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化毒为糖——缅甸掸邦罂粟替代种植
发布时间:2012-09-13 13:46:02

策划 张伟清 姬东  记者 杜江 摄影报道

  包括缅甸北部的掸邦在内的“金三角”(Golden Triangle) 一带地区盛产鸦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其中有大片地区与我国云南省相邻。

  替代种植(发展)是国际公认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开展禁毒国际合作的三大主张之一。在国务院“122”工作组领导和协调下,云南省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据该省商务厅公开的资料,2005年至2008年,组织替代企业198户,累计投资超过13亿元人民币,开展境外替代项目231个,累计新增境外种植面积达219万亩。据联合国禁毒署有关资料,在包括替代种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金三角”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157900公顷降到了2007年的24160公顷,降幅达85%。

3月12日,在甘蔗地里休息的砍蔗人。

  “种植1万亩鸦片,可以生产出1吨海洛因。而1吨海洛因流入社会,有关部门至少要耗费70亿元人民币才能消除其危害。”如何评估罂粟替代种植的社会与经济意义,云南省力量生物制品董事长王俊平援引了国家禁毒部门估算出的这组数据。作为首批从事罂粟替代种植的企业,该公司除在老(挝)北原罂粟种植区发展橡胶、木薯等经济作物近30万亩外,还投资2.1亿元人民币,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建成了日处理甘蔗2500吨的色勒糖厂,甘蔗种植面积达51000亩,当地约1.5万原烟农参与甘蔗种植。

3月11日,正值榨季,色勒糖厂24小时生产。

  在色勒糖厂的帮助下,记者得以进入“金三角”这片曾经罂粟遍地,而今甘蔗满山的土地。

3月12日上午,砍蔗少年像鹰一样蹲在树桩上歇息。这片曾种植罂粟、收获鸦片的土地,弥漫着一丝丝蔗汁清冽甘甜的滋味……

  2010年3月12日,色勒县仰光乡南瓦村全部劳力都在砍甘蔗,透过丛林中远远望去,持刀的岩少如一只鹰隼,蹲在树桩上歇息……

3月12日,31岁的余文芳谋划着建学校和家里的新房。

  在陡峭的山脊上,这支27人的队伍业已列成散兵线,打头阵的是6名全村最壮的劳动力,他们一色的军装、软帽、手套、围脖、腰刀……岩少无愧尖兵中的尖兵,一把开山刀是他最趁手的兵器,刀锋过处,蔗叶纷飞,俯仰之间,方圆数十平方米的蔗林便倒成一片……剩余21名男女老少组成的后续队伍,则手持蔗刀“唰、唰、唰”,拧去蔗叶清出蔗秆……

3月15日,万弄乡依软家正在盖新房。他家今年收获甘蔗约20吨,攒了2万多元人民币。

  一片片的蔗林被放倒,一棵一棵的蔗秆聚拢成堆。蔗汁渗出砍口又滴在厚厚的蔗叶上,让这片曾种植罂粟、收获鸦片的土地,弥漫着一丝丝蔗汁清冽甘甜的滋味……

  “金三角”地区的缅北色勒,正值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投资的色勒糖厂的榨季,一支支砍蔗的队伍从早到晚在山间劳作,运蔗的车辆不时在崇山峻岭中卷起阵阵黄色的尘埃。

  南瓦村,一个仅有13户、40口人、27名劳动力的小傣族村寨,共种植120亩甘蔗,可收蔗370多吨,按色勒糖厂160元(文中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以下同)每吨的收购价,全村可收入近6万多元,扣除每亩100元的化肥农药等成本,剩余48000元。这样,仅种甘蔗一项,南瓦村每人收入约1200元,这在年人均年收入仅400~600元“金三角”地区,实在是一个不可小瞧的数字。

  色勒糖厂农业科小马说,可能是傣家人本不善种蔗,加上地势高、坡地多,南瓦村甘蔗亩产仅3吨多。本榨季虽逢大旱,但大多蔗农亩产仍在4.5吨以上。

  在一个基地村,我们见到了4年前从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移民来的余文芳,他的甘蔗亩产超过7吨。31岁的余文芳曾种过好几年罂粟,家里有个叔伯兄弟还因贩毒在昆明被判了刑。他家种的37亩甘蔗已基本收割,总收入有4万多元,刨去各种成本,至少剩3万多元。如今,攒着点钱的余文芳惦记着两件事,一是准备自己建新房;二是盼望大伙能改建好基地村的学校,请个好老师让孩子们好好读书。

3月11日,安康村唯一的拖拉机与孩子们。由力量集团捐资1000多万元修筑的“友邦路”开通后,安康村才有了第一辆手扶式拖拉机。

  至3月23日,色勒糖厂本榨季已完成收购甘蔗12万吨的生产计划,1920万元蔗款已支付到蔗农手中,而每吨甘蔗还要产生30元的运输费用,这300万元运费也多流入当地百姓手中。色勒糖厂已开厂3年了,令这块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缅北土地,形成了完整的甘蔗种植体系。一位在色勒县城居住了20多年的四川人告诉记者,从前县城附近都是大丛林,在短短的街道上,常看到一坨坨的鸦片随便可买。如今,长达数百米集市尽是中国商品,糖厂来发展后,老百姓修个新房、买个摩托车、拖拉机什么的,再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