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制作人)带来新空气 开创新时代
发布时间:2006-02-03 12:32: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音乐操作商业化

代表产品:张全复、陈珞、朱德荣、陈小奇、许建强等

出产鉴定:从这样一批人开始,中国真正有了本土音乐;这不仅为中国流行音乐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而且使得本土音乐“立”起来了。这群人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为社会创造了一批经验和财富。

 

质检报告

他们改变了“包装”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从音乐编辑、歌手、乐队成员转变而成的“音乐制作人”开始在广州出现,成为引导本土原创流行音乐发展潮流的幕后操作者。当时,在广东之外的其他地区,歌手的“包装”甚至还没有任何动静,连雏形都没有看到。直到广州的制作人带着他们签约的歌手,全国巡回宣传,进行商业领域及艺术领域的全新包装,才惊动了其他地区的有识者:原来流行音乐还可以这样来操作。

因为有这样一批制作人的存在,那个时期的广州可谓热闹非凡、群芳争妍。众多音乐人才纷纷齐集广州,他们之中有抱着出来闯荡世界的心态的,有慕广州音乐之名而来寻梦的,或者干脆就是来酒吧里做歌手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大众所熟悉的形彩色色的脸孔,这些脸孔在当初或许还是充满稚气,毫无明星之风的:陈明、毛宁、杨钰莹、李春波、林依伦、甘萍、周冰倩、周艳泓……

没有那样一批制作人,就没有这些成名歌星的“名”。或者用朱德荣的话来说:“一位歌手的成名最重要取决于制作人,制作人的水平决定了歌手的命运。”在歌手与公众之间,制作人是一座桥梁;他们横跨在音乐的两端。担负着一个极其隐秘又不可或缺的“杠杆”角色。所以踏上广州土地的人们,如果没有看到当时广州原创流行音乐的繁荣景象,没有看到同样一批满腔热忱地辛勤“劳作”的身影,就等于忽略了广州一段美好的生命记忆,也就不能领略广州的全部生命力。

 

才子时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广东改革开放开创的“经济北伐”的局面,还在惊讶于倒爷、百万富翁的“膘肥体壮”,还在思量下海之有无必要时,广州一群闻名音乐界的人物正凭借自己的才华,积累财富、创造财富。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音乐才子时代,宛如一场才华盛宴。他们刚从生活的困窘中走出来,刚从思想的桎梏中脱出身来,很快与时代的大浪融为一体,很快成为推波逐浪的弄潮儿。

当时的珠三角,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发动机。然而其文化影响,绝不亚于经济在全国的震撼力。那些音乐才子的才华,穿过长江黄河,越过高山平原,像一道道闪电般击中其他地区嗷嗷待哺的人群。

他们是倒爷之外的“爷”、比富翁更富有的“翁”。因为他们不只是拥有相当的财富,更拥有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知识、才华和修养。他们是以自己的知识,才华、修养、淘得“第一桶金”的一群人。

他们是音乐制作人,同时也是歌手、作词家、作曲家、而他们看起来也有点像商人、教授或其他什么人。人们也许正在感受着他们的热度,却并没有及时从人群中发现他们的脸孔。对于大众而言,他们的身形往往是隐蔽的。

然而时代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等到这群才子突然发现广州音乐的没落时,惶恐也便开始降临,他们也曾试图“挽救”广州音乐,然而大势所趋,最终他们要么北移,要么转行经营与音乐有关的产业。

才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含金量”绝非一个时期就能用竭。它是具备“可持续性”的。现在,他们或者是某个公司的老总,或者是大型音乐会的策划人,或者干脆转变成自由音乐人。他们的才华还在熠熠闪烁,还在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财富的创造。

阿飞

 

 

 

 

   张全复是最先带歌手巡回宣传的人。

  朱德荣成功地推出过火风、陈星、金学峰等歌星。 

  陈珞旗下的毛宁、杨钰莹曾红遍全中国。

 

追忆年华

点燃燎原之火

第一幕  三剑客的诞生  [出场者:张全复、解承强、毕晓世]

1982年,一个八九岁就开始学拉小提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张全复,分配到了广州交响乐团。交响乐团的工作很是辛苦,排练一台交响乐,得花一星期到十天的时间,早也练,晚也练。

穷则思变。他开始思考着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业余时间就开办小提琴班、吉他班、“生活所迫”他如是说。

当时,广州已经开始有乐队了,也刚刚开始有歌厅。他开始参与进去,在乐队弹吉他,唱港台流行歌曲。

张全复在乐团呆了两三年,就“跳槽”了。

当时的广州,流行音乐开始萌芽。侯德健来到广州了,后来写《信天游》的解承强也来了。从侯那里,张全复看到了流行音乐的美好前景;而他与解的亲密交往,促使了他开始创作歌曲。他帮著名歌手程琳创作的《背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然而,他获得的收益却仅仅是一丁点“皮毛”。

