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篇·吕文成] 给黑夜“平湖秋月”,给白天“步步高”
发布时间:2009-07-08 13:56: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东音乐大家吕文成(1898—1981)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中山人。早年旅居上海,20年代来期回到广东,后迁居香港。一生创作发表广东音乐作品一百多首。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蝶恋花》、《青梅竹马》、《渔歌晚唱》、《岐山凤》等成为民乐经典,广为流传。其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的广东音乐风格,又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优点,曲调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其所创造的高胡(高音二胡,即粤胡)已成为广东音乐中最主要的特性乐器之一。他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擅长于演唱粤曲的“子喉”(即“青衣”)。
 
复活的灵魂
吕文成:一把弹唱生命喜乐的高音二胡    
1973年,当时已经75岁的吕文成回广州参观,并和一些音乐工作者座谈,席间,吕开心地说:“我要写一些曲给你们演奏。”当时很多音乐工作者不以为然,因为吕并没有受过正规的作曲训练。而吕自己却是满怀豪情,今天看来,除了可以了解到吕的性格是相当豪迈的之外,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艺术是多么的自信。时光流逝,吕文成创作的广东音乐作品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个粤曲玩家其实用玩的态度成就了作为艺术家的一生,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   
吕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在他看来,音乐从来不是一件苦差事。只读过三年义学,没接受任何正统的音乐教育,所以他没受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更不会因为师承关系、流派以及戏班中的地位等等因素而画地为牢。他很早开始商业演出,参加电台直播、出唱片,因为单纯,所以既不怕媚俗,也不会刻意媚俗,既不怕赚钱,也不怕赚不到钱——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唱片公司摇钱树的吕文成居然和唱片公司互有拖欠,有算不清的账,这些吕是不管的。   
吕文成被称作粤曲的“玩家”,“玩家”是粤曲界的说法,虽然不一定是刻意为之,但吕文成与其他的“玩家”有很大的不同。   
 
吕文成早年的录音唱片。唱片的流行加速了广东音乐的传播。
 
吕在玩音乐的过程中也成就了单纯的艺术,因为有玩的精神,吕才会换掉二胡的琴弦,创造了换把、移高音位的技巧,他运用改革的高胡演奏广东音乐,代替了原来广东音乐“五架头”中二弦的地位,而成为主奏乐器,使广东音乐这一乐种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民间音乐本来就来自民间,吕的经历使他在作曲上避免了阳春白雪的学院派对民间艺术的误读,而一步到位的以简单、明快、浅显的艺术风格使自己的200多种曲目成为广东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吕在艺术创作中也体现了自己的商业智慧,他自拉自弹,录制唱片,他给粤曲填词,让当红的歌星演唱。这些商业的智慧是属于广东人的,因而在客观上也帮助了广东音乐的发展,吕的人生态度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成为广东音乐“性格”中的重要构成。而民乐家余其伟曾在文章中提到,广东音乐很可能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流传最广远的中国民俗乐种,吕的商业运作应该功不可没,据说吕的亲人至今还能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音乐版税。   
 
吕文成创制的高音二胡现已成为广东音乐代表乐器。
 
“广东为革命策源地,山明水秀,气候温和,故其人物饶于聪明活泼勇敢坚毅而富于维新思想……以地势濒海,交通便利,吸西方文明之风气,扇南国俊雅之精神;故其戏剧亦具轻快流丽之特质与新颖善变之风格”,对于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吕文成的音乐特质,这样的评价倒也是恰如其分的。   
因为单纯,所以自信,所以快乐,吕文成的一生,以作曲为乐,以演唱为乐,以改良乐器为乐,以灌录唱片为乐,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穿行的吕文成反而有一颗相当单纯快乐的心。 
 
