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老人饭堂的“双重味道”
发布时间:2018-07-13 11:59:33
来源:广州日报

 

  据新华社广州7月12日电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大事。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人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7.3%。

  作为超大型城市,广州的户籍老年人口高达161万人,老龄化社会特征突出。2016年开始推广的老人饭堂,经过几年发展,已全面覆盖街道和村居,缓解了老人因儿女白天上班而中午吃饭难的问题,在全市深受欢迎。这种政府引领、社会运营、人人参与的助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

  一顿饭的“味道”
  榨菜蒸肉饼、莴笋炒鱼松、白灼时蔬、虫草花炖鸡汤,两荤一素一汤只要9元钱,在老年人口近20%的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老人饭堂有时一天能接到近300人订餐。

  每个工作日中午,88岁的刘宗炎会步行几分钟,到六榕街的老人饭堂吃饭,风雨无阻。饭堂的饭菜以蒸煮为主,少油少盐,营养健康,软糯可口,深受老年人欢迎。

  志愿者用托盘把饭菜一份份端到老人面前。刘宗炎吃得很香,很快吃完一碗,又去加了米饭。老人告诉记者,儿子、儿媳都是医生,平常工作很忙。早几年在家自己做饭还没问题,如今年纪大了,儿子总担心他忘关煤气。

  “在这吃饭,孩子们很放心。”刘宗炎说,“不仅饭菜香喷喷的,为我们服务的志愿者也很热情。”

  饭堂张贴的备忘栏细致记录了用餐老人的种种忌口。开饭前,有志愿者教老人们做手指操。很多老人长期在饭堂吃饭,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饭友”们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热闹非常。

  吃饭之余,老人饭堂更是老人精神交流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吃出了另一重“味道”。“在家里,一个人很孤独。饭堂提供了一个平台,认识了很多朋友,一起聊聊天,心情也变好了。”刘宗炎说。

  截至今年3月,广州全市共有老人饭堂952个,实现了街道、村居全覆盖。饭堂还着力为空巢、独居、高龄、失能老人解决吃饭难,替他们的子女减轻负担。

  众人拾柴把好事办长久
  小小一顿老人餐,背后却大有乾坤。

  广州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长者助餐配餐服务指引》等文件,要求在市中心城区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范围、外围城区20分钟至25分钟范围建设助餐配餐服务网络。

  在越秀区六榕街老人饭堂的黑板墙上,记下了每一位捐赠者的名字,善款在100元至2000元之间,捐赠物包括粮油等物资。

  这是广州积极引入公益慈善、志愿服务资源参与助老用餐服务的缩影。为了确保老人饭堂长期运行下去,广州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让老人饭堂以“保本微利”的标准,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忠文说,一顿饭餐标为15元,企业需要让利3元,政府每餐补贴3元,再加上慈善捐赠,老人支付9元左右,贫困老人则免费享用。

  把钱用在刀刃上,老人配餐实现了财力可负担。王福军说,从2016年开始,广州已下达约1亿元主要用于设施设备购买、场地装修、网络建设和就餐补贴,政府资金起到了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广州还开放“大配餐”服务平台,将政府举办的老人饭堂委托给企业或社会组织运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主体。

  “小支点”撬动大服务
  痛点即需求。老人饭堂的建立源于广州市对居家养老难题的精准出击。广州老人饭堂的推进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就餐下锅”,在原有的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88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升级改造。

  “由于历史长、活动形式陈旧,利用率不高,老人饭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也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陈忠文说,政府在养老助餐配餐工程上没有实行大包大揽,而是以街道为单位充分调动辖区社会资源,整个配餐工程85%由社会力量支撑。

  老人饭堂是广州基层党建项目化的缩影。除老人饭堂外,广州还通过网格化管理、居民自治议事会、12345热线等途径,打捞“沉默的声音”,及时解决居民最关切的民生小事,老楼宇加装电梯、旧街巷管线改造等得以实施。  

       (记者赵东辉、毛一竹、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