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一块休憩的条石可能也有一段故事。
放飞明天的希望。
猎德古老风俗
端午节划龙船
猎德村很早就有划龙船的习俗,共分起船、开船、藏船等三个程序。所谓“四月初八,龙船透顶挖”,龙舟一般是由上好的昆典木造成,为了经久耐用,人们就把它们埋在水底泥中,每年四月初八,把它们从河里挖起,搭龙船床,画花、采青,就可以重新下水了。历史上,猎德村在开船前还有先拜良涌庙的传统。
猎德村龙舟由五月初一开始,其间,除在本村活动外,还会到邻近各村、镇进行探访活动。传统上,各村有不同的龙舟竞渡日,初五是猎德村、沙河涌地区的竞渡日。每年这天,各村龙舟会到猎德村拜访探亲,以龙会友,亲戚朋友也赶来这里看龙舟、吃龙船饼。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声、爆竹声震耳欲聋,河面上群龙竞渡,水花四起,烟雾迷漫,十分壮观。
中秋节“烧花塔”
历史上,每逢过中秋节时,猎德村媳妇一定要在八月十五前“送节”,即送月饼、水果回娘家,娘家收一半以上。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中秋节当晚,各家各户先敬神、拜土地、拜祖先,然后合家团聚,共进晚餐。
中秋节除了拜月、赏月外,村民还进行“烧花塔”的活动。“烧花塔”,就是用砖块垒成宝塔状,不用灰浆水泥,不用梯子,全靠“骑膊马”,即搭人梯徒手垒成。塔高最矮的1米左右,最高的可达3米左右。全村垒成的花塔约10座左右。玩的时候,就在塔里烧树枝、树叶,一边烧,一边往火里撒盐。撒盐后火苗蹿得更高,火星四溅,劈啪作响,气氛热烈。男女老少都围在塔边,热闹非凡。烧花塔寓意“旺”,即人丁旺,收成好,生意旺。
拜埠头
猎德涌是猎德村村民的母亲河,为方便在河涌洗米、洗菜、洗衣服、提水和上下船工,村民在猎德涌两岸建了20多个埠头,一般两三个巷口间就有一个。所谓拜埠头,就是拜河神之意,祈求神灵保佑出入平安。
拜埠头时,在埠头旁边摆上鸡、酒、饭等,然后上香,烧元宝。拜埠头没有特定时间,一般是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中秋节等大节日,此外,每逢神佛诞辰、家中喜庆日,也会去拜埠头。猎德有一句谚语:“高兴时节拜埠头,好上好落”,说的就是这个习俗。
老街坊:水乡旧影
李婆婆今年60多岁了,生于斯长于斯,对这个村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记忆犹新。她指着祠堂前面的小花园,对我们说道:“以前,猎德每间祠堂前,都会有一个水塘,与外面的猎德涌相连,我们常在这里洗衣服。”
鱼虾满河塘
李婆婆回忆,50多年前,猎德涌水清沙幼,有很多鱼、虾、蚬、螺等。人们常到河里捉虾、捞鱼、捡贝壳。
猎德涌从北向南流淌,将猎德村分成东西两岸,一代又一代的猎德人在此繁衍生息。那时,猎德没有自来水,除了少量井水外,村民喝的、用的都是涌水。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仍然有人在涌里游泳。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猎德涌的污染日益严重,这种景象成为人们渐渐远去的记忆。
瓜果遍地香
猎德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养分丰富,历来是盛产水果、稻谷、蔬菜的富庶之乡。民间有一句俗语:“猎德富,一年食三年”。二十世纪早期,猎德的杨桃、甜橙、香水橙等水果远近闻名,行销广州,出口港澳。1937年,猎德村被淹,水果失收,猎德杨桃每担售价竟高达150个银元。
李婆婆回忆:“50多年前,这里种着很多果树,杨桃、荔枝、龙眼、柿子、橙、石榴、香蕉……”二十世纪50年代初,猎德村民在珠江南岸围河造田,种植大片甘蔗,河涌两岸,碧绿的蔗林一望无际。那时,猎德村是广州近郊的一个水果产区。水果成熟季节,来这里收购水果的商贩络绎不绝,沿岸一派繁忙的景象。那时,船是水乡人家常用的出行工具,人们把水果由水路运到大沙头,再租车运到“果栏”卖给商贩。