  张丹萍
人物辞典
【高胡·“二胡三杰”】 
关键词:高胡 
把传统二胡的琴杆缩短.将丝线改换为钢丝弦.将定弦提高四度,将音域扩展到二、三把位,创制出新的民族乐器——高胡。从二胡到高胡,吕文成以自己的性格改造了乐器的性格;从二胡到高胡,更使广东音乐与其他地域的音乐相比,表现出独特的一面。   
吕文成把传统的乐器二胡改变成单色更高亢鲜亮的二胡,能有这样的创造,不但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理解的追求,更得益于其“民间艺术家”的特殊身份。   
吕文成生于广东香山(中山),自幼随父亲到上海,父亲是制饼师,他的家庭尽管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却有着殷实的手工业者阶层的背景,这使得苦难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更多的烙印,反而繁华喧闹的市井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最好源泉。
在上海,吕开始以音乐玩家的身份出现,他性格开朗,不拘细节,不受教育背景影响,没有流派,他主持精武会的音乐部,与习武之人玩在一起,很早就开始了带有商业性质的演出,因此,在他的个性中,有太多和二胡不相融的东西。
想到二胡,我们可能更容易想到阿炳,想到声声啼血的《二泉映月》,尽管与阿炳所处的时代相同,但吕文成身上更多是喜剧的影子。除了命运与环境,吕的个性决定了他离悲情的音乐有相当的距离,对于吕来说,由他创作的《步步高》可能更代表他的个性。《步步高》的旋律,几乎代表了广东音乐的全部风格,有好意头、旋律明快、递进式的结构,这些都更能够代表广东人的生活与情感状态。   
除了《步步高》,吕一生的作品无一首表现的是悲天悯人、多愁善感的情绪,而都是些活泼激昂的作品,一方面他只读过三四年的书,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作品但求琅琅上口;另一方面这也是商业演出的需要。吕更多考虑的是平民社会的娱乐需要,而正是这样的“媚俗”,使其作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吕的音乐切合了辛亥革命后民众向上的心态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上海等地商业繁荣的情形。   
吕文成和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刘天华一起被称作“二胡三杰”,意指这三个人为中国现代二胡艺术的逐渐成熟作出了贡献。正是这三个人的努力,才使二胡由一件被当作“胡乐”而要到鄙视的乐器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民族乐器。同为三杰之一,吕与其他两人的不同在于,他不但完善了二胡演奏的技艺,更改造了二胡,由吕改制的高胡与二胡一脉相承,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力。
 
【麦克风·“四大天王”】   
关键词:麦克风    
1931年8月,美国几家电子公司为打开中国市场,在上海召开了一次无线电产品的博览会,这是现代的无线广播、音响器材等产品首次大规模在中国亮相。不少戏院、洋行、大舞厅东主获邀参加,在这次博览会上,吕接触了麦克风和其他录音、扩音设备,并在以后的演出中率先使用。   
麦克风为粤曲带来一股新鲜之风。据说最早使用麦克风的是高升茶楼的歌坛,吕经常获邀参加演出。麦克风的出现使商业演出更为容易,也使“小曲”更容易贴近观众。   
香港历来是个擅长制造偶像的地方,上世纪四十年代,吕和尹自重、程岳威(后来是何浪萍)、何大傻四个人的演出班子,已经被人称作“四大天王”。因为使用了麦克风的关系,他们不但改变了坐着唱粤曲和演奏的习惯,更像六十年代的披头士一样,在台上走来走去演出,表演的时候相互照应,在台上走“圆场”——也就是在一个四小节的乐段里,四个人在不同的方向走一圈,刚好在一个乐段结束时相遇。这在当时可以算是“创举”。   
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台在广州、香港面世,电台为更为偶像的制造推波助澜。据说那时的电台节目主要就是播放梅兰芳等名家的京戏和粤曲,吕文成也是电台的常客,经常参加“直播节目”,这种制作形式让很多曲艺艺人有了新的生活出路。   
除了电台,唱片公司的兴起,也提升了粤剧艺人的地位,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使粤曲也能够不断创新。能在上海刨出广东音乐的牌子,除了人缘、地缘诸多因素外,吕与唱片公司积极合作,利用唱片这种先进手段来推广广东音乐,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不但在演出形式上有这种变化,吕自成还在演出中引入了不少西洋乐器,比如有萨斯风、夏威夷吉他、架子鼓等乐器,“四大天王”在演出的时候,会选择一些节奏强劲的音乐,再加上独特的台风,一时风头无二。   
不但演出时音乐够“劲”,台风够“生猛”,当时香港沦陷,吕和他的演出团体还经常演出一些振奋人心的曲子,比如《齐破阵》、《凯旋》等。在当时的香港,吕的乐队成为“惟一能以民间音乐激发群众的乐队”。
 
