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从越冈院到三元宫
发布时间:2011-08-29 13:41:29
来源:广州越秀文艺网

地接越冈,井艾千秋敬鲍氏;

人歌珠水,灵光百粤拜三元。 

        老广州都知三元宫的所在,但知道它原称越冈院的便不多了。为什么叫越冈院呢?原来与越秀山的别名有关。

        越秀山在晋代时别称越井冈,这是否与其南部山冈靠近前文说及的越王井有关呢?待考。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读音净)是一位有学问的道教徒,他在越井冈南麓修建起“越冈院”,作为修道之所。不久后,江苏句容人葛洪到此拜他为师。

        葛洪与道家早有渊源,其堂叔人称“葛仙翁”,深研道法。葛洪曾当武官,立过功,但不忘钻研道家理论,也迷于炼丹,终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炼丹家(炼丹与化学大有关联,故有人称他为化学家)、医学家、道教理论家。鲍靓收他为徒后,对他很器重,还把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葛洪寓居广州约十年间,与鲍姑深研医学,还在越冈院为百姓治病,对穷人赠医施药。鲍姑擅长灸术,常用越冈院内虬龙井边的红脚艾对病人施以艾灸,治好不少人的赘瘤病,四方百姓来求医者不少。因此,鲍姑被古代百姓仙化,尊称为“鲍仙姑”。后来,为纪念鲍仙姑,人们在越冈院立像奉祀,越冈院也改称为鲍姑祠,虬龙井也称为鲍姑井。明万历年间,该祠曾重修。

        崇祯十六年(1643),朝廷钦天监来到广州视察,见越秀山“气势雄厚”,为应“天上瑞气”。建议观内改奉三元大帝。官绅遂集资塑三元大帝像于正殿供奉,把原来的鲍姑殿移到偏殿,从此鲍姑祠改为三元宫,越冈院之名更少有人记得了。

       清初,顺治十三年(1656),统治广州的尚可喜下令重修扩建三元宫,落成之日请罗浮山冲虚观主持杜阳栋来主持三元宫教务。杜阳栋是道教龙门正宗的十二世传人,担任三元宫主持后,被后世道教徒奉为此宫的开山祖师。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元宫重修后改名斗姥宫(斗姥是道家女神,传说为北斗众星之母)。咸丰七年(1857),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斗姥宫亦遭火灾,幸未全毁。后来,主持黄佩青发起募捐重修三元宫,于同治九年(1870)落成。如今我们看见的三元宫正门石额的“三元宫”三字及石刻对联“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就是这次重修时请翰林院学士游显庭题写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主持梁宗琪将宫产六百二十多亩田地捐给官府,在广州西关开办明敏中学,是广州最早的中学之一,因此得到朝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块牌匾。

        民国初年,军阀龙济光统治广州时(1914—1916),三元宫一带被列为军事禁区,三元宫门庭冷落。至20世纪20年代重修后复见兴盛,当时有《羊城竹枝词》咏三元宫道:

 

太乙今朝是诞辰,高烧红烛紫檀熏。

进香男女团团转,都是西装革履人。

 

        诗中的“都是”二字应是夸大了的,改为“不少”较合实际。

        今日的三元宫,尚有纪念当年鲍仙姑以医济世的鲍姑宝殿,虬龙古井仍在。宝殿外两边石柱挂着四副木刻联,虽是今人作品,尚可令世人记得鲍姑救人的医德。在宝殿通大殿的侧门有古联发人深省: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三元宫是广州市内最多对联的宗教场所,其中不少是耐人寻味的佳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没有专人梳理编辑出版。这里再录山门背面石柱刻于光绪八年(1882)的一联供读者欣赏:

数十年俯仰流光,兴废存亡,恍若过眼烟云,蜃楼幻境;

溯曩代阴阳造化,忠奸报应,真觉青天日月,犀照无遗。

 

 

 

 

 

上一条: 回教三忠墓

下一条: 黄埔丹水坑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