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朱子谈读书如何“见髓”
发布时间:2019-02-15 11:01:31
来源:泉州晚报

  朱子,即是朱熹,南宋大儒,也是从祀孔庙“十二哲”中唯一非孔子亲传者,居子张之后。承先秦之风,为表达对他的敬意,后人称其“朱子”,本文也沿用。

  朱子一生,注意读书法,也很喜欢讲授读书法,其门人弟子,把他的言论编辑成《朱子读书法》一书,成为古人最为系统的读书经验总结。徐复观先生称其“对人们有永恒的启发作用”,钱穆先生甚至把“开示读书方法”当作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如此这般投入了全部的生命来读书的朱子,对当下的我们还有启发呢?依我看,至少有一点,朱子痛切地击中我们当下的通病,那就是“轻浮”。

  朱子说,“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宋以前,雕版印刷书籍几乎没有,读书主要靠口诵和抄写,得一书,读诵数年数百遍,终身记得牢守得住。到朱子的时代,书籍相对易得,不珍视,等闲读之,懒于抄写。对必须反复熟读成诵的经书,用功不如先秦两汉的人。所以,朱子说:“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一个人的读书生涯,如果不曾对任何一本重要的经典之书痛下功夫,一遍又一遍反复深入,体悟到朱子所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时,那他基本就会流于“轻浮”,便会“粗心大气”,因为“看得不精,其他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有深度的书,再也不能真正读懂。

  朱子读书如何“见髓”?他自己在南宋的时代背景下,早年吃过印刷术发达的“亏”,以泛读默读为主,他说“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因此,他总结读书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字“读”——不是默读,是读出声来的朗读,反复多遍地读,平实地读,“书只贵读”。“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读到百遍千遍时,自然“义理浮现”,也即“见髓”。而且舍此之外,别无他法,“纵使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

  这种熟读的方法,既是阅读深度的开拓,也是生命深度的开拓。朱子根据他的经验指出两点。一是反复诵读之后,“不惟理明,心亦自定”,获得的不只是知识,更有身心的安定悦乐。“若欲为涉猎而求此理之明,又欲别求方便,以望此心之定,其亦难矣。”而这是广泛阅读不能抵达的。二是经过抽丝剥茧反复掏洗的诵读,可以洗涤粗浅的易得之见,让身心的体悟越来越高明,打开心量,呈现高远的天地。因为:“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着。……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了。《易》云:‘宽以居之’,圣人多说个广大宽洪之意。”而没有反复深刻的诵读,我们的一己易得之见,会障碍我们走得更远,流于“轻浮”。

  我们的时代,阅读史无前例地便利,也史无前例地“轻浮”。这种“轻浮”不仅障碍了我们的阅读,同时障碍了我们生命抵达的深度。从今天起,拿起一本经典之书,遵从朱子读书法读将去,也许,将改变你的阅读史。(范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