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父子篇 江孔殷 南海十三郎] 在一脉血缘的两个极端彼此对望
发布时间:2009-11-11 14:57: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8-4
 
江孔殷一生长袖善舞,换得淡定收场
个人传略   
 
江孔殷(1864—1952),别名江虾,佛山张槎人,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少年时应童子试,青年应乡试,考取秀才和举人。1904年恩科中二节第27名进士,后选八翰林院,授职庶吉士.钦放广东道台。江孔殷家族很大,多侨居欧洲、美洲等地,据统计在海外的后裔有130多人。他本人于1952年逝世。
江枫(南海十三郎)性情孤傲奇倔,落得郁郁而终
  
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誉谬,又名江誉球,别字江枫。1909年出生于广州,在家中排行十三。他自幼天资聪颖,17岁即考入中山大学法律系,年年名列前茅。毕业后的他并未晋身法律界,反而孜孜不倦专研广东传统音乐和戏曲,流连于各大戏院间。三十年代即驰名省港,为粤剧红伶薛觉先编写了《心声泪影》,名噪一时。他的代表作还有《女儿香》、《燕归人未还》、《李香君》、《幽香冷处浓》、《璇宫艳史》等。电影电视版《南海十三郎》中的《寒江钓雪》即是《心声泪影》的主题曲。他个性清高,恃才傲物,自小就喜欢仗义出头,抗战时,更拒绝为伪军演出,后避难香港。1984年在精神病院郁郁而终。
 
复活的灵魂  
江孔殷 南海十三郎 
也许不只是命运的捉弄
按照一些享受主义者的观点,封建官僚的某种生活是让人“羡慕”的。妻妾儿女成群,宅府宽敞华丽;一生虽风波不断,却因“黑白”两道都能周旋,往往能“化险为夷”。最后,如果能寿终正寝,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不能,也无所谓了。江孔殷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坐落于广州市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便是他曾经“享乐”的见证。   
和很多封建官僚的经历相似,青年时代的江孔殷,也曾“积极”过。他是康有为的学生,并得到康的器重,“公车上书”、维新改革,都有江孔殷的份。年轻时的热忱,并没有继续发展。39岁时,他仍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封建思想的浸透,注定了他的这一行为。   
江孔殷很会自我经营。虽是清朝的遗老,但民国时期的“元老”们,都与他交往密切。而且,连一些原来的土匪头子,都可以被他“招安”,成为他府上的座上宾;同时,他还会经商,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最想做的还是当官,因为他知道,“官”,才可以让自己光宗耀祖。在广州的时候,曾经因为自己不受上层官僚的欢迎,一气之下,江孔殷花钱在南京“捐”了个江苏候补道;后来因为当地做候补道的人太多了,有钱便可以买,他感到没趣,干脆辞官回到了广州。可见,江孔殷还是很有个性的。   
他的“倔强”的个性,多多少少为自己的人格赢得了一定的“席位”,让后人对他的看法有了些许改变。抗日时期,江孔殷把自己的府宅,给抗日志士借住,并利用其名声,向海外华侨募捐;广州沦陷,江孔殷举家逃难香港,汪精卫试图请江孔殷回到广州当“维持会长”,以利于他的卖国计划,被江孔殷拒绝:而且,江孔殷的后代中,没有一个当汉奸的。封建官僚的可爱之处,在“爱国”这个层面上,也可谓表露得淋漓尽致。想来世上原本就没有“坏”得一无是处的人。   
江孔殷的老婆很多,而且还有一些“未过门”的女人。有一次,他与一未过门的六夫人杜氏生了一个长相古怪、身体瘦小的孩——他就是南海十三郎(江枫)。杜氏是个苦命的女人,生完小孩后便撒手人寰。从小失去母爱的南海十三郎,性格颇为好动,时常模粤剧演员的唱腔。也是一种征兆,长大后,他果然进入了粤剧的创作领域。 
江孔殷一生最宠爱三夫人,他的大夫人曾因为和三夫人吃醋而服毒自尽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南海十三学生时代就多情,而且个性突出。为了追求个女孩,竟然可以放弃学业,追到了上海。终于没有得到红颜的青睐,南海十三郎的沮丧,可想而知。恰巧就在那时,他赶上了凇沪会战,血与火的洗礼,加上失恋的痛楚,一并化为他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感。也许就在此时,他明白了一生的价值所在:创作,抗敌!   
他可以不顾性命,在日寇打通粤汉线、韶关沦陷的情形下,率领救亡剧团的一帮老少演员们,穿越日寇的封锁线,逃往粤东。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死亡的威胁、饥寒交迫、体力的透支,任何一种状况都足以毁掉一个健康的人,何况还是在那种艰难年月里头的“难民”。   
南海十三郎曾代父江殷为别人著书题字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在意南海十三郎为民族所付出的血汗。在香港,南海十三郎落魄街头;回穗的火车上,一个不知名的原由,他竟从火车上“摔”下来。这一“摔”,把他一生的健康从此断送。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多情多才的青年,由是转向了精神的撕裂。就如生下他就过世的他的母亲,难道母子二人的命运竟然雷同到如此地步?  
 江孔殷、南海十三郎父子的死,也是令人扼腕。前者在80多岁时的病中,被农会的人用箩筐抬到了老家,很幸运地没有被批斗。在41天之后,留下“是是非非,他日方知”的遗诗后命归黄泉;后者从寺庙转入精神病院,在孤独和凄清里默默离世。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看到了相同血脉里不同的个性和人格,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命运。像阅读两本不同的书:一本得意,一本凄凉。
 
