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土族服饰中的吐谷浑遗痕
发布时间:2009-02-23 14:38:40


盛装的土族妇女。


毡帽、毡靴、绑腿是土族青年男子典型的传统装束。

  千百年来,土族人带着谜一般的身世,居住在我省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形成了一道丰姿绰约的文化景观。

 

  有关土族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蒙古说,一种是吐谷浑说。近年来,吐谷浑说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遥想当年,土族先民在经历了战火兵燹的洗礼后,被迫从祁连山麓迁居到了河湟谷地,在经历了一次次融合演变后,最终形成了今天土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而这一切,在土族的传统服饰上都有所体现。

  华丽和端庄是土族传统服饰最基本的特征。

 


  经历了时光磨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土族在服饰上已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可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土族服饰,基本特色一致,这是土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文化密码,为时光无法改变。

 

  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和西沟地区,是我省土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在这一地区的土族女装中,项圈是必备的装饰之一。有关项圈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龙王山下的索卜滩上生活着一对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达,他们同时爱上了美丽的姑娘腊月花。后来,生性贪婪的莫日喝下了东海孽龙吐出的毒涎水,变成了一条巨蟒,而尼达则变成了一个石人。为了惩治巨蟒,救出尼达,腊月花不仅和姐妹们发明了安召舞,而且还将一条铁链挂在了巨蟒的脖子上,这条铁链就是土族项圈的雏形。

 

  美丽的传说在带给人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愉悦外,往往也能带来深层次的思索。据多年来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学者保广元先生介绍,土族项圈一般是由硬质的布片和金属片制成,最原始的项圈上还镶嵌着贝壳和骨片等物。因为吐谷浑的先民是来自辽东地区的鲜卑族,他们有使用贝壳的习惯和条件,在项圈上镶嵌贝壳作为装饰,或可看做是吐谷浑的遗风?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之一,互助县也由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在互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

 

  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中称为“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7种颜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彩虹袖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杨格喽》里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红白蓝黑紫绿黄,万物全靠它生长。”的唱词。而在民间,有关彩虹袖的由来,更是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为了给妻子缝制衣服,采下了天上的彩虹缝制而成。也有人说,是土族阿姑为了装扮生活,根据彩虹的颜色设计而成,但是保广元先生却给了我另一个答案。

 

  他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受伤的七彩鸟降临人间,好心的土族阿姑帮它治好了伤。为了报答土族阿姑的救命之恩,临行前,七彩鸟拽下身上的羽毛,并根据羽毛上的颜色,教会了土族阿姑制作彩虹袖。

 

  土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寄托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专家认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达了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绿色是土族人民对绿色世界的憧憬,黄色寄托了土族人民对丰收的向往,白色象征着土族人民纯洁的心灵,红色传达着人们对太阳的敬仰,而蓝色和紫色也有着土族人民对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示和尊崇。

  “纽达”(亦称扭达)是对传统服饰中女子头饰的称呼。据保广元先生介绍,“纽达”曾是土族妇女最喜欢的头饰,直到1938年,青海统治者马步芳突然下令,土族妇女不得佩戴“纽达”,“纽达”才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对于“纽达”的研究,也因缺乏实物而被迫中断。

 

  “纽达”通常由布料制作,并装饰由银、铜等材质制作的长针和各种颜色的彩穗,以及云母片。因为装饰复杂,一顶“纽达”重达四五斤。佩戴“纽达”时,妇女们通常要把头发梳到两侧,发梢上折,呈扇形绾于两鬓,然后再把“纽达”固定在头顶。

 

  “纽达”因其形状不同,名称也各异。比如“叶面里”(意为马鞍纽达),“适格”(意为簸箕纽达),“加斯”(意为铧尖纽达)等等。如此这样,“纽达”成为了土族妇女传统服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传说中,“纽达”的发明也和腊月花有关。在惩治巨蟒时,各式的“纽达”起了重要作用。可是,专家们对“纽达”的由来却有另一种说法。他们认为,古代土族妇女能征善战,勇敢顽强。后来土族逐渐定居放牧,以至过渡到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妇女们便将战袍、头盔,甚至兵器装于头饰上,这就是“纽达”。只因“纽达”太重,所以戴上后不能左顾右盼,只能连身子一起转动,十分不便。土族妇女在回归家庭后,繁重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不再适宜身着古装,“纽达”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有繁到简的演变。比如说,在今天互助县的五十地区,“纽达”早已被一种皮帽所取代。不难看出五十地区妇女佩戴皮帽和领口镶嵌皮边的习俗,正是游牧文化的显著遗痕,这也许又是一个土族源于吐谷浑的实物佐证。

 

  保广元相信,“纽达”是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它一定蕴涵着破译土族历史演变的文化密码,而这些文化密码的内涵,必将直指逝去已久的吐谷浑。

  比起土族妇女装束来说,土族男子的装束显得相对简单些。盘袄、毡帽、绣花高领短衫是一年四季土族男子最常见的装扮。土族男子很喜欢穿一种名为“拉云子”的花鞋,“拉云子”通常以白布或黑布为原料,上绣花鸟图案,是姑娘送给新女婿的定情之物。为了配合“拉云子”,旧时土族青年男子还习惯在小腿上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此亦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

 

  还有,土族青年男子平时很喜欢佩戴一种名叫“鹰嘴啄食”的毡帽。“鹰嘴啄食”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形同一个小簸箕,既有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又具很强的装饰性。

 

  有专家考证,很早以前,制作“拉云子”和“鹰嘴啄食”的材料都是白毛毡,它们是由吐谷浑将士的战盔和战靴演变而成的。而捆扎“黑虎下山”绑腿带的习惯,更是将士当年出征打仗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