸味,唯独这口井里的水从来不会,人们都说它沾了何仙姑的灵气。”庙祝说。

  这口古井曾发生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在家庙重修的1988年,当年9月1日,新塘镇有3000名善男信女来庙里参拜,井水突然翻滚,像烧开的水一样,氤氲弥漫,但温度一点也不高,在场村民目瞪口呆,大吃一惊,说是何仙姑“返魂回乡”。这个奇怪的现象,还有待科学家考证解谜。

  半世纪几度沉浮

  何水辉所在的梓里村,就在家庙附近,家庙数十年的变迁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家庙一直香火很旺,以前在庙的两侧的房间里还曾办过学,我在这里念过小学。”然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古庙毁坏严重,所有神像被砸烂,古庙门庭冷落车马稀,窗结蛛网,梁落燕泥,岌岌可危。直到1985年夏天,古庙命运发生转折。

山冈容治伉俪捐赠的香炉。

  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陈雨田教授因事到增城,他与当地人说起增城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崔与之、湛若水等,但却记不起还有谁更有名气。陈雨田当即请他们找来明代所编的《增城县志》,结果在人物类里面,第一个便是何仙姑。陈教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查明情况,他先后三次到增城,进行实地考证,他在增城小楼乡找到何仙姑家庙和何氏故宅遗址,采访当地老人,并诉诸笔墨,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呼吁对何仙姑家庙进行维修保护。

  何水辉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古庙,不断进行维修,形成如今焕然一新的气象。然而,不变的是千年来人们对这位女性神■的崇拜和虔诚,这座小庙每年吸引来自海内外20多万人来这里朝拜。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们自发举行盛大纪念活动,檀香袅袅,铙鸣磬响,场面蔚为壮观。

 

  侵华日兵建塔赎罪

  何仙姑家庙前方,整齐摆放着四个偌大的铜制香炉,其中的一只雕刻惟妙惟肖的游龙,十分精致。走近其中一个香炉,只见上面写着“山冈容治偕妻严慕娥捐赠”几个字。何水辉说,这些香炉,连同家庙后面山冈上巍然耸立的带有日式风格的仙姑宝塔,正是与这个叫山冈容治的日本人有关。他前几年去世了,但关于他与何仙姑家庙的故事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光倒流至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刺耳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日军的战机在上空盘旋,增城不少村民到家庙里避难。日军狂轰滥炸,在家庙一带投下一颗颗炸弹,不少房屋毁于熊熊火海中,但神奇的是,家庙居然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有一次,在大殿两侧的房子里落下两颗炮弹,但却是不会爆炸的哑弹。

  数十年过去了,正当这段惨痛记忆渐渐远去,数年前的一天,家庙却来了一位特殊的日本客人,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小的身躯,向当地人表示,他想捐资建一座仙姑塔和修葺仙姑庙,以弥补日军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并完成中国妻子的愿望。

  这个90多岁的老人,便是山冈容治,当年他曾随日军来到广东。虽然不曾杀害一个中国人,但残酷的战争,如梦魇一般伴随他终生。在中国,他认识了他一生的挚爱:增城派潭镇美丽贤淑的严慕娥。战争结束后,严慕娥与他一起回日本,相濡以沫,终生相随。然而,在他75岁时,严慕娥不幸去世,山冈容治悲痛得无以复加,想到自己与中国结下的缘分,更出于对妻子的缅怀,他变卖自己在日本的产业,倾其积蓄1500多万元人民币,全力捐助广州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而他之所以想到捐建何仙姑庙,据说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与亡妻相遇,妻子告诉他:捐资修建家乡最有灵气的庙宇,积功德以赎罪。山冈容治醒来后泪流满面,他听从妻子梦中的启示,最终捐资建起了这座仙姑塔。

  小故事

  家庙未解之谜

  长在庙顶的仙桃

  何仙姑家庙瓦背屋脊上长着一棵桃树,虽然枝干不大,但绿意盎然,这便是人们眼中的“仙桃树”,至今已有100多年。这棵桃树虽然生长在瓦背屋脊上,但从不需要施肥浇水,并且基本每年都结果。传说曾有三五好事之徒,爬上屋顶,企图拔掉仙桃,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成功。而在人们眼中,这棵树沾了“仙气”,吃了所结的桃子会福寿延年,因此,每年仙桃成熟季节,许多善男信女都下重金提前订购,而它拍卖所创下的天价也屡屡见诸报章。

