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作词人)月落不闻乌啼,涛声何以依旧
发布时间:2006-02-05 12:33: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流行音乐作词人
  代表产品:陈小奇、陈洁明、杨湘粤、李广平等
  质量鉴定:这批作词人将古典诗歌意境融入流行歌曲中,歌词创作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使流行音乐的艺术成就得到广泛承认。他们创作了《涛声依旧》、《我的爱对你说》、《大哥你好吗》等大批流行音乐精品,确立了广东流行音乐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质检报告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
  1985年后,通过红棉杯“19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1990年全国第四届“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1990年北京亚运征歌等活动,广东逐渐在全国范围展现整体创作实力。红棉杯挖掘了陈小奇等创造一个时代辉煌的中坚力量。
  这批词作家秉承广州接受外来新事物的传统,摆脱当时的创作套路,向欧美和港台学习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在国内首开填词创作之风,并引导唱片公司引进歌手签约制度,成功把广东的原创流行音乐营销到全国各地。
  来自岭南的填词人把文学趣味带入歌词意境中,打破了当时认为流行音乐粗俗肤浅的普遍观念;用平民化视角,抱世俗心态,致力写个人的情感体验,使音乐从高亢讴歌、刻意大气的高位走回民间;音乐人还坚持南国温婉细腻的表达,保持“岭南风”的独特个性。这些创举,使岭南流行音乐的歌词在当时显得特别亮丽清新,得到广泛传诵。

  全息广州
  大哥你好吗?
  20年前,学有所成的李海鹰回他的家乡探亲,他惊讶地发现,家乡的穷困与落后没有丝毫改变,当天夜里,李海鹰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下了那首后来传唱全球华语地区的《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
  这是广州最早一代流行音乐作词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经历过坎坷,经历过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淀,因而他们笔下的歌词更关照社会、满怀深情。这份情怀和真挚,为那一代的词作者才独有,也是他们的歌能传唱到今天的原因所在。
  说起陈小奇,大家一定记得他那首韵味十足的《涛声依旧》。其实在他创作生涯里,一首纪录了一段刻骨铭心往事的歌曲更值得一提,这便是《大哥你好吗》。
  “每一天都做着别人为你安排的事,终于有一天因为迷路离开了家。从此以后有了属于自己的梦,为此你愿意付出毕生的代价。”这正是当时陈小奇心路历程的写照——他要离开他的老东家中唱。
  一段歌词,就是一段人生。
  广东流行乐坛刚形成的时候,乐坛的“游戏规则”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这些乐坛“大哥”们既没有靠写歌暴富,现在回头看,被侵权的事情还不少。然而,正是这第一代音乐人的重情重义,豁达宽容,他们才会与他们的作品一道,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屹立不倒。
  1992年,毕晓世为第二届“美在花城”创作了主题曲《美的瞬间》,优美的旋律和意味深长的歌词使“美在花城”十多年一直沿用至今,“美在花城”为广州台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想见。而毕晓世,依然清贫而快乐着,问他会不会去追讨版权的费用?他宽容地说:有人听,有人唱,已经很好。
  能够远离利益纷争,摈弃无病呻吟,用心创作,这是广州第一代写词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大哥本色”。
  □村长(作者为资深娱乐编辑)
 
  ■原景再现
  广州原创大量涌现
  当年广州创作的生态环境不如北京,为争取市场,不得不变着法子创新,并形成独特的音乐人生存状态。北京的歌曲都是先填词再谱曲的,因为那边的市场够大,专攻一项就有生存空间。广州没人会愿意专门根据歌词谱曲,作词人只有填词才能生存。这边流行音乐产业纯商业的操作方式,使音乐人不得不主动修炼。后来发展成作曲的人能跨区写词,作词的人也学会谱曲,也做制作,一般音乐人都身兼数职。广州乐坛请不起大牌明星,要打破北京音乐一统天下的格局,只能在策略上更高一招。于是当时的音乐人创新性地进行歌手包装,与媒体合作,把歌手推上大牌明星的位置,用制造“大牌”解决没有“大牌”的状况。
  著名音乐人杨湘粤回忆说,1993年广州创先进行歌手包装,准备大量原创歌曲,与歌手一道集中推出。北京很快也着手此项工作,可当时全国也只有两个地方在做这样的事,全国一下子新歌涌现,所有的电台电视台便都在播这些新人新歌,作品容易出名并不足以为奇。

