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文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四十一讲:晏几道词选讲(之五)
发布时间:2017-08-15 16:12:24

     2017年8月13日下午,广州人文馆在中堂交流区举办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41讲。本讲是晏几道词作赏析的最后一讲,分别赏析了《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六么令(绿阴春尽)》三首词。 

 

刘斯翰先生诗词第41讲如期开讲

 

词友专心聆听老师评讲


     玉楼春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轩曰:

     伤春也。看他反复钩勒,几多曲折。非至情人何能写此?颓而不废,所赖情真,即此类最见大晏影子。

欣赏:

     在我看来,这是一首最可看到小晏曾经深入研读、学习其父亲晏殊词痕迹的作品。无论从选题,到抒情,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式,都是如此。

     这是一首伤春之制。

     上片起头两句,描写春末光景,却是以词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表出:“东风”是春天的代称,也是自然之物,“无情”则是词人心中所感,东风把“艳粉娇红吹满地”,是自然之景,春末时候,那些在春天盛开的花儿,自然要枯萎,风一吹便纷纷掉落在地。本来并没有“有情”或“无情”的问题。现在说它“又作无情计”,则是词人内心不平的一种反映而已。

     第三句除了把镜头从满地落花移上“碧楼帘影”这一词人所处的地方,更着重点出一个“愁”字。而且,在第四句顺势由空间转入时间--“去年今日”。这似乎是个对词人很有故事的时间点,但他欲言又止,借上片结束,把它截断了。

     上片,在词人的抒情其实只是开了个头。抒情的重点其实是在下片。

     下片劈头就是一句:“谁知错管春残事”,这句把“愁”字挑明了,不过也仅仅把“愁”的份量大大加重而已。愁,是自己的错。本来春到残时就是那样,用不着你管,你也管不着。错在自己还要去管,这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吗?当然不是,这里其实话中有话,不过词人却还是不肯痛痛快快说出来。

     “到处登临曾费泪”--由此,我们多少可以猜到几分,这不是伤春的泪,是伤心一段凋谢的爱情之泪。不然,不会有“去年今日”如此具体的时间指认,也不会“到处登临曾费泪”了。这个“到处”,可以想象是他们往日游玩之处。每到一处,他都忍不住回忆当初,而流下相思之泪。最后,在词的结尾,回到当下的现场来:

     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原来他是一个人旧地重游,自斟自饮。来,把这金酒杯满满斟上,深深喝下。今天要喝个一醉方休!你看,等到眼前这些枝头的花儿落尽,已经没几天可以尽情喝醉了。

     读到这两句,令我们联想起小晏父亲晏殊的名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前欢往事,当歌对酒,无限到心中。更凭朱槛忆芳容。肠断一枝红。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其中流露出那种对时光易逝,欢乐难常的喟叹,真是如出一辙。

 


     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轩曰:

     “人面”之前,都是铺垫也。铺垫愈多,愈见雍容闲雅,此法可玩。是亦逆入作结,与木兰花同一机杼。

欣赏:

     这首词是创造性运用时空转换设计章法的一个显例。先父在《宋词小札》中有很好的分析。这里先来介绍中一下:

     上片主要是空间的运用:由“街南”到“北楼”再到“街南”。第一次提到“街南”,作了很详细的描绘:镜头中先是出现一片绿树,我们从“春饶絮”三字,可知那是在晚春,正是柳花如絮,“蒙蒙乱扑行人面”的季节。一个“饶”字,在街南树的绿荫上又渲染出一重柳花纷纷扰扰的白……紧接着词人又补充一句“雪满游春路”,飞舞的柳花象雪,而在绿树荫下,可以窥见有游春的人来来往往。

     这还只是个开头,镜头向我们展示一幅的可说是一个中景,不远也不近。接下来,镜头拉近了些,于是把读者的目光引导向绿树,啊,原来那枝头上正盛开着艳丽的花!那花在东风里摇摆着,又有如片片娇媚的云彩……镜头再次移动,向下,于是一扇朱红的门进入读者眼帘――“树底人家朱户”。这才是词人所关心的焦点。

