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之空间艺术工厂]中信广场:从地平线直达蓝天
发布时间:2008-02-05 13:23:14
  中信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也是广州人心理上的坐标。 本报记者 潘劲松 摄
  餐厅的设计有异国情调。本报记者 邹卫
 中信里的中天购物城,如今已成为广州时尚人士的一个好去处。本报记者 邹卫
  光可鉴人的电梯门。本报记者 邹卫
  中信的配电房仿佛是一个大车间,确保24小时都不会停电。本报记者 邹卫
  一尘不染、具有时尚感的洗手间。本报记者 邹卫
  开篇语 
  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有一句名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
  近三四十年间,广州崛起了大批新建筑,楼高391米的中信大厦取代爱群大厦成为新地标,造型独特的琶洲新会展中心、广州新体育馆与国际接轨……
  叫好与否、叫座与否,也许尚需时间定论,但广州已经有了全新的城市景观。而这些建筑所承载的,仍然是一个向上的、包容的、实实在在的广州。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广州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第一高楼

  质量鉴定:中信广场1997年落成,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不但是甲级智能型商厦,更成为了广州标志性的建筑。它是广州第一高楼、中国内地第二高楼,仅次于上海的金茂大厦。但是,从建筑结构来说,它却是世界上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最高的大厦,同时进入全球高层写字楼十甲。

  质检报告
  用技术与财富打造的建筑野心

  一说到广州的标志性建筑,相信80%的人都会选中信广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这广州第一高楼的,它已经成为广州实际上的城市地标。
  除了它的高,一般人对中信广场知道得并不多。它是全球高层写字楼十甲之一,其优秀的建筑质量还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银牌示范工程”,同时还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而除了在建筑和硬件设施配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外,它还获得了“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大厦”的荣誉称号。
  高只是工业社会表现财富与技术的一种手段而已。在中信广场各种荣誉的后面,是它实实在在的影响力。跨国大企业选择办公地点时,总不免要到这里看看,白领递出去的那张小小卡片上如果印着这几个字,就会令人更加注意。中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也成为了人们心理上的坐标。
  据了解,中信广场并不是一开始就冲着地标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形成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得益于广州城市重心的由西向东移,随着城市中心东移的逐步实现,天河北一带林立的写字楼已形成浓厚的办公氛围,并取代东山区成为广州的新兴商务区。中信广场,是生当逢时。

  深度解读
  爱它的高度,爱它的速度

  在广州的任何一个街道角落,一抬头都可以找到中信楼顶高耸的两条钢针。中信的高,不在于它有多少米,也不在于你有没有进去观光体验过。中信的高,在于人们的心理。这幢超高层建筑有些什么功能?它每天是怎么运作的?每天出入其中的人又是怎样在里面工作与生活的?我们记录了三个在中信工作过的人的体验,他们有的现在仍每天衣着光鲜地在中信的直排电梯上上下,有的已经搬去别处,并想念着在中信的日子。

  风光尽收眼底 白云触手可及
  讲述人:崔飞鸣
  所在公司: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楼层:75层(中信广场共80层,不过顶上五层是设备层,所以第75层是全广州最高的办公楼层,约360多米。)
  1997年,当时还叫“中天广场”的中信广场一落成亮相就引来国内外大型企业关注的目光,75层是全城的办公制高点,众多大公司都虎视眈眈。最后,1999年6月,崔先生所在的中信华南(集团)有限公司进驻中信75层。
  从原来的低层建筑,一下子到全广州最高的办公楼层,刚开始时,如果有同事刚从电梯出来,不要跟他说话,说了他也不知道你说什么,因为电梯运行得太快,一秒钟就6米,上下电梯有如坐飞机般,显示屏上的楼层数字如飞更换。
  在高空居住和工作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情,站在窗前,一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天气晴好的时候。而有的时候,办公室躲到云雾之中,如同拉上了灰色的大窗帘,当下面的街道和行人都隐没在云雾之中的时候,窗外的天空依然是蓝中透着金色。那种感觉不可思议得令人陶醉。
  据崔先生介绍,他们公司是中信广场的大业主之一,中国中信集团共买下中信广场10层楼,其中办公楼9层和商场首层数间店铺,最高层,也就是第75层一开始就留下来自己办公,其他的出租,出租率当然是100%。

