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名门望族 何柳堂家族]沙湾大户数何氏 乱世闲情有三杰
发布时间:2008-08-27 11:34:43

  家族大视野

  陇西李氏的兴衰沉浮

  李唐王室建立唐王朝后,把老子李耳视作自己的老祖宗,广兴道教。有人以为伪托,不足为信。但事实上,他们追溯得还不够早,李氏得姓,最早可以追溯到皋陶,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官位,称之为“理氏”。商末,理徴直言进谏纣王获罪被处死,他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和儿子利贞逃到伊侯之墟,靠吃木子才保全生命,所以将这个姓氏“理”字改成了“李”。李利贞的六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耳。《太平广记》第一篇就写老子,在“老”字上大做文章,自然是荒诞不经。说他母亲怀孕72年才剖开左腋产下了他,生下来就满头银发,老子一生下来就能说话,指着一棵李树说:“就用它做我的姓吧”。

  这些神仙家言就暂且不表。李耳的九世孙李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他的重孙李仲翔,先为河东太守,后来讨伐羌族叛乱,牺牲后被葬在陇西狄道东川,他的儿子李伯考任陇西、河东两郡太守,从李崇到李伯考,先后共六代,他们的生平足迹,大多在陇西地区,建功立业,奠定了“陇西李氏”的基础。

  东晋建安四年,陇西李氏的敦煌公李暠立国称王,史称西凉武昭王,使得陇西李氏家族日益强盛,至隋文帝时,李氏已经成为“八柱国”之一,只是可惜隋文帝立国未稳,尚不及处置这个心腹大患,致使李渊起兵太原,乱世中夺取政权,否则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李渊是李暠的七世孙,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岁时就世袭了唐国公,年岁稍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结纳豪杰,在待人接物方面看样子是不输给及时雨宋江的。此人不仅素有权谋,而且武功了得,非矮三郎所能比也。话说这一日,炀帝幸汾阳宫,命李渊率兵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贼人嚣张至极,不仅不望风而逃,反而率数千军众兵临城下,李渊艺高人胆大,身边只有十几个骑兵跟从,李渊在阵前施展百步穿杨的本领,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人大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个奇迹。

  所谓虎父无犬子。太宗李世民经过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吹捧,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楷模。只是却不能掩盖其弑兄逼宫的事实。李建成本为太子,《新唐书》上说李渊起兵反隋本为无意,都因李世民而起,东征西讨之中,李世民显示出极高的军事才华,也使得李世民位高权重,功高震主。李渊屡次在公开场合许以李世民太子之位,李建成恐废,密谋杀李世民早除后患。六月四日,得到风声的李世民当机立断,亲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李渊大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家庭内部矛盾却转变为一场公开的械斗,并造成流血事件,成何体统?但此时的李渊却已无可奈何。两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渊让位于东宫显德殿,从而成就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李唐王朝的故事此恨绵绵无绝期,经安史之乱之后元气大伤,此后再无称王称霸的时候了。但李唐的后裔却依然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其祖先原是陇西人,秦始皇时,随史禄入桂林郡,一直在广西繁衍生息。但大规模的李氏南迁,还是唐末动荡之时。江西按察使李宪(西平王李晟第七子)长子李子游,迁居袁州宜春;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的子孙唐末避乱江南,迁居邵武;昭王李讷(唐宣宗第九子)因黄巢起义,改名南徙,避居歙州黄墩,等等不一而足。

  到明朝时,陇西李氏已遍布全国,其中,明洪武十七年的李驽最为传奇。此人不仅比郑和早62年远航西洋,而且居然带回了一个“色目”女子,并娶其为妻。在天朝大国自居的明代,李氏族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将李驽开除族籍,不准姓李,这位先行者不得不改姓母姓,姓林,最后成为福建“清源林氏”的祖先。

  ●河西

  历史的枢纽

  财雄势大的何氏家族培养了许多音乐名家

  何氏音乐艺术的主流是典雅。他们的主要作品大部分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内容,都是吟风弄月,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内心的愉悦之情。这种闲适的情趣与那个年代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激烈,形成鲜明的对照。

  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而少柴米油盐之类世俗的烦恼。何氏三杰所属的沙湾何氏宗族集团,是广东省内一个财雄势大、赫赫有名的封建宗族地主集团。家庭居住地占地数千顷,雇工成千累万,在方圆几十里中无人能望其项背。这个集团靠租税每年的收入计有六十万元之巨。对这些收入,族内按照一定的族规分配给全族的男性成员。何氏家族每个男丁每年可分到款项一百五十余元。在抗日战争前,每担谷仅六元,一百五十余元可买到二十多担谷了。所以,何氏家族成员光靠族内太公的分配,生活已颇宽裕的了。

