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蒙古族民居
发布时间:2010-12-29 16:09:27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制作简便、易拆装,抵御风寒,便于游牧。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古代的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屋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最小的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之大,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壮观。不过这样面积的蒙古包在草原上非常罕见。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以游动式的蒙古包较多,一种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另一种不可拆卸的蒙古包靠牛车或马车拉运来迁移。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的人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使用蒙古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