  ■词人故事
  领军人物 词人陈小奇,“诗人”陈小奇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1982年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写现代诗的陈小奇本想当文学编辑,然而杂志社名额有限,结果进了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做编剧。1983年底,唱片公司引进大量英、日文歌曲进行“扒带子”重制,当时表现惆怅、悲伤等消极情绪的歌也在等待改头换面,因而催生了广东的填词行业,陈小奇亦在那时开始接手填词工作。词作获红棉杯“19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并列第一名后,找他写歌词的人越来越多。1993年,在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毛宁演唱了《涛声依旧》,从此陈小奇家喻户晓,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流行乐坛中的领军人地位。

  个人特色
  陈小奇曾分别在汕头和梅县住了十多年,最后在广州扎根,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广东有自己固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偏向含蓄,注重格调,追求细腻的美感,不会像北方刻意追求“大气”。陈小奇深受广东思维影响,创作的歌词与岭南的地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代表作
  1983年开始歌曲创作,有近2000首作品问世,约200首作品获奖。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我不想说》、《敦煌梦》、《山沟沟》等。

  经典诞生 《涛声依旧》佳作偶得
  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融入流行歌词创作,陈小奇是艺术形式创新做得最成功的一人。当年流行歌曲被世人小瞧,认为品位低下。陈小奇偏偏认为流行歌曲只是一种音乐形式,形式素来没有高雅低俗之分。他决心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打破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固有看法。古典诗歌本来就是陈小奇的心头好,于是把古典意境借用到歌词里,果然赢得观众喜爱。
  不服输心态是陈小奇成功的“驱动程序”,在岭南音乐如日中天时,有一段时间,曲作家们都在尝试填词,实行两边“通吃”,以至于词作者工作量骤减,几乎无词可填。陈小奇当时想,既然你们“捞过界”,那我也“捞过界”。小时候打下的音乐功底还没丢空,他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早期填词工作中得到锻炼,小试牛刀,写了《涛声依旧》,竟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
  陈小奇从没想过《涛声依旧》会如此流行,歌曲写完之初他觉得歌词偏雅,未必会有很多人接受。结果在春节晚会上演出后,很多人打电话给他说喜欢,同时也有很多人说虽然不大懂歌词,但依然觉得这首歌很动人。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位老教授给他打电话说,这首歌改变了他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旧船票”的意念并非陈小奇刻意设计,他只是想到“夜半钟声过客船”的意境,进而想到船,进而想到船票,随手下笔,最后这句成为全词的灵魂出处。