  何氏宗族为了守住其家业,很注意在族内培养人才。其做法是鼓励读书,对取得功名者,给予经济和政治上优厚的待遇。如中秀才者,每年从族内所分配到的款项是一般男丁的双倍,举人是秀才的双倍,进士是举人的双倍。

  由于何氏家族推行此政策,使何氏子弟奋发读书,以博取功名利禄。但族内的长辈只希望其子弟博取功名学位,都不愿他们出外做官,怕仕途凶险。所以何氏子弟不少人在取得功名后,不谋职业,只过着清闲的生活,这便形成了一个有闲阶层。这些人无所事事,其父辈怕他们放荡不羁,身败名裂,便为他们寻找一种健康的娱乐来消遣,请一些琴师来教他们演奏音乐、唱戏,于是他们当中很多人便培养起对音乐和戏剧的浓厚兴趣。年深日久,相互影响,形成了音乐传统。而在这块音乐传统的土壤里,产生了不少名伶和音乐名家。

  始建于南宋的沙湾何氏宗祠留耕堂,现已成为历史文化景点。何氏宗族当年是广东省内一个财雄势大、赫赫有名的封建宗族集团,该家族为了守住家业,很注意在族内培养人才,并形成了音乐世家的传统。

何柳堂故居外景。

  基于这样的背景,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这“何氏三杰”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作品的典雅风格的形成也同样不难理解了。这种典雅的音乐,虽然没有明显直接的重大的社会内容,但是它们特有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大自然和人的内心之美,把两者熔为一炉,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当生活等多地需要典雅和休闲时,典雅音乐就呈现出无以复加的魅力,而何氏三杰也将在他们音乐的魅力中以艺术家的姿态得到永生。

  ●祠堂记忆

  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留耕堂有一副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留耕”二字正取自此对联。

  ●地理记忆

  东较场 何柳堂拼出武秀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州府召集所有习武者在广州东较场举行乡试,考试的项目当中有骑马射箭。轮到何柳堂应试时,只见他跃马弯弓,背对着靶疾驰到百步之外,突然不瞧箭靶,举臂拉弓,那箭便嗖嗖地朝箭靶红心飞去。然而,全场寂静,而无鼓响。一箭、两箭、三箭,依旧寂然。主考官是个精明人,他见何柳堂动作利索超群,本已暗暗赞叹,但见他连发三箭都不见鼓响,感到事有跷蹊,不由得抬头往箭靶望去,果然发现原来是箭靶歪侧了。他上前查问兵勇,才知道有人妒忌何柳堂,买通了考场的士兵,把靶弄歪。主考官勃然大怒,申斥了那些受贿的兵勇一顿后,即破格重拿三箭给何柳堂,令他再射。何柳堂再次跃马拉弓,连中七箭。全场金鼓雷动,欢声震天。

  长寿路、广卫路 何与年广授粤曲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何与年在广州长寿路居住,白天在广卫路教授演奏广东音乐和粤曲,当时艺徒有陈厚、廖汉杰等。1946至1948年,何与年在十八甫安乐茶楼二楼和钻石茶楼等地组织音乐茶座,与刘天一等合作。何与年以琵琶演奏为主,经常奏《十面埋伏》、《醉翁捞月》、《雨打芭蕉》、《春郊试马》、《将军试马》等曲。

  族人故事

  广东本土音乐家:何氏三杰

  1979-1981年,在原佛山地区番禺县文化局工作的梁谋、阮立威围绕“沙湾与广东音乐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了大规模调查。梁谋、阮立威等专家走访了五十多位长者,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他们提炼出了“何氏三杰”这一概念。

  如今已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的梁谋,对过往感怀不已:“当年的受访者多已不在人世,而何氏三杰的故事将在我编著的《禺山杂记》里再现出来。艺术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有留存的价值。”

  何柳堂   幼学琵琶,弃文习武

  何柳堂生长在音乐世家,他的叔伯一辈也十分爱好音乐。何柳堂幼年,祖父“博众四”便教他演奏琵琶。他十分聪明伶俐,学过则晓。七岁时(约1881年)冬开学,随先生读四书五经。久而久之,何柳堂觉得味同嚼蜡,不如习武痛快。他十四五岁时便到广州东山桂香街沙湾何氏太公所的武馆进士邸、大夫邸、太守邸等习武,学举石锁、舞大刀、骑马射箭等。何柳堂天赋聪明,加上勤学苦练,对所习的武艺十分精通。