江孔殷:老广州最有权势的风流名士
【名师名徒】  
 
江孔殷14岁时,来到西樵山三湖书院,拜康有为为师,攻读圣贤书。也即是从这时开始,他改名为“孔殷”,取自《尚书》一句:“九江孔殷,界分于此”。1883年,江孔殷在乡试中考上邑,成为一名秀才。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时,收江孔殷为学生,并深得康有为的器重。1893年,江孔殷在省城考试中中了举人。后来,他跟康有为上京会考,在那里,参加了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成立的“强学会”。“强学会”被人告密取缔后,康有为逃到上海,出版《强学报》,江孔殷继续保持与康有为的联系,暗中把《强学报》传至广东地区。1898年9月,维新运动失败,六君子被杀,康有为逃亡国外。当时江孔殷还是一个无名小卒,逃过劫难。1904年,39岁的江孔殷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翰林古称太史,所以人们又叫他做江太史。
 
【长袖政客】  
 
江孔殷曾任清乡督办,与广东武官潘文卿结成深交。潘是广州市郊东圃塘村人(当时属番禺),其子潘达微,是同盟会员,也因此与江孔殷结交。潘达微原来是奉孙中山之命,进行革命斗争的,他创办的《时事画报》,成为民主革命的喉舌,1906年因发表漫画《官场的美人图》,讽刺清朝官场利用妻妾买官卖官的黑幕,激怒了藩司,着令查封该报。潘达微即向江孔殷求助,江出面疏通南海县令(当时广州分属南海、番禺),力陈“画报是为开通风气之善法,谬然就封禁恐有不便”,结果以罚款100元了事。   
江孔段名义上是清乡督办,却很少“剿匪”,平日与三山五岳草莽英雄结交,把他们拉到“太史第”门下,吃喝玩乐。横行番禺一带、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李福林,就被江孔殷招安。又在潘达微的建议下,资助他到安南见孙中山,在那里加入同盟会,参加了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回到广州,在河南开了三间商店,作为革命党人联络据点,得到江孔殷的暗中保护,李福林也成了“太史第”的座上宾。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失败,江孔殷出面支持潘达微收殓安葬七十二烈士。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江孔殷力促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脱离清政权,宣布广东独立,与各省一道迫使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人对江孔殷深表感激之情。他们曾亲自到“太史第”拜访江孔殷,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更是“太史第”的常客,20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胡汉民的女儿胡木兰,还有谭延闿的一个女儿,经常到“太史第”玩,被江孔殷认做义子义女。廖承志还与南海十三郎结拜为兄弟。蒋介石未发迹前,也拜访过“太史第”,对江孔殷执弟子之礼。
 
