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政要篇·胡汉民] 我行我素,在正动与反动之间
发布时间:2006-12-27 00:00:00

 

 

胡汉民(18791936)生于广东番禺。幼名衍鸦,后改为衍鸿,字展堂,别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参加反清革命后在《民报》著文用的笔名,取意“不做满清的顺民,要做大汉之民”。

 

胡汉民遗嘱

余以久病之躯,养疴海外,迭承五全大会敦促,力疾言还。方期努力奋斗,共纾国难。讵料归国以来,外力日见伸张,抵抗仍无实际,事与愿违,忧愤之余,病益增剧,势将不起。自维追随总理,从事革命三十余年,确信三民主义为惟一救国主义,而熟察目前形势,非抗日不能实现民族主义;非推翻独裁政治,不能实现民权主义:非肃清共匪,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尤盼吾党忠实同志,切实奉行总理遗教,以完成本党救国之使命。切嘱。

 

复活的灵魂

胡汉民:“不识时务”的“反面人物”

 

正襟危坐的展堂先生

 

若在早些年,对胡汉民这一人物的历史溯源,必定会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不得不道出很多偏颇之处。好在历史总会在一些恰当的时刻,以各种方式陆续展示其尽可能真实的模样。在多数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的人们眼里,胡汉民是一个“反面人物”。他对国共合作表示怀疑,与“刺廖”案有间接关系:甚至对于蒋介石一手制造的4·12反共大屠杀行动,也是积极响应;在晚年,甚至在他的临终遗言中,“反共”一直与其观念相随。不可否认其在历史认知意义上的荒谬性。

然而,纵观胡汉民的一生(如果暂时抛却其“反共”所导致的终生恶名):从少年时期为生活所迫早早踏上了独立谋生之路,到青年时代思想观念的转变及成长,以及后来加入同盟会倾心跟随孙中山反对封建帝制;从辛亥革命后出任广东都督,到孙中山逝世胡汉民失去其“导师”时的政治态度之转变;从他与蒋介石的第一次合作,到最后被蒋介石软禁及其倾力反蒋直至去世——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以思想(包括其理想)为生存主导,文字为主要战斗工具的政治“积极分子”胡汉民,从根本上说,是无法达到“政客”这一层面的。

他不玩弄权术,始终坚持自己的“旧三民主义”信念,以之为人生理想,并为此理想的实现而奔波忙碌。所以,在一些“政客”为实用主义观念所左右的时候,胡汉民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他会对自己一贯的理念坚持不懈,甚至不畏惧曾经的朋友“反目成仇”——而之前他在为“朋友”办事的过程中,还是那么真诚实在,毫不利己,专门为人。

胡汉民不是一名优秀的“武将”,而是一名非常有学问,有见地,十分忠诚的“文官”——在他所担任过的职务中就有“文官长”一职;但他只要有机会“领兵打仗”,必定鞠躬尽瘁,而且绝不会“拥兵自重”,不像那个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兵权一旦在手,就会自抬身价,成为跟政府抬杠的筹码。

他对孙中山的忠诚,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一如他对待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孙中山推荐他复任广东都督时曾说:“胡汉民先生之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可以窥见他性格的一斑。胡汉民操守廉洁、严于律己的作风,也许是其同时代的很多人所无法媲美的。

胡汉民虽出生于广东番禺,但其祖籍却在江西吉安卢陵县,因其祖父宦游来粤,遂定居广东,寄籍番禺。所以,他的文采也许与其祖上的遗传不无关系。据说他5岁时便能诵短文,且记忆力特强;后来因生活听迫,年纪轻轻就开始执掌教鞭。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及生活经历,为他后来出色的宣传才能以及精彩论述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期间所发布的文告、法令,多出自胡汉民之手;总统府文书,不论大小,胡汉民都要过目——那时,孙中山与其在总统府同居一室,每天晚上胡汉民都要向孙中山汇报日间重要工作。这不仅显示出孙中山对于他的倚重和信任,也从侧面反映出胡汉民个人所具备的非凡才能。

胡汉民的才能在其与蒋介石的第二次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发挥。那是19289月,胡汉民刚刚结束数月的欧洲考察(此次考察的目的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蒋介石携众访胡,于是有了他们的再度合作(此前他们的合作已经破裂)。这一时期,胡汉民可谓不记前嫌,尽心尽力为巩固蒋介石集团的统治而工作。

