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一将当关门号虎,万夫起舞夜闻鸡
发布时间:2007-06-24 00:00:00

今天的虎门要塞表现出更加开放和更加自信的姿态。

  反思录
  金锁之诫

  150多年前,林则徐、关天培在穿鼻洋两岸修筑了十个炮台,又在宽三百余丈的江底,钉了无数木桩,并拉上粗大的铁链,果真是:一将当关门号虎,万夫起舞夜闻鸡。然而,这金锁铜关,终究没有挡住侵略者的船坚炮利18411月,英军突袭,攻陷虎门,随即就占领香港,抵达广州。 
  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数万里山河的泱泱大国,败北于从遥远国度而来的万余兵勇,其原因和教训何在?难道仅仅是因为敌人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不能及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敌人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死为期,万夫一心,有进无退,而我方则是船炮不坚,兵心不固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敌方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为之致死么?
  无疑,这些都是战争失败的原因。然而,仔细探寻这些原因的原因,竟与那金锁铜关字有关。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以至当侵略者打破了中国的国门,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吉利在哪个方向,更有甚者,一些愚蠢的清军守将,竟然靠求神拜佛指挥战争。守将杨芳看到敌船炮火猛烈,认为其中必有邪术,想出一条以邪制邪妙计,命令搜集民间马桶,让兵士载着一船船马桶去破邪,成为历史的笑柄。 
  闭关锁国,必然眼光狭窄,眼光狭窄必然固步自封,固步自封必然处处落后,处处落后必然挨打。这一条金锁锁出来的鉴诫,我们当永记不忘。 
  摘自中国军网,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大事记
  1722年 十一月,清圣祖死,皇四子胤禛(即世宗)嗣位,次年改元为雍正。召回抚远大将军允禵。
  1723年 三月,令督抚呈报幕客的姓名、履历。十月,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十二月,命各省将西洋传教士或送澳门,或送北京。本年,朝鲜始自清国购得问辰钟(即时钟),令观象监仿造。
  1724年 七月,清帝颁布自撰《朋党论》,劝谕官吏勿结朋党。八月,朝鲜景宗死,世弟礽(英祖)嗣位。
  1725年 二月,命以后不再对窃盗犯及逃人行割脚筋之刑。十二月,赐年羹尧自尽。
  1726年 七月,立保甲法。八月,命自次年起,各省强盗案,不分首从皆处斩刑。九月,严禁赌博及贩卖赌具。查嗣庭案起。十月,设置浙江观风整俗使。十一月,停止浙江籍人士参加乡、会试资格。本年,中国骑射法传入日本。
  谭伯牛

  专家访谈
  不同时期虎门要塞角色不同

  采访对象: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
  记者:虎门要塞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这个很难用几句话概括。经历了很多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它的作用最为显著,之后就没有太多作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要塞对防御英国舰队的进入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只是那时炮的威力远远不够,所以等敌人集聚了足够的力量进攻时,它就不堪一击了。
  记者: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虎门的海防力量不够,还是清政府的软弱无力,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因素?
  刘:当然各种因素都有。不过就虎门要塞的海防力量来看,我们当时的情况是和西方国家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英国的海军特别强大,所以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把虎门给拿下了。虽然耻辱,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时广东水师的实力抓几个小偷还差不多,想抵抗西方帝国主义强大的坚船利炮是不可能的事情。
  记者:虎门要塞沉浮几百年,你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事件是哪些?
  刘:印象最深的事件肯定就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的开幕,也是中方摆明立场的一个重要事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人物来说,最值得敬佩的就是关天培、陈连升,他们是著名的抗英将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牺牲了。另外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琦善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都说他卖国求荣、贪生怕死,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当时那种战败的情况下,签订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那时候的士大夫基本都是贪生怕死之徒,琦善只是其中的一个。我这么说也不是认为他是什么高尚的人,只是觉得这个人做了那么多让国家蒙羞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出于个人原因,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一种外交政策而已。

  历史全景
  虎门,顾名思义,便是如虎口之门,所指的是珠江口穿鼻洋西岸的番禺南沙和东岸的东莞太平(现为虎门市)之间的一段洋面。这里因沿岸密布了炮台,真如老虎的上下颚,扼住珠江口大门,加上江中的上下横档,大虎、小虎诸岛的防御工事以及当年江上还有拦江铁索、木排,合成了号称金锁铜关的要塞。
  1959年,谢觉哉参观虎门炮台赋诗一首,诗中写道一将当关门号虎,万夫起舞夜闻鸡。
  今天的虎门炮台,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金锁铜关,能够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应该是闻鸡起舞的决心。

