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的蕃访
发布时间:2011-09-08 08:40:51

  二千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商贸活动十分兴旺。南越国时期,广州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区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蕃访”,人数已达12万—20万人,呈现“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盛况。

  唐宋时期,外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来到广州经商,人数达12万之多,这些外商因商务活动在广州长期居留,侨民居住区,居住的地方称“蕃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城西设置“蕃坊”,地点在今光塔街一带。唐朝重视对外贸易,设蕃长进行管理,其办事机构为蕃坊司。蕃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务和负责招徕商人。蕃长在实施蕃访的行政管理时,要根据侨居国的法令和本国惯例行事。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购置田地和住宅。当时居住在蕃访的外国侨民大多是中东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方便教民做 “礼拜”,还在蕃访内建立了清真寺——怀圣寺,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据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舅父艾比·宛葛素就是在那时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

  宋代,在“蕃访”内设有“蕃学”。随着侨民的日益增加,又设置“蕃市”,供侨居的外商交易。“蕃学”是应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宋代的蕃访居住着众多的外国富翁。蕃长家资数以百万,据史籍记载,蕃商蒲亚里一次运来货物,价值竟达五万余贯之巨。

  蕃坊最繁盛的时期是宋代,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当时光塔路一带已有“蕃访万家”。其存在反映了广州历史上外贸活动的重要侧面。

  宋代广州蕃访的外侨多达20万人,外侨人种驳杂,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信奉犹太教的中东人(今以色列人)和信奉火袄教的印度人。这些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籍的外侨,在广州和谐相处,融洽友爱,极少争吵,形成一个即复杂又和谐的独特的“蕃访”社区。他们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给商都广州一种奇特的异国情调。蕃访里有“绕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环的波斯妇女,有穿西装革履的西洋人;有的外侨嗜咀嚼槟榔,“唾地如血”,又常以槟榔待客,故广州乃至岭南人士亦好此道,并延续到解放前。

  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的子女在广州上学,学习汉文化,并融入到社会上层。据传阿拉伯人李彦升曾赴唐朝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并被任以官职。有的外商还被中国朝廷封以官职,如南宋时外商海达被任命为广东盐司提举,泉州外商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其兄弟蒲寿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为官公正清廉,颇得民心。因他在任期间建亭保护民众水井,解决吃水问题,后人曾赋联讴歌:“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

  在众多的外侨中,以阿拉伯人为数最多,又最富有。他们自建教堂寺院,开蕃学学校。他们富裕而阔绰,生活奢华,居室“楼高百余尺”,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花园广阔,亭台楼塔,望之如银笔。笙歌宴会常开,宴请和接待中国官员或亲朋戚友,往往以烤成金黄色全羊款客,大有锦衣玉食,极尽奢华之风。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开明,中外可以通婚,但变有一定的限制,即外侨三代中有一代为官者,才有资格与中国女子通婚。像上述蒲氏家族想必有不少汉女的媳妇。蕃坊盛于唐宋,逐渐衰落于明清。有专家考证,宋代蕃坊最盛时,其范围大致东起朝天路,西至丰宁路(人民北路),南达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这一带在唐宋时期应是珠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