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政要篇·吴铁城] 权力与口,笔及枪的关系
发布时间:2007-01-29 00:00:00

吴铁城(1888—1953)

 

 

国民党要员,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生于江西九江,1908年入同盟会。1915年奉命赴檀香山主持党务,井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1921年竞选为香山县首任民选县长。1923年回广州任广东警卫军司令兼广州公安局局长,广州卫戍司令、广东省建设厅厅长。1932年出任上海市长,1937年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历任国民政府海外部长。中央党部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1953年病卒台北。曾参与制造“中山舰事件”。

 

 1937年春,49岁的吴铁城()从上海市长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一年后,广州沦陷,其主政一方的“鸿图大计”化为泡影。

 

复活的灵魂

吴铁城:纵有铁腕,奈何失

19381021曰,凶悍的日军踏着郊外的遍野横尸,攻占广州。此前,时任第四战区司令的余汉谋、任广东省政主席的吴铁城等军政人员已仓皇撤退。

日军从大亚湾登陆起到攻陷广州仅用10天时间,只付出战死173人的极小代价,便击溃驻守八万精锐之师,省会广州以及南中国的广阔河山便沦入强寇之手,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时民间流传一句民谣:“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无谱”,讥讽在粤军政要员(负责华南防御的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后余汉谋被撤职,吴铁城不久也黯然离任,吴失去的不仅是广东省主席的乌纱帽,他在革命、沙场、官场多年以来树起的威望也为此蒙尘。

在国民党内,吴铁城被尊称为“铁老”。其实与林森、居正等同样在辛亥革命中立有功勋的“元老”相比,他要年轻很多,但他起点高、成名早:武昌起义时,他与林森策动、领导九江军队在全国最先响应;1911年冬,时年23岁的他已代表江西省与全国17省代表共聚南京商议建国大计,所有代表中数他最年轻。孙中山接见了他并与他促膝长淡,对这位能言善辩、胆魄过人的香山小老乡赏识有加。

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发动“护法运动”,电召吴铁城到穗担任广东军政府参军一职。从这一年开始,吴铁城在广东从事革命和担任官职前后共十余年,无论军功还是政绩都曾颇有成就。

1923年,孙中山回广州设大元帅府,吴铁城被任命为广州市公安局长及广东警卫军司令。虽然孙中山名为“大元帅”,其实当时军权仍掌握在各大小军阀手中。军政状况一片混乱,仅广州就有120多个司令部,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征收捐税,叛乱也时常发生,令孙中山头痛不已。沧海横流之际,也是吴铁城显露军事,政治才华的好机会。他改革警制,又创立警卫军讲武堂培训人才,使警卫军渐战当时孙中山最可依靠的精锐部队。在吴铁城主掌广东省警务前后四年,先后经历多次叛乱,如陈炯明叛乱,邓如琢犯粤、沈鸿英在市郊叛变、商团之乱等等,在吴的指挥或参与指挥下,叛乱一次次被扑灭。他同时着手把一个个小军阀扫荡清除,这些都为孙中山建立大本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吴铁城交际手腕很强,口才极佳,与三教九流人士都相处得来。当时革命军经费十分紧缺,吴发挥交际本事,成为筹集军饷的担大梁者。黄埔军校成立后,军校经费筹措也多由吴主办,每天500毫洋的伙食费都由他设法筹付,天天不误,对黄埔军校支持极大。

多年的军功政绩,使吴铁城声名日隆。1937年赴广东出任省主席之前,他任上海市长,也是其政绩最辉煌时期,经过他数年打造的“建设大上海计划”使城市焕然一新,其政绩也达到顶点。

因为抗战日近,又广东出现陈济棠被逐后的权力真空,19673月,蒋派吴铁城担主粤重任,不意此行却让他背上了个历史骂名。不过从今天的史料看来,广州的迅速失陷,身为一省之行政行官的吴铁城当然有难辞之咎,但也许主要责任不应由他来负,因为作为省主席份内的事如督导冬耕、大修公路等备战事宜他已做好,而在日军出兵前夕,吴曾接到香港方面有关情报,连夜急电蒋介石,蒋却回电说南线不会有战事。上有蒋的盲目乐观,而直接指挥作战的余汉谋又思想混乱,终至惨败。

