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党旗诞生历程珍贵档案展》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7-07-28 14:58:44

       由中国政协文史馆主办、广州市政协协办的《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党旗诞生历程珍贵档案展》于6月28日至7月30日在广州图书馆顺利展出。本次展览党性党味浓、广东元素多、实物史料丰富、参与性互动性强、青少年重点突出、社会影响大。在1个多月的展览时间里,共有约2800批、13万人参观,其中党支部2000余个、团支部190余个、党员7.6万余名、团员1万余名、青少年儿童约1.5万余人(占总数12%),充分展示出我市党史和党性教育从小抓起、面广人多、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成效显著的新引领。

       6月30日,省市领导进行了集体参观,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卞晋平,中国政协文史馆馆长沈晓昭、副馆长王京平;省政协主席王荣,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邹铭,广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世彤,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咏虹等省市领导;广州市直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省政协常委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共约500人参加了集体参观活动,市政协主席刘悦伦主持该活动。

       展览取得了“五个首次”成果:首次在展览中增加了地方特色革命元素;首次在广州全景展示党旗诞生历程;首次将全省红色展馆珍贵展品集中展出;首次制作了全国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旗诞生历程的《党旗的故事》电视纪录片、广播剧;首次撰写了全国以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和插画形式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图说党史故事书》。

       共有约3000名观众留言表达心声。有的说,我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展览,这些实物佐证了当时的情景,触景生情,震撼心灵;有的说,我很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在开学后办下去,让孩子们走一趟,至少让他们留下一个“共产党真不愧为中国人民主心骨”的印象;有的说,我带九旬的革命老妈妈来看展,心情激动,浮想联翩,祝党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我父亲一代用鲜血换来的红旗永飘祖国上空。一句句真情实感是对展览最好的肯定,一个个殷切希望是对办好展览最大的激励,一幅幅对党的描绘是对中国共产党最深的爱。

       为将这次展览办得更加好看、更有吸引力,广州市政协联合广东省经济出版社、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以《红旗飘飘展》内容为基础,策划制作了“三个全国第一”制作为全国的“文化精品”:全国首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旗诞生历程的《党旗的故事》电视纪录片、广播剧,首部以历史图片、档案资料和插画形式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图说党史故事书》。策划组织了“不忘初心跟党走”——广州地区青少年手绘党旗大赛活动,3000余名来自广州、佛山、汕头等地的青少年儿童纷纷投稿,在展览场地显著位置张贴获奖作品,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参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观看,为大家熟悉了解党的历史和党旗诞生历程提供了一个平台。

       据统计,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澳门日报、央广网、新浪微博等国内外媒体刊发文章360余篇、音视频80余个;在广州市政协官网刊发展览报道20篇、图片78幅;各地级市以上单位也分别在各自电视、广播、网站、报纸刊发参观展览的新闻200余篇、音视频40余个。

 


省市领导集体参观

 

   

图1 刘悦伦主席主持集体参观活动                           图2 卞晋平副主任致辞

       

图3 中国政协文史馆馆长沈晓昭介绍展览                         图4 省、市领导集体参观展览


公众参观展览 

 

        

图1 广东海警支队官兵参观展览                                  图2 小学生集体参观展览

       

图3 党小组参观展览                                                    图4 团支部参观展览


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图1 青少年儿童认真绘画党旗                                     图2 观看党史纪录片

     

图3 党史书屋                                                         图4 党史故事屋

热情组织讲解

 

    
图1 整装待命讲解                                                     图2 认真进行讲解    

     

图3 市政协领导为广州广播电视台讲解                              图4 市政协领导为海警支队官兵讲解


留言参观感受

 

     

图1 小朋友留言                                     图2 老奶奶留言

          

图3 青年人留言                                      图4 父女共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