【玩家·“时代曲”】 
关键词:玩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业余粤曲唱家和音乐手,时人多称为“玩家”,类似京剧等所讲的“票友”。他们也常被邀上电台演奏演唱,以此为乐。他们还自撰曲本,自演自唱(或奏)。连名画家邓芬、名词曲家谭乔尚和政界名人叶恭绰等也在业余时间参与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   
吕之所以被称作“玩家”,和他的出身有关,和他的教育背景有关,和当时艺人们从事戏曲行业的性质有关,和当时演出市场的状况有关。玩家的经历与作派,使他更接近市井生活,从而有更新鲜的音乐。玩家的圈子,正是藏龙卧虎之地,反而成就了一代民族音乐的大师。   
和许多同时代的民族音乐家一样,吕文成处在创作高峰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音乐存在许多空白的时代,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但没有系统的整理,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吕文成的作品不但有幸得以保存,还替广东音乐打下了一片江山,而这可能更多得益于他“玩家”的身份。他来自于平民阶层,艺术也更直接地面对平民阶层,从而有了更顽强的生命力。   
正因为能够引领时尚,粤曲才始终没有被广大的市民阶层抛弃。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吕文成想到可以在粤曲中填上新词,由歌星演唱,灌唱片发行,可能会有更好的销路。于是,他按照西方音乐的曲式,创作了一些时代曲(流行音乐),还把当时流行的一曲舞曲节奏放进歌曲里,比如“慢三”、“快三”等等,使这些音乐在歌舞厅中能够较快流传。后来流行的有《快乐伴侣》、《莫忘了她》、《星星、月亮、太阳》等,这些粤语歌不少广东人还有印象。   
现在喜欢香港粤语歌的广东人可能并不了解,当时香港“流行粤坛”还是国语歌的天下,而粤语歌曲的流行,正是由吕文成玩出来的。
  
张丹萍
 
艺术传承
广东音乐没有死    
 
粤曲和粤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粤曲的演唱者和创作者被称作“玩家”?记者采访了广州曲艺团团长张明远。
 
粤曲与粤剧的关系   
粤曲和粤剧的关系,是地方戏曲和曲艺的关系,是两类不同的艺术品种。据介绍,在我国,使用同一方言的地区,地方戏曲和曲艺的唱腔音乐大都泾渭分明,如北京地区的京剧与京韵大鼓,上海地区的越剧与弹词。但粤语地区的粤剧、粤曲却同腔同调。据张明远说,所谓同腔同调,是指粤剧与粤曲的曲牌是一样的,唱法也一样,演员的分工一样,这与其他地方戏曲与曲艺是不同的。   
但粤曲与粤剧也有很大区别,比如粤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舞台、服装、配器也都有严格的要求,戏班的人数也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演出。而粤曲就灵活得多,也有演员可以一人扮几个角色,最多可唱三个角色,被称作“三喉独唱”,不过现在这样的演员已经比较少见了。
 
“玩家”影响粤曲性格   
张明远认为“玩家”的提法可能和粤曲演员个体化的成分比较重有关。过去在茶楼演唱的粤曲艺人三五个人可以组成一个小团队,比如吕文成的“四大天王”的组合,演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松散。这种个体化的特点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尤其是伴奏音乐带的出现,粤曲演员甚至可以一个人包打天下。   
可能正因为“玩家”这种娱乐性质,粤曲演唱就相对灵活多变,词曲变化更容易,配器也更灵活多样。还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玩家”的特点,比如艺名,四大天王之一的何大傻用的是艺名,过雅的名字难记难念,粤曲艺人喜欢起一些不会太文雅,又易读易记的名字。
 
曲艺变身吸引新观众 
张明远说,喜欢粤曲的仍旧以老广州人为主,现在他们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变化,争取更多的新观众。   
广东曲艺和其他地方的曲艺一样,也有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粤曲外,还包括粤语相声、中山民歌、咸水歌、唱龙舟等多种艺术形式。近些年,广州曲艺团也挖掘出一些新的项目,比如传统的“数白榄”,曲艺团填上新词,颇受欢迎。
现在广州曲艺团规模不大的粤曲演出,仍旧是在西关、长堤一带老字号酒家的茶座里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演出,也走进了剧场。为了赢得观众,现在的粤曲演出有很多变化,本来舞台设计比较简单,现在也开始运用电脑灯光,最近一次演出还专门设计了巨幅喷画,让舞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曲目上,因为粤曲演出形式更灵活,因此更容易表现一些时代感强的内容,体现了文艺与时俱进的要求。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地理记忆
音乐之声·三城记   
吕文成出生在广东香山,后来跟随父亲到上海生活,并在上海开始了艺人生涯。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爆发,吕文成到香港定居,直到辞世。
 
