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岭南大学)桃李无言芳草绿,不辞长作岭南人
发布时间:2007-11-19 11:28:35

岭南大学的前世,中山大学的今生,见证了广东教育的昨天和今天。但愿在岭南精神的引导下,广东教育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记者手记
  是什么让岭南精神长存


  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总感觉岭南学院的学生身上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似乎骨子里有种特别的矜傲。他们总固执地将自己的学院拗口地称为“岭南(大学)学院”。不少人都有同样的看法,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可能因为岭南学院财力雄厚,学校里捐建最多、最气派的教学楼都是岭南学院的。

  这一次采访,让我深一层地了解了岭南大学。自己虽然在岭南大学的旧址上学习生活了好几年,但对这座学校和它传承下来的东西,认识是浅薄的。之前一直听说“岭南人爱岭南”,但并不能体会;这一次,我看到满头银发的李宝健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述学生时代生活、甚至唱起几十年前的校歌的样子;听到97岁的叶葆定老人为母校捐赠几百万美元、自己却连一张沙发也不舍得买的故事;读到岭南校友回忆母校的文字,才真正感觉到他们对岭南大学的热爱以及岭南精神长久的传承,也明白了中大岭南学院学生身上独特的气质的由来。

  “岭南”这个名字和岭南精神已经赋予他们足够多的自信。

  岭南大学在1952年就已并入中大,作为一座学校的历史已经终结,为什么岭南大学的精神在今天仍能清晰地感觉得到,仍在继续传承?我请教李宝健教授,他无法回答。也许,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用简单言语能够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长久地思考,而问题的答案,想必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会有借鉴的作用。

  大事记

  1884年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香便文向长老会倡议,在广州筹办一所高等学校。第二年长老会安德鲁·哈巴牧师开始在美国募捐基金,设董事局。

  1888年 学校在广州沙基金利埠(现在的六二三路)开办,校名为格致书院,英文校名Gristain College in China。有学生十多名,哈巴担任管教,学校以“本诸基督精神设施最高标准的教育”为办学理念。

  1899年 钟荣光受聘为国文总教习。这位清朝举人确定了学校与教会的关系:学校不代表或不属于任何教会,董事会作为私人团体,不受教会直接支配。后来进一步将学校特点概括为:“本校为基督教的私立的国际性的大学。”

  1916年 开办文理科大学。

  1920年 成立岭南农科大学,为岭南大学内分立的大学。

  1925年 岭南大学部分学生参加反帝示威游行,校内反帝情绪高涨。“岭南大学工人共济会”成立。

  1926年 收回华人自办。

  1927年 钟荣光任校长。纽约董事局改名为美国基金委员会。校产为美国基金会所有,岭南大学每年以一美元的租金向基金会租用。

  1930年 岭南大学接办广州医学传道会所属的博济医院,改名为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

  1952年 广州各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

  迁徙之路

  从岭南到中大


  由于身处战争年代,岭南大学从创办伊始就频繁搬迁校址:

  1888年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开办。

  1898年迁至广州四牌楼(现在的解放中路),当时有学生十七人,教员三人。

  1899年迁到花地萃华园。

  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学校迁澳门。中文校名改为岭南学堂。

  1904年学校迁回广州,定址广州市河南康乐。

  1937年,广州沦陷第二年,岭南大学迁香港,香港大学借出部分校舍供岭南大学使用。

  1942年,于香港沦陷后迁到粤北曲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康乐。

  在岭南大学办学六十多年里,学校八易其址。但学校大部分办学时间在广州河南的康乐园,绝大部分校园建筑也集中于此,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校园,也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岭南大学的遗迹。

保存完好的小礼堂等建筑,为岭南精神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前世今生
  为传教而办学校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恃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商品和西方思想意识同时涌进。广州凭海面南,成为列强进入中国的重要口岸,于是,由西方教会资助的学校也开始出现。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主要想通过学校教育传播基督教教义,同时也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从实际效果看,教会办的大学不但带进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也把近代教育制度带入中国。