【成功商人】  
 
江孔殷在民国初年曾想过当官,多次活动做广东总督,都没成功,便转而以清高自居。从事商业,当上英美烟草公司南中国总代理,公开挂牌是“公益行”。英美烟草公司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互相竞争激烈,打得难解难分,江孔殷一度压倒简照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州分部总代理),财源滚滚而来。他曾经从香港请来“摩罗差”——印度警察,把守大门,威风过人。后来,由于南海兄弟烟草公司吸收了潘达徽、黄般茗、郑少梅等做广告策划,重振旗鼓,击败了英美烟草公司,江孔殷也黯然身退。   
在20世30年代初,陈济棠主粤时期,江孔殷要他的妻妾交出金银细软做本钱,办起农场,种花种果,养蜂采蜜。总场设在河南大塘李福林的家乡,下设罗岗(两个场)、下塘、沥滘、东莞横沥等五个分场,统称“江兰斋农场”,由毕业于燕京大学农科的五子誉桂担任总技师,女儿畹征住技术员。他亲力亲为引进意大利优良蜂种,几经失败挫折,败了再起,摸索出一套结合广东特点的“天时、地宜、人事、物情敌害”的“养蜂十字经”,折服了美国养蜂专家李杜氏,被介绍到海外各蜂刊。江孔殷培育的数百箱优良蜂种,传到华南各地,为广东后来成为养蜂大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江枫(南海十三郎):粤剧界最多情的悲剧才子
【父嗜子承】   
 
南海十三郎自幼聪明过人,顽皮好动,读书时喜欢捉弄老师。   
然而南海十三郎最为醉心、最有造诣的还是粤剧创作。原来,他的父亲江孔殷一家人都非常喜爱粤剧,曾在海珠戏院长期订了第四排中央四个座位,让他的子女们看粤剧;同时,在河南戏院也有包厢。南海十三郎是戏院的常客,尤其是薛觉先的演出,经常去捧场,耳濡目染,逐渐学会写粤曲、粤剧。
 
【投身抗日】
   
1932年,南海十三郎去上海追求阿莉时,刚好发生一二八淞沪会战,他的哥哥誉题,是十九路军师长、抗日英雄谭启秀的少校副官,后来被蒋介石夺兵权。南海十三郎跟区寿年、谭启秀等人密切交往,深受影响,加上凇沪会战对他鼓舞很大,坚决站到抗日救国的立场上来。   
1933年至1938年间,南海十三郎往来于穗港两地,积极参加救亡活动。他曾与左派漫画家林擒住在一起。林擒介绍他参加李晨风、卢敦、王铿等人组织的“时代剧团”,上演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南海十三郎也编写借古讽今的剧本给剧团演出,如《莫负少年头》,借岳飞抗金的故事,鼓吹抗日救国,剧终时竟然大唱《义勇军进行曲》。
 
【编剧大家】   
 
南海十三郎有他自己的一套戏剧理论。抗战时,在韶关,他极力主张戏剧要追上时代,宣传抗日,不要只是儿女私情;日本投降后,在香港,仍然大编捐躯杀敌、卫国保家的粤剧。他认为,戏剧不但是娱人,也应当言教,对当时的香港流行媚俗电影,认为有伤风化,败坏人心。   
1950年以后,他曾多次接受采访和发表文章论粤剧,比如,曾与白雪仙一席谈话,谈到粤剧是否应当向话剧学习。南海十三郎认化,粤剧注重唱功和舞蹈,话剧注重台词和渲染技巧,强调粤剧话剧化是不适宜的。他还对粤剧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一,不要离弃历史精华;其二,形式统一;其三,词曲雅洁:其四,剧情合理。   
南海十三郎曾经写过:“死却嗟来食,穷途吐哺仁。”他把这两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一生忠实实践之。
 