     描写至此,当把读者的眼光集中到这“人家朱户”之后,词人却卖起卷来――“北楼闲上”,空间一下子挪移过来,在街北的一座小楼,词人正在登楼。妙在那一个“闲”字,骤然看时,他显得那么气定神闲,其实呢,在他心里却正相反,很忐忑,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他命人把帘子高高地卷起,好看清楚“街南树”,也就是树底那人家朱户。表面上,整个上片都是描绘和记述,并没有词人心事的交代。但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他的一举一动,顾盼之间,含蓄地流露出什么,让你去猜。这正是中国诗词审美的特点,读者要开动脑筋,在这猜想的活动中得到审美的快感。

     下片也是做了时间的省略,开头二句,时间已到了黄昏,“阑干倚尽”,也不知过了多久,“几度黄昏雨”,似乎在解释一直未曾离去的原因,但是那个“慵”字,却透露了词人的内心消息――是不想离去。慵,懒也。本来倚着阑干站立,时间长了一定会感觉疲劳,所以懒并非真懒,只是心有不舍,心有未甘,一直挨着不愿离去。在晚春、黄昏、下雨营造出的风景里,词人的心情之郁闷可想。在上面一系列的描述铺垫之后,词家终于将心事和盘托出: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

     这一段回忆,与之前对“街南”“树底人家朱户”的描写作了深层的揭示:原来这是当日词人一段恋情的旧地。注意“晚春”和“树阴”对上片风景描写的呼应,这样就是勾勒的手法,它词的章法产生一种回旋,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现在,守候了整天,也许还不止一天,他终于承认想要寻回旧梦,不过是自己的痴心妄想――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这首词至此,明白告诉读者,词家的立意正是来自崔护那首著名的《人面桃花》。也许,小晏是有心用词与崔护较量较量?也许,他正有着和崔护相同的遭遇?不管怎样,这首词确实使我们感受到诗与词在表情写意上的差异。而上面这几句结尾,比较崔诗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确实别有一种凄美:眼中的满地落花,和想象的曾经欢会如今已剩得香屏空掩的闺房,以及最后一句自问无答的怅惘。古有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说法,小晏这首词可说是一个成功范例。

     这首词,还令我们想到,这是中国诗歌创作发明的“蒙太奇”,如果没有西方电影对“蒙太奇”的运用,也许这种发明将长久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不易为人们了解。清代词评家曾经用“空际转身”、“留字诀”等等试图加以表述,但都语焉不详。惟有采用电影“蒙太奇”的镜头拉伸、剪接等技法进行解释,才把这一早在千年前由中国诗人发明的艺术技巧,讲清楚了,使大家听明白了。刘逸生先生和他的《宋词小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诗词赏析新流派”的开创者。

 

 

     六么令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

     画帘遮匝。新翻曲妙,暗许闲人带偷掐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

     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

     都待笙歌散了,记取留时霎。

     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注:

     横波,指女子的眼睛,也专指眼神。汉傅毅《舞赋》:“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李善注:“横波,言目斜视,如水之横流也。”  

     隐语,迷语

     回文,一种特殊的诗歌格式,可以顺着读,也可反过来读,意思都能通。 

欣赏:

     这是一首描写约会的词。之前我们讲过一首“眼约还成虚”,这便属于同一类题材。不同的是,那首词写的约会不成功,而这首则是约会成功。这词上片中的“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就是对“眼约”更加具体生动的描写。

     词的上片,先从环境描写入手。时令是春末夏初,满眼绿树成阴,随处柳絮飞舞,而镜头则定格在香阁,这个女子的活动场所。此时天色已晚,于是,女主角出场了。词家并不去描写她的装束,而集中写她的面部,甚至更小,只写了她的眉眼:“翠眉宫样”,眉毛画成深深的色彩,“翠”,黑色而发亮。样式也有讲究,是一种皇宫里姑娘们采用的。词家认得,这种样式被称作“远山眉”。(具体如何不详,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细长、呈弧形如远山。有说色淡,从这词来看并不淡,否则不能说“翠”)重点还是在眼睛:

     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

     狂心,热恋的心。想来两人并非初次相遇,而已经有过交往,在这天晚上又见面了。虽然,在宾客纷纭的场合,她不便放纵自己的热情,词家却从她的如流水般迷人的眼神里,敏锐地察觉到她对自己情有独钟。

     女主角的出场,是因为她要表演。她就位之后,就把画帘放下,与听众隔开。这大约是当时一种表演设计吧?隔着帘子,可以增加神秘感,也可以使听者更加集中注意力欣赏曲子。“新翻曲妙”,显然,词人也是行家里手,他一下就有了判断,这是一首经过重新改编的曲子,改编得很有水平――妙。

