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MTV制作)给音乐一个可视的意境
发布时间:2006-02-09 12:44: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MTV 
  代表产品:《阿姐鼓》、《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涛声依旧》、《大花轿》、《情哥去南方》等。
  质量鉴定:从这样一批作品开始,MTV这个词开始深入大众;并且从《阿姐鼓》开始,中国的MTV开始走向世界。MTV的导演及制作者们凭借敏锐的触角,在流行音乐大潮中推波助澜,贡献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也让一批又一批歌手得以崭露头角。

  质检报告
  为音乐而生的广告艺术


  有人一定还在疑惑,上世纪90年代初的某个日子,为什么突然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种又唱又演、画面跟随歌词“走”的“电视节目”?其实这就是彼时人们所说的MTV,现在人们专业地称做MV。对于中国流行音乐而言,MTV的出现不亚于甘霖之于龟裂的土地,它让歌手找到了一条通往大众视野的康庄大道,也让一批有才华、有敏锐艺术嗅觉的导演得以大展拳脚。
  据称,MTV的诞生与20世纪60至70年代欧美摇滚乐的商品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说,上世纪70年代中叶出现于英国的摇滚歌曲电视录像片(即Music Video,国内习惯称之为MV),实质上就是摇滚乐唱片的电视广告。这也道出了MTV的原始功能——广告。MTV的确就是用来“包装”、宣传歌手用的,由MTV制作人来操作,歌手并不能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但其获得的无形资产(名气)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许就是广州得以出现国内最早的MTV的直接原因。因为,在彼时,当国内其他地区还没有出现系统地“包装”歌手的现象时,广州早就有了制作人,而且已经“包装”出了像毛宁、杨钰莹等一批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手。MTV的宣传作用便也顺理成章地用到了这批歌手的“包装”上。
  如果有人试图否认广州是最早出现MTV的地区,那么一定无法否认《阿姐鼓》是国内MTV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阿姐鼓》开始,国内的MTV终于有了更多的可能,那种纯粹的音乐之美在MTV这种歌曲载体中得以完美地体现;而且,从《阿姐鼓》开始,中国的MTV开始走向国际,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也让更多其他国度的人了解到中国当代音乐之美妙。

  全息广州
  创造回忆


  优秀的MTV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与处于同一时代的任何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都应当在时代的项背上深深地刻上一笔。也许当初参与创作MTV的人们,仅仅看中了它的“广告”功能,才会花费大量力气耗在MTV创作的探索上,但最终结果依然是MTV的艺术化。
  《阿姐鼓》的导演薛芳芳曾在《这是我的音乐电视》一文中说:“作为创作者个人,我没有更多地考虑‘音乐电视’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对它的未知在另一种意义上培养了我的想像力,我不满足于自己的创作,因为我无法确定它的意义和品质,而我又将继续选择和探索,即便这意义和品质最终不被我发现。” 
  这是一个导演的心情告白,表明了作为一个创作者之于MTV的创作态度,那就是不断探索。探索的持之以恒,再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TV作品愈来愈显出艺术的风貌。这种艺术品的出现,使得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当代艺术作品的人们,开始接受一种从另一个方向吹来的审美风。 
  所以,MTV也算得上一座恢宏的艺术桥梁。它架在时代与人民之间,让艺术的讯息得以传导。尤其是在很多人还没有能力买一部好的录音机的时代,MTV就是一个音乐的最佳载体,依赖于电视台的播出,使得人们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并最终接受。在那个年代更多人的眼里,他们通过MTV并没有认识歌手,而是认识了“音乐”这个“伙计”。 
  很多人的回忆也因为过去那些MTV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因为,坦白而言,那些创造MTV的音乐人实际上也就是为我们的今天“创造回忆”——这也许就是MTV这种艺术品所起到的最普遍功效。就好比我们一想到过去的某些日子就想起《小芳》,想到曾经的美丽姑娘就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那个养丹顶鹤的女孩。人们的很多记忆因为MTV的存在而贴上了“书签”,从此即便一个人独处,人生也不会感觉孤独。
  □阿飞
 