他主要是主持立法院工作,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重要法律制度,诸如民法、刑法、土地法、各种诉讼法等等,胡汉民无一不参与其事。有好几年,胡汉民足不出都门,在立法院成立后一年的时间里仅主持院务会议就有63次,其余时间还经常参加立法审查工作。据其自述,他每天“平均自3时起至晚上10时止,足有6小时以上的审查会议,搞到晚上睡觉,便夜夜做修正条文的梦”。所以,在他主持之下的立法院,有时一日竟通过法律250即便那时候有人讥讽其为“闭门造车”,仍然不可否认,胡汉民制定法律条文的才能及其对法律之于国家的重要性的意识,的确是值得称道的。

在那样的时代,如果不是兵荒马乱,而是如现今般国泰民安,也许胡汉民这样的人才会为法制社会的提早到来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只可惜,“生不逢时”。对于胡汉民来说,其名能够不被历史洪流淹没,也可以说是“足慰平生”了。

 

□名人评价

一代楷模当尊李杜

千秋功业人仰伊周

                        ——挽联

 

“国民政府委员前常务委员、立法院长胡汉民,……倡导革命,丰功伟烈,中外同钦。……国丧元勋,民失师保,追怀往绩,允宜特予国葬,以昭尊崇。”

  ——国民政府发表的“胡汉民褒扬令”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汉民是一个重要的、独具特色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贯串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在这个时期内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饱尝了胜利的欢欣和失败的酸辛。他积极迎接过时代的洪流,却也在历史的转折时刻难免失落和失误。他具有敏锐而深刻的思虑,精神世界常常充溢着矛盾和冲突。”

    ——周章峨《胡汉民评传》序言

 

访谈

周章峨(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胡汉民评传》作者)

“胡汉民”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他的重要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常常提到他;而对于他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个“禁区”,人们只好尽量少提到他,或简单地贴上“国民党右派”、“反共分子”之类的标签。客观上来说,胡汉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早在青年时代,他便由一个爱国仇满的封建知识分子转变为热烈追求资本主义政治理想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他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和最倚重的助手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叱咤风云的功臣。他追随孙中山在困境中彷徨、苦斗、积极参加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一次次拯救革命的活动。他又是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国民党的元老。

然而,他所坚持的旧三民主义后来开始落后于时代。为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曾利用共产党而有所保留地支持孙中山“联共”;孙中山逝世后,转而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面对日本入侵的民族危机,他在继续反对共产党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提出“抗日重于剿共”的口号。

胡汉民又是“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皆通的书生,中过举,留过学,既恪守某些封建传统观念,又笃信西方新学识。他好做诗,研究学术问题,有不少译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他便研究、宣传过唯物史观。

可以说,胡汉民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矛盾集合体,集中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诸多二重性,交织着中国近现代尖锐、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凝聚着时代风云变幻的投影。

 

人物词典

[菊坡精舍]

胡汉民天资聪颖,“知识欲颇盛”。然而由于家道中落,十几岁时父母便先后而亡,所以不得不开始工作。1894年,他开始一面教书,一面还必须自学以应考书院的生活。幸喜他自学刻苦,领悟能力强,因而学识大进。当时广州著名的书院,诸如学海堂、菊坡精舍、越华书院、粤秀书院等,都曾留下他求学的足迹。在学习过程中,他接触到了顾亭林、王船山等人的著述,对他启发很大,使他“深感满洲政府以异族宰割诸夏之无理”,从而激发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

 

[岭海报]

1898年,胡汉民出任《岭海报》记者,这给了他大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开拓了其视野。这期间,他逐渐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思想。那一年,戊戌维新运动爆发,但胡汉民对于这场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不以为然,而对1900年孙中山在惠州再次发动的起义有了深切感触,并产生了出洋留学以求探究真理,从事革命活动的念头。在他任记者期间,广州一些进步妇女,如张竹君、杜清池等人,冲破封建牢笼,走出社会,创办医院,开设女学,倡导妇女解放。胡汉民对此表示赞同,经常在《岭海报》上撰文宜扬。

 

[广州起义]

1910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军事会议,胡汉民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起义。会后,胡汉民、黄兴等人分赴南洋各埠筹款。次年一二月间,胡汉民、黄兴到香港,在港设立统筹部,统揽一切计划。1911427(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爆发。当晚,胡汉民与赵声、宋教仁等人分船前住广州。然而由于起义计划一再修改,当胡汉民次日清晨抵达广州时,起义已经在清军镇压之下归于失败。胡汉民得知此消息,只好折返香港。