     “暗许闲人带偷掐”,在上片的结尾,词家忽然来了这么一句,在读者骤然看来,真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意思啊?先来解释一下“掐”,这是指以前人们在听曲子时,用指甲做记录符号。

     北宋词人贺铸有句:“紫箫闲捻度新声,有人偷倚阑干掐。”(《踏莎行》)就是说听曲的人用指甲在阑干上刻画,记录曲子的情形。正因为女子演奏是新编的,所以会有有心人偷偷记录曲谱。“闲人”,指不相干的人,也即除了词家之外的“发烧友”。为什么说“暗许”呢?据我想来,这是对女主角气度的称赞之辞,也可以视为她常常有花样出新的表演,而不会担心被别人偷师学了去。所以这句是对她在音乐方面才华出众的描述。她不但能作很出彩的改编,而且能常出常新,简直层出不穷!

     下片,转从两人交往描写。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他们曾经通信,大约是还在试探阶段吧?女子的回信中措词含糊,令人就像看迷语书一样,半天也猜不透她的意向。而两人刚刚认识不久,情意还浅,自己再三思量,终于没有勇气回信。一个“愁”字,说明词家虽未回信,心里还是很在乎的。

     “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昨天又收到她的书札,是一首回文诗,词家想要奉和一首的,但却被来诗用韵之险,而自己性格懒散,没有和成。“韵险”,指用的韵字比较生辟,要用原作韵字另外做一首,而且还是回文诗,确实难度很大。以小晏的高才,据我想,应该难不倒他,更可能是,词家对于这种文字游戏没有兴趣,因此借口一个“慵”字,敷衍过去。

     不过,从这两件事的回顾中,词家又进一步称叹了对方的才情。这可说是一语双关,或者类似“一石二鸟”的手段,它既是叙述了两人交往的情事,又包含了词家的自谦,又是给对方的称赞,又给予读者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女子才华的超卓过人。我们又可以把这视为是词家向女子的解释,他为什么一再音讯缺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自己笨拙,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她的爱慕而已。

     于是,接下去就是两人此夜的相约了:

     都待笙歌散了,记取留时霎。不消红蜡。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阑角。

     时霎,一会儿。在表演散会之后,记住了,留下来别急着走人。“时霎”的运用,一是韵脚需要,更是恳求,“只留一会儿”。“红蜡”,红蜡烛,这里代指房间内。词家说,我们不要在房间里约会。“闲云”,宋词中习惯用“彩云”指代歌儿舞女,“闲”也者,与我两人无关,“闲云”,亦即指其他参加今晚演出的人。因此这个词用得很妙。等那些人都回去了,你留下来,我呢,就在“庭花旧阑角”等着。不说人在,却说月在,这就是诗词审美需要发展而来的“语法”,读者仍然不会误解,同时又为声景补上一片月色。庭花也是起相同的衬托作用,使“旧阑角”这个约会的地点增添审美效果。

     小晏擅长令词创作,所保存下来的260作品中,没有长调,中调只有几首,入选的就只有这一首。这首词其实与令词在章法上没有多大区别,不过由于篇幅长了,容纳的内容便也更加丰富了。我读这词时曾经写了如下评语:

     小晏以令词为擅,中调多未能,遑论长调,故易安得而讥之。此作却佳,眉眼之续,以狂心断之。画帘遮匝,复暗许闲人。意浅而语隐,心机也,回文而韵险,才华也,欲擒故纵也。以下方放笔直书,然既散又归,既留又在,兼“匝”“掐”“押”“霎”之险,使人终松懈不得。想易安于此亦有所启悟矣。

 

课后刘老师与词友互动

 

热心词友带来原创词集赠予现场听众

 

讲座结束后,刘斯翰老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

 

     本期讲座吸引了60多位读者参加,结束后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留在现场与主讲嘉宾继续交流。个别热心词友还带来自己的原创词集交与工作人员赠予现场听众,以鼓励更多人投入诗词赏析和创作,爱上诗词。

 

[下期预告]

第四十二讲:秦观词选讲(一)

              满庭芳(山抹微云)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时间:2017年9月17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更多活动信息敬请关注广州人文馆新浪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