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文馆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四十讲:晏几道词选讲(之四)
发布时间:2017-07-24 10:14:05

       2017年7月16日下午,广州人文馆在中堂交流区举办刘斯翰先生诗词系列讲座第40讲。本讲赏析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和《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四首词。

 

刘斯翰老师开讲晏几道词作

 

       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轩曰:

       写别情也。起句是一篇之眼,以下种种都由此生发。上片写行者,取势甚劲,下片写送者,宛转钩勒。

欣赏:

       先父十分称赞小晏词,认为其中体现了词家对感情近乎痴心的执著。这里我们选录几首,来看看小晏的情怀,和他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怀,如何独特。在我看来,南唐后主李煜之后,如此直接袒露内心而“不隔”者,只有两个人做到,小晏是一个,另一个是李清照。

       此词是一个例子。

       上片开头第一句,就是直接地发自内心:“留人不住”。可以看见,他满心希望能够把她挽留,他一定想了许多办法,尽了最大努力,但她拿定主意,是那么坚决。不管他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词家以四个字开篇,使我们一下就被他的真诚与失望打动了。

       “醉解兰舟去”,在临别之际,两个人都喝醉了。一个“醉”字,写出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写出了他在最后时刻还想留住她,而她也被他的深情感动,而不能自已,写出了分别的难舍难分。还记得柳永的《雨淋铃》吗: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是慢词,展开来细细地描写。小晏是令词,篇幅有限,只能靠三两句提炼凝聚。因此,他捉住“兰舟去”来进行发挥:“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两相比较,我们更加鲜明地认识到“留人不住”四字的概括力,可以说,这是以少胜多。又可以说,小晏在这里对柳词作了巧妙的利用:“晓莺啼处”,令人不自觉地勾起对柳词的记忆,从而也就把柳词的优美动人之处不知不觉间带了进来,弥补小晏这番离别的伤感。

       这也如同园林设计所称的“借景”之法。试想,如果没有“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这样对“兰舟去”的生动具体的想象,上片就会成为“干巴巴”的交代了。而后两句想象之景,也进一步使词家恋恋不舍之情,与女子义无反顾的决绝,受到再一次勾勒,而愈加饱满。

       “兰舟去”是眼前景,“一棹”两句是别后景。时间上是顺着生发,其中由于后两句只是词家的想象,又有了一实一虚的对比。这很重要,它使得笔墨有气势的流动中,暗底下埋伏着实与虚、眼下与未来的对比性变化,这也就是所谓“顿挫”的笔法。它使上片在一气呵成、一气直下的气势中,不会变得毫无回味的余地。

       下片写别离之后。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词家在想象中回到现实。想象中,风景变化很快:“一棹碧涛”,“过尽晓莺”。而下片一开头,风景却安静下来,词家对渡头杨柳作细致的描写:青青的颜色、轻扬的枝条、繁密的叶子……这骤然产生的由动入静的对比,也使读者心情从原来的紧张随之放松下来了。

       “离情”二字点题,整首词就是为此而作。一枝一叶都是我的离情!词家终于喊出声来,当然,不过是他在自言自语而已。她已经听不见,也不愿意再听了。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过去那段快乐的时光不会再来,咱们以后也不要再通信了。在我看来,说这两句决绝的话之人,既可以理解为是小晏,也不妨看作是离去的她。作为小晏的话,自然是一种又爱又恨,又生气又无奈的发泄。“无凭”二字,还包含着她对以往许诺背叛的指责。作为离开的她,又可视之为临别时的嘱咐,而今通过词家喃喃自语重复着。由此看来,在词的下片,晏几道长久地站在渡口,一付失魂落魄的样子,便活现在读者眼前。

 

       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

       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

       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欣赏:

       这一首,恰似前一首的续篇。写的是两个旧情人偶然又见面了。与前首词相同之处,这词写法也是词家的自言自语。

       上片,是词家自说心事:骤然见到对方,一股诉说相思之苦的冲动,不期而然地涌动起来――“相逢欲话相思苦”。可是,是对方的冷淡?还是别的原因?使得词家临时又犹豫了起来:她当时分手显得那么薄情,她肯相信我还是这么惦记着她吗?别后音讯全无的她,恐怕不会理解我这一片痴情吧?

       整个上片都是词家的心理活动,这种既热烈又迟疑,既激动又害怕的心情,虽然有如口语般明白如话,却具有更加真切感人的力量。这是薄情的人,或者感情不够热烈的人无法想象,更加写不出来的。这正是小晏词的精华之处。小晏词中多次使用“浅情”来慨叹人们对爱情的背叛,这又恰恰证明着他对于爱情的执著,那颗有着不更世事的“赤子之心”。

       下片,换成了回忆——“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

       记得当初相好,她在一片明亮的月色中走来,恍如仙子下凡!我们手挽着手,在月光下漫步,互相倾诉爱慕之情。那幢房子,那片窗前的月色,深深印在我心,有多少次,当月圆之夜,我会情不自禁地去到那间房间,倚在窗台等待,希望你忽然出现,一夜无眠……

       “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虽然朴素,却如此痴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古今爱情诗中最为动人的句子之一。

现场座无虚席1

  

现场座无虚席2

 

       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馀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欣赏:

       这是小晏词的名作之一。题材在宋词婉约派中很常见,就是重游旧地,人去楼空。(举崔护诗为例)

       上片写初游。

       “秋千院落”说明住的是女孩子。“重帘”内外隔绝,帘幕放下,而且不止一张,也许是时近黄昏的缘故吧?一个“暮”字,使画面顿时增添了幽暗,同时可以想象,词家并非特意前来。

