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音乐篇·何氏三杰] 三杰典雅琵琶行,秋月春风等闲度
发布时间:2009-06-29 08:51:23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7-17
人物简介   

何柳堂
何柳堂(1874年——1933年)   
他继承和发展了何氏家庭的音乐艺术传统,是广东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之一。何柳堂的代表作有:《赛龙夺锦》、《迥文锦》、《七星伴月》、《醉翁捞月》等。特别是《赛龙夺锦》的影响力不仅在广东,且遍及全国,在艺坛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何与年(1880年一1962年)   
自幼受祖父的音乐陶冶,跟随堂兄何柳堂学琵琶,后又精通“三弦”、“扬琴”等乐器,是广东音乐的多产作家,对粤曲唱腔素有研完,留下后世的音乐作品《晚霞织锦》、《长空鹤泪》、《华胄英雄》、《侯门弹铗》等有近30多首,经过唱腔整理的乐曲珍品有十余首,为粤剧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何少霞(1894年一1942年)   

自幼受到远方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的音乐熏陶,精通“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又善于演奏“二弦”、“南胡”等乐器,对乐曲颇有研究。古典文学修养较深,有学者之风,深受乡人尊重。名伶鬼马歌王张月儿,请何少霞为她写粤曲《一代艺人》、《游子悲秋》,演唱效果极佳,公认曲词精炼独到。何少霞的作品《陌头柳色》,流传至今很受人民所熟悉和喜爱。图片3说明: 1936年,十几位粤曲家在香港名园制片厂合影,前排左二是何与年,前排右三为何少霞。
 
复活的灵魂
何氏三杰:广东音乐的开拓者、改革者、传道者    
“报鼓”众赞礼者呼,役者击鼓三通。呼“奏大乐”,乐工持八尺长的铜制直铜喇叭,吹起呜呜的号声,气势雄壮,肃穆。呼“奏小乐”,身穿红衣,坐在大堂屏风之下的乐手持笙、箫、小鼓向南吹奏。(小乐即“小雅”,大乐即“大雅”),这不是宫廷奏乐,这是番禺沙湾何氏家族每年春分、秋分、冬至和祀孔时大祭典的礼乐,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堂兄弟何柳堂、何与年和他们的侄儿何少霞从小就对这些祭祀音乐十分感兴趣,尽管是两位堂兄弟的祖父何博众从小发现加以熏陶栽培,但谁又会想到这两个爱听祭祀鼓乐的堂兄弟最终成为后来的广东音乐大师呢,而且还带动了他们的侄儿何少霞醉心专研音乐,以致最终被合称为广东音乐“何氏三杰”。   
当然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得他们能从小就有较多机会谈琴论曲,有一句当时流传的谚语到今天仍广为人知,“沙湾何,有仔不忧没老婆”,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沙湾何氏家族的人由于家中有田有钱成为周边女孩婚嫁的理想对象,家里的孩子不愁讨不到老婆,由这句流传于珠三角一带的谚语就完全可以看出何家当年的富裕兴旺,到了何柳堂这一代,家境已经开始败落了,但无忧的青少年时期培养出来的兴趣爱好已经成为何柳堂、何与年的终生事业。   
在沙湾,何柳堂是一个神奇人物,能武能文,多才多艺,文章字墨也过得去,还拿过武秀才,只是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才没有朝这个方面再努力。在音乐方面他作为何氏三杰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龄最大、辈分最高,更多的是因为他对广东音乐做了很多垦荒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广东音乐是在外省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本地特点逐渐有了雏形。初期也有一些作品出来,但十分的粗糙,而且没有乐谱无法广为流传,何柳堂在他的祖父的指导下、在堂弟何与年和侄子何少霞的帮助下不仅收集整理以前的广东民间音乐,而且将旧调加上花音,作成新谱,以便广为传播。1920年,何柳堂在香港钟声慈善社附属剧团任职,研究音乐,与严老烈、罗绮云等为广东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何柳堂很多作品在今天都成为代表广东民间音乐的传世之作,如《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等。特别是《赛龙夺锦》,使用底叮底板,切分音,雄壮活泼,格调一新。被誉为典雅派的开拓者之一。   
何柳堂经历过辛亥革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种奋发有为的思想,受了不少影 响。加上他是武人出身,性格豪爽,所以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刚劲、古朴、高雅、节奏明朗,调色旋律富于变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作品是“典雅派”的主流。对于广东音乐来说,如果何柳堂是一个开拓者,那何与年更富有一个改革者的色彩,何与年早期作品受到何柳堂的影响,两者风格比较接近。上世纪30年代初他受到西洋音乐以及美国爵士音乐的影响,对于广东音乐的表现方面则比较多样化,偏重于旋律的优美和音色的华丽,对于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更加细腻,像《广州青年》、《私语》等作品。

