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张柠 迁徙三千公里的书房
发布时间:2012-05-04 09:35:20

摘要:七年前从广州搬家到北京时,张柠不得不扔掉许多不太重要的书。他和妻子没有带任何电器、家具、行李到北京,那些东西统统留在了广州,他们唯一需要打包托运的就是一箱箱书。

张柠在书房。

 张柠

    文学批评家,195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2004年借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任客座研究员;2006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文化的病症》、《土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七年前从广州搬家到北京时,张柠不得不扔掉许多不太重要的书。他和妻子没有带任何电器、家具、行李到北京,那些东西统统留在了广州,他们唯一需要打包托运的就是一箱箱书。

    这些被迁徙三千公里的书,现在整齐地排列在客厅的书架上———经过精心设计,张柠家的客厅被一道串珠的帘子隔成了两个部分:一边是靠墙连排的书架和会客的沙发及电视;另一边靠窗的地方则隔出一方工作区。张柠在这里读书、写字、上网,眼睛累的时候可以抬头望向窗外,看到远处小区门外的道路。如果运气好车子不那么多,还能看到路边的一条小河。

    张柠以犀利的文学批评著称。他的妻子吕约是一位诗人。卧室里还有几个书架是专属于夫人的,上面以西方经典诗歌和诗歌论著为主。

    做评论“功夫在诗外”

    跟印象中“评论家的书房”不同,在张柠的书架上几乎找不到一本当代小说。他用“功夫在诗外”来解释这种情况:“批评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只钻某一方面肯定做不好。当代文学作品读了很多,但那是工作的材料,不在个人藏书之列。”

    “时髦书要少看,学术类的时髦书尤其少读。经典书可以反复读。”张柠总结了他的阅读经验,他的书架上基本都是经典著作,文学类书籍要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要么是鲁迅、胡适、郁达夫、沈从文。

张柠意外收到的一本珍贵旧书,是1933年鲁迅编译的东欧短篇小说集《竖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扉页上还有一张鲁迅的书票,张柠估计当年这是鲁迅授权出版的标志,没有贴此书票的就是盗版。

    早年读了太多文学类的书籍,近十年来张柠更多地阅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如《论语译注》、《白虎通义疏证》、《春秋繁露义证》等古籍经典,《古谣谚》、《明清民歌时调集》、《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典藏民俗学丛书》等学术资料。钱锺书的《管锥篇》也是做学术研究时重要的参考资料。有意思的是一套13卷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张柠说,1949年之后当代文学受政治影响很大,在毛泽东当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文学和作家相关的批示,比如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示,关于批胡适、胡风等的批示,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很有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张柠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读外国文学的研究生。他热爱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本接一本地读完了那个时期的名家名作。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张柠决定转向当代文学评论领域,才发现读过的一系列的经典名著已经树立了他的阅读审美标准,相形之下中国当代作品简直“不忍卒读”。

13卷本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张柠说从毛的批文中可以获得许多当代文学的史料。

    虽然自己不写诗,张柠一直阅读大量诗歌,收有《世界诗库》这样的大部头,参与《中国新诗年鉴》的编选。在他看来,一个说自己不读诗或者不懂诗的评论家,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和评论家有共通之处,他们都需要具备一种直接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在北师大给本科生上课,他也会给学生讲大量的诗歌。

    好书大多买于80年代

    阅读诗歌,张柠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他借来一本破旧的《海涅诗集》,因为当时是禁书,张柠用一个印有雷锋头像的日记本封皮儿做“马甲”套在外面偷偷读,差不多翻烂了。

 

    最疯狂的读书岁月无疑是80年代。虽然从小爱文学,因为各种原因,张柠原来的专业却是地质学。1981年夏天,毕业后到地质队工作的张柠和同事去做野外考察,临行前他花一块二毛五买了一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的杨伯峻《论语译注》带在身上。一路上跟随地质队风餐露宿,只要有机会张柠都埋头读书,以至于整本书差不多翻烂了。

 

    刚工作工资不高,张柠一个月收入的近一半都被拿来买书。他书架的鲁迅作品集是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系列,将近30本鲁迅作品,都是一册册攒起来的。上研究生之后,每月的补助只够吃饭,张柠就帮老师兼课、写稿赚稿费,挣来一点钱就跑新华书店或者上海文庙旧书摊淘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集就是这样一本本攒起来的。毕业前夕,老师告知他有一笔经费未用,可以买书。张柠到书店一看,最好的是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于是这成为他学生时代买的最贵的书。

    跟那个疯狂买书、看书的年代相比,现在张柠已经买得少了。“一进书店就感到写书没价值,新书出得太多,太快。”他不在网上买书,因为有过几次教训,光看网上简介买来的书发现不行,必须到书店翻开看一看才靠谱。只有自己知识谱系里正好缺的书才会买,比如一本介绍中产阶级生活史的书,或者专门研究知青上山下乡的《失落的一代》。

书架上摆着张柠从韩国济州岛带回来的两个玩偶。

    早上写作、下午和晚上读书,是张柠多年的习惯。而且从早年开始,他就会在书上划密密的线,写很多批注,至今如此。“只要是我决定要读的书,一定会从头到尾看完,批注。”

    “不要完全听信媒体的推荐,”最后张柠给出的阅读建议是,要有自己的阅读目标,围绕某些主题阅读。他最近正在阅读的是《中产阶级生活史》、《中国士绅》,还有《陶庵梦忆》、《板桥杂记》等明清小品。

    采写:南都记者 田志凌

    摄影:沈木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