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苏仁山)天才早夭几遭埋没 不著名却堪称伟大
发布时间:2007-10-23 09:30:21

百余年前,苏仁山曾在梁园的天井下仰望星空,不知哪里是自己的天空。
未曾想到,今天他会被人誉为中国的凡·高。 张御临 摄



  谈古论今

  “忤逆狂悖”一先知


  在中国历代的艺术家当中,苏仁山兀傲不羁的思想性格是相当突出的,当代学界有人称他为中国的凡·高。他自少年时代起藐视封建观念和秩序,热烈追求个性解放。而在他生活的时代,朝廷为了巩固统治,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朱熹抬上孔门“十哲”之列,要求世人“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礼不敢行”(鲁迅语)。

  苏仁山看透这套愚民把戏,常以言论和文字予以抨击鞭挞,他指斥朝廷“剥削天下之民以自满私欲”,“六艺之文(按:科举应试的八股文)害人害物”。苏仁山画过这样一幅画:阴森的岩洞里,站着一个方巾长袍、道貌岸然的人物,正打开一幅画轴观看,画中苍黑的山石上,用焦墨写着“但有朱熹成地狱”七个草字。

  在家中,他拒绝为父亲画画应酬权贵,并且断然放弃科举仕进、光宗耀祖的道路,因而令父亲和族人大失所望,也得罪了县中头面人物、被斥为“忤逆狂悖”之子。

  综观有关资料和作品,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都有较深的见解,他憎恨恃强凌弱、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主张仁德为本,要“视天下之饥如己饥、视天下之溺如己溺”,修己安人,从个人做起。他沉默孤傲的外表中,跳动着一颗炽热善良的心。道光二十三年,他在一副七言联中写道:“拨乱反正胜人治,起死回生医者功。”指斥“人治”是制造社会灾难的根由。他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求“医国”的途径。

  在一张扇面的题跋中,苏仁山记述自己曾到“红毛馆”(教堂)去听教士传经,并写下一首诗:“况且沧洲笔,丹黄染轮青。秋风萧瑟瑟,步听外洋经。”据此诗,可知他已经意识到在海外,有许多与大清国截然不同的新鲜事物,值得中国人去师法吸取。其时,鸦片战争的炮火尚未轰开中国的大门,仁山思想敏锐,于此可见一斑。

梁园院内景物不俗,是诵读的好地方。

  人物记录

  苏仁山(1814-1850年),清代画家。字静甫。顺德人。自幼资质聪颖,12岁画名遍传乡里。他醉心书画艺术,厌恶八股文章,藐视传统的观念和秩序,热烈追求个性解放,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出于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而愤世嫉俗,时而哭笑无常,时而数日不语。开口、下笔多为离经叛道之言,时人称为“画怪”。其父和族中父老恐受牵连,将其逐出族门,30岁左右被迫流亡佛山、广州及广西梧州等地,以教书授徒为生。35岁回乡,性格言行更加孤僻愤激,父亲和族人上报县官,将之拘捕下狱,次年春天病死狱中,年仅36岁。

  历史发现

  旷世的伟大天才

  苏仁山殁后几乎被埋没了一个世纪,直到北伐战争时期,日本驻广州领事须磨弥吉郎,偶然在一间铺子里发现了苏仁山的遗作,大为惊奇,接连搜购了近百件作品满意而归,自此才逐渐引起世人注意。一位叫简又文的学者,在1940年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率先提出苏仁山其人其画,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注意。从此,美术史家便把苏仁山誉为“广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旷代的伟大天才”。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李克曼教授也编写了一本英文版的《苏长春画》。苏仁山的画于是在国外传播开来。

  到1970年,关于苏仁山的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简又文(1896-1978年)《画坛怪杰苏仁山》一书在香港出版,同时,又有比利时学者李克曼(Pierre Ryckmans)专著《苏仁山——逆子、画家、疯人的生平与作品》(La vie et l‘oeuvre de Su Renshan,rebelle,peintre et fou)以法语和英译本面世。两书资料至为详尽,后来的研究都以此作为基本依据。