 

[临危受命]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在革命党人发动下,广东各地军民风起,纷纷进逼省城,清两广总督张鸣岐见大势已去,只好召集广东各界代表讨论广东独立问题。119日,广东宣告独立。广东各界代表推举张鸣岐为广东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张鸣岐不敢就位,携巨款逃往沙面;龙济光也不肯就任。于是各界代表重新推举胡汉民为都督。1110日,胡汉民自香港抵达广州,就任广东都督。

 

[大局初定]

胡汉民就任广东都督以后,军政府面临许多棘手的难题。首先是财政和军队问题,直接威胁着革命政权的生存。财政上,由于张鸣岐携歉潜逃,官库极度匮乏,检括全城官库,仅得万余元;军队更为复杂,广州和平光复,城内外留下大批反正的军队(包括新军、防营、绿营、旗营),特别是龙济光、李准所部,军心很不稳定,而民军也纷纷入城,号称10万,与反正各军矛盾很大。胡汉民采取了系列措施,借款,将库存官钱银局纸币加盖军政府财政部印发行,解决初期财政困难;通令安置民军,禁止招兵,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全省军务处管理旧军队,解决军队困难。大局稍微安定,胡汉民又着手建立省议会,与朱执信、陈炯明等人草拟了《临时省议会选举法》,规定各界代表按比例选举,其中妇女占有一定比例,这是民主共和政体带来的福音。126日,临时省议会在广州成立。在胡汉民担任广东都督的41天里,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地方政权,安定了广东局势,发展了革命力量。

 

[“广东模范省”]

19124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胡汉民曾有意留学欧美,被孙中山制止。后在孙中山的敦促下,于427日复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又兼同盟会粤支部长。按照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胡汉民积极建设广东。军事上,依靠陈炯明、朱执信、邓铿等同盟会骨干,积极整顿民军和肃清盗匪;政冶上,注重澄清吏冶与健全地方行政,尤其注意县长人选;经济上,遵照孙中山指示,咨请省议会讨论通过“地税换契案”,为实行平均地权张本,同时还注重开办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胡汉民同时与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作了不懈的斗争。复任都督后不久,即于525日通电各方,主张分权各省。他列举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在立法方面,各省在不抵触中央所定根本法范围内,可以自订单行法;行政方面,外交权属于中央;财政方面,币制、关税、盐税、国内间接消费税属于中央,不足者由各省量力分担;司法方面,采取四级三审制,地方司法官由中央定其资格,省督任命。次年614日,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命令免去胡汉民广东都督及民政长职,调为西藏宣抚使,令任陈炯明为广东都督。

 

[护法·官气]

1917910日,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以胡汉民为军政府交通总长,实际任务则为协调桂系。由于桂系另有企图,对孙中山阳奉阴违,胡汉民为拉拢桂系,争取将原省长亲军20营拨给陈炯明,不断游说于陆荣廷、陈炳焜、莫荣新之间,并和汪精卫与莫荣新督署参谋长郭春森结纳,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朱执信就曾当面责问其“是否染上了官气”。

 

[筹划国民党一大]

19241月中旬,国民党一大召开在即,胡汉民于12日到达广州参加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筹划一大事宜。胡汉民担任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这项宣言,曾在上海执行部经胡汉民、廖仲恺、瞿秋白、汪精卫四人讨论过;在广州,又经“四人委员会”(廖仲恺、鲍罗廷、胡汉民、汪精卫),外加瞿秋白,经过长达15小时的讨论。在讨论中,胡汉民和鲍罗廷发生争论,鲍罗廷主张没收地主土地和广州大公司资产,胡汉民则加以反对。后来提交大会表决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纲领及土地农有纲领,并获大会一致通过。

 

[代行大元帅职权]

1924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以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孙中山北上后,胡汉民负起重任,按照孙中山的指示积极进行北伐、东征的准备。他一方面力促谭总司令出兵北伐,一方面在大本营积极着手东征事宜。但由于滇、桂军阀的从中阻挠,后来的两次东征计划都未能付诸实施。次年2月,陈炯明在此纠集部下进犯广州,革命政府变更作战计划,以粤军及黄埔军校教导团为主力,首次举行东征。后传来孙中山不幸逝世的噩耗,胡汉民通电各军,鼓励继续奋战。同年8月,廖仲恺被刺案发生,与廖案直接牵连的胡毅生、林直勉等是胡汉民家中的座上客;因此,廖案发生后,胡汉民因涉嫌而由国民政府以考察的名义派赴苏联。