  ■随想录
  向广州的音乐前辈致敬
  广东乐坛的辉煌,对现在的人来讲,似乎有点遥远了,毕竟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如今广州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平均能接收五六十个电视台,CHANNEL V二十四小时热播流行音乐,港台流行也不过是占其中一部分,听众的胃口在日益变大,再说如今音乐流派那么多,谁还会特意去留意广东的原创?想当年家里的频道就在珠江台、广州台、中央一台间换来换去,台台都唱《涛声依旧》,却也还是百听不厌。看如今广东乐坛七零八落,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但我发现早已“另寻新欢”的广州人其实从来没有把这个时期从记忆中抹去。与一个朋友聊起十年前的音乐,她竟还能清晰地数出某首歌的填词人是谁,作曲人又是谁,实在让我诧异不已。她说她当年还保留着不少海报,虽然最终还是扔了,但当年疯狂残余的热量至今还能让她在回忆往事时眉飞色舞。
  我们是听广东原创音乐长大的一代,那时港台流行亦已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内地,可广东原创的本土音乐总有些港台流行不能比拟的亲切味道,让人反复回味。我记得我有一盒毛宁与杨钰莹合唱的磁带,反反复复地听,那些旋律至今仍能随口哼出来。只是我没像我朋友那样留心,还记着词曲作者的名字,或许当时还是少不更事,或许曾经珍爱的磁带海报已经不知遗落何方,但这些旋律与歌词已成为一个成长的印记,刻进记忆永不磨灭。
  而我也发现低潮时期的广东音乐人原来一直没放弃音乐理想,很多人还在努力地探索歌曲创作的新生之路。陈小奇近来致力于民歌创作活动,他与陈洁明刚刚结束中国梅州首界国际山歌节的工作。解承强也还在不断进行他的音乐实验。广东老一辈的音乐人都希望看到广东乐坛重新崛起的一天,他们也确实在用自己的行动向这个方向努力。或许广东乐坛的振兴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事,但他们已经可以无悔,他们已站在巅峰看过无限风光漪旎。但我们还可以抱有期待,等着他们的新开拓,等着接棒跑下去的下一辈音乐人。
 
  ■创作心路
  李广平 用歌词讲故事
  代表作:《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
 
  1986年毕业,被分配到星海音乐学院任教。1992年进入中国唱片广州公司。1993年到太平洋影音公司,作品《你在他乡还好吗》、《潮湿的心》等迅速走红大江南北。
  李广平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时代动态和生活细节的敏感。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出国热,他在星海的一位好友也随潮越洋,李的本意是要送首歌给朋友表珍重之情。当时他心里反复回旋的就只有“你在他乡还好吗”这句话,于是顺着词意写了B段,回过头来再写A段。而一开始念叨的那句话果然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这种具广泛性的表现形式也使这首歌获得深远的社会意义。
  《潮湿的心》倒是受到广州天气的启发。当时霉雨季节,墙壁泛潮,地面渗水,李广平当时是想传达潮湿天气中人们的无奈心态,写了个题目,具体填词时转化为爱情的情绪,这种创新果然取得了成功。
  李广平总结自己填词的创作经验,一是用文学手法写歌词,表达内心的情感要细腻,同时不能脱离日常语言,要让听众听懂。二是一首歌讲一个小故事。
  陈洁明 词不是“填”出来的
  代表作:《我的爱对你说》、《漫天雪花飘的都是我的爱》、《这里的冬天不下雪》
  陈洁明的职业生涯从给“口水歌”填词开始。1987年与李海鹰第一次合作,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他们的第一张原创专辑《山情》。之后陈洁明去办杂志,离开乐坛7年。直到1992年陈小奇邀请他给一张客家话专辑填词,才重新拾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再度与李海鹰合作,推出《我的爱对你说》。
  陈洁明认为填词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他的工作方式是把旋律背熟,然后设计跟歌曲吻合的词风。由于文字是具象的,歌词填得好不好,填完一唱就能检验出来。普遍评价说好听的歌曲歌词不可能是拙劣的,曲是词的载体,好的词能把音乐拔出来,使之起飞。因此陈洁明追求使歌词更具音乐性的表达,促进词与曲的有机统一。他说《我的爱对你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歌词没有破坏音乐,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看不出填词的痕迹。

  杨湘粤 歌词在生活中提取
  代表作:《牵挂你的人是我》、《真的好想你》

  填词一直是杨湘粤的副业,但圈内人数起较有实力的填词人,从来不会遗漏他的名字。他参与白天鹅唱片公司第一次成功的歌手包装,作品《牵挂你的人是我》脍炙人口,已成为见证上世纪90年代初岭南流行乐坛辉煌的代表。
  从写诗转向填词,杨湘粤的歌词里也带有不少诗歌的味道。然而填词更需要强调共性,他的构思过程是在生活中提取一个新颖的点,这个点必须扣人心弦,从此出发,扩散到符合普遍审美趣味的面上,面的外沿越广,越能引起人们共鸣。用平白的语言营造诗的氛围,也是杨湘粤的歌词特点。

