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烟墩路彩园故事——东山新河浦红楼
发布时间:2011-08-31 09:52:23
来源:《广州越秀古街巷》广州越秀文联

上苑骚人,欢呼高朋同酌酒;
海楼雅士,欣逢知己赏名花。

  这副对联是1912年在美国密尔沃基(Milwunkee)新开业的上海大酒楼的门联。这酒楼位于密市一座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大厦中,大厦的董事长后来移居广州东山烟墩路,还建起东山最大的花园式侨房——彩园。
  上文《龟岗路记华侨房地产》已说及,20世纪初,东山烟墩岗下(今烟墩新街)最先有华侨建起洋房。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烟墩路、培正路、新河浦一带出现更多华侨所建的中西合璧洋房。其中,烟墩路的彩园是东山最大的花园式洋房。说起这洋房,得从彩园主人梅彩迺说起。
  梅彩迺(1859 — 1955),祖籍广东台山端芬乡。1880年,他随同乡到美国谋生,先后从事洗衣、农业等工作。辛辛苦苦积聚了3000美元后,他在奥斯科什(Oshkoch)开办杂货店,经营中国商品。后增加了资本到密尔沃基市开设永隆公司,经销中国的丝绸、抽纱、海味、木制玩具等商品。十多年后,他成了著名的批发商,他开办的商业网络遍及纽约、三藩市、芝加哥。1912年,他在密尔沃基的威斯康新大街和威尔士之间的第二街上,建起一座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大楼,内有酒楼、剧院、写字间。其中的上海大酒楼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除在饮食上突显中国菜特色外,建筑装饰更具中华特色——雕梁画栋突出龙的图案,挂上大红灯笼,壁上挂着名人字画。上海楼颇有影响,其英文名“Toy”成了当地最好中餐的同义词,有的美国报章甚至称梅彩迺为“中国的百万富翁”、“中国的洛克菲勒”。
  梅彩迺虽人在外国,但心怀故乡,生活上仍然保留着中华传统习惯。1926年,他回到广州烟墩路投资建房,请人精心设计了既有西洋风格,又保留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彩园。园内庭院遍植花草树木,多姿多彩。该园占地面积2892平方米,在东山侨房中名列首位。1933年,梅彩迺为了能让在美国长大的孙辈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带着11位孙儿回国,分别让他们到岭南大学、培正中学、培正小学就读,自己则在彩园居住下来。抗日战争期间,他和孙儿为避战乱重返美国。抗战胜利后,1946年他和妻子陈玉娣再度回彩园居住。1955年,96岁高龄的梅彩迺去世。此后其妻陈玉娣和长孙媳、二孙媳、三孙媳及一批曾孙仍住在彩园。三孙媳黄美垣曾是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陈玉娣、黄美垣被“批斗”、迫害致去世。彩园大部分房子被占用。及后,彩园梅家12个人全部被“疏散”回原籍,到“文革”结束后才得以回城复户。1978年底,广州市政府为陈玉娣、黄美垣平反,彩园退还给梅家。由于其家族影响大,所以美国、香港的报刊也对此作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