综观吴铁城的一生的“污点”,其实主要不在抗战,而在于反共。孙中山在世时,吴对孙可以说是笃忠的,国民党“一大”召开,吴铁城与孙科、廖仲恺同是一大章程的起草人,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起来。然而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迅速分裂,最针锋相对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和以廖仲恺为代表“左派”。吴铁城选择了效忠蒋介石,之后终其一生都极力反共,他参与制造“中山舰事件”,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支持蒋发动内战,1948年底,在“国军”节节败退之际,时任立法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的吴铁城仍在极力反对与共和谈,还到东南亚各国宣传反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乏生前显赫,身后寂寥的人。今天即使学过现代史的人,对吴铁城也所知寥寥,在互联网上用最强大的引擎搜索,他总是夹在一大篇描写别人的正史野史中,尴尬地以一个被三言两语一带而过的“配角”身份出现。中山大学一位研究民国史的教授认为,大陆罕有深入研究吴铁城的学者,其生平史料也奇缺,可能是因为他是国民党的“右派”人物,解放后随蒋去了台湾,又早在1953年就死去,“没有在后来的统战中起到作用”……

 

□地理记忆

越华路:省政府旧址

国民党时期的广东省政府原为清朝两广总督署和后来的国民政府所在地,位于越华路,直至192612月国民政府迁往武汉,这里才成为省政府所在地。

1937321日,吴铁城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这里原是粤系军阀陈济堂盘踞的地方,19367月陈反蒋失败,被迫下台。在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之时,蒋特派吴铁城前往坐镇。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1021日广州失陷,广东省政府曾撤往粤北连县。

旧省政府原址今是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但原来的房子已荡然无存,只保留大门口的4根门柱。中间两根大柱为琉璃瓦的八角攒尖顶,高约10米,东西两边的小柱,均为玻璃瓦的四角攒尖顶,门柱两边尚有3.5米高的琉璃瓦围墙一段。门前的两座花岗岩石已于1981年移入“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纺织路:大元帅府旧址

1917年,吴铁城被电召四广州,随孙中山进行护法运动,并担任大元帅府参军。次年,军政府改组,孙中山被迫辞职,吴铁城又随孙中山回到上海。19232月,孙中山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经费奇缺,吴铁城为之积极筹集款项,以济其需,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又在广州士敏土厂设立,直至19257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使命才告结束。

现在大元帅府旧址就在广州纺织路东沙街18号。原为士敏土(水泥)厂,现存长3.85米的花岗石门额,上刻“广东士敏土厂”,有“光绪丁未冬月”款。大院内有坐南朝北的前后两幢三层楼房,砖木混合结构,金字架友脊瓦面,建筑风格相同,都是“殖民地式”的。现建筑外貌基本保留原状。

 

起义路:市公安局

 

 现在的广州市公安局,原为国民党时期市公安局所在地。出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是吴铁城在广州“政绩”的起点。

 

19212月,广州市政厅成立,广东省会警察厅改为广州市公安局,隶属市政厅,局址为前清巡警道署附近的维新路(现起义路)192333日,吴铁城(警备师长)出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在此平定“商团叛乱”,为时人所称道。19491027日,在原公安局所在地(现广州起义路200)成主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

 

中山:故居与“铁城墙”

吴铁城虽生于江西九江,但祖辈世居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吴铁城故居住于三乡镇大布平湖村,建于晚清,因吴铁城后来的显达且曾回家乡出任“模范县长”,这祖居后得以保留,它是砖森结构的平房老屋,前面是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庭院。

香山县县城因与铁有关,原名“铁城”。而历史的巧合是,1921年,是铁城成为民选香山县县长。他为改进县城,发展商业,把西门城楼至长堤一带一些建筑拆掉,扩宽马路,后人还将此称为“吴铁城拆城”。此举奠定了现在石岐旧城区的基本格局。

铁城东门城墙遗址位于现在中山市城区孙文中路扒沙街,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经明、清期间多次扩建和重修。到1921年至1925年间,县长是铁城拆城扩街,逐渐将城墙拆去。在拱辰路与扒沙街之间田前仅存扒沙街西北的东门城墙一段,墙高5米多,长约32米,城墙用褐色花岗岩石块及方砖砌成,保存尚好。1990年,“铁城东门城墙”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州:铁城亭

 

 

铁城亭位于连州风景清幽的燕喜园林中部。与著名古亭燕喜亭遥遥相望。铁城亭建于民国年间。1938年冬,广州沦陷,省政府移连县(令连州),连县成了战时省会,省政府主席吴铁城捐款修理燕喜诸名胜、连州建“铁城亭”以纪念吴铁城。

 

人物词典

[腕]

 

 香港总督粤时拜会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前右)。在国民党要员中,吴氏以外交风采及手腕著称。

 

吴铁城的外交手腕堪称国民党高官中的一绝。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最上乘境界,而吴凭其灵活的手腕,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别人数十万兵马的“传奇”,在其生涯中上演过好几次。