又是“穷则思变”,他和解承强、毕晓世——这两位后来的著名音乐人、制作人一起商量,商量的结果是“新空气”乐队的诞生。他们的路慢慢“找”到了。此时开始,他们有意识地自我包装,自己做自己的“制作人”。他们去“走穴”,他们出卡带,他们逐渐明白了流行音乐的操作流程,他们很快走到了流行音乐的前台,成为引领潮流者,成为开“制作人”风气之先者的重要一员,当然他们就迎来了或者说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不久之后的广州流行音乐的高潮。

 

第二幕  新时代的弄潮儿 [出场者:陈珞、朱德荣]

1983年底,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创立,陈珞是第一批到新时代任职的人员之一,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流行音乐。而之前,他曾在东山区文化馆任职,甚至还在房管局工作过。但对于一名聪明又有才华的人来说,恰恰可以没有包袱,轻装前进。

在公司,他开始监制歌手,开始有意无意地扮演“制作人”的角色,一下捧红了杨钰莹、毛宁,他又与毕晓世、李海鹰、张全复、许建强等人合作,成为时代之潮“冲浪者”。

朱德荣到广州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名人了,他是被太平洋影音公司“挖”过来的。当他还是贵州东方音像出版公司音乐编辑的时候,就有了专辑《情人的花雨伞》,就有了成名曲《不要走》、《姑娘的酒窝》。他的流行音乐之路一开始似乎就是畅通无阻的。到广州之后,他先后录制了两个专辑《陈酒一杯》、《吹不断的西北风》。

身兼编辑与歌手双重身份的朱德荣,“挖掘”音乐人才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当他与李春波合作,当他在酒吧里看到火风,当地在武汉的大街上发现陈星,当金波主动来找他,当金学峰唱起了他的《老乡》,他已经迈入了最成功的“制作人”行列。

 

第三幕  狂欢的年代  [参与者:制作人和歌星]

无论是“穷则思变”进到流行音乐浪尖上的,还是“简简单单”就“爬”了上来的,总之,一群人开始在广州“大干”起来了——当然还因为有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唱广州分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做“后台”,当然还因为有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做“地基”。

他们被冠以“制作人”这样一个新鲜的称呼。他们各抄各的家伙——才华,各插各的秧苗——歌手、歌曲;偶尔也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下流行歌曲的创作问题,或者互相交流看法、心得,或者互通有无、彼此弥补。

陈珞推毛宁、杨钰莹、王子鸣,陈小奇推甘萍、容中尔甲,张全复推林依轮,许建强推麦子杰,朱德荣推陈少华,李广平推光头李进……制作人与歌手打成一片,各地才俊纷纷慕名而来,广州沸腾起来了,广州的媒体也及时跟进,电台、电视台开始“打榜”了,似乎一瞬间广州土地上的音乐细胞全被这些音乐人调动起来了,活起来了。而此刻,其他地区还没有动静呢!

1989年至1995年,本土原创流行音乐狂欢的年代,广州的音乐时代,一浪紧接一浪,一潮高过一潮。那种风景好似黄河大合唱,好似长江奔流,好似国内所有有生灵的事物都在侧耳倾听广州的歌声。而制作人,在背后来往穿梭的族群,人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是海底汹涌的暗流,大潮在外面翻滚。

 

 

 重聚 2000年,广州制作人和歌手再度重聚,左一为刘志文,右一为朱德荣,右二是光头李进,右三为陈珞,右四为许健强。

 

 

制作 朱德荣在为歌手阎维文录制歌曲。

 

 

今天 陈珞的工作室,他现在已专心从事发烧碟的录制。

 

名词解释

谁是制作“第一人”

成功地推出过火凤、陈星、金学峰等歌星的著名音乐人朱德荣回忆说,“制作人”这个称呼在国内出现,应该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约是1991年就有了这样明确的称呼,当时出现在广州制作的唱片上的。“制作人”是从港台那边传过来的说法,包括策划、寻找歌星、收歌、配器、作曲、录音、监制、服装、吃饭等等职责。在这之前,国内的唱片公司有“音乐编辑”这样的职务,负责创意、收歌、寻找歌星,扮演了制作人的角色,然而并没有“制作人”这一明确说法。

曾推出林依轮等歌手的著名音乐人张全复回忆,当时国内一些从事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从侯德健带来的音乐器材及丰富的音乐资料,以及整个制作唱片的流程中,获益良多,制作人的角色也出现在这一阶段。1993年,他签了林依轮,同年推出《爱情鸟》专辑,后携歌手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做宣传推广,并获很大的反响。同期,陈小奇等人也在北京等地成功地推出了李春波、甘萍等歌手。南方的这一推广模式,开创内地风气之先,而后,北京、上海等地,用此模式成功推出了一批歌手,其代表有那英、谢东、黄格选、郑钧等。南方还包括毛宁、杨钰莹、高林生、陈明等一批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这一代歌手,统称为“新生代”,这期间大概是1991年-1996年。