广州 东亚“天王”茶座   
吕虽然没有在广州生活过,但广州是他演出的主要城市,也是其艺术的土壤。他的音乐飘荡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他是广州人的“人民艺术家”。在一些老广州心目中,他不是广州人的“亲戚”,而是“自家人”。   
广州歌坛始设于西关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供失明艺人在那里演唱。二三十年代期间,荔湾大小茶楼设置不少歌坛,有老艺人回忆,当时著名的粤曲茶座集中在长堤一带。比如东亚酒店的粤曲茶座、海珠戏院对面的“温拿”、爱群酒店的十一楼、爱群对面的“丽丽”等,荟萃在繁直的长堤一带。这一带历来是广州商业繁华的地段,省港和四乡的渡船码头都集中在这里,客流量大,娱乐场所自然多。   
“四大天王”曾在东亚酒店的天台上设茶座演出,茶座名为“大东亚”,在当时最为有名。东亚酒店1914年开业,原是先施公司(今华夏百货)所属高档酒店。1949年10月15日广州解放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   
至于吕为什么没有回广州定居,在音乐家黄锦培撰写的吕文成的小传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据黄介绍,当时吕在香港与唱片公司经济上纠缠不清,1958年广州成立民间音乐团时,曹邀请吕到广州工作,但终因吕和唱片公司之间互有未结清的款项而未成行。   
莲香楼里的广东音乐演出。今天的长堤以及西关一带的老字号酒家仍开设粤曲茶座。
今天的粤曲像这两位装扮扮时尚的女艺人一样,力争与时俱进。
今天的广州长堤以及西关一带,仍是广东粤曲艺人演出的主要地点,大同酒家、莲香楼等老字号,仍开设粤曲茶座,还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粤曲发烧友,而喝茶听粤曲,也成为广州旅游的一项招牌项目。
 
上海   传播推广粤曲    
吕文成为什么会在上海学习粤曲并成名,今天的广东人会感到比较奇怪。其实,当时的上海还是粤曲发展的一个中心呢。   
清末民初的上海,恰好是民间音乐的兴盛之时,而当时广东音乐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江南丝竹传入广东,对广东艺人影响也相当大。   
上世纪初的广东,人口流动频繁,不少人到当时的国际都会上海打工谋生,吕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些民族资本家也到上海发展,当年上海的不少大公司东主都是广东人,职工也以广东人居多。当年上海虹口一带,是广东人聚居的地方,当然少不了广东茶楼,茶楼是粤曲艺人演出的地点,不少广东粤剧戏班也会到上海演出。   
吕在上海的一些音乐团体学习音乐,颇有音乐天分的吕精通二胡和扬琴。除了日常的演出,吕还在上海担任精武会音乐部的负责人,精武会中也有相当多的广东人。上海是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不少西洋乐器率先传入上海,这也使吕有了庞杂的音乐基础。   
吕在上海传播推广粤曲,除了创作乐曲外,还灌录了大量唱片,逐渐以“广东音乐”作为招牌的乐曲开始在全国流行。据行家介绍,所谓广东音乐,还是上海的“外省人”最先叫出来的。
 
香港   开创“粤语时代曲”    
1925年,吕受慈善团体邀请,到香港演出筹款。因为其唱片早在粤港两地流行,所以吕到港相当受欢迎。当时他乘坐“紫洞艇”,艇上摆满鲜花,欢迎者在码头燃放爆竹。据称,这样的欢迎规模在香港粤剧界也是“空前绝后”。   
上世纪三十年代,吕定居香港。对吕文成影响较大的,是香港的商业气息,这一时期虽然算不上吕创作的高峰期,但他不断改变演出形式,大量发行唱片,甚至通过为粤曲填新词、加进西方音乐的节奏,改变了当时香港“国语时代曲”一统天下的情况,让“粤语时代曲”走上前台,并由此开创了粤语歌曲的流行局面。
本报记者  张丹萍
 