吴铁城两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成功游说“少帅”张学良,在其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1928年,北伐军基本统一关内后,张学良拥兵数十万仍驻东北,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赴沈阳劝说,在他出色的协调、游说下,“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实现“全国统一”;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等地方军阀反蒋,“中原大战”爆发,处于中立的张学良成为各方军阀争相争取的力量,各路说客云集少帅府,张均拒绝,吴铁城再次出马,携巨款到帅府上下打点,见张则先不淡政治,只陪张喝酒玩牌,趁赌中巧妙地先赢后输.迅速拉近彼此距离,通过种种努力。张学良终于通电拥蒋,举兵入关,扭转时局。

在风云变幻、派系斗争激烈的国民党军政界中,不少要员几经沉浮,连处于权力顶端的蒋介石都几次“下野”,但吴铁城一直左右逢源如“不倒翁”,在国民党内被称为“铁老”,可见其政治手腕的高明。

 

[口]

吴铁城学识广博,能言善辩,还是一名出色的演讲家,他的“精彩演讲”贯穿其政治生涯每个时期,许多还对当时时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秋,吴从广东省政府主席卸任后不久出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被派到南洋宣传作战,向华侨募捐。他走遍东南亚各国,在150多个城市发表了300多场演讲,所到之处听过吴演讲的华侨们均群情激愤,陈嘉庚等大批爱国华侨慷慨解囊,捐献飞机、大炮、巨款,全力支持抗日。

194410月,日军侵入黔南,因前方急需支援,蒋介石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鼓动知识青年参军。吴铁城具体筹办,他先集中中央政府各郎人员,发表演说,动员投笔从戎,其演讲讲到动情处,听者“多泪流满面”。

 

[笔]

吴铁城幼读私垫,师从名师徐庭阐学经史,同时跟留学生学英文,19岁考入九江同文书院。1912年到日本期间他还曾进明治大学攻续法律。中西混合的教育背景,使他知识广博,思维活跃,也颇有文采。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两万人洋缉拿吴铁城。吴流亡日本,后受孙中山委派,吴于1914年赴美国檀香山出任《自由新报》总主笔。以笔名“吴舟”撰写大量社论,挞伐袁世凯复辟帝制。袁对吴怀恨颇深,于是借外交官的势力,在美控诉吴“无政府”。吴铁城以英语答辩,最终胜诉。这是美国因为控诉无政府而公开审理的第三案,而通过外交官史,代表政府控诉其侨民,最后竟然败诉,却是史记前例之事。

1925年国民党一大章程为吴铁城与孙科、廖仲恺起草。吴晚年还著有《吴铁城回忆录》。

 

[枪]

吴铁城军衔为国民党中将,可算戎马半生,乱世之中,枪自然是他树立功名的最可靠工具。任军取指挥军队期间,也证明他的军事才能不俗。

在吴铁城的战功中,最辉煌的是其追随孙中山革命时,历次将叛乱危局在指挥若定中化解。他出任广东警务处长兼广州公安局长共四年,经历多次叛乱,如陈炯明两次叛变、邓如琢犯粤、沈鸿英在市郊叛变、商团之乱等等。而最富戏剧性的,则是平英商买办陈廉伯之乱。

1924年秋,孙中山率师北伐,兵至韶关,忽闻大后方广州的商团再度募匪叛乱,孙中山手令执掌广东警务兼任广州公安局长的吴铁城星夜带兵赶回广州平叛。吴回穗即入警察局坐镇指挥,刚坐定,一流弹破窗而入,众皆色变,吴头也不抬继续疾书命令,但此时全城已进入战争状态,将士焦虑,吴却仍笃定自若。原来在出师之前,他料定商团必叛,曾对各军警分局颁蜡封密令一道,授意“非有非常之变交通隔绝时,不得开视”,各分局见事急及时启封,原来是一纸作战命令:所有战斗序列,进退攻守,弹药补充,伤亡救护等等均周密部署,仅半日便平定叛乱。

广州抗战的惨败,让吴铁城一生军功留下了个大污点。但从今天史料看来,责任较少在吴:一来,日军准备攻打广东前,吴铁城曾连夜把所获情报电告蒋介石,蒋却回电让粤军放心,谓日本不会攻广东;二来,实战指挥由军事长官余汉谋负责,余作战思想混乱,直接导致惨败。

 

民选县长·上海市长·广东省主席

1932年,吴铁城出任上海市市长,前后共5年多,主政上海期间,提出建设“大上海计划”,在上海市政建设及经济建设上颇有建树,其“政绩”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不过,其主政一方的经验,首先却是从其故乡——广东香山(今中山)起步的。