1994年,为建设珠江新城,猎德村的土地被征用,水果生产也逐渐停止。随着经济的发展,昔日破旧的民居,被密密麻麻的楼房所替代。“但在我眼里,猎德总是很美的,即使现在河涌受到污染。毕竟,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李婆婆说。
李泽宣:保存古村记忆
年近60岁的李泽宣,是猎德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用各种独特的方式,保存着对家乡的记忆。
李泽宣和他的收集品。
《猎水风情》绘美景
李泽宣家的客厅里,挂着他亲手所绘的国画《猎水风情》。
“我从来没有学过画画,只是从小喜欢涂鸦。2000年的时候,看到村子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深有感触,花了三四十天的时间,画了这幅画。它是我对四五十年前猎德村水乡风貌的回忆。”李泽宣微笑着说。
李泽宣笔下的猎德村,彤云旭日,珠水浩渺,对岸的赤岗塔在绿树掩映中。清澈的猎德涌把村庄一分为二,村舍井然,黛瓦白墙李氏大宗祠古朴端庄。荷塘边,一棵高大的木棉树,火红的花朵与天边的朝霞互相辉映。
“这幅画可能谈不上专业,但老一辈的村民看到这幅画时,都会和我会心一笑:里面的景物对他们来说太亲切、太熟悉了。”李泽宣说。
吟诗作赋忆当年
李泽宣小时候家里清贫。5岁那年,他搬进猎德涌边的一间老屋,那是一间歇业多年的药材铺,那里蜘蛛结网,蟑螂出没,然而,李泽宣在猎德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珠江边的沙滩,甲鱼经常爬上岸产卵,课余,他就和小伙伴们去捉甲鱼;饿了,就到荷塘里偷莲蓬吃。现在他所住的竹园北一带,以前曾是一片青翠的竹林,他和同学折竹挖孔,做成简单的箫,悠扬的乐声回荡竹林。
水乡的孩子大都是游泳好手,最过瘾的莫过于玩蕉排。猎德村当年有很多蕉树,小孩子们把三根或三根以上的蕉树树干并在一起,用麻绳一般粗的叶茎把它们捆起来,做成一个独特的“蕉排”,顺水漂流,一不小心也会“扑通”一声掉进河里……
童年记忆如此美好,李泽宣把它们写进诗词里,不少已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他在《水乡怀旧——寄童年乡友》中,把捉鳖、玩蕉排等趣事融入诗中;《竹林小景》一诗写的是儿时“截取枝丫制洞箫”的经历;《端阳拾韵》描写的是猎德五月天里的风物和“鼓棹斗龙船”的盛况……
天台移植猎德果树
李泽宣有一个兴趣:收集与猎德村有关的东西。他的家中,既有清代铜制的迷你小龙船,也有祖辈流传下来的陶瓷饭盂等等。此外,他“收集”猎德植物。多年以前,为建设珠江新城,猎德村的农田被征用。李泽宣在推土机把土地填埋以前,到田间把村里的特色植物挖出来,移种到他家不足30平方米的天台上。
“我当时想,这些植物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怪可惜的,于是移植到家里来。我有空就给这些花草浇水施肥,现在天气这么炎热,我一天至少要给它们浇三次水。”李泽宣说。
在他的悉心的打理下,这个天台小花园现在已经一片葱茏。荔枝、莲雾、柚子、芋头、龙船花、香茅……应有尽有,单黄皮就有酸、甘、甜三种味道的品种,连现在已经很少有的猎德杨桃,也被移栽到一个大花盆中。
“这棵是结子石榴,这种石榴‘意头’好,以前遇上婚庆,女方家会采摘最新鲜的一对结子石榴,放在礼盒里带到男方家,寓意早生贵子。”李泽宣对这些植物的掌故十分熟悉。
很快,他家也要进行改建,到时,他将搬进高楼。不能再为这些花花草草提供太多的生长空间,李泽宣只能忍痛割爱,陆续将一些不能带走的植物送给他人,包括那棵珍贵的杨桃树。“虽然有点可惜,但是其他几种曾经闻名的猎德水果,我还是会转种在小花盆里,带它同住高楼,不离不弃。”李泽宣坚定而执著地笑道。
撰 文:许俏文 梁婵
摄 影:王维宣
上一条: 尚府:多少楼台风雨中
下一条: 古今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