  《艺林一枝》(黄苗子著,三联书店2004年1月,18.00元)是《画坛师友录》一书的姊妹篇。书名取自一句古诗:“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黄苗子对清末广东画家苏仁山推崇备至,称之为天才,必须介绍给全世界。他认为,在两点上苏仁山贡献卓著,一是他独创的以焦墨线为主的风格,乃中国画发展到晚清时代的奇迹。二是画上的题跋,经过郑板桥、金冬心、李方膺等人的努力,到了苏仁山,已是前无古人。

  2005年4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苏六朋苏仁山书画展开幕,苏仁山的画作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历史悬疑

  苏仁山的生卒时间


  凡·高一生只有短短的37岁,苏仁山也只活了36岁,又因为经历相似(恋爱不幸、与父亲关系不好、狂狷),所以他被称为中国的凡·高。

  但苏仁山究竟活了多少岁,在画界还存有颇多争议。现在大家多依据博物馆藏苏仁山画原作来定,出生年为1814,卒年1849。但俞剑华凭《岭南画征略》上的记载也写过文章,称其生卒应为(1821—1861年),因为现在发现其最晚作品是1859年,还有民间收藏者称所藏《羲之换鹅图》乃为1858年所作,假如这些画作都是真迹,苏仁山的一生就真的成为一个谜了。

梁园是清代名园。

  大事记

  1776年 八月,遣使册封朝鲜国王李祘。十月,禁吸水烟。十一月,以倪宏文赊欠英吉利商人银货不还,有司判决不公,申诫各将军督抚:对外国及境内苗、彝等人,宜秉公待遇,不可压抑。十二月,命于国史设立《贰臣》、《逆臣传》。是年,缅甸大举进攻暹罗。

  1777年 七月,暹罗遣使入贡。十月,王锡侯《字贯》案起。十一月,高晋奏请武举考试改舞刀为鸟枪,谕:如此,则民间多习火器,于事有碍,不准。是年,学者戴震死。

  1778年 九月,驻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以残虐回民,就地正法。徐述夔因诗狱,被戮尸,子孙监斩候。

  1779年 四月,智天豹因编造年号,被杀。

  1780年 正月,清帝南巡至海宁,五月回。七月,班禅额尔德尼入觐。    □谭伯牛

  人物列传

  时人对苏仁山有三种判断


  苏仁山,顺德杏坛人。字静甫,号长春,其作品署号尚有夤珊、寿庄、靖虎、西霞、菩提、七祖、祝融、再生尊者、杏坛居士、顺德砚农等20余个。或许,这一连串稀奇古怪或曰“离经叛道”的署号,冥冥中已露出了这位被称为一代“画怪”的才子日后命途多舛、众叛亲离、穷困潦倒、英年早逝,身后百年却成了打进世界画坛的怪杰的端倪……时人对仁山有三种判断:
  
  怪才

  苏仁山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大,自幼资质聪颖过人,他在《仿文衡山画意跋》中自叙四岁开始读书识字,五六岁好练字,把家中的门扇墙壁都涂遍;七八岁“能画山水景物,题句颇能道说景中意”;十二岁画名传遍乡里;十三岁文名倾动县学;十四岁往广州求学;十五岁“嗜临盈尺汉隶”;十六岁肄业“大馆”(省城培训科举应试的高等书塾);此后数年,在课余着意研习书法、诗赋及宋明理学,博览群书,才华过人。

  但由于他醉心书画艺术,厌恶八股文章,两次应考生员(秀才)他都没考上,二十三岁后,仁山毅然放弃举子业而专攻书画,廿四五岁远游广西梧州、桂林一带。早年,父母为他订了一门亲事,他很不满意,一直不肯完婚,到廿七岁,终于拗不过父母和族人,被迫就范。自此,他愤世嫉俗的性格激化,时而哭笑无常,时而数日不语;三十五岁回乡后,他性格言行更加孤僻愤激,族人上报县官,将他拘禁县牢以期收敛改悔,仁山傲然不屈,用炭条在牢房四壁绘写五百戴枷罗汉、五百杀头罗汉以示抗议。
  