1936年,十几位粤曲家在香港名园制片厂合影,前排左二是何与年,前排右三为何少霞。
何少霞也是吸取了不少西洋音乐的特点,更注意音色的华丽。同时他们还是一个传道者,无论是何柳堂、何与年还是何少霞都有做先生的经历,何少霞就一直在教音乐,上世纪40年代的沙湾粤剧社青年会,许多演奏员、演员都是他的学生。何与年曾经在广卫路教授演奏广东音乐和粤曲演唱。何柳堂也是一生都在教徒弟,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有尹自重、丘鹤俦、钱大叔、吕文成、何大傻等人,后皆成为音乐名家。他们三位对于广东民间音乐的丰富和发扬光大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使广东民间音乐升华至崭新境界。   
何氏三杰生长于国家危难变化的时期,他们也都表现出十分高尚的品质,笔下的曲子成为他们抗战救国的武器。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何少霞对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的状况十分痛心,创作了《白头吟》和《夜深沉》等沉郁悲愤的广东音乐,让听众无不引起共鸣。成为广东音乐的名曲。何与年也是出自民族的正义感,写过如《骇浪》这样歌颂民族团结、抗击侵略者的大义凛然的曲子。  
与现在的艺术家不同,生活在国难期间的何氏三杰基本上都是漂泊不定的,而且家境已经完全败落了,要自谋生路,何柳堂和何与年的晚年都比较凄凉,尽管这样,何氏三杰都没有放弃对民间音乐的追求,每个人都有三四十篇作品问世,这在当时来说太不容易了。正是在何氏三杰以及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广东音乐开始逐渐自成一体,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地方乐种,不仅为广东人民丰富了业余生活,更增添了广东地方文化的底蕴。
 
人物辞典  
【何氏三杰·音乐世家】   
何氏三杰的产生其实也不是一个偶然的产物.他们的远祖何昶,宋代由中原迁到南雄县珠玑苍。南雄与江西相连。江西是“弋阳腔”的发源地。江西喜唱南词,传至粤北,何昶精于章律,将中原昆曲与南词冶于一炉,(当时主奏乐器有琵琶,钟鼓、高胡)。何昶传至礼祖,何礼祖便迁居,当时兴昆曲,杂以南词等。南宋咸亨六年(公元1270年)何氏四世祖何德明(留耕堂始祖),由广州清水濠迁至沙湾青萝嶂下,其长子何起龙(甲房、五世),中进士为“太常寺卿”,主管宫廷礼乐。何起龙擅音律,集礼乐、南昆、粤曲、渔樵之音于一身,独成一家,世代相传,一直传至何申锡堂九堂孙何志远,再传至二十二世孙何博众。何博众曾拜新会黄于门下习琴,并集岭南雅乐之大成,造就了何氏典雅派形成的先天条件。
【何氏三杰·琵琶高手】   
何氏三杰人人都是琵琶演奏家,何柳堂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与年又跟着何柳堂学琵琶,何少霞就是在何柳堂、何与年的指导下学会了“十指琵琶”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可以说是技法精深。       
他们琵琶的高超演奏技巧成为众多琵琶爱好者追求崇拜的对象。一次,何与年在白驹荣、关影怜合唱的《琵琶动汉皇》一曲中,其中一段他用琵琶独奏引入谱子,非常巧妙。一位北方的知音者知道后慕名而来,求学这段有十指琵琶技法独奏的音乐引子,起初何与年不大理会他,但此人很有耐性,等了两天。并且送了两件非常珍贵的古董给何与年,恳求施教。何与年见他如此,也就将琵琶谱写给了他。该北方人非常高兴,但仍不满足,一直等到亲耳听到何与年在新安茶楼演奏《琵琶动汉皇》的琵琶引子,才欣然离去。
【何氏堂兄弟·烹调行家】   
或许很多人难以想像大家庭的公子少爷也会对烹调感兴趣,何柳堂、何与年两兄弟对于烹调却不是一般的精通,他们很是能够拿出一些招牌菜出来,何柳堂炒牛肉十分有特点,炒虾子也是很不一样,他能够将不是很新鲜的牛肉炒得很嫩,还能够将黄瓜炒虾中的虾炒出来虾身是直的,当然这其中都有些特别的技巧,这一点和他弹琴作曲一样——在适当的地方加入适当的佐料,使得菜色完全发生了改观。与年也有烹调手艺,他为了与富家子弟交结,常送上烹调精美的菊花糕。很多人都表示“与年做的菊花糕真够味”。   
不过何柳堂在做菜和作曲上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对于他的菜,何柳堂表现出很争强好胜的心态,只要别人不说它好吃,哪怕是说还可以吧,他都立刻将菜收回,就是好朋友也没有太多面子给;但是对于作曲,确实十分谦虚,每一次他的新曲出来都要拿给好友、知音听听,征询意见,就算是不懂音乐的人他也不耻去问。
【何柳堂·文武双全】      
何柳堂乳名森,人家称他“大头森”。自小好练武功,经常在北村华光庙前耍大关刀,有一年暑天,耍刀时失手自伤其颅,留下一块伤疤,终身以此为讳。他射箭,箭箭射中红心,二十岁考中成武秀才,要不是科举被废,他可能还会朝着这个方面继续发展。何柳堂能武能文,多才多艺,文章字墨过得去,受乡人敬重。喜爱戏曲音乐,能奏多种乐器,擅弹琵琶。还常跟同乡著名公脚薛保耀学粤剧,曾登台客串,演《三娘教子》、《举狮观图》、《王彦章撑渡》等。
【何与年·率真浪漫】   
何与年生活上是一个率真浪漫的人。他很瘦,戴深度近视眼镜,喜穿黑胶绸,说话阴声细气,慢条斯理。何氏三杰的作品中很多都是用音乐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精彩描述,像《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都是对大自然的直接白描。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何与年无疑对音乐和自然的美景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音乐来表现自然美景,每天夕阳西下,云彩缤纷之际,他便独自坐在家中的花园中,弹一曲《晚霞织锦》。每逢秋夜月白风清,夜阑人静之时,他爱在花园里的石桥边,对着奇花异草,手抱琵琶,弹出婉转幽怨的《长空鹤唳》和《塞外琵琶云外月》之类的乐曲。   
何与年生性率真固执,想吃啥就吃啥,他特别爱吃荔枝、芒果。有一次,他吃芒果过多,以至于呕吐得厉害,医生劝他不要吃了,他不管,说“食了死先算”。后来觉得胃口好了点又吃起芒果和荔枝来了。
 