  滨海营垒成洞开门户
  虎门要塞这个名称,虽然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确定,但它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了。远在明初永乐年间,虎头门即虎门就已建筑营垒,设兵防守,以防御倭寇的侵扰。嘉庆年间,两广总督百龄,以广东地滨海洋,水陆营务甚繁,加以海盗猖獗,仅有陆路提督一员难于兼顾水师,因此请求增设水师提督一员,驻扎虎门地方,专管全省水师和珠江下游两岸的炮台。至此,广东水师即海军才有了独立的领导机构。与此同时,虎门、长洲两个地带,都新建了许多较为坚固的炮台,安装了较大口径的生铁炮,还新装了将近五十只快桨兵船,经常游弋珠江口内外,大大地增强了广州的海防。
  道光年间,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来广东查禁鸦片烟,为防止英夷的反抗,他深谋远虑地,首先在虎门、长洲积极加强海防设备,认真训练官兵,以充实作战力量。但是由于华东各省的海防力量腐败,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加上钦差大臣琦善的昏悸愚昧,竟以撤除广州海防、解散民众抗英自卫团体,向英夷求和,因而招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使精忠卫国的提督关天培以下数十军官和数百守兵,都在虎门牺牲,连这些炮台也被摧毁了。从此,广州门户洞开,已无海防可言!

  沉沉浮浮虎威逐渐不存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一切社会制度都做了重大的改革,在军事上当然也不能例外。原水师提督所管辖的虎门、长洲炮台和一部分水雷队以及机制交通运输船等机构,则在虎门寨成立虎门要塞司令部统辖之。依旧分为沙角、威远、长洲三个总台和一个水雷队,另外配属守备部队三四个营,至此虎门要塞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它的第一任司令官是日本士官生,曾任陆军某师的团长饶景华。
  民国二年,孙中山领导的暌丑革命失败,在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统治下,中国走上了黑暗混乱时期。袁的死党龙济光由广西率兵入粤,登上了广东大都督的宝座,这期间虎门要塞开始进入于破坏时期。
  其后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广东军政大权便转入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军阀所控制。原来的陆军司也取消了,虎门要塞由督军直接管辖。此后四五年间,他们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根本没有注意国防问题,战斗力也大为削弱。
  民国九年(1920),陈炯明奉孙中山先生之命,率领粤军由福建漳州回粤,驱逐盘踞广东多年无恶不作的旧桂系军阀势力。当粤军进至东江的河源、紫金一带时,遭受了桂军顽强的抵抗,形成了残酷的拉锯战。革命党领导人之一朱执信,为断桂军后方东江下游、广九路的交通补给线,并威胁桂军的大本营广州,亲自率领几个干员由香港秘密进入太平镇去刺动虎门要塞官兵起义。在行动中,要塞的守备部队和当地军民邓钧所部,发生冲突,连虎门寨机要塞司令全部建筑物和仓库军实都烧掉,朱执信也在这场混战中牺牲了。
  事变平息后,以大平镇附近没有现成的房屋,将要塞司令部迁往沙角总台办公,此后都没有将虎门寨修复。要塞司令部设在第一线的沙角,在指挥上是很不适宜的。在这段时间,广东的海防,只是保存现状。

  海防重镇终成历史陈迹
  1931·一八事变,分裂了的宁、粤双方在表面上言归于好。这时所谓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害怕日寇的势力再向南发展,侵扰广东,于是对虎门要塞进行了整顿和改进。
  在连续四年的冬季中,都使用兵工在虎门要塞地带包括沙角、威远两个总炮台范围内修建了纵横交错的公军路将近65公里。还在沙角新筑了一座码头。另外,在虎门寨,沙角新建了足以驻住一个步兵营的营房,和一座二十张病床的医务所;在沙角下游分台新建了二万五千支的探照灯一座等等。这些军备的改进都对当时抵抗日寇起了不少作用。
  1936年七月,陈济棠垮台后,虎门要塞由南京军政部接管,委陈策为要塞司令。陈到任后,除将守备营恢复为守备团外,在设备上并无新的改进。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反动头子陈诚的死党郭思演接任了虎门要塞司令。他的主要任务是:监视广东军事当局——第四路总司令、广州绥靖主任余汉谋。但据说还增设了两个高射炮连配属于各总台,作为防空之用。
  1937年,日寇经常派几只兵舰到珠江口进扰,以威胁广州。余汉谋为解除这种威胁,命广东海军司令黄文田,组织七八只兵舰进击敌人的兵舰。结果,日寇被击沉了一只驱逐舰,其他即行逃去,此后日舰没有再来进扰。
  第二年,日寇以相当大的兵力,再次进扰,不到十天功夫,广州名城,轻易地放弃了。这次战役,日寇并没有向虎门要塞地带进攻,至广州弃守第二天,要塞司令郭思演获得这个消息后,马上带了一些亲信逃跑了,要塞其他官兵自行溃散。其后,日寇派少数部队,不废一弹便占领了毫无守兵的虎门要塞。随即加以破坏,将大部分的大炮作为废铁拆运到日本去了。这个经常长期惨淡经营,花了无数民脂民膏所建设起的广州海防重镇——虎门要塞,便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了。