  电梯高速运转 工作高效有序
  讲述人:陈依依
  所在公司:奥美公共关系国际集团
  公司楼层:61层
  早上差一刻9点左右,陈依依站在中信广场一楼大堂等电梯,手里拿着在7-11买的早餐。正值上班高峰,等电梯的人很多,没有人说话,有的人拿不锈钢电梯门当镜子,抓紧时间整理一下妆容。
  不到一分钟,电梯来了,依序而进。到了48层,所有人又都出来,各找转换电梯再等。这是一天中电梯最繁忙的时候,不过,没有人显出很着急的样子,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时间不在等电梯上,迟的是因为路上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依依觉得电梯很不方便,要先到48层,再从48层转电梯到61层,不过现在她觉得挺好,很好地分流了人群,不用那么拥挤。
  整个61层都是奥美公司的,办公室其实是绕着洗手间一圈。依依说,奥美公司原来在区庄的穗丰大厦办公,后来搬到了中信,她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甲级写字楼。奥美公司选用红与白两种颜色为装修主色调,一回公司就觉得很有工作气氛。
  每位员工都配有一把洗手间的钥匙,另外有两把预留给来访客人。洗手间很干净,门后都有一块牌,上面有当天值班人员的工作记录,还有检查人员的签名。整幢大厦公共卫生间有400多个,每个都要保证清洁、每个水龙头都正常使用,防火喷淋头有8700多个,这些喷头遇到高温或撞击都可能会喷水,因此单是防止喷淋头喷水就有几套方案。

  从进驻到离开 从热爱到怀念
  姓名:ANNA
  所在公司:凌志大洋公司
  公司地址:沙面
  ANNA的公司以前在中信,去年3月份,由于中信写字楼租金上涨,而公司又要扩员,所以搬到了沙面。相比以前,现在的环境要大一些,办公室也比以前宽敞很多。不过,她认为现在的工作气氛跟以前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是仪容。在中信上班时,同事还有她自己,都穿得挺白领的,感觉在中信就应该那么穿。现在,上班时间连吊带装都出现了。
  第二个不同是工作气氛。在中信,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的,看着别人忙,自己就会很有工作的冲动,每天走进大厦,就有一种充实的感觉。此外,中信的管理很有序。
  在中信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如果加班就惨了,因为是中央空调,下午六点一到空调就关,夏天热得要死,每个人用一台风扇都不行。
  不过,中信广场不会停电,它的配电房仿佛是一个大车间。据中信广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中信广场的配电系统是所谓的“三供一备”,“三供”就是指三个变电所同时为中信广场供电,“一备”指另一配电所为中信广场提供一路独立供电线路,可以在停电几分钟内恢复供电,“三供一备”为中信广场提供了四重保证,到目前为止,中信广场的供电系统还没使用过后备电。