  ■记忆碎片
  广州音乐人的超级歌迷
  为一首《潮湿的心》,很多歌迷给李广平写信,写他们的爱情故事,写他们的感受与歌词意境一致之处,不少歌迷说这首歌挽救了一段濒临死亡的感情。最铁杆的一位南京歌迷,从中学开始喜欢李广平的歌词,直到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还不时与李通通电话。
  杨湘粤对一个江苏歌迷印象最深,都已十几年了,逢年过节,他收到的贺卡里肯定有一张是这位歌迷寄的。大概从《牵挂你的人是我》流行开始她才十几岁,后来她结婚,还给杨湘粤寄过喜糖。
  陈洁明说不知道是不是名字起得不好,很多歌迷都以为他是女的,他还收过不少男歌迷的求爱信,颇有点哭笑不得。

  ■幕后故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的真实故事
  1988年是“世界环境保护年”,中国环保局的人找解承强写一首环保题材的作品。当时创作好的歌词已有一批,可解看来看去,总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后来环保局的人给他讲了一个姑娘为救丹顶鹤献出22岁生命的真实故事。解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能打动人,可以通过谱曲营造氛围。于是找到北京一个叫陈雷的记者帮忙写词,词写出来后解还是觉得不满意,他希望不用任何雕饰,用最朴实的词风去表现这个事件。于是在原作基础上保留一两句,自己写了主体部分。他笑言对自己的词作水平不自信,就找陈哲给他修改,陈哲也没大动手术,改动几个表达。最后作品出来后解承强觉得把三个人的名字都署在词作者后面太碍嗦,索性就署了陈哲一人的名。

  《涛声依旧》红遍全国
  《涛声依旧》1991年在广东打榜,被评为当年十大金曲之一,可当时也只在广东红。1992年毛宁获中央台青年歌手大赛银奖,受邀到199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一开始送选的歌曲是《蓝蓝的天蓝蓝的梦》,可不知为何没有通过,选了几首歌都不满意,后来把《涛声依旧》送了上去。当时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给陈小奇打电话说《涛声依旧》的风格不适合在联欢晚会上表演,建议稍作修改,陈说他创作时已改了两个多月,也不知还能怎么改了。导演说他帮忙改,最后也还是原封不动地把歌曲搬上银幕,毛宁演唱时用了一个淡淡的伴舞,与前后节目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照,结果这首春节晚会上不热闹的歌却热闹地红遍全国。

  ■名词解释
  扒带子 这里“扒”念ba(一声)而不是pa(二声)。当时所谓“扒带子”,就是根据海外作品的录音记录总谱,再重新填词灌制录音。
  口水歌 指搜集旧歌翻唱的做法,唱片公司制作口水歌专辑可节省宣传及制作成本。

  个人符号

    在采访陈小奇的过程中,有两个细节让记者颇为难忘:一是接过他的名片,只见正面清清朗朗,正中是名字,左上角是“中国广州”四字,十分醒目。二是寒喧时小奇老师的手机响了,一听正是《涛声依旧》的旋律。他合上手机时说:“要不是这样,这么多手机同时响,怎么知道哪个是我的?”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幕后搞手 作词人陈小奇同时身兼制作人等职,近年其成立的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先后签约并推出了容中尔甲(图右)、宋雪莱等著名歌手。 图片来源:Tom网

手稿 在著名作词人李广平的家中,记者找到了一批名作的手稿,这些歌曲就从这里开始传唱。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书法 陈小奇的书法颇有造诣,这是他题写的CD封面。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荣誉 从事作词人以来,陈小奇获奖无数。 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下期预告
  很多人都说广州是一个不适合摇滚的地方。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却出现了一批玩摇滚的青年。他们中的佼佼者,如王磊,至今仍是中国摇滚乐坛的中坚。广州的摇滚也许不是愤怒的,但可能离现实更近。
  本版执行/本报记者 李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