  在此前景下,1888年岭南大学创办,把英语和自然科学列为本科,有异于原来按科举制度需要而开设的学校,成为较早在中国施行近代教育的学校。岭南学校初期的教学水平只能算是中学水准,二十世纪初广聘一些学有专长的教师任教,课程较多时才真正达到高等学校的规模。但它的建立,无疑是华南地区近代教育的创举。

  美国长老会的办校宗旨很明确,即通过西方科技、医学和宗教的教育,培养一批有教养的基督教牧师、教师和医生,使教育服从于传教事业。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学校对中国科技和教学工作是有贡献的,比如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改良养蚕方法,使珠三角一带蚕丝业有较大发展等等。
  
  为反美英而游行

  岭南大学的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官商人家,其次来自香港和海外侨居人士家庭。华侨希望子女不忘本,将子女送回国内读书,岭南学校是在中国办的西式学校,很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吸引了不少华侨子弟入学,学校因而起了维系华侨与本土的作用。学校招收女生,从而彻底打破旧式学校只有男生的局面,在当时的中国,此举不啻于石破天惊,影响也是深远的。

  岭南大学的学生只有一部分是基督徒。学校传播新知识的同时,也传进了西方先进思想,加上当时广州民主革命热潮彭湃,学生思想受到很大影响,积极参加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突出的例子,是1906年反对美国排华的罢课和1925年的沙面反英游行示威。这是创办人始料未及的。
  
  为自主而收归自办

  1927年,在非基督教运动与收回教育权运动影响下,在广州的部分岭南校友联名提出要求,岭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外国教会创办而收归华人自办的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副校长李应林对学校的教育方针进行改革,只强调以基督精神治校,不再以培养基督徒为主旨。学校的宗教色彩大为减弱,转为注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情和需要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岭南大学的变迁,应是教会在中国办学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结果。

  此后,岭南大学又经历战火洗礼,迁校香港、粤北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广州,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的规模和教育质量都达到新的高峰。把岭南大学建成一所立足华南面向全国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新的办学目标。这时候学校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任教,无论对岭南大学或华南地区的学术地位都有重要影响。

  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广州地区高等院校文理科合并为综合大学,成为中山大学,校址设在原岭南大学所在地。至此,岭南大学走过64年历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它的历程也可以寻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轨迹。

  1988年岭南大学百年校庆前夕,经海内外岭南校友和中山大学积极申请,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

  遗址目击
  大草坪 标志性景观


  走进中大南校门,一路向北,走过小礼堂,就是一片宽阔的草坪,草坪两边是茂盛的榕树。以小礼堂、中山像、惺亭为中轴线,中山大学的中区就是原岭南大学旧址的集中地,现在是学校的教学行政区。宽阔的草坪沿着这条中轴线一路延绵至北门,可算得上中大的标志性景观。每年中秋节晚上,草坪上总是一圈圈围坐着学生,在红色塑料桶里点燃蜡烛,唱歌游戏,谈笑风生。草坪上的烛光,成为一代代中大毕业生的永恒记忆。翻看岭南大学的旧照片,发现早在近一百年前,小礼堂和大草坪就是今天的模样,只是树木远没有今天的茂密。当年,岭南大学的师生,也在圣诞节、复活节等日子里,在草坪上举行盛大的聚餐和游戏活动,学生们围坐游戏的样子,和今天没有两样。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传统的延续性和感染力,以及传统背后某种精神的传承。

  作为岭南大学的遗址,大草坪似乎有着独特的意义,受到特别的保护。曾有学院在草坪上建造教学楼,招来全校师生一片责骂。“践踏草坪”也被看成很大的罪过。以前有老伯坐在草坪边监督过往行人,如果有人践踏草坪就鸣哨驱赶,相当严厉。现在不见了鸣哨人,但是践踏者也少而又少。更有中大生科院的学者专门研制出耐寒的草种,栽种在草坪上,冬天也能看到茵茵草色。每一届的毕业生都要在草坪上庄重地合影留念,似乎没有草坪的毕业照就不是真正的毕业照。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一脉相传,生生不息,这片草坪就是最好的载体。
  