  ■原景再现
  雪域高原写就经典传奇——《阿姐鼓》MTV的诞生


  薛芳芳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在想像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土地,如今就在自己脚下,她的确有点震惊—— 
  雄伟的群山,美丽的湖泊,凝重的寺庙,飘逸的经幡,搁置在玛尼堆上的牛角,原始生态的树,虚晃的人影,草地上赤身蹒跚的儿童,涌向坡顶的僧侣,划向彼岸的牛皮筏…… 
  这位已经成名的MTV大导演,面对这样的景象,自己首先迷醉了。在广州,那个她1986年就踏足的城市里,薛芳芳不止一次地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西藏的残酷与荒芜,对西藏的唯一印象也仅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然而现在,她“变心”了,她终于领会到了西藏之美,也终于切肤般地领略到了何训田所创作的《阿姐鼓》的音乐内涵。 
  这是1994年10月、11月间,西藏的天气并不让人好受,薛芳芳也起了高原反应,但这丝毫没有减弱“美”对她的震撼力。 
  薛芳芳是在那年的四五月份拿到《阿姐鼓》音乐小样的。当时,朱哲琴跟何训田来找她拍MTV。之前,薛芳芳导演、朱哲琴演唱的MTV《一个真实的故事》早已满足了国内众多人的音乐胃口,薛芳芳也已经拿过一次MTV金奖。然而,这一次,薛芳芳是注定要让更多的人惊讶且满足一回了。
  8月份,薛芳芳去上海,跟何训田“切磋”音乐。10月、11月间,薛芳芳提前奔赴西藏采景,于是有了最初一幕的“惊诧”。随后,灯光、摄影、歌手、作词、作曲都来了,大家花了四天时间适应了一下高原环境,随即开拍。 
  从唐古拉雪山口到大昭寺,《阿姐鼓》的拍摄选了很多零散的景点(同期拍摄的MTV还有《天唱》,两首歌共投资41.8万元)。可想而知那种工作环境之艰苦,不只是高原反应在作祟,“天公”也同样不“作美”——中午热得可以穿一件单衬衣,而早晨和晚上就必须穿上棉衣。 
  拍摄期间,副摄影感冒了,进了高压舱;薛芳芳也感冒了,她服用了大剂量的感冒药,硬是把“感冒病毒”压了下去。快停机的时候,薛芳芳的半边脸已经肿到眼睛都难以睁开了。工作人员共在西藏呆了12天,薛芳芳总共呆了20天。汗流了,心血付出了,艰辛尝过了,《阿姐鼓》也诞生了。 
  说起这些往事,薛芳芳的语气是轻松且快乐的。好的音乐人也许从来都是“乐天派”。
  后来,《阿姐鼓》送到了中央电视台某领导手里,可能他觉得宗教色彩太浓,没有同意播出。再后来,1995年,《阿姐鼓》在国外获奖;接下来,1996年,在薛芳芳不明就理的情形下,经过中央电视台评选,她获得最佳导演奖。 
  《阿姐鼓》红了。中国的MTV出现上乘佳作了,而且走向世界了。

  ■记忆碎片
  从小批量制作到规模化生产


  著名音乐人朱德荣说,在未有MTV名称之前,最早的MTV已经有了——那时候叫做“音乐录影带”。 
  太平洋影音公司1987年拍摄了费翔的“音乐录影带”,1989年拍摄了朱德荣《之乎者也》等一批歌曲的“音乐录影带”。朱德荣说,当时他还到农田里去劳动,扮演一个农夫。
  新时代影音公司较之“太平洋”要晚一点拍“音乐录影带”;然而,它却以MTV的“名义”正式开始“包装”毛宁、杨钰莹等歌手。那个年代,广州正聚集了大量的歌手以及大量的音乐人士,有太多的歌曲和歌手需要借助于MTV来“推销”。广州的MTV浪潮领先全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时代”还最早把MTV纪录在LD里面,于是出现了“金童玉女”、“中华英豪”、“唱将”等LD唱盘。 
  把这些唱盘推向市场,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MTV制作、发行公司。 
  那时候,广州的四达音像有限公司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一个。总经理王宪,则更是见证那个音乐时代的最佳代表,他本人也同时参与到推广MTV的浪潮中来。 
  有这么多因素杂糅进来,广州的MTV,想不红火也难。当然,这一切还有赖于主流媒体的一系列“动作”。 
  在“民族化”方针的导向下,具有中国特色的MTV正式在1993年的中国电视屏幕上登台亮相;并在主流文化的支持和各阶层文化的接纳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全面进军。仅此一年,中国内地大多数省级电视台、部分市级电视台和许多音像出版公司,共拍摄了总数达400部以上的MTV作品,如广州台的《月亮船》。 
  还是1993年,3月25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MTV栏目《东西南北中》正式开播,第一期播出的MTV作品,是上海电视台青年导演王国平执导的《青春寄语》。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MTV的创作,借鉴该台举办的年度性“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经验,于12月15日举行了“’93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 
  199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金曲榜》栏目投资拍摄了“中国民歌经典”MTV系列100首,和“中国民族经典歌曲”MTV系列50首,以“老歌新唱”的方式,开始了MTV的规模化生产。 
  1995年,中央电视台又投资250万元,制作了“’95新歌”MTV系列40余部,这是由国家首次大规模投资拍摄的流行音乐电视作品。 
  1996年是国内MTV步入成熟的一年,这更多地有赖于《阿姐鼓》以及《黄河源头》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 
  广州出产的MTV作品一批一批走出来,有《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涛声依旧》、《月亮船》、《一片艳阳天》、《九月九的酒》、《大花轿》、《小芳》等。其中,陈明演唱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获得MTV金奖。 
  显然,在MTV的推波助澜之下,那个年代的广州流行音乐更加具备了“高潮”的特征。