  光绪二十年(1894)广州府召集所有习武者在广州东较场举行乡试,考试的项目当中有骑马射箭。何柳堂神采奕奕,跃马拉弓,背靶而射,连中七箭,成为武秀才。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初,何柳堂曾在香港“淋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并与宋三、丘鹤俦、吕文成、尹自重等名家合作,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

  这段时期,是何柳堂一生中成就最辉煌的时期。首先,他从祖父“博众四”手中接过了《赛龙夺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反复琢磨,四易其稿,花尽了心血。此曲受民间艺术品的影响,本来就具有刚劲、浑厚、亢奋的特色。经何柳堂整理提高后,此特色更为突出,感染力更为强烈。除了《赛龙夺锦》外,何柳堂还整理加工了从“博众四”手中传下来的乐曲《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他在这两首曲上署名为“何氏家传秘谱”,送给广州的唱片公司灌制唱片。这两首亦广为流传,是广东音乐的名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七星伴月》、《回文锦》、《金仇捞月》、《玉女思春》、《垂杨三复》、《鸟惊喧》等曲,对广东音乐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七星伴月》一曲,调色变化极多,音乐形象丰富,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

  何与年  生性浪漫,闲适自在

  何与年生活比较浪漫。他很瘦,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穿着黑色胶绸,说话阴声细气,慢条斯理,他爱音乐,爱自然的美景。每天夕阳西下,云彩缤纷之际,他独自坐在家中的花园中,弹一曲《晚霞织锦》,悠扬动听。

  何与年天冷的时候喜欢打边炉,也喜欢喝“铁观音”和“铁罗汉”茶,夏天爱吃西瓜糕等甜品。他饭量很小,每天只能吃几汤匙饭茶,饮三四两酒。他更爱吃荔枝、芒果。有一次,他吃芒果过多,呕吐得厉害,医生劝他不要吃了,他说:“食死咗先算”。

  何与年一生独身。早年曾和一李姓姑娘热恋,爱情使他内心的浪漫主义情绪更为奔放。他的不少作品打破了模拟自然的局限而注重内心感情的抒发,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有很大关系。只是很不幸,何与年的爱人情有别属、离他而去,他此后便决意终身不娶,他的愤懑和苦痛则凝聚在《性的苦闷》、《私语》等乐曲中。何与年上一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部分作品显得消沉哀怨,固然与国难深重、个人忧虑有关,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爱情上的神伤。

  何与年对演戏素有研究,他认为演员必须把握分寸,演出性格,要声情并茂,拖腔要恰如其分。同时他又觉得以前的粤剧没有充分利用音乐衬托气氛,以致在静场时使观众觉得淡而无味,所以他强调根据剧情的气氛加谱子,用音乐手段解决静场问题,在这点上他对粤剧的改革很有见地。而广东音乐正是因解决静场而产生的过场音乐,以后不断发展,便独立成为一个独特的乐种。何与年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从而奠定了广东音乐在粤剧中的地位。何与年自1950年初去香港后,一直从事音乐工作。1962年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何少霞  善弹琵琶,为人低调

  何少霞的祖父何惠岩是江苏省保应县知县,兄何振煊是广东徐闻县县长,故何少霞其家庭富有而显赫,崇尚读书。何少霞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诵读诗书,为人聪明好学,领略书中要义甚快,他后来常到翠林厅,跟何柳堂、何与年学音乐,接受能力较强。

  何少霞在广州读书四年,毕业后回沙湾本善一女子小学教音乐课。教学之余,常到大厅、翠林等地与何柳堂,何与年研究音乐,共同创作。《赛龙夺锦》他就曾和何柳堂、何与年、陈鉴一起推敲过。该曲第三稿中很多花音,就是他经手整理的。

  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的十多年,是何少霞从事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将军试马》、《陌头柳色》、《桃李争春》、《吕宫戏水》等曲都是这段时间创作的。由于他古典文学修养较深,何与年经常和他一起研究唱词。而他自己写的粤曲唱词《一代艺人》(张月儿唱)、《游子悲秋》亦十分精炼独到。他为人非常谦逊,常向人请教。他对唱词认真雕琢,力求洗炼,从不拖泥带水。

