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第211期] 从“广交会”变迁看广州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2-08-30 08:23: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3.1
新世纪之初建造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其配套系统尚未完全建好,却已经成为当代广州的代表性景观之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是为每年梅开二度的广交会定身打造的,据悉从今年开始,广交会就可以迁至新馆举办。   
想像之中,会展中心该是离老城区很远吧。有一天乘车经过华南快速干线,才发现崭新的会展中心就矗立在华南大桥一侧的珠江南岸,其流线型的造型宛若天使张开的翅膀。以此为端点的广州地铁二号线也基本完工,很快就要全线开通了,在珠江南岸这块叫做琶洲的地方,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商贸重地。现代化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可以为广交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令广交会更上一层楼。它还可以承载更多的功能,成为广州繁荣昌盛的又一体现。
从广交会的历史变迁来看,是颇耐人寻味的。真正意义上的广交会(全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从1957年开始举办的。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各省市的对外贸易盛会,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也是中国唯一的进出口商品展览洽谈会。那个时期的中国,似乎又恢复了在广州的“一口通商”。   
而历史上的“一口通商”,与广州近代的盛衰起伏有着直接关系。闭关自守的中国,是被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国门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42年之前,清政府在“外贸”上就长期实行“一口通商”。而法定的唯一通商口岸,就是广州。   
那个时候,实际上中外客商都要在广州参加长年不衰的“广交会”。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福建安徽的茶叶等等,都要通过广州飘洋过海出口,而英法美德诸西洋国家的钟表呢绒、南洋爪哇的象牙香料等等,也要从广州上岸,再翻山越岭行销于全国。一口通商之下,也造就了广州一时之盛傲视全国。   
在中国外贸史上呼风唤雨、显赫一时的十三行,就是这一时期靠专营出口而迅速发达的佼侵者。十三行对外贸特权的垄断,不仅造就了潘、卢、伍、叶等豪门贵族,而且带功了整个广州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和工商贸易的繁荣。据旅美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论述,“一口通商”时期的广州,每年的贸易额是惊人的。“在伦敦、纽约等现代港口兴起之前,广州可能是独步世界的大都市,和中世纪的泉州不相上下。”   
呵呵,近年来广州常提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看来历史上广州已经荣膺过国际化大都市了。言归正传,正是因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不得不答应通商扩及上海、宁波、厦门等五口。此后,中国的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地理更加便利的长江下游,上海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广州十三行的垄断结束,生意一落千丈,便沦于破产。道光年问的一场大火,将十三行烧成一堆瓦砾灰烬,如今只余一个“十三行路”的路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其实,十三行的没落原因,更在大火之外。而十三行的衰落则直接导致了广州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衰落。按唐德刚的说法,以洪秀全为主的太平天国骨干分子的产生,与此背景密切相关。   
话说回来,建国以来的广交会很长一段时间也有“一口通商”之嫌,但广州当时的获益,与十三行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中国已步入了全方位的开放,又何止是“五口通商”那么简单。而广州历史上所积累的“商都”营养,才有了最大的用武之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广交会依然焕发着青春,依然是广州的佥字招牌,新的会展中心的建成就是证明。可见,广州正处在历史上又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你我有幸共同见证。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