  红砖楼 特殊纪念碑

  岭南大学遗留下来的建筑大多数有两个特点:都是红墙绿瓦、带地下室的美式砖楼,都是用人名给建筑物命名。比如小礼堂原叫怀士堂,为美国人史怀士捐建;大钟楼原叫格兰堂,美国肯尼迪夫人捐建,为纪念董事格兰而命名;荣光堂,为数名岭南校友捐建,为纪念第一任华人校长钟荣光而命名……这些建筑,或以捐建人命名,或为纪念学校某位名人而命名。百年弹指间,屹立校园中的建筑,让人们记住了这些值得纪念的人和故事。

  今天,这些建筑物经过修葺,大部分仍发挥着作用,或作为教学办公楼,或作为高级招待所、西餐厅,或作为师生宿舍楼。从使用的方便度、居住的舒适度来说,这些楼房比不上新式建筑;但从历史价值、文化底蕴和景观效果来说,它们是岭南大学遗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产。所以,不管这些建筑内部如何装修,外表从不作更改。中区新建的建筑,也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景观。

  几十年来,不断有岭南大学或中山大学的校友为母校捐建新的教学楼,也延续了岭南大学的做法,用捐赠人为建筑物命名,比如梁銶琚堂、叶葆定堂、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等。

岭南大学女生合影,摄于1921年1月。

1925年圣诞节在怀士堂(今小礼堂)前草坪举行的全校大公宴。

  历史再现
  进士请愿建校广州


  岭南大学的选址曾引发一场争论。最早的倡办人香便文主张选址广州,认为以广州为代表的地区,人口相当于法国,面积还大于法国,但未有一座学府为当地人提供高等教育,令人引以为憾。但学校实际的筹款者和创办人哈巴却主张选址在华中或华北。因为他希望这所学校成为为整个中国服务的基督教教会大学,广州地理位置太南,气候炎热,方言又让全国大多数人听不懂。选址迟迟未能确定,以致建校大纲上只有一个“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名字,而未确切指明办校地点。

  后来,一件事情改变了哈巴的想法。一位叫陈子桥的广州绅士向学校托管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定址广州。请愿书指出科举制度所设科目的局限性,希望哈巴博士能在广州尽快建立一座理工学院。当时有400人在这份请愿书上签了名,其中有乡绅、学生、商人和其他人士,全部是非基督徒。这些人中包括10位翰林院成员,即当时科举学制中最高一级的学者,还有11名进士、100多名举人和秀才、100多名政府官员。他们同时声明,他们表达的不仅是自身愿望,更是全广东各级民众的心声。哈巴看了请愿书非常高兴,说:“我从未听说在整个传教史上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同意将校址定在广州。

  学生自治会

  岭南大学倡导学生自治,带有浓厚的美国学校风格。校内有三个基本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治食会和体育会。其中学生自治会又叫学生青年会,处理涉及到全体学生的事务,还规定了学生行为规范,并有一套金额不等的罚款制度。比如说,讲粗口或戏弄别人罚款5角等。由班会职员实施罚金,班会职员包括:一名纠察提出犯规事实,一名裁判审理此事,一名司库负责保管罚金。如果有学生觉得同学对他不公,可以向学生会提出申诉。学生青年会成员在学年结束时由学校主持选举,全体“岭南人”投票选出,下一学年上任。除了财务员由教师担任,其他全由学生充当。年终时,积累的罚金用于学生公益事业。

  学生青年会除了为学生开展的服务工作外,还开展“乡村服务”和“工人服务”,经常在假日或周末组织学生到附近乡村举办卫生宣传,施医赠药、防疫注射、种痘、组织平民识字班等,并为校内工友举办工人夜校。青年会还办有小学一所,主要为校内职工而设,收费低廉,同时经营“八角亭”(校内小食部),收入作为小学经费。总体来说,岭南大学的学生青年会职能相当实际,学生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范围很广,参与热情也很高。