【潦倒终老】 
大概1946年至1947年间,抗战胜利后,在香港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南海十三郎,告别香港,在回广州的途中,火车经过石龙镇的石滩桥时,不幸堕车(一说自杀,一说被人推下),伤及脑部,后来经冶疗有所好转,但已造成严重影响。1950年,有人发现他在香港,衣衫褴褛,流浪街头。当时在香港的薛觉先夫妇,曾让南海十三郎住进他们的“觉庐”,但他不愿意寄人篱下,继续流落街头;他的很多侄子,愿意在经济上帮助他,都被谢绝。1984年秋,南海十三郎在精神病院逝世,终年75岁。
 
寻访手记   
烟云残痕“太史第”  
 
当繁华终于都成为了历史。记者在巷子里左转右拐、不断打听,年轻一点的根本不知道“太史第”的名称,年老一点的用手一指,说:海珠区委党校就是。   
【同德里太史第】  
 
曾经坐落在广州市河南同德里的“太史第”,它的主人是江孔殷及其儿女们,可谓江家的祖居,南海十三郎也是在此长大成人的。当年,江孔殷当上了清乡督办,大兴土木,修建“太史第”。他雇请能工巧匠,文人雅±,精心设计、施工,一座气派非凡的官邸终于很快造成。
只是等到江孔殷于广州沦陷前夕举家逃到香港,“太史第”才一度变得荒芜冷落。
现在这块榕树碑上的题字之人就是孙中山秘书的夫人。
【南武中学】   

江枫曾在南武中学读书,因为火烧校长的蚊帐,被南武中学开除。后来转到香港大学学医,又因追求一位大家闺秀阿莉,放弃了学业,跑到上海,失意而归后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教数学。  
不知在江枫心里,这所学校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怎么可能?当年的“太史第”,占据同德里、龙溪首约、同德横及同德新街四条街位,正门巍峨,一进门便是宽敞的门房;内进是堂皇的客厅,三进是肃穆的神厅。每道门都有朱漆大门,上面刻有贴金通花。神厅上有一巨型神龛,放上祖宗神主牌,正中挂着“敬如在”的匾额。“太史第”后面有一个大花园,建有假山、花圃和亭子,三面长廊围绕,长廊外面是客厅、饭厅和书房。江孔殷爱兰,种了一百二十种兰花,故花园取名“百二兰斋”。花圃种上各种奇花异草,都是从芳村耀花圃精选来的。至于室内摆设的古玩、字画、奇石、酸枝台椅,多得不可胜数。慈禧太后还曾赐给他每个老婆一张酸枝(或红木)镶象牙的大床(已送了6张),乾隆皇帝用过的书桌,都成了江孔殷引以为荣的收藏。   
恍惚间,这些材料豪华的“太史第”.已被“瓜分”得“四分五裂”,成为一幢幢小小的民宅。很多新房子在此地建起,只有一些树木,比如那株枝繁叶茂、盘根交错的大榕树,似乎还能散发出一丝古老而豪华的气息。   
而今天已经不是“冷落”二字能形容“太史第”了,也许应当用“消逝”来取代之。一些老态龙钟的阿姨、大伯,好奇地望着记者。一些家具店铺,静静地等候顾客;一些小孩子,在小子里跑来跑去。唯独不见的,是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著名人物的影子…… 
 
名人谱     
往来皆雅士   
 
在“太史第”风光的年月里.除了孙中山、廖仲恺等政界名人都亲自登门拜访外,更有不少文人雅士,也都登门造访,罗瘿公、李凤建、陈树人、黄节、潘飞声、邓尔雅、冼玉清……,先后经常到太史第雅集,或任教于“太史第”的“兰斋私塾”。江孔段的十一女儿畹征(擅长书画,粤曲)十三子江枫(艺名“南海十三郎”),都受过罗瘿公、李凤建等名家大师的教诲。著名粤剧演员薛觉先、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等,都曾先后到“太史第”做客、演出。
  
