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黑旗军首领的老宅子
发布时间:2013-01-16 15:45:43
来源:2013年1月8日 广州日报

人字形封火山墙、蓝色琉璃瓦当、如意形滴水依然清晰可见。  莫伟浓 摄

  112年前建成的刘永福家庙藏身广州大道北闹市

  (记者刘显仁 实习生陈令纬 通讯员田禾)提起广州的永福路、永福村,常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路名村名很讨口彩,事实上它们的得名来自一个人——清末鼎鼎有名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日前本报记者从天河区获悉,刘永福112年前兴建的刘氏家庙的主体建筑至今完好。

  它悄然藏身于广州大道北闹市,还有一段古:刘永福虽以率黑旗军驻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而闻名,但他曾在广州驻军长达26年,比他在越南的时间还长;甲午中日战争他又奉命率军由广州出发赴台湾帮办军务抗击日军,惜乎此战失利,他被迫易容躲进外国轮船潜回广州,随后修建刘氏家庙,用于祭祀先人及黑旗军阵亡将士。

  刘永福仍有远房后裔住沙河
  沿着广州大道北路东侧行走,在白云区人民医院斜对面,会看到一扇小铁门,里面就是这座已有112年历史的刘氏家庙,现在成为天河区博物馆所在地,若不留神,很容易就走过了。由铁门入内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现在有一座刘永福雕像;刘氏家庙坐北朝南,分前后两进院落式布局,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这座家庙并不像许多历史建筑那样破损不堪。人字形封火山墙,蓝色琉璃瓦当,如意形滴水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主体结构和建材特别是包台、石狮、石柱等都还是100多年前原样。后进大堂明间前有金柱木联题为: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遍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落款是“永福”。

  博物馆馆长江铁军笑道,历史上真实的刘永福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有读过书,“只会写一个虎字”,白云山能仁寺前的摩崖那个“虎”字即是他的杰作,“所以这个对联估计是他的师爷拟好的”。她介绍,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刘永福率全家回到广西,广州只留下了刘四、刘六两个远方侄儿看守家庙,“当时刘永福在沙河墟即现在的沙河大街一带还有铺位放租,刘四刘六在沙河大街一带管理,并不住在家庙”。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规定,没有直系亲属保管的寺庙统统收归国有,自那时起刘家与家庙的关系就逐渐淡了。2006年,江铁军曾在家庙见过自称刘四女儿的阿婆,那时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随着她进入养老院,之后就再无刘氏族人问津此处了。

  广州沦陷家庙幸未遭破坏
  而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家庙历经八年抗战及“文革”而幸免于难,得以完整保存有意外的成分。江铁军说,抗战期间广州沦陷,刘永福曾在甲午战争时期率军前往台湾抗击日军一年多,随同赴台的小女儿还在台湾牺牲,与日军可谓结下血海深仇,不过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日军倒没有为报复刘永福而破坏刘氏家庙,“日军对刘永福这种民族英雄还是敬佩的”,只是占用刘氏家庙作为马厩。

  刘氏家庙被大规模使用是1948年之后。当年,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校址搬迁,暂时借该家庙作为办学点。1950年,沙河地区学校扩充,将刘氏家庙改作沙河小学及附设幼儿园和初中班。最高峰期,1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内部容纳了100多名学生读书和日常活动。刘氏家庙作为各类学堂十多年后,1963年又被改作市五金交电公司的仓库使用。直至1989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1837年诞生于广东钦州防城(今广西)。刘永福戎马一生抗击外侮,曾率领黑旗军,两次应越南政府请求出兵抗法斩法军司令于刀下。中日甲午战争时,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防务,领导台湾军民誓死抵抗,直至弹尽粮绝,被迫撤回广州。自1886年起,他调驻广州并在此居住了26年,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民团总长,后辞职回原籍。

  据江铁军介绍,刘永福人生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在越南保胜与广州度过的,率兵来到广州之前,黑旗军在越南已打了20多年的仗,刘有常胜将军之美誉,深受越南政府重用,官至三宣提督,黑旗军在保胜开山辟林,聚众耕收,米粮充足,均不愿意撤离。无奈清政府于光绪十一年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条件》,使这场战争“不败而败”,法国要求清廷命刘永福退回国内。

  而刘永福本是广西天地会成员,清廷招安刘永福是无奈之举,关于如何安置他一直踌躇不定。当年南宁、云贵等地均拒绝接纳黑旗军,最终还是在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建议下,把黑旗军安置于广东省城并归属为他的部下。为此,刘永福被迫缩编队伍至千余人。招安刘永福的是粤籍名将冯子材,冯还与刘永福结为儿女亲家。

  江铁军说,可惜的是刘永福定居广州26年再无大功绩,唯一参加的战争是甲午海战时期奉命帮办台湾防务,作战环境的改变加上清政府的弃岛政策导致刘永福屡屡失利,不败将军的神话被打破,手下的士兵几乎全部阵亡,他只带着儿子及少数亲兵易容乘坐英国轮船潜回大陆,自此结束了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