       第二句一开始便把这一点挑明了:“闲来”,是偶然经过,被吸引住,于是走近门前。“彩笔题绣户”,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简傲》中记载: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凤)字,凡鸟也。

       (网上译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每当想念对方的时候,那怕是远隔千里,也要乘车前来相会。一次吕安来访,恰好嵇康不在家,他的哥哥嵇喜出来迎接。吕安不进去,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没有醒悟过来,还高兴地认为他是故意这样做的。其实,“凤”字拆开就是“凡鸟”二字。)

       后来,人们借用这个典故,用来表示登门拜访主人却不在家。这当然有点断章取义,不过约定俗成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之一。总之,小晏在这里也是用来暗示主人不在。

       于是第三、四句便顺势对院落做了非常浓墨重彩的描写:

       墙头丹杏雨馀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前一句很鲜艳,意在烘染对女主人娇媚的遐想;后一句很摇荡,意在表达词家的怅惘之情,读到这儿,令人不觉想起词家父亲晏殊的名句“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当然,这个句子词家从小就很熟悉了。

       下片。并没有对两人交往作任何描述,上下片之间有时被处理成时空的改变,这里也是如此。词家选择这种处理手法,还可以看出来,他对于自己的(也包括对方的)隐私,并不愿作过多的渲染。这大概也是小晏秉承父教,和官宦家庭礼教的缘故吧?所谓“不能污人眼目”,这同时也就形成小晏艳情词的清新脱俗的风格。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下片一开头,两人已经是分手之后,女子离开了,连音信也没有留下。这里又借用典故,出自楚国宋玉的《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小晏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无非是用“朝云”比喻院子主人是个妓女身份,而她的离开,也与其职业有关。王国维《人间词话》极力反对在词中用典,我看是走偏了。他没有思考“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也由于那时他还年轻,年轻人容易过激,不过作为后人,就还是要自己分析,不要见名人就拜,盲目崇拜。比如小晏在这里用典,可以既交代了事情,又不会显山露水,回避了那些难于启齿或有失身份的陈述。

       词的结尾,小晏的安排颇为出人意表,也颇为出采。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意思是说,当初第一次发现这个院落,是偶然路过。而这一次重来,却也不是有意造访――彼此早已没有联系,而是因为他的坐骑,紫骝马认出了曾经不止一次来过此地,当路经画桥东畔的时候,便习惯地发出长嘶,勾起了词家对往事旧情的回忆。这一声马嘶,在小晏心里,可以说是百味杂陈,说不出来。他惟有径直把马儿这个意外的举动写进词中,而我们虽然远隔千载,也在其中得知词人埋在心底的曾经的一段情。由此可见,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此话不假。

  

听众交流心得1

 

听众交流心得2

  

听众交流心得3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注:

       小令,东晋王珉称号,此借指座中某高官。 

       楚宫,借指官妓所居。 

       谢桥,谢家桥,指情人所居 。见张泌诗《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轩曰:

       “尊前”“银灯”“歌中”“唱罢”层层钩勒,既圆足矣。又作下片想象之辞以尽之,虚实之间,才思之颖发也。此盖筵席即兴之作,即“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之类也。“玉箫”有出典,程伊川笑为“鬼语”,或即为此。

 

欣赏:

       这首词,前人多以为是小晏写自己在某次宴席上认识一位歌女,因而心生迷恋。我看其实是误解。

       因为词的首句即点明了,这是写某位高官的传闻。也即是小晏“自序”中所说的“一时杯酒间闻见”。这位高官,小晏姑隐其名,改用“小令”代替。

       东晋时,王献之曾任中书令,后为王珉取代,由于两人当时齐名,就把王献之称“大令”,王珉称为“小令”。传说这位高官在一次宴会上,迷上了一位歌女,小晏也姑隐其名,而用“玉箫”称之。玉箫,原是唐人传奇中人物,据唐范攎《云溪友议》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箫衹侍,因渐有情。韦归省时,约五年至七年后取玉箫。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转世,仍为韦侍妾。”小晏在这里暗指两人一见钟情,今粤人称为“前世”者是也。

       传说高官兴致甚高,饮酒听歌,不觉酩酊大醉。这也就是“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所描写的情形。

       词的下片,小晏借题发挥,想象高官回到家中酒醒之后,情怀无法平静,但歌女是不可能招之即来的,所谓“碧云天共楚宫遥”。这里“楚宫”二字颇有讲究,据查“楚宫”自来都是指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宫殿,李商隐曾有一首题为《楚宫》的诗,就是行经楚国废圯的宫殿,感慨屈原之事而作。但传说中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它在无形中把楚宫与宫女联系了起来。

       小晏这里用“楚宫”,即借用了后一种典故,用来借指宋代官妓所居之处。据当时的规定,官员不得入青楼,设宴只能召官妓,而且不得与官妓发生男女关系。这一点在欣赏欧阳修词时曾经提到过。

        既然如此,那位高官惟有抱枕而眠,希望在梦中追寻歌女的居处。这也就是“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词家在这里化用了唐代张泌著名的诗《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描摹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梦境。

       这首词大概是在宴席上即兴而作,以其本事、暗讽和小晏的才情获得众人称赏,并广为传唱。据说连大理学家程伊川(颐)听到,也笑着说:“鬼语也。”(借鬼故事来戏作)言下颇有欣赏之意。

       讲座吸引了60多位读者参加,结束后很多人依然意犹未尽,留在现场与主讲嘉宾继续交流。

  

讲座结束后互动交流

  

老师个别辅导词友原创

 

 

[下期预告]

第四十一讲:晏几道词选讲(五)

                    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六么令(绿阴春尽)

 

时间:2017年8月13日(周日)下午2: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9楼广州人文馆

 

更多活动信息敬请关注广州人文馆新浪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