风流谱          
美食名尚存  
 
江孔殷又是一个美食家,著名的“太史第”曾风靡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省港澳,其“太史蛇羹”、“太史鸡”更是只此一家。“太史里有什么新菜色,尝过的宾客,马上辗转相{一些酒楼茶肆,争相仿效。当年党政要人、殷巨贾、影艺名流,都以品尝一席太史菜为荣。远近闻名并成为广东食谱名菜的“太史蛇羹”最受欢迎的食物——荔枝菌,都是“太史第”风光无限的见证。
      
一鳞半爪 
江氏父子诗证与戏结缘 
江枫与友人在高升戏院看粤剧。
江孔殷曾经专门订包厢让其子女看戏,并写诗《戏院》:   
仙花一去梨园寂,清曲飘零听不堪;   
留得再生缘一出,海珠演过又河南。
   
南海十三郎剧本《女儿香》主题曲:   
女儿香,断人肠。莫道催花人太忍,痴心赢得是凄凉。莫不是五百年前冤孽账!   
女儿香,蝶儿翔。花开花落等闲视,莫怨东皇错主张。        
女儿香,惹思量。一任花容培植苦,春来依旧过东墙,也不过是遭人玩赏。        
女儿香,最不祥。一俟落红成雨后,再无人问旧潇湘。
 
人物访谈
他们都爱国都是风流才子 
  
采访对象:江沛扬(73岁,南海十三郎之侄):
   
记者:请您谈谈江孔殷和南海十三郎父子的印象。   
江沛扬:江孔殷很高大、威猛,有着读书人的性格。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很重视,专门请了师傅来教他的儿女们,所以他的儿女修养都很好。南海十三郎从小的学习环境很好,性格活泼好动,他曾经学过医,后来就一直从事粤剧创作。他的个性很强烈、,不喜欢寄人篱下,不喜欢靠别人帮助。
 
记者: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轶事?
江沛扬:像许多旧官僚、旧文人一样,江孔殷风流成性,妻妾成群,有许多绯闻韵事。20世纪30年代初,广州有份《春秋》杂志,连载长篇小说《春深太史第》,写的就是江孔殷的风流史和“太史第”的丑闻。原来南海十三郎不满封建家庭的种种桎梏,曾向香港《华侨日报》副刊编辑杨大明(笔名空洞)透露“太史第”秘闻内幕,杨不敢得罪江孔殷,把材料转给另一位作家卫春秋,遂写成那篇东西,发表后引起轰动,连“太史第”里的人也争着看。为此,江孔殷很生气,追查出是他的十三子提供材料,不但痛骂南海十三郎一顿,而且还在家乡的祠堂,贴出脱离父子关系的启事。   
解放前夕,84岁的江孔殷,仍想纳“太史第”里一个婢女为妾,他引用一位佚名诗人的诗句“老尚多情是寿征”来作为理由。不过,由于突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结果纳妾不成,反而是江孔殷住进黎铎医院。   
南海十三郎从小就才华过人。他创作时,喜欢一手拿笔,一手拍板,边唱边写,边做动作,就像一个粉墨登场的大老倌,经常逗得人们乐不可支。
       
记者:你怎么样来评价这两个人?
江沛扬:江孔殷,是一个开明士绅,他支持戊戌变法、支持黄花岗起义、支持广州独立。日本侵华时,曾想请他出来当官,都被他拒绝。   
南海十三郎,是粤剧界著名的编剧。前半生,很开朗、很爱国的一个青年,为抗日做了不少贡献,反对创作的风花雪月;后半生,由于生病,很邋遢,穷困潦倒,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孤傲人格。
 
下期预告:
叶衍兰、叶恭绰,学术上相互映照的两祖孙,衍兰为咸丰六年进士,“文采风流,映照一时”。恭绰自幼聪颖,于学无所不精,其博学多才,常为时人惊叹祖孙两代人,两颗爱国心,其合著的《清代学者像传》更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典范之作。敬请关注下期广州人文。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李辉斐(署名、资料图片除外) 
感谢江沛扬先生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