 
吕文成不仅是演奏家,还是演唱家,图为其演唱的《小青吊影》戏考。
 
 
精彩言论
中国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就是旋律纯朴,它单纯得像一位纯洁无邪的乡村小女孩的小心灵。它给欣赏者一种清丽和优美的感觉,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征。   
——1964年发表文章《几句衷心话》,时年66岁。
 
评说: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不少广东籍人氏都是很著名的,除了萧友梅、青主、冼星海等以外,还有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等许多音乐家.为中国人自己的音乐默默耕耘,做了许多工作,甚至是卓有成效。但是,在中国人自己写的近代音乐史书上,前三者必书无疑,但后三者则很少提及,甚至根本不提。
                 ——吴赣伯《国乐随笔》
吕文成生性开朗,不拘细节,有人因他不吾应对世故,戏称他为“懵(即馒)成”,平生轻财重义,惟一酷爱音乐,处世乐观,所以他一生的作品,无一首含有悲天愤人,多愁哀吟之音。他的音色改革求高求亮,技巧求活泼激昂,旋律极尽优美宛转。
——《民族音乐家》作者黄锦培
 
时代偶像   
四大天王   
 
广东音乐“四大天王”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曾在位于长堤大马路的东亚酒店设茶座演出,吸引了众多Fans。有90年历史的东亚酒店是广州解放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图片摄影         本报记者黄皓
1920一1938年是广东音乐飞跃发展和广为传播普及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人才鼎盛,创作繁荣,演奏家兼作曲家的人才辈出,涌现出被称作“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以及被誉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
四大天王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吕文成,最有传奇色彩的则是何大傻(1894—1957)。大傻原名何福如,广东三水人。幼时赴港,就读于圣保罗书院,因面部表情滑稽而得“大傻”之称。师从钱广仁及何柳堂,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作音乐,代表作有《孔雀开屏》、《醉桃源》等。首创三弦“广东吉他”。主演《七十二行》、《大傻出城》等影片,被誉为“粤语电影谐星”。
 
民乐之花
广东音乐    
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涌现出一批名家。30年代初,吕文成将二胡改造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后来又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焦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易剑泉的《鸟投林》等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评论家刘月宁认为:“广东音乐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为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乐种,除其具有优越的历史、地理、经济条件外它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音乐风格的开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变性,使其超脱于一般民间音乐的或过于典雅或过于粗犷,或过于呆板的局限,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获得迅速传播。”

时代记忆
上世纪30年代是广东音乐乃至中国民乐的全盛时期,图为广东海边练习二胡的时髦女子。
 
高山流水 
当阿炳“邂逅”吕文成   
驰誉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作者华彦钧——阿炳(1893—1950),上街卖艺之初,演出的曲目大多为流行江南一带的民间小曲。上世纪30年代末期,广东音乐风靡上海地区,新月唱片公司又大量发行了吕文成、何柳堂等粤曲灌制的《小桃红》、《三潭印月》、《雨打芭蕉》等唱片,阿炳从南国音乐中得到莫大的启发,他特别感兴趣的是粤胡演奏家吕文成在琴弦上兔起鹘落的大幅度扩充音域的指法,并虚心地向熟悉广东音乐的艺人请教粤胡的演奏方法。据其弟子回忆,“上街途中,听到谁家的收音机中响起广东音乐,阿炳便停步侧耳静听,乐声不止,绝不开步,影响卖艺收益也在所不计”。他从广东音乐中汲取到大量璀璨的音乐语汇与乐曲的章法结构。他领先在二胡上一向被人视为禁区的内弦高把位,《二泉映月》中有不少动人的乐句就是用这种指法演奏的。有人认为《二泉映月》是受了《三潭印月》的影响。虽为同时代人,但阿炳与吕文成两座民乐高峰是否有过“高山流水”的交往,资料中未见记载。
本栏文字整理   
 
下期预告
他是中国赴西方学音乐的第一人,也是在国内举办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第一人、进行专业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第一人。他不仅创作了《思乡曲》等大量优秀作品,还曾创办广州音乐院,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为中国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材。但他的命运,却回荡着《思乡曲》的悲凉。敬请关注下期广州人文之马思聪。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