 

[终老广州]

 

      1935年莫斯科旅次留影(右起:朱和中,李文范、展堂先生,袁庆云,胡木兰,邓演达)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于19311014日释放了被其软禁的胡汉民。11月,胡汉民返抵广州,因不愿为军人利用,遂在调解了粤方四全大会纠纷后,避居香港。19356月,胡汉民出国修养,先后到达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地;次年1月自国外返回广州。胡汉民归来,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迎胡热湖,广东各界专门组织了“欢迎胡先生回国主持救国大计大会”。512日,胡汉民在广州去世,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国葬;713日,被葬于广州城东龙眼洞狮岭斗文塱。

 

精彩言论

论民族主义

当前的事实,是民族主义精神之没落,不是民族主义之充实,是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之中断,却不是孙先生倡导的民族复兴运动之贯彻。

——《民族主义与自力更生》

 

我们所倡导的民族主义绝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之实行,是绝不能忽略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我们因为了民族生存而实行民族主义,但同时又为了民权普遍民生发展而实行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的民族主义》

 

今日中国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形势之艰危,实前古所仅见,这种压迫,重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页。中国民族的优越文化,中国民族的深厚根基,以前曾用以怀柔异族、消纳异族的,现在必失其效用。(因此,全国人民应)努力与民族复兴运动,以保障民族生存的抗战精神来搏挽中国民族。

 ——《民族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

 

口轶闻

与汪精卫并称“双璧”

同盟会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和汪一起来日本留学的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同事,汪一直把胡当作大哥看待。胡汉民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汪说: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在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的论战中,胡与汪精卫被人合称为革命队伍中的“双璧”。时人把孙、胡、汪三人关系称为“胡汪无先生(指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汪不盛”。也有人把胡、汪和廖仲恺誉为国民党的“三杰”。胡汉民深得孙中山的器重和信任,孙中山生前曾命胡汉民三次代行其职,而且多次赞赏胡汉民能力非凡,即使是位居总统也绰绰有余。

 

意外中举

青年胡汉民早已对科举失去了兴趣,但为了筹措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准备为人“捉刀”(代人参加考试),以获取酬金。偏偏他在《岭海报》以宣传新学而闻名,人们便认为他必定不长于科举,不愿请他代考。不得已,他干脆自己参加乡试,竟一试中举。

 

下棋致死

 

1936年初,胡汉民回国后在其广州私邸前。

 

      胡汉民(右一)好下象棋,后竟因此引发心脏病而死,非性情中人不能为此也。

 

193659日下午,胡汉民去妻兄陈融住宅盾鸟园赴宴,饭后与家教先生下棋。胡汉民棋处劣势,对着棋盘陷入沉思。后来一急之下,血涌入脑,忽然晕倒,从椅子上翻落在地。众人立即找来中外名医诊治。医生诊断为用脑过度,右侧脑溢血。三日后,胡汉民去世。

 

地理记忆

 

现存于天河区五山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宋文远 )

 

胡汉民先生墓园

 

2003331日上午,下着小雨,10点左右,我们来到广东省林业学校,很快就在学校的足球场旁边找到了胡汉民先生的墓园。先生之墓建在山坡上,面向足球场,墓后的山上林木茂盛,这里远离闹市,的确是一个清静之地。

先生的墓占地面积较大,形制却很简单。本以为会有碑文,却全是水泥结构,只中间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墓碑上注明“1985年重立”,原墓碑已毁于文革期间。

时近清明,适逢守墓人樊氏夫妇在墓园里清理杂草,并将其烧掉,一时间园内浓烟滚滚。

据樊老伯讲,他是广州龙洞人,受胡氏后人之托在此守墓已有三年。他每年只是在清明前后才来打扫和除草,胡氏后人每年此时都要来此扫墓。樊老伯有60多岁,耳朵不大灵光,牙齿全无,给他照了两张相,他千恩万谢。听说是报社采访,他很高兴。显然,这是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宋良红)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李辉斐

 

下期预告

国民党编写的历史说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共产党也指斥他为反动的军阀……陈炯明生平的历史和他服膺终生的政治主张,今代中国人究竟知道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