历史的细节仍显沉重。

  历史寻踪
  虎门要塞曾是广州重要部分

  虎门是珠江主要入口之一,一江两岸以主航道分界,东属东莞,西属广州南沙区,虎门炮台就分布在这一江两岸和江中的三个岛屿之上(自南而北是下横档岛,上横档岛,大虎山岛)。据番禺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城在清朝对外交往中地位日趋重要,虎门炮台成为这个阶段广州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林则徐主持举世闻名的销烟壮举以及广东水师提督的驻防都在虎门主航道东侧即东莞境内,因而历来说起虎门炮台,似乎只与东莞有关,实际虎门炮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卫广州,而且虎门炮台中一半以上的炮台都在虎门主航道西侧今属广州境内。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虎门炮台成为公认的中国沿海设施最完整、火力最强大、工事最坚固的海防要塞,它也从一个侧面标志着广州城在当时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虎门炮台应该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见证。而虎门炮台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现在位于广州南沙区的大角山炮台,包括大角山炮台等形成的虎门炮台,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海防要塞的最高水平,在这里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文/廖颖谊

  地理记忆
  犹记当年 金锁铜关

  虎门要塞的遗址在边缘的郊区地带。横档岛古战场在一个小岛上,乘船行驶约15分钟,便到达下横档岛的西岸码头。这片水面,便是当年几个炮台所防守的关门,岛上的古炮台,明台暗堡密布,大型炮台有八、九处,大多只余台基,树木杂生,露出一点荒废苍凉的味道。
  炮台的位置和通道,都是依山而建,占据了有利的形势。由于其负责对销的是岛东面的江面,所以炮台亦集中在东部这一带,可以眺见威远炮台临海的一排方阵炮洞,彼此间互为犄角的布局非常明显。上横档岛的炮台已没有大炮,只余下基本建筑;而森森的战壕和坑道,却依然完整地纵横在岛上,比起那些架着大炮的炮台来还要显得神秘。在宏伟的虎门大桥下,下横档两岛之间飞架而过,为这古战场平添了古今对比的情趣。
  威远炮台这个昔日充满战火的古迹很坚固,经过百多年的光阴,大部分仍完好如故,只是时间的原因让墙壁有些发黑发黄的痕迹。
  炮位的形式大致上是呈凹入地面的圆形平台,大炮置中间围绕的墙壁上有半凹位放置炮弹。虽然今日的炮位上,大炮和炮弹都已不见,但由那些布局看来,仍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战云密布、炮声轰隆的景象。
  虎门炮台 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
  节兵火坟 位于沙角炮台北约100米。
  虎门寨 在销烟池以东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

  专家意见
  要塞为什么失守?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先后进行了定海、虎门要塞、厦门、镇海、乍浦和吴淞要塞的抗登陆作战,其中虎门和吴淞要塞之战具有战役规模。这些战役、战斗的失败,有以下主客观原因。其一,炮台构筑落后,火力对比悬殊。当时的炮台仍为古代城堡式结构,高台长墙,既无顶盖,又无荫蔽工事,火炮只能固定角度直射,数量少、射程近、射速慢。而英国海军参战的16艘军舰中,有3艘各载炮74门和2艘各载炮55门的战舰,其火炮总数为332门,既稍多于虎门要塞各炮台的火炮总数,又比吴淞要塞东、西炮台的火炮多153门,在火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其二,清军未能在炮台侧后构筑坚固的工事,部署充足的兵力,做好抗击登陆之敌的准备,因而当英军从炮台翼侧登陆时,便无法乘其立足未稳之际实施强有力的反突击。吴淞要塞侧后虽然部署了3400多清军,但清军却在两江总督牛鉴带领下率先逃跑。这样,就使英军轻易地占领登陆场,并迅速向纵深发展。
  摘自施渡桥《晚清反侵略战争的战役指导述评》

  民间语文
  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记录了虎门硝烟的历史时刻(局部)

  历史一刻
  虎门销烟

  在虎门的历史上,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则徐和他的虎门硝烟。虎门硝烟旧址离炮台不远。
  18381229,林则徐奉旨从湖广总督任上来到北京。道光皇帝在8天之中连续召见林则徐八次,听取他对禁烟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并赏赐林则徐在紫禁城内骑马、乘肩舆,还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合作,一面加紧暗访密查,严拿烟贩;一面同外国鸦片贩子展开坚决斗争。
  183963,天刚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因为城门旁贴着这样一张大布告: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3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挂起麒麟帐,铺着红色的毛毯。礼台前面,挂着一面黄绫长幡,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两个销烟池每个15丈见方,池底用石条铺平,四边栏桩钉板,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兵丁们先是从后面水沟里把水引入销烟池内,撒入食盐,使池水成为盐卤,然后把一箱箱的鸦片运到池边,打开箱盖,将鸦片切开捣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时候,再撒下石灰。顷刻间,盐卤沸腾起来,浓烟滚滚,升入天际。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
  两万多箱鸦片,23天全部销毁。

  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方蓓蓓 (资料图片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