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州新年诗会由广州图书馆与《诗歌与人》杂志主办,广州萨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协办。诗会以“生命”为主题,选取了16首中外关于“生命”的经典诗歌,通过“地水火风”这样的生命元素来演绎,充分利用声音、舞蹈、形体、音乐、影像装置等观念艺术来呈现诗意的表达,利用广州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合力完成一场质朴、灵巧、生动,充溢着丰盈生命力的视听盛宴。
本次新年诗会现场共吸引598人次参与,还通过广州图书馆官方微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N视频、南方周末、时代周报等平台直播,总观看量达10.93万。
回到首次举办地广州图书馆西广场
广州新年诗会是广州热爱诗歌的人们进入新年的一个仪式,今年虽然迟到,但在5月的最后一天与观众们最终见面。热爱诗歌的人们仍然可以追随诗人们的指引,在被视为城市客厅的广州图书馆相聚。
诗歌是一种既是所指又是能指的艺术,它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有着很大的表达空间。创始人黄礼孩希望与2014年第一次与广州图书馆合作那样,再次回到户外举办。他说,在户外诗歌是游走的,飞扬的,绽放的,是被天空所眷顾的。
有鉴于此,2023广州新年诗会的演绎空间设计依托广州图书馆倾斜又有弧度的西面墙体作为背景,把诗歌与图书馆的意象做一个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流淌的整体。诗会舞美空间设计杨参说:“诗会的空间设计以一条流动起伏的线条来构建,呼应主题‘穿行生命如谜’,从而去构建一个起始与终点同在的循环戏剧空间,让诗歌在光影之间穿行获得意想不到的表达”。从整场诗会的空间设计和表现形式来看,广州新年诗会同时也强调本土力量的呈现,这是广州新年诗会被读者视为具有广州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2023广州新年诗会户外举办,舞台设置在广州图书馆西广场
以诗为主题的多种影像数字演绎
诗歌的数字化表达这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家们以诗意进入技术,把诗歌带到人的想象边界,带来令人惊艳的效果。广州新年诗会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从诗性空间出发,新媒体艺术家林润谷与柯咏恩按照广州新年诗会的内容文本,用跨媒介技术来创作,将诗歌中的空间现实与虚拟现实做实时影像演绎,为诗会提供了崭新的观看视觉效果。
作为本届诗会主视觉设计、艺术装置创作及书法数字影像演绎的青年艺术家傅彦斌则从广州新年诗会的主题出发,他认为除“我”之外的任何事物,都是“你”的存在,而“我”相对于“你”充满未知。他以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贯穿主视觉、艺术装置与影像,使得“生命如谜”像穿越熟悉又陌生的线索。
青年电影导演何伊童从普拉斯的《生命》和布拉乔的《我穿行你的生命如谜》中汲取了灵感,找到了表达的途径。她拍摄制作了诗会开场与结束的两条短片《不水船I》《不水船II》,充满象征寓意的短片为整个新年诗会提供了美学的色调。
诗歌的数字化表达,为展现诗歌意境提供更多可能性
诗歌声音为公众带来想象力
对于不少读者来说,他们期待听到悦耳的诗歌朗读,诗歌的声音需要或真切或朴素或有个性的效果。真正的诗会应该是声音带来想象力,让公众体验到文字的潜在可能性及在城市空间的外化的特质。诗会的总导演符文瑜表示:“在各种电子产品日益成为我们身体的外挂,资讯的爆炸不断地挑战我们原有思维方式的今日,借助新年诗会这盏灯,我们愿意为广州的城市精神生活提供哪怕是一缕的微光。”诗歌的声音在城市中响起,本身就具有一种诗意。
本届诗会的朗读做了不配音乐的设计。大部分诗歌朗读会,朗读必定配以大量的背景音乐,但在纯正诗人那里,他们是原声朗诵的,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本人或者朗诵者纯正的文字气息。除了广州诗人粥样、杨莲等带来的原声之外,王非、祖晴等多位语言朗诵家以及广州图书馆的主持人陈阳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声音形象。
本届诗会将诗舞蹈和乐队表演融为一体:在两个完整乐曲的间隔或者舞蹈的空隙,诗歌朗诵的音乐背景只做音效,目的是让观众安静地聆听朗诵者的演绎,让诗歌文字没有被掩饰地裸露出情感来。诗歌声音与读者的五感产生新的连接,这也是广州新年诗会的独特风格。
声音美也是诗歌魅力的之一
广州图书馆作为广州的城市客厅,是广大市民阅读、学习、休闲的安身之处。广州图书馆也致力于以诗歌为媒介,为广大读者打造心灵上诗意的栖居,让人们在偌大的城市有片刻的安心之处。
多年来,在大量诗人、艺术家、慈善家、读者及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广州新年诗会已经成为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国内及国际上获得了多种荣誉,先后获得2018年国际图联营销大奖最富于启发性项目之一、2018年第三届广东省图书情报创新服务奖、2022年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项目(优秀案例)、2022年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案例,另外获得了360 Awards年度设计100强、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铜奖、KTK2021靳埭强设计奖银奖等设计大奖等。
广州新年诗会圆满结束,表演嘉宾集体合影留念
撰稿/贺蔚
上一条: “叶健强跑街”摄影作品正式进驻广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