  招收女生

  五四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以北京大学为首兴起男女同校运动。早在1906年,岭南学堂中学部就允许女生与男生同班上课,当时4名女生都是本校教授的女儿。1917年,岭南大学开始男女同校,在广东属先行者。至1921年,文理科大学已有女生28名,第二年,首位岭南大学女毕业生获得文学士学位。

  1933年,一栋花费十多万美元的女生宿舍楼建成。由于宿舍豪华、漂亮,被叫做“广寒宫”。这栋宿舍楼有三层,每个房间住两个或三个学生。房间设备齐全,每个人有专用衣橱、书柜、书桌、台灯等设备。另有大会客室,设有冰箱、桥牌桌,女同学可以在这里接待男朋友。后来,为了方便一些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学生,又布置了一间不接待男人的会客室,被称为“Girls only”(女学生专用)。此后70多年,这栋建筑一直作为女生宿舍,现在是中山大学的女研究生宿舍,“广寒宫”这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也沿用至今。

  除了一般的课程教育,岭南大学还专门为女生开设了家政一科,主要内容是教会女生如何当好一个家庭主妇,包括如何烹饪,如何缝制时装,如何讲究西方社会的社交礼貌,如何布置餐桌、安排座位、招待客人等等。甚至担任女生主任的老师还会教导女生们如何应付男生追求等社交技巧。

  专家论道
  没有岭南大学,就没有广东教育的今天

  专家简介


  李宝健:著名生物工程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大学时代就读于岭南大学,院系合并后转入中山大学。
  
  记者:如何评价岭南大学在教育史上的意义?

  李宝健:应该说,岭南大学是近代华南地区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等学府,是西方科技、文化、教育进入中国而产生的一所大学。岭南大学引进了国外现代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对国民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特别对医学、农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岭南大学,今天广东的高等教育就没有这样的水平。

  同时,岭南大学对广东近代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也非常重要,孙中山先生三次到岭南大学参观、演讲,鼓励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当时岭南大学的学生也多次参加反帝国主义的游行活动,革命志士史坚如就是岭大的学生。

  记者:能不能说岭南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

  李宝健:它是教会办的大学,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会学校,因为学生有信仰自由,学校教职工也有很多不是教徒。美国人创办学校最初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传播教义使中国人接受西方理念,办学的执行人有一部分人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很多具体的执行人实际上只是抱着慈善的动机。他们认为中国落后、贫穷,中国人需要帮助,开办学校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播先进的知识。

  记者:您对在岭南大学的生活印象深吗?

  李宝健:非常深刻。我的中学六年都在岭南学堂,大学考入岭南大学,院系合并后转入中山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岭南,给了我很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记者:当年的学生生活是怎么样的?

  李宝健:首先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所有的同学都是非常向上的。包括我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就立志做一个科学家。一般岭南大学的学生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很多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岭南学堂和岭南大学给了我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学风很好,大家互相帮助,讨论学习问题,也互相鼓励。我中学毕业的时候,全班六十多个人全部考上大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当然也有一些富家子弟游手好闲,不爱读书,但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时候我们对自己、对国家都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成才,国家也大有希望。

  记者:岭南的很多学生都像您这样成才了吗?

  李宝健:我不算名气大的。从岭南大学毕业的院士有十几位,像林浩然、卢永根。还有钟南山,他只在岭南上了小学和中学,但一直以岭南人自居,岭南大学开会经常请他来。

  记者:现在岭南大学的学生还经常回来聚会吗?

  李宝健:是的,岭南大学庆祝100周年校庆的时候,有上千名学生自费从全世界各地赶回来,很多都是80多岁的,就为了来开一个会。开场的时候,各个社的社旗依次进场,有一个旗手居然是位79岁的老校友,当时很多人都很感动。现在岭南大学校友对母校的捐赠已经接近2亿元了。这些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和支持,真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的。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黄长怡

  本版摄影(除资料图片外):

  本报记者 黄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