吴铁城步入政坛的起点,是在1921年被选为“模范香山县县长”。当年国民政府在香山首先实行民选县长,以开地方民权先河。吴铁城以革命功绩、桑梓德望,首膺民选第一任模范县长。吴起用多位留美学生为警察、工务、财政、教育诸局局长。并大兴建设,拆旧城墙扩建商业街。在吴任县长期间,香山县“政通人和”。此中山县县志多有记载。

19373月,吴出任广东省主席,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在这期间,吴除了激励军民支援抗战外,还完成了冬耕督导工作,解决了广东的粮荒,又封锁物资,积极筹饷,抢修公路等。因种种原因,广州于1938年终迅速沦陷,他率省府人员,迁往粤北连县(今连州)继续坚持抗战,特别是对日军狂炸的南北交通动脉粤汉、广九铁路,吴派军民力加防备,随断随修,有力支援了抗战。因战事惨败在全国影响甚大,吴不久便离任,主粤期间也得了个“吴铁失城”的骂名。

 

□轶事

五个“第一

1、最年轻“省代表”。辛亥革命成功后,聚首南京的17省代表中最年轻者,时年23岁。

2、中国第一位“民选县官”。于1922年担任香山县县长。

3、中国第—个率先整顿警政。任香山县长时举办警察训练班;任广州公安局局长时,在警政方面,有许多前所未有的建树。

4、首倡改革公文。鉴于中国官场公文的繁杂、迟滞、浪费,吴曾在任香山县长时致力于改革,原则是简化格式,节省纸张。

5、开启用女性行政官员先河。当香山县县长时,任用一位女性作教育局长,当时中国还没有妇女担当行政主管官员的先例。

 

三个女人

吴铁城一生中有三个女人:两位妻子,一次罗曼史。夫人马氏,顺德人;如夫人杨氏,一直伴随吴铁城宦游南北。对于罗曼史,吴铁城曾说:“生平只有一次”。那时吴铁城逃亡于海外,在长程航海中,遇上一异域美女,两人在十多天的旅途中,竞成了挚友。只是两人发乎情止于礼,最后“一吻而别”。

 

精彩言论

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

——1930年,吴铁城奉蒋介石命到东北各省慰劳前方,时苏、日侵略东北战端正启。吴氏演讲中此语曾被传诵一时。

 

□同僚

民国时期的广东省政府主席

 

 192573日,广东省政府在广州中央公园举行改组大会,图为省政府首领(从左至右为:宋子文、古应芬、廖仲恺、许崇智、孙科、陈公博)

 

19256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71日,国府委员在广州第一公园(令人民公园)宣誓就职,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时颁布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组织法。首届广东省政府组成人员为:主席兼军政厅长许崇智;民政厅长古应芬;财政厅长廖仲恺;建设厅长孙科;教育厅长许崇清;农工厅长陈公博;商务厅长宋子文。

李济深(1885—1959)

字任湘,广西苍梧人。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早年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1920年,在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师参谋长、师长。1926年任黄埔军校副校长,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81月,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19499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早年长期在广州学习和跟随孙中山革命,广州黄埔长洲岛曾建有“济深公园”。

 

陈铭枢(1889—1965)

字真如,广东合浦人。早年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率部进驻广州,任第十一军军长兼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19297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主政广东后,积极改进行政基础组织,兴办教育,挂设电话网,发展珠江三角洲航运业和公路网,还亲自制订广东省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精英治省”,延聘一些学者、教授出任一等县县长。此后,广东有了较稳定的政冶、经济局势。1931年被挤出广东。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交通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等职。19655月在北京病逝。

 

陈济棠(1890—1954)

字伯南,广东防城人。早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在广东地方军队任职。1929年任广东编造区特派员.第八路军总指挥,逐渐控制广东军政大权,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时称“南天王”。在其主粤期间(19291936),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经济上进行有计划的建设。1936年被逼下野,1954年在台湾去世。

 

李汉魂(1894-1987)

字伯豪,广东吴川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集团军总司令,并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赴台湾,后任内政部部长。

 

宋子文(1894—1971)

广东文昌人,生于上海。191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23年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兼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后任中央银行行长、广东省政府商务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整理财务颇有成绩。历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中国银行董事长,成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与蒋介石、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等被称为“四大家族”。1947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去法国,后到美国纽约定居并做石油,股票等生意。1971年于旧金山病逝。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严家森

实习生  徐惠芬

 

下期预告

电影续集总是不如第一部好看,同理,做一个伟人的后代,可能也是件颇为“难堪”的事情。身为孙中山之子,不知是孙科的幸运还是“不幸”。孙科的确没有其父的雄图大略,但也不是只能依靠父亲名声混日子的一个“公子哥儿”,他有自己的抱负,并曾三次出任广州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