地理记忆   
沙湾北村    

由于对番禺不是很熟悉,但在地图上又找不到沙湾北村——这个何氏三杰生长的地方,本想我不知道这里,番禺本地土生土长的朋友总应该知道吧,但没想到她只知道“沙湾何,有仔不忧没老婆”,其他一概不知。按照朋友的指点坐上了6路公交车到了沙湾镇,倒也是很顺利就找到了北村,从沙湾镇穿过西村就到了北村,这里就是地图上的沙湾北村。   

青石路、灰褐色的房屋和碧蓝的天空构成了我对北村的第一印象,尽管是一个村子,这里昔日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今天仍然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从文林坊大街、赏灯巷、敦厚里巷这些有着文化气息的小街小巷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文人骚客的聚居地,在这里已经找不到一个何氏三杰的后人,无论是巷子里的村民、小店的店主还是沙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都认为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何氏三杰的后人了,现在这里的村民已经不太说得上这三位艺术家的名字,但是何氏三杰留下的如《赛龙夺锦》等曲目仍然广为人知,不少村民都能哼上两句,这就是沙湾北村。
留耕堂   

祠堂内的牌坊
留耕堂是番禺沙湾何族的始祖祠堂,该堂位于沙湾镇北村的翠竹居与承芳里两坊之间,建筑面积3334.45平方米。广东省政府于1989年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本人也姓何,对于这个供奉着何姓先祖的祠堂自然是敬畏有加,在祠堂前可以看到头门上挂着何氏大祠堂的红底金字门牌,门前有粉红石铺面俗称为“天阶”的小广场。站在天阶之上你可以感受到这里的风水甚是不错,南面的风十分的足,天阶之南是一池塘。进门后,可以看到一个中间刻有“诗书世家”的牌坊,祠堂内有牌坊是很少见的,据说这是北宋时期何氏家族有三位兄弟同朝高中进士,得到皇帝特别恩准在祠堂内修建这座牌坊。头门面阔五间,左右与山墙相连,有钟鼓楼。硬山顶,因前檐加戏脊和短披,外观近似歇山顶。门厅梁架为抬架式结构。门廊前部为六架梁的卷棚顶。明间设扇大门,门上绘有门神,两侧施抱鼓石。

从这座规模庞大的祠堂就可以看出何氏三杰曾经富足的生长背景。当然这里也肯定是他们学习玩耍的地方,而且他们也没有让祖上失望,成就为一代音乐大师。也由于此,雕有他们弹琴吹箫的青铜浮雕也摆进了祠堂正殿和众位先祖相伴。
三稔厅

