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元宵抢炮头与纪念“三忠”活动
发布时间:2011-08-19 13:17:29
来源:中国广州网

  在增城市荔城镇的廖村,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做景”,都有一项盛大的群众喜庆活动――抢炮头。活动地点是安排在一个宽阔的地坪上。中午过后,全村男女老幼近千人汇聚地坪,一二十支代表每个炮头的旗标在地坪迎风招展,每个标尾上装饰着五彩缤纷的横式彩幅和彩灯,更加渲染出热烈的节日气氛。等到主持人宣布“抢炮头”开始,人群中便腾出一个直径十多米的圆形空地。一轮鞭炮声后,开始放“头炮”:一个类似“二踢脚”烟花的炮头放置地中央,主持人点燃药引,“轰”的一声,一个手指般大的竹质“炮头”冲天而起,腾空二三十米后落回地面。随着炮声,人们的视线努力搜索那上升和下落的炮头。当下坠的炮头临近地面时,人群朝它向下坠的地点蜂拥而上,无数双手伸向天空,希望在炮头落地前能抓住它。但因人多挤拥,你争我夺,往往谁也抓不到,小小炮头在人丛罅隙中落在地面。于是人们便转为低头找寻,几个、十几个人在一点上抢夺炮头。旁边的人不断鼓掌、鼓噪和欢呼,掀起一阵阵高潮。经过一轮“搏斗”,最后胜利者高举抓着炮头的手,大呼:“我抢到啦!”凭着炮头,他所属的一组人便兴高采烈地到主持人那里领取头标和奖品。又是一轮震耳的鞭炮声以庆祝他们的胜利。接着又点二炮、三炮……直到所有的炮头都抢完为止。整个抢炮头活动通常持续一二个小时,鞭炮声、欢笑声一直不绝于耳,节日气氛达到炽烈程度。抢炮头结束,胜利者高举着标旗,一路上燃放鞭炮,像凯旋者一样返回家门。到晚餐时,便大排筵席、亲友汇聚一堂,放饮高谈,预祝新的一年万事顺利,五谷丰登。入夜,人们又拿出每个炮头附带的奖品――焰火,到地堂上燃放。男女老少又一次聚集观看。银蛇火窜,火树耀空,把节日的欢乐又一次推向高潮。

  据村中父老说,抢炮头的习俗流传已久,主要是结合元宵佳节一并纪念先贤的一种活动。据《增城县志》载,廖氏夫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定居增城。宋末族人廖金凤曾起兵抗元,被宋帝封为太尉、银青光禄大夫,勤王?山。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陆秀夫背宋少帝投海殉国。宋亡后,廖金凤隐居增城不仕。其族人始终不忘宋室,尤其敬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宋臣的忠贞不屈,后人于村中建“三忠侯王庙”以资纪念,并定每年上元节为祭祀日。此风俗一直相沿下来。抢炮头原为祭祀庆典活动的一部分。相传,在村“三忠侯王庙”未废时,抢炮头之前,是先从庙中抬出“三忠”神像(是大殿供奉之外的小神像)游村一周。而炮头所示标旗,则明显带有战旗痕迹。标布长3米或4米,布色或蓝或黑,标尾或用画戟状尖头,或用旄头(现用鸡毛扫代替),极类似古战旗。由抢炮头而夺标之举可窥见廖氏族人崇敬祖先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以及尚武的风俗。

  廖村人的这一风俗,历元明清至民国一直不衰。民国时期,标布多用香云纱,少数用薯莨布。按惯例,今年得炮头担标获奖,明年要按数酬还,以便活动年年能继续。获头炮最显赫,标长彩艳,并带上一个八音班和一台焰火,总值达500多公斤稻谷。一般非个人能享用,多数由分房太公或小会社来领有。三炮以后,标和奖品一般价值近200公斤稻谷,私人可以负担得起,故争者甚众,为的是取得好彩数。20世纪50~70年代,这项活动一度停止。80年代之后,因政府提倡恢复民间群众喜闻乐见和有益的民间文化活动,故又盛行。

上一条: 波罗庙盛会话旧

下一条: 谢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