  第一访谈
  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
  嘉宾: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记者:按字面意思,城市地标是指一个城市里的标志性建筑,但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倪阳:城市地标这个词在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一般指比较重大的公共建筑或代表当地文化气质的建筑,中国主要是皇宫,欧洲则是教堂。不一定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但是有一个的话,对整个城市是有好处的,有助于外地人认识这个城市。
  记者:从这个角度看,广州市的地标现在应该是中信吧?
  倪阳:无论从质量还是高度上,中信广场现在都是广州的地标。地标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人工的,另一种是自然的。以前,中山纪念堂到白云山这一段是一条很好的绿化带,是广州以前的中轴线,在民国时期,中山纪念堂是广州的地标。不过,随着城市的变迁,现在广州的中轴线已东移,中信广场刚好在这条轴线上。另外,它的质量也是一流的。
  记者:广州的地标,该有一些广州的特色,中信广场有广州的特色吗?或者说,它建筑上有些什么特色?
  倪阳:从格局上看,中信广场背山面海,后面是瘦狗岭,前面是珠江。它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也是不错的,它前面的体育中心平坦开阔,中信则是高耸的,这样的结合不错。
  就目前来说,中信广场也承载着广州的文化,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它简洁、利索的造型,还有向上发展的势头,既是财力的体现,也是广州人干净利落性格的表现。当然了,它不能像悉尼的歌剧院那样让人过目不忘。
  中信广场的平面布局是很漂亮的。商务楼呈一个弧状,两边一个八字的公寓合抱着写字楼。底部四根柱子扎实,而中间又是空的,简洁有力。而主体写字楼通过玻璃色彩的处理,既让整座楼多了层变化之美,又经济实惠。在建超高层的手法上,中信是非常老练的。所有的硬件都达到了超甲,在里面,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现在,由于所处地标的位置,中信给使用者带来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其它任何写字楼里得不到的。即使别的大楼提供的服务比它好,或者装修上比它漂亮讲究,但还是无法取代中信的地位。
  记者:比中信广场更高的楼已在规划当中,这就是珠江新城的双子塔,以后广州的地标会不会又有改变?
  倪阳:广州的地标有过改变,以后也会有所改变。其实,在土地不是很紧张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建超高层,因为它所需的成本非常大,说穿了,它主要的功用就是炫耀。纽约造高楼向上发展是对的,因为它的土地非常紧张,广州也还是适合的,但在其它地方建超高层就不是很有必要了。

  随想录
  高是一种心态
  在建筑上有这么一个观点:大的就是美的,一幢建筑即使造型平平,但只要够大够高,体积大到一定程度,也有一种美感;而高就是优势,就是实力。高度,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事实也是如此。人们以在高楼里办公为荣。无论在哪个城市,跨国公司都将当地的超高层建筑作为办公场所的首选。昂贵的租金将实力弱小的公司拒之门外,超高层便成为实力的象征。能在那里办公,也间接证明了个人非一般的能力。而从采访对象的反馈来看,这种外在的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之大难以想像。
  高楼办公环境好,管理有序。每天进入宏伟的大厦大堂,看着周围的人都神采奕奕,也就对自己多方审视,无论衣着还是谈吐,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了,因为要入乡随俗。每天走进大厦,就充满了信心,甚至向客户递名片时,也信心十足。
  像中信广场这样的超高层魄力就是有这么大,就这样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无论是怎样不屑与批判,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从心理上说,我们需要超高层,以支撑起我们的信心。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超高层出现近1个世纪的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白领综合症”。孤僻、自私、情绪反复、易有挫败感的同时又往往外化为狂傲不羁。这是超高层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因为高度集中又相对封闭的楼层,还有竞争激烈的环境,容易导致出现心理疾病。
  只是不知,这种“白领综合症”离我们有多远。

  数字中信
  391米

  拿中信和白云山比高,这也表现了广州人对中信的认可程度,在广州人心中,白云山不是一座太高的山,中信倒真的是一座很高的楼。白云山高386米,中信最高点是391米,而这个最高点就是大家看到的中信顶楼上直耸云霄的那两根尖柱子——中信的电视接收天线的顶端。如果按顶楼群墙的高度算,中信是320米,所以别小看这两根天线,如果不是它们把中信拔高,中信就比不过白云山了。
  82层半
  中信到底有多少层,有人说80层,有人说82层,有人说83层,准确地说,中信地面以上楼高是80层,地下有二层半,是停车场和电机设备中心、配电房等,中信地面上的楼高大辉煌,地下的部分也不简单,两个有足球场大的机房已经达到国家级示范水平,负责整个中信的空调设备,机房二十几部机器轰轰作响,陶瓷地面一尘不染。准确地说,中信有82层半。
  68台
  作为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中信广场有68台电梯,所以中信是“立起来的街道”,这68台电梯中有自动扶梯12台。其中写字楼1层-48层的电梯速度高达6米/秒。也只有这样的速度,才能承担近400家公司,每天20000多名商务人士的“交通运输”,即使是最繁忙的早晨,在中信上班的员工也无需等候电梯超过1分钟。
  其他
  地下车位:901个;公共卫生间:400多个;防火喷淋头:8700多个;大楼进出口:38个;写字楼大堂高:17.7米。
  本报记者 张丹萍