还在留耕堂时,看门的老人说,要了解何氏三杰就一定要去去三稔厅,这里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交流、与乐会友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据称成为未来的广东音乐纪念馆。   
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很可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按照老人的指点,记者在市场旁边的一条小巷不深处找到了三稔厅。还好中午也没有关门,走进门绕过门屏才发现名声在外的三稔厅其实并不大,确实就是一个厅,完全是中式对称型建筑,现在厅内陈列了当年他们使用过的包括琵琶在内的一些乐器以及他们几位大师的生平简介。
或许音乐和茶一样也需要细细品味,不需要人多只要几个知音一壶茶就足矣。
 
人物访谈
生活决定何氏三杰的音乐风格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研宄广东音乐何氏三杰的,为什么想起要研究他们?
梁谋:我是1981年开始研究他们的,当初我是番禺县(现番禺区)文化馆的馆长,经过了文革的摧残,各个地方的文史资料基本上被破坏殆尽了,各方面都希望能够将这些资料尽快地抢救回来,因为晚一点,可能就永远没有希望去了解一些历史情况,作为文化馆的负责入,我有责任将这些资料重新归整起来,这样一个工作就成为了我首要的工作目的。广东有四大封建堡垒,也就是沙湾何氏家族、石楼陈氏家族、碧江苏氏家族以及大良龙氏家族四大地主集团,其中就有两个是番禺的。或许一方面他们是地主集团;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好,也出了不少人才有很多文史价值的资料沙湾何氏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记者:那你做了哪些研究呢?
梁谋:何氏家族所在的沙湾北村目前是古迹众多的地方,有何氏大祠堂所在的留耕堂,有广东音乐故乡的三稔厅,更主要的是有像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这样的广东音乐典雅流派创始人的人物出现,由此我就开始重点研究他们,而且经历了“文革”,他们作为地主剥削阶层的代表,很多资料都已经变成了支离破碎了。因此我专门走访调查了50多位上述三位音乐大师的相关人物,有他们的学生、兄弟等等,也就是这样才收集了一些他们的资料,现在这些人已经全部不在了,我1981时在广州戏曲和曲艺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广东音乐何氏三杰的说法,引起了省港澳的震动。这些年来我已经发表了关于番禺何氏的文章二十多篇最近在谋划着要将这些内容出一本书。   
记者:广东音乐“典雅派”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梁谋:何氏音乐艺术从开端、发展以至形成广东音乐的一个艺术流派,离不开何氏家族的经济基础。何氏家族内产生了一批知识分子阶层。这 阶层有着何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几乎都过悠闲宽裕的生活。他们当中不少人一不去做官(仕途凶险),二不去管理田务(留耕堂有专门的“总”去管理),无所事事,于是音乐便成了他们消遣的内容之一,这便产生了何氏家族的音乐传统。 多名伶和演奏家、作曲家就是在这块土壤中产生出来的。而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何氏三杰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实有其很深的渊源。他们是何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   
人们的社会存在位置,决定人们的意识。何氏音乐风格的特点,正是由何氏作曲家们的生活道路所决定的。他们的生活特点是决定他们风格特 点的主要因素。他们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内容,都吟风弄月,追蝶寻花,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内心怡悦之情。他们的主要作品,大部份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个年代里,社会风云变幻,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但这种社会情绪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较少。由于作曲家的生活及阶级意识局限,思想感情较缺乏时代气息,因此,他们的作品中能体现到时代脉搏跳动的为数不多,内容决定形式,所以从三何的作品中,其风格主要是优雅古朴,委婉柔和,给人一种优美、闲适、愉悦的感觉,故此,有广东音乐“典雅派”之称,也是由此他们为广东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者:何氏三杰在当时音乐圈子里面的地位如何?
梁谋:当年何氏三杰在南方的音乐圈子里面的地位十分高,他们经常活动的一个场所沙湾稔厅是当初最为高级的音乐活动的场所,能自这里经常往来无疑是身份的象征,而且这里来往的都是当年的社会名流,无论是过来交流的业界人士还是附庸风雅的政经商界人士都是以来这里里为荣。 
 
本版撰文/摄影(除资料图片外)    本报记者何海鹰
感谢梁谋提供部分资料
 
下期预告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平湖秋月》、《步步高》是吕文成的。《醒狮》、《青梅竹马》、《渔歌晚唱》、《岐山凤》……每一首都是广东音乐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广东音乐之所以成为目前影响最广泛、流传最深远的中国民俗乐种,上世纪20-30年代广东音乐“四大天王”功不可没,据说吕文成的亲人至今还能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音乐版税。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