  ■评价
  《阿姐鼓》:民族生活图景与特殊文化心理的融合


  《阿姐鼓》的画面情境没有拘泥于对歌词表象进行直白的模仿和图解。画面以西藏地域的自然生活空间为情境依托,以藏族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事物表象为语汇,在造型风格统一的空间形态中,运用内涵丰厚的视觉造型语言,抒发出歌曲的情感意绪,勾勒出一个极具抽象意味的民族生活图景,和他们特殊的文化心理空间。 
  其中,“鼓”这个依托于歌词的视觉表象,作为一个叙事的意象支点,在视觉上表达出一种凝聚和环绕自然与生命之声的脉动节奏。这只用“阿姐”的人皮绷制的大鼓,不但作为祈祷的符号浮现在歌手、两位藏族少女和藏族老人之间,还作为一个视觉贯穿因素,解构了这首MTV中各个具象与抽象的空间形态,造成表现形式与心境独白的前后一致,促进了纪实与象征、写景与写意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只大鼓不仅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真实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而且使具体人物(即歌曲中的“我”)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和虚无飘渺的精神呼唤有了外化依据。大鼓的反复出现,犹若亲人之间不曾间断的隔世呼应,以十分强烈的情绪色彩,给看似平铺直叙的唱词中深深掩藏的诗歌意象,平添了几分信仰与宗教禅机的魅力。
  ——摘自《中国音乐电视歌曲兴起的原因及特征》,作者北京广播学院影视学院文艺系教授何晓兵
 
 《阿姐鼓》影像


  重温经典

  《阿姐鼓》是中国MTV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它开始,中国的MTV走向了世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妙为更多人所了解。 摄影 本报记者 李辉斐   薛芳芳,著名MTV导演。她导演的《阿姐鼓》是中国MTV的上乘佳作,1995年在国外获奖。 摄影 本报记者 李辉斐

  受访人:王宪(图左),广州四达音像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德荣(图右),著名音乐人。 摄影 本报记者 李辉斐