  “仙笔”

  苏仁山不愧是艺术天才,欣赏苏仁山的绘画,每能感受到其中郁结不平的情绪。据说在民间,苏仁山的作品曾被视作“仙笔”。

  苏仁山的绘画以勾勒为主,大多不作水墨渲染,是受了《芥子园画传》一类画谱影响所致。木刻画本无法完整地重现原稿的笔墨层次,本来对初学者难免造成障碍,但苏仁山出人意表地把画谱的缺陷转化成独特风格。他运用线条的功力不凡,不论山水、人物、花卉,都可以藉简单概括的笔触达到很高的造型效果。《宣和时事图》、《医林十五圣图》等作品,用笔极其简练流畅,人物神韵跃然纸上,构图奇特而和谐。《八仙图》四屏中,八仙的神态一反传统,形象趣怪可爱,流露出画家冷眼看世情的幽默感。

  历来一般画家艺术成熟时期多在五十岁左右,但苏仁山的强烈个人风格早在三十岁时已然确立,作于1843年的《列子像》,虽然构图不如后来的简化,却足以反映其驾驭笔墨的能力。至于三十五岁(1849年)时完成的《山水图》小册,技法已臻成熟。此图册画面仅高20厘米,其中山岳、溪流、草木、房舍,分布井然有序,作者有如以造物角度俯视万物,从宇宙的脉搏律动间倾听着生命的咏叹。

  他的画作,人物、山水、花卉俱佳。其创新大胆,无论构图、用笔都另辟门径,自然浪漫的恣肆、古朴高逸的风貌,突出的特点是喜用线条,不多作渲染,山水画几乎不用皴、擦和点苔,充分运用线条的粗细和运笔的轻重,勾勒出淡远奇妙的艺术境界。人物画多取材于佛山传说,也追求墨色的变化,只以简练劲健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神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人物的体态和衣褶立体感明显而飘逸多姿,富于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仁山还精于书法和篆刻。篆刻兼备汉印的厚朴天然及清人印派的温雅文静,章法结构奇特自如;书法真草篆隶俱能,专家认为主要取法于二王,着力于中锋运转,因而筋骨劲健,端庄处凝重,潇洒处神飞。题画的行草时似唐人李北海,时似宋人黄庭坚。不论清秀抑或粗犷,均服从于画面构图及意境,有时甚至连署名也化成山石的一部分,显得不拘常法,灵活多变,显示出深厚的艺术修养。
  
  疯子

  苏仁山是短命的画家,关于他的传闻,真相现已无从查考。然而,说苏仁山行为乖僻,言语放纵,通过作品可以得到证实。他有一幅行书,开篇第一句就大声疾呼:“豪杰则病民甚矣!”然后是针对帝尧、汤武、周公等古代“圣贤”的功罪肆意议论,批评这些人“使世界成戕贼”、“使中原成地狱”。这种言论在当时无疑属于大逆不道。对于苏仁山短暂生命的坎坷,我们在此不难找到一些因果线索。

梁园内的书房,墨香犹存。

  生平逸事

  三岁断奶,打小聪明

  清嘉庆17年(1812年),苏仁山降临人间。其家是书香门第,其父苏引寿取《论语》中的“仁者乐山”句,为孩子取名“仁山”,另起了个吉祥的学名——长春。

  小仁山一岁多时,某天和家里的大黄狗玩耍却被那畜生吓坏了,落了个痴痴呆呆的症候。家里少不了为之延医问药,求神拜佛,直长到三岁多时才总算戒了奶。说来也让人奇怪,痴痴呆呆的仁山戒奶后,其父试着教他读《三字经》,竟发现其对“人之初,性本善”过诵不忘。