  人心之“高”
  广州人有高楼情结

  马振强(市民) 马先生是老广州人,他认为广州是一个城市化比较早的地方,广州人有高楼情结,从爱群大厦、电视塔,到六十三层,再到中信,但凡高的建筑,都会在广州人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很快和这个城市的市民生活融合到一块,而中信也是如此。
  我感到了距离
  宁枫(公司职员) 宁小姐有过几次到中信办事的经验,但一进去就感觉到紧张,一座大楼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子。她不知道该坐什么电梯,看到大家都飞快地奔向电梯,她一下子就有了“外人“的感觉。从中信看广州的感觉和从白云山看广州的感觉完全不同,也很陌生,不知道为什么。
  炫耀广州的资本
  张媛媛(教师) 张小姐到广州七年了,正好和中信落成的时间一样,在她的记忆里,当时中信一盖好,她首先想到的是,等母亲到广州来看望自己就带她来中信看看。
  事实上,朋友到广州,她都会把他们带到天河北去看看,这一带现在非常漂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商务楼群,有点都市感,其中少不了要介绍中信。中信比西关更符合外地人对广州的想像,是炫耀广州的一个资本。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全息广州
  有限度地模仿

  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时,最怕听到的就是有人说这个城市和另外一个城市的相似。这表示一个城市想像力的翅膀在某处无声地折断了。
  是啊,对这些城市里浮光掠影的过客而言,城市相似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两个城市的建筑在外观上的雷同。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大到公共建筑,小到民用住宅,风格流于单一和拘谨,绝对见不到国际上早已是各种流派在百花齐放的实况。
  尽管国内现在有很多建筑在建造之初就朝着所谓“地标”的目的迈进,但是你无法控制它将会在另外一个地点成为克隆变种的事实——它们的外观太相似了。
  说到城市建筑的外观设计,我是一向不介意风格上的模仿,或者可以说受某个流派的深刻影响,因为有些很伟大的设计就是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孕育诞生。但是模仿也有个限度,既不能总模仿一种风格,也不能总停留在模仿的低级阶段。虽然模仿很安全很简单,甚至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这样泛滥的结果只能是对城市个性的伤害。在看了太多的罗马柱、火柴盒房子和光污染大厦之后,什么样的设计思潮、设计流派的建筑才为进入新世纪的我们所需要?
  曾经看过太多所谓欧陆风格的别墅建筑群,一度误以为所有的别墅都应该差不多带点复古的样子才算靠得上富贵的谱。后来在上海看了某处的高尔夫别墅才知道新现代主义流派别墅也可以显出更不俗的品位。这一次终于在设计上看到了“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一代宗师的理查德·迈耶的影子,他娴熟运用框架、空格和玻璃墙玩弄空间和光线的游戏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介绍别墅的资料上偏偏看不到关于设计的说明,反而一味看到“所有石材一律空运自意大利”的宣传。建筑的材质固然重要,但是这样看轻设计是不是也太那个了?
  我这样在闲谈里说起的时候,已经有人在反驳我“做个批评者是容易的,看看广州的别墅连这类设计的模仿也没有过呢……”对了,忘了说一句,迈耶的成名作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足和我们距离了二三十年。 □菡阁

  下期预告
  坐落于天河北的金色建筑中国市长大厦和大都会广场建成于1996年,当年即获建设部特别鲁班奖。中国市长大厦与大都会广场通过三层的商业裙楼相连,组成一个前后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建筑造型简洁,时代感强。

  撰文/本报记者 黄河芳(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