  ■人物访谈
  MTV:“后期效益”的制造者

  南方都市报:广州有哪些MTV导演? 
  王宪:第一就是薛芳芳,第二就是李东林,还有谭明渊。 
  南方都市报:制作一个MTV与拍摄电视片有何区别? 
  王宪:没什么区别,就是用电视的手法把音乐再现出来。 
  朱德荣:可能还需要艺术性和技术性,它要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因为歌词往往就是表达一个故事的。 
  南方都市报:一部好的MTV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朱德荣:一部好的MTV不在乎镜头的多少,而在于它有没有视觉的冲击力。从技术上来说,高质量的MTV,都是用胶片来拍,拍了以后再胶转磁;另外就是用高清晰度的数码机器来拍,拍完以后,调成胶片的效果。它的感光、色彩饱和、还原度等,与录像带就不一样了。
  南方都市报:最初的MTV是用什么设备来拍的? 
  王宪:最开始是用模拟设备,模拟的摄像机,录像带储存现在都用数字设备了。最初的MTV,创意与现在很不一样,比较“老土”一些。
  南方都市报:拍摄MTV都有哪些手法? 
  朱德荣:拍摄MTV手法很多,有些是写实的,有些是抽象的,有些是动画的,有些是概念的,有些是纪录片式的。
  王宪:好的MTV应该根据歌词大意连贯来拍,而不会把歌词截取一段分别来拍。当然,不要太写实,如说到花就拍花。好的MTV要让画面出现时,人们一回味,嘿,正好就是歌词所体现的意境。
  南方都市报:从LD到VCD,再到现在的DVD,技术的发展对于MTV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朱德荣:LD是大盘,画质很好,但是体积大;VCD体积小,但是画质不如LD;DVD的体积与VCD一样大,但是它的容量是VCD的两倍,它的质量比VCD好,和LD一样。 
  王宪:LD比较贵,生产一张100多元钱,批发出去160元-180元,市面上卖得最贵的有480元-500元,一般都能卖到300多元。VCD大概是1997年出现的,价钱便宜,好拿好存,它让MTV得以迅速传播。而DVD对于MTV的传播就更有利了。
  南方都市报:拍摄一部MTV大概需要多少成本? 
  王宪: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都有可能,摄像、美术、服装、灯光、音响、导演、剪接等环节都需要投资。我记得当初拍眉佳的《接风洗尘》就耗资65万元。
  南方都市报:如何通过MTV获得收益?
  王宪:出MTV的目的,一般而言只起到宣传的作用,捧红歌手,没什么更多的实质性的收益。捧红歌手以后,靠演出、代言、广告等形式获得回报。现在,由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所以投资拍MTV的很少了。

  ■名词解释
  关于MTV与MV
  MTV是美国MTV音乐电视台Music TV的英文缩写。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人士认为MTV有侵权之嫌,同时让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专业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MV(Music Vidio,音乐录影带)的名称开始取而代之。然而,尽管在业界已经专业化地称之为MV,但是由于约定俗成地叫了这么多年,所以至今很多人还在沿袭着原来的说法。

  ■第一访谈
  因为陌生所以吸引

  在谈到最初接触到MTV这种形式时,薛芳芳表示:“音乐电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影像形式。刚刚开始进入创作时,可以说没有既定的理论来约束或者指导,也没有太多直接的经验可供借鉴与参考,甚至对于这种形式的概念,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对我产生了具大的吸引力,我认为自己寻找到了不受任何方式约束表达心绪的影像形式。” 
  关于《阿姐鼓》,薛芳芳说:“在创作《阿姐鼓》时,我有意选择了最东方古老的怀念情感的方式去创作,于是有与别人沟通的契机,这种交流有满足感。《阿姐鼓》音乐性比较强。我一直认为朱哲琴的人声是其中一件配器而已,它跟纯正的歌曲不一样,不是流行歌曲。”

  ■幕后故事
  “凑合”拍出《大花轿》


  据广州四达音像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宪讲述:“拍摄《大花轿》MTV时,火风没钱拍了,做不下去了,咋办?于是他找到了朱德荣。朱德荣一看,这歌不错,就跟他签约。后期就由朱德荣来投资往下做。当时,朱德荣就问我该找谁拍。我就说,去北京找刘真拍。我记得,当时是叫火风自己去的。火风找到了‘同志工作室’的另一位导演张一白。张一白说,这首歌拍下来起码要五万元,而火风只带了四万元。火风最后没法子了,就到了张导家,把钱摆在桌子上,说‘哥们,我就这么多钱了!你能拍,就拍;不能拍,就走人。’张导就说,行行,凑合一下拍吧。然后就拍出了后来红透中国的《大花轿》。”

  ■相关歌手
  朱哲琴(《阿姐鼓》演唱者)


  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女歌手,祖籍湖南长沙,生于广州。
  1990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曾获《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亚军。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学习音乐和声乐,游历并考察了云南、西藏、内蒙、新疆及四川阿坝藏族等地区。近年应邀出访欧美20余个国家,相继在伦敦、多伦多、东京、马德里、新加坡、台北、香港等地举行个人演唱会。 
  1995年,其演唱的《阿姐鼓》在全球56个国家出版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赏。 

  阿姐鼓
  词 何训友 曲 何训田 演唱 朱哲琴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
  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阿姐啊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本版执行/摄影 本报记者 李辉斐(包括翻拍资料图片)

  下期预告
  国内的流行歌曲大奖赛是由广州首创的,而且是由一群文化记者“闹腾”起来的。1985年的“红棉杯”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是一次开风气之先的比赛,它首次表达了对本土原创流行音乐的鼓励,并为以后广州的流行乐坛发掘了一批中坚的音乐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