陈珞曾经推出过毛宁、杨钰莹、王子鸣等歌星,他认为,从一首歌的“制作人”来讲,1985年的时候已经有了,像解晓东、那英、毛阿敏等一批人的推出,如果把“制作人”的概念引进过去,可以说那时候就有了雏形了,不过不是很完善;真正完善的“制作人”的概念,应该是新时代公司开始包装歌手的时候,也就是1989年到1990年期间。公司开始为歌手写歌,为歌手考虑形象,整个宣传都围绕着他()——这些活动,统称为包装歌手。他就是从1990年开始扮演制作人的角色的,首先是做杨钰莹,负责包装她的全部工作。

 

第一访谈

能歌能写 能闯能战

在一般人眼中,制作人无非是推出歌手和歌曲的人罢了。然而事实上,行内人士有着许多不同看法。

 

父母

朱德荣认为,制作人其实是歌手,事业和生活的“父母”。一个歌手的成名最重要取决于制作人,制作人的水平决定了歌手的命运。歌手要成功,要看他会不会找一个好的制作人。有很多歌手唱得很好,但因为运气不好,没有找到好的制作人,所以默默无闻。

制作人心须是一个全方位的专家,他得懂戏曲、懂流行音乐、懂经典音乐、懂美术,会作词作曲,对造型在行,还要洞察市场,要会花钱,能花钱能赚钱。

 

作坊

音乐制作人这一角色,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通常是由作曲或作词或录音师或推广人甚至是歌手等通过实践演变而成的,他必须在制造一个明星歌手的流程中,熟悉并掌控各个环节,而经历数次磨练造就而成的。制作人的工作性质是“来料加工”,收多少钱交多少货,除了创作、录制歌曲外,还可以帮助拍摄MTV,以及宣传推广等。当然。这一定是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

 

风向

陈珞认为,作为一个制作人,对市场要有敏锐的感受,要观察市场上需要什么,该做什么,做的东西是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品质,做好了以后该进行什么样的销售。如果能做好这些,制作人的职能也就完成了。

 

记忆碎片

“盘活”杨钰莹

杨钰莹刚到广州的时候,自身条件并不特别突出,还曾被其他音乐公司拒之门外。很偶然的一个时机,有个老师把杨钰莹介绍给了陈珞、陈珞—听就敏锐地感觉到,杨钰莹甜美的长相和歌声,正适合唱那种轻松的、民谣情调的歌,照这个方向一包装,杨钰莹一炮走红。

 

“推销”林依轮

1993年张全复签林依轮的时候,几乎是从零开始的,首先帮他改名字、减肥,然后录歌、找人拍照片、设计封面、写歌、全国宣传。上海、北京整个儿走了一圈。那时候北京还没有这样系统的本土包装歌手的运作方式,所以他们特别热情。当时北京音乐台挺火,他就想办法让林依轮上音乐台。节目出来之后,北京人都知道林依轮了。

 

“炒热”火风

火风在中国唱了十年歌,其中在广州唱了八年都没红。有一次,朱德荣和一群朋友在“卜通100”喝茶,老板说,你们能不能帮一下火风,帮火风录唱片。朱听火风一唱,觉得还不错,就接下了这单活,没想到一下就成功了。

另一个歌手陈星是朱德荣在武汉的大街上碰到的,两人聊天聊得不错,朱就对他说:“你要是到广州来,我就帮你录歌。”后来他就真的找到广州来了。

 

群英谱

 

陈小奇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团成员、广东流行音乐创作学会会长。其代表作:《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等。他曾获中国最杰出音乐人奖,1995年代表中国出席哈萨克斯坦第六届亚洲流行音乐大奖赛国际评委;1996年在全国文化记者协会举办的歌坛十年大型回顾活动中获中国通俗歌坛十大词曲作家称号。

包装歌手:甘萍、容中尔甲

 

 

 

许建强

著名音乐人。1979年起从事流行音乐、辗转南北、背负键盘行走天下。1986年加盟太平洋艺术团任编曲、作曲、键盘及乐队指挥、副团长,开始作曲、作词。1993年起参与并监制过十几个新歌手的音乐专辑。屡次获得“百歌颂中华”优秀奖、岭南新歌榜“杰出音乐人”、广东新歌榜“最佳监制”、上梅“东方风云榜”“最佳作曲”等奖项。

  包装歌手:麦子杰

 

 

李广平

    广东韶关人。198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星海音乐学院任教。现为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广东白金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主要作品有《你在他乡还好吗》(李进演唱)、《潮湿的心》(甘苹演唱)、《相信远方》(张莹演唱)、《保重朋友》(徐宁演唱)等300余首歌曲。

  包装歌手:光头李进

 

 

张萌萌

  199310月签约太平洋影音公司、任制作人、唱片监制、歌手。曾在广东获得流行音乐的多种奖项。从1992年至今,制作并演唱了《将身心都交给你》、《流浪的心  流浪的梦》、《COME ON

DABY》、《分手纪念日·夜不能寐》、《张萌萌的紧张·幢憬》等五张个人专辑。专辑中的《变化的年代》、《COME ON BABY》、《消息树》等十几首歌曲获得无数大奖。他被誉为“南方摇滚第一人”、“南方摇滚大旗”等。

    包装歌手:吴涤清、“金苹果”组合

 

本版执行/摄影  本报记者  李辉斐(包括翻拍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