  何少霞不仅琵琶技法精深,演奏其他乐器如二弦、南胡亦十分娴熟。在二十年代中至三十年代初,何少霞与何柳堂、何与年、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麦少锋、李佳等人合作灌唱片,把《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七星伴月》、《回文锦》、《饿马摇铃》等曲灌入唱片。在灌片中,何少霞多用南胡、二弦参加演奏。

  族谱字典

  何博众(1831年生)

  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

  字博众,号仙侪,又名羽仪,番禺沙湾北村人,何柳堂的祖父。

  他排行第四,当地人多称之为“博众四”,广东音乐形成乐种的奠基人之一。

  何柳堂(1874-1933)

  广东音乐曲雅派的开创者

何柳堂

  名森,字汝香,号柳堂。番禺沙湾北村人。因头长得颇大,族人戏呼之为“大头森”。

  何柳堂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族的音乐艺术传统,是广东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广东音乐曲雅派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乐曲《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

  何与年(1880-1962)

  对粤曲唱腔很有研究

何与年

  名树人,字汝年。跟随堂兄何柳堂学弹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洋琴等乐器。他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对粤曲唱腔很有研究,留于后世的广东音乐近30首,经他作唱腔整理的粤曲珍品有十余首,为粤剧改革作过一定的贡献。

  何少霞(1894-1942)

  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

何少霞

  名振渠,字乾调,号少霞,何柳堂之侄。广东音乐著名作曲家,现流传于世的名曲有《陌头柳色》、《将军试马》、《夜深沉》、《白头吟》等十余首。他对粤曲颇有研究,古典文学修养亦较深,为人正派耿直,有学者之量,为乡人所尊重。

  ●家族逸闻

  何柳堂子女生活困苦

  何柳堂1933年因“肺痨病”逝于故乡,终年59岁。逝世后,其子女的生活非常悲惨。大儿子阿卓曾跟何柳堂学戏,做丑生,很走红运,并过南洋做戏,但战祸延及南洋,他便回沙湾避祸,但求职无门,在贫病中死去。二儿子阿锦好赌,被“赌友”逼迫把何柳堂死时遗下的祖居卖出抵债。阿锦把祖居卖掉后无栖身之地,在街头行乞饿死。三儿子阿新在十多岁读书时就被淹死。老四阿炽在香港做工,日寇攻入香港时被炸死。大女嫁于大良,二女嫁于香港,情况不明。

  何少霞后人变卖珍贵琵琶

  何少霞因染痢疾于1942年辞世,身后遗下妻女七人:妻冯丽容、长子学敬、次子学钧、大女佩珊、二女佩琼、三女佩居、四女佩口。何少霞死后,他的家人陆续离开故土到香港谋生,留在乡间的只有大女佩珊。她生活不佳,何少霞留下的珍贵琵琶被她变卖了。何佩珊过世之后,本地已无亲属。

  ●专家说法

  三杰作品要做美学挖掘

  梁谋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对广东音乐、何氏三杰有长期研究。新书《禺山杂记》(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将于11月出版,其中有对何氏三杰的生动介绍。

  记者:如何看待何氏三杰音乐作品的典雅特色?

  梁谋:由于作曲家的生活及阶段意识局限,思想感情较缺乏时代的气息,因此,他们的作品中能体现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的为数不多。内容决定形式,所以,三何的作品中,其风格主要是幽雅古朴,委婉柔和,给人一种优美、闲适、愉悦的感觉,故此,有广东音乐典雅派之称。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从来就以写景寄情,情景之融见长。广东音乐的典雅派正是受了这种传统风格的深刻影响。同时,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意炼字炼意,而在何氏作曲家的作品中,这种特色亦十分鲜明。

  记者:哪些作品能够体现这种特色?

  梁谋:比如《雨打芭蕉》通过阵强阵弱起伏跌宕的乐句,把急风骤雨的各种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简直是“有声之画”。作曲家在这种对自然美的生动描绘中,含蓄地寄寓了自己对自己美的深刻感受。其他如《赛龙夺锦》、《饿马摇铃》、《七星伴月》、《月影寒梅》、《陌头柳色》等,都有这种特色。三何的作品的这些特点,正是它能够深入人心而蜚声中外的根本原因。因此,估价三何的作品的价值,应该从挖掘美学的重大意义来认识。

  记者:如何看待何氏三杰音乐的本土特色?
 
  梁谋:何氏音乐艺术其主流是典雅。但有些作品受到民间的影响,则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沙湾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部,土地富庶,文化发达,各种民间艺术亦相当发达。丰富多彩的农村民间艺术,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给何氏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一股清新、刚劲的生活气息。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蒯威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