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周六)下午,语言学习馆第15期英语原声影音鉴赏与交流活动在南六楼多媒体鉴赏区多功能播映室举办,此次活动的主讲老师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的马小宇老师,选用了英文原声电影《喜福会》进行赏析。
马老师首先讲解了PPT,介绍了《喜福会》电影原著的作者谭恩美和原著小说。谭恩美是美籍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祖籍广东台山。1989年,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喜福会》在1989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9个月上榜,共销出27万5千多本精装本,1993年由王颖导演拍成电影《喜福会》上映。影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该剧于1993年在美国上映,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吴精梅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姐姐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随后开始了影片的播放。
影片放映结束后马老师向现场读者提问对电影中出现的天鹅羽毛有什么象征意义,在场读者积极发言,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见解。接着马老师分析了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所表现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理解和接受母亲,包容了母亲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喜福会》通过描写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反映出两代人和两种文化的差异,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中,故事中的母亲和女儿们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中国人和美国人,而是兼容中美文化的华裔美国人。文化作为一种身份的认同,必定要和文化个体归属的民族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力量。
图一、图二:活动现场
图三:读者和老师交流
图四:主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