  没有根的千年古藤

  距离何仙姑家庙大约有300米,有一条号称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的树林里乘凉。吕洞宾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用神仙拐杖钩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丢掉拐杖,驾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为几棵支撑古藤的大树。

千年古藤。

  据考证,这根古藤的学名为“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本是由青藤绕着一棵古榕和几棵杂树繁衍而成,藤树交错,藤根源头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古藤枝干直径最粗处达1.5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盖面积近500平方米,6月花开时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8月结果。从远处看,这株古藤就像白色的巨龙,气势磅礴。链接

  专家视点

  何仙姑

  出身于女巫

  任何神仙的出现,都体现民间的特定心理需要,是某种特定社会文化氛围的产物。陈泽泓研究员为我们解答关于何仙姑传说的几个疑团。

  疑问一:

  何仙姑是否真有其人?

  作为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在我看来,事出未必无因,但无据可查。”陈泽泓说。他分析,传说中的何仙姑,在传统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使得何仙姑在民间具有可信性。她出身社会底层,能预知祸福,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所害,但又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她投井成仙的经历带有反抗包办婚姻的色彩,但与凡人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解脱和新生的开始,自此,她具备超人的能力,可以云游四方,日行万里,随心所欲。

仙姑宝塔。

  因此,何仙姑的故事不是一个悲剧,它寄予人们心中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否则,一个单纯投井的村姑,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疑问二:

  增城何仙姑何以最“正宗”?

  何仙姑的传说在全国不少地方流行,唯独增城何仙姑被视为最正宗,这与增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有关。增城在东汉时已立县,到唐代时已是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地方。传说中的八九个何仙姑,都在东南和南方沿海一带,这和这些地方女巫的盛行有关。明代的广州府“习尚俗素尚鬼。三家之里,必有淫祠庵观。每有事,辄求珓籖以卜休咎。信之唯谨。有疾病不肯服药而问香设鬼,听命于师巫僧道,如恐不及”。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增城何仙姑在民间取得更为权威的地位。

  尤其是何仙姑成仙之后,又有许多关于她以女仙身份为人占卜的传说,女巫的味道更浓。民间的女巫占卜,在传统社会中是一项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由于她与人神沟通,又能预知人之祸福,在百姓心目中,她们更容易被人神化。因此,福建的妈祖、广州的金花娘娘等很有影响的女神,都是出身于女巫这一行。仙姑之称,有仙女、道姑和女巫各种含义,何仙姑可谓三者兼有之。

  疑问三:

  何仙姑传说为何长盛不衰?

  何仙姑传说延续千年,除了民间对巫术的敬畏等因素,也有官方的因素。民间地方神灵得到官方承认的过程,也是官方利用神灵以推行教化巩固政权的过程。

  向何仙姑卜卦助战的事迹,见于增城的何仙姑祠庙的碑记。明代万历两广总督刘继文所撰的《重修何仙姑庙碑记》中,说他出征平乱时,问卦何仙姑,得凭箕授诗:“用兵勇往是良图,惧敌全身岂令谋,将相协心同赞事,何愁山寇不消除”,他于是将惧敌怕死的参将换下来,士气大振,果然获得大捷。刘继文自此对何仙姑之灵佑,十分虔敬,于是下令县里对何仙姑祠重加修葺,并撰文遣官致祭。经过这一个宣传,何仙姑的本领又有了新的长进,作为民间神的性质有了很大的转变,由一位抗婚飞升的道仙而变成一位保土安民的地方保护神了。

  随后又不断有官员题写碑记,把何仙姑纳入儒家道德标准的范畴,何仙姑的保土安民作用进一步升华。何仙姑也就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塑造其形象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不断演化延存下来。

     策  划:赵  洁

  撰  文:梁  婵

  摄  影:王维宣

  通讯员:邱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