  苏仁山从小体弱多病。九岁那年,乡下“斗龙”,在众多龙舟似离弦之箭射向远方之际,一群顽童也迫不及待地扑进水里追着龙舟嬉戏,直看得仁山按捺不住也跳进水里淹了个半死。待众人手忙脚乱救起仁山后,引寿公不由得训斥儿子,哪知仁山却对父亲争辩道:“谁叫我的名字是仁山而非智水?”引寿公到此才明白仁山早已学会了《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句。

  爱船家女不成,渐离经叛道

  14岁时,苏仁山到广州求学五年,学问越发广博。但仁山名落孙山后,从此绝意科场。

  后来,仁山喜欢上了一位摆渡的船家女,一段时间专雇她的艇在水乡泽国里觅景写生。船家女教会仁山许多生活和饮食常识,仁山觉得船姑的“喊四句”是那样通俗而有韵味。后来,闲言碎语多了,船姑也不辞而别,仁山一气之下出游广西梧州、桂林两年,靠“笔耕”为生。到二十七岁上,尽管对包办的婚姻不满,终还是拗不过父母而就范。婚后,面对妻子“功名要紧”的絮叨,仁山愤世嫉俗的性格趋于激化,时而数日不语,时而哭笑,开口下笔多为离经叛道、触犯时忌之语。面对他的种种怪诞言行,族中父老恐受牵连,竟将其出族。

  以“不孝”获罪

  仁山具备真正艺术家的气质,创作时全情投入。一次伏案作画时,居室突遭雷击,电火穿窗而出,仁山却漫然不觉,挥洒自如;事后人们问起,他答:“我正布置山水,没有在意。”

  回乡后,他的性格言行更形孤僻愤激,族人上报县官,竟于道光29年(1849年),以“不孝”罪把仁山投进狱中,一代“画怪”不久就病殁于监牢。

  足迹寻访

  到梁园寻找苏仁山的气息

  苏仁山被驱逐出族后,流亡佛山、广州及梧州等地,以教书授徒为生。

  苏仁山在佛山时,曾在其表叔——名士梁九图的十二石斋一住经年。表叔深谋远虑,表面上让仁山帮忙画画及整理丰富的藏画,实则上是让仁山增广见识,潜心临摹名家杰作。耳濡目染,仁山学识更为充实。日夕浸淫在梁家收藏的珍贵卷籍中,仁山获益匪浅,到他描绘《十二石斋图卷》时,技法与内涵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在冬天的一个下午趋车前往十二石斋(位于松桂里内)。在清代,这里可是赫赫有名的地方,与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据资料记载,梁九图在游览衡山湘水,南归之时,船过清远,购得十二奇石,纹络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大小黄腊石十二块。梁九图视若性命,因而将馆名改为“十二山石斋”,简称“十二石斋”。

  两三百米长的松桂里,清洁而残旧。记者按照资料记录,找到了“十二石斋”遗址——松桂里9号。它是一间残旧的小平房,房里住了人。在松桂里,记者访问了一位张大伯和一位何阿婆,他们都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十二石斋”名字是听到过,什么庭园、奇石就未曾见过。他们还说,这里的不少老街坊都搬到别处去了。松桂里两旁,有几条小横巷,都住了人。透过街道左边连片的古建筑斑驳的青砖墙,我们可以想象在100多年前,苏仁山在这里沉思、挥毫的情景,是怎样的一种落寞。

  等他后来离开梁九图,到广州、梧州生活时,已经颇具画名了。随便替人画上几笔,也能换来纸张笔墨和解决生活之需。他浪迹于山水与市井之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或许,连他自己也未料到,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活动和作品,放射出极强的异彩,也因之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惊世瑰宝。而“十二石斋”也在梁氏叔侄的多年经营下,也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大园林,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相互唱和,留下墨宝无数。

  相关人物

  岭南画坛“二苏”


  苏六朋(1791-1862年)和苏仁山二人籍贯同为广东顺德,且生活年代大致相近,又同以人物画最擅长,因此史家向来习惯把他们以“二苏”并称。

  苏六朋早年在罗浮山读书习画,后来,他到广州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城隍庙一带卖画维生,成为他一生主要事业。

  二苏之中,苏仁山不仅画艺高超,而且极有思想个性。他淡泊仕途,但时人并不理解他,称他为“画怪”。国画史专家谢文勇在专著中提及:“苏六朋终生以卖画为生,尚为大家知名;而苏仁山死后却默默无闻,连专载广东画人小传的《岭南画征略》都未编入,及后,续录中也只引李启隆《留庵随笔》以不足一百字的篇幅补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家丛书,苏仁山苏六朋》)

  专家论道

  他或许是广东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画家

  受访者:李公明 广东美术学院教授

  苏仁山或许是广东绘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画家了。然而他的被发现、推崇和被人研究仅是近几十年间的事情。北伐战争时期,日本驻广州领事须磨弥吉郎收藏了近百幅苏仁山作品,为现代人收集苏画之始。1940年在香港举行的“广东文物展览会”首次展出了苏仁山的作品,并深获叶恭绰、高剑父、黄苗子等名家的叹赏。至1966年,在香港大会堂再行举办苏仁山作品展览,苏仁山艺术逐渐被视为研究广东美术的一项重要课题。

  生前寂寞萧条、厄运叠至,死后湮邈如云、几遭埋没,而他留给人间的艺术又是那样的辉煌卓绝,苏仁山其人其艺确实是广东美术史上极罕见的一座高峰。

  苏仁山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也善画山水、花卉。他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貌极平凡,情极平淡,但都自然地蕴含和流露出不凡的气度、风神,极具艺术魅力。从他现存绝大多数作品看,他摈弃了色彩,甚至摈弃了水晕墨彰的浓淡变化,只是直接运用焦墨,运用行书或狂草的笔法,来描绘他心目中的人物江山。

  与历史上其他一些也是因人生磨难而在艺术上放射出奇姿异彩的画家相比较,苏仁山还自有其独特之处。他很少直接把他的人生遭际、内心苦痛宣泄于作品中。相反的是,他最喜欢画乐观、洒脱的仙凡各路人物。总之,他是不会也不希望藉作品而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的。据说他极喜啖酸荞头,作画时置一碟于案上,边吃边画,那种兴致是超脱于磨难之外的。

  传世之作

  代表作:《五羊仙迹图》


  苏仁山的画作传世见知者不下400件,代表作除《十二石斋图卷》外,还有《香积图》、《五羊仙迹图》、《白描山水图》、《自画图》、《杏坛百贤图》等等。藏于佛山市博物馆、广州美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苏仁山的意笔人物画《五羊仙迹图》,取材于流传于广东的神话故事。

  “白描有如石刻造,苍劲古朴,气韵淳厚之致。”这是当时的人对苏仁山的评价,这幅《五羊仙迹图》充分地彰显出苏氏的这一画风特征。

  该图为纸本立轴,墨笔,纵178.5厘米,横67.5厘米,现藏广州美术馆。作者在构思上匠心独运,不是拘执于故事具体的情节和复杂的内容组织画面,而是抓住重心巧妙取舍,略去了祥云、五羊等形象,突出了人物主体,将五位仙人持谷穗赠于少年这一瞬间作为定格特写,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举重若轻的艺术效果。构图上画家采取既有一定均衡又不完全对等的手法,打破了常见的观察习惯,而使得整个画面重心放在赠谷穗于少年的寓意上。这种处理使画面自然流畅,又充满节奏和张力。

  《五羊仙迹图》采用高度概括的白描造型,融入了极具书写意味的草隶、奇字之法,笔法简练,神备意足,线条多变,或刚或柔,或健挺,或飘逸,古朴高迈,颇有金石味道。总之,落笔草草、风致宛然、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是这幅画的最大特色。 该图上方作者自题:“五羊仙骑羊,蝗神骑驴,分野之下,能修德政,则蝗神逐蝗于柳,种种兆年丰,九谷遍阡陌,故附祀之。帝高阳苗裔跋。”传统中苏姓先祖为黄帝之孙,古帝颛顼,国于高阳,故苏仁山自称帝高阳之苗裔。

  撰文:本报记者 张御临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