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体育篇·黄松轩 李庆全] 世事如棋,何妨坐而论道
发布时间:2009-06-05 09:04:01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07-15
黄松轩像                     李庆全像 
复活的灵魂
黄松轩   李庆全
国粹在市井游戏中弘扬
中国的国粹基本上都来自于民间,京剧是受鄙夷的戏子行当,武术在儒家的主流社会里难登大雅,中国文人热衷的琴棋书画,其中的“棋”指的却是围棋,而中国象棋被人更多地认为是市井游戏。   
黄松轩和李庆全两人是中国象棋的广东代言人。在中国象棋的历史上,广东一直是藏龙卧虎英雄辈出的地方,广州更是有“象棋之城”的美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棋坛,出现了第一次高峰。黄松轩、李庆全和卢辉、冯敬如在这次高峰中被推上了华南象棋界“四大天王”的宝座。   
黄松轩投入广州棋坛的第一战役是横扫光孝寺棋坛,那时,黄约32岁。他在光孝寺杀败众多棋手后,名棋手“岭南棋王”李贵也被击落马下。第二战役是击败高州老棋王许容斋。黄的名声从光孝寺传向整个广州市后,也传到棋手荟萃的高州。那时高州老棋王许容斋称雄当地已七十年之久,听说广州的黄棋艺雄健,于1921年底来到广州,向黄挑战。比赛结果,黄二胜许容斋,使自己的更加声名远播。黄的第三大战役是向“香港棋王”挑战并获胜,至此他已隐隐成了南方棋坛无可动摇的盟主。不过,黄松轩真正成为广东第一人,成为天王之首,还是1931年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象棋比赛。在历时一个月、经历三个阶段的比赛中,黄松轩在关键性的决胜局中取胜。
1931年12月20~25日,广东全省象棋比赛在广州举行。
参加这次比赛的名手赛后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陈镜泉、卢辉、
黄松轩、李庆全、马敬如、陈照荣、云雨。    资料图片。
三十年代中期,黄松轩以“四大天王”之首的冠名,迎战过来访的华东名棋手窦国柱、罗天杨、谢侠逊等,都获得胜绩,被谢侠逊誉为第一当头炮手。华东“七省棋王”周德裕是黄松轩最强劲的对手之一。抗击周德裕为黄生平最重要的战役纪录。1934年至1935年间是黄松轩和周德裕反复较量的时刻。他们先后在公开比赛和非公开比赛中下了二十局棋。结果周德裕以一着之差,为黄松轩所胜,于是人们又称黄松轩为“九省棋王”(加上打垮广西棋王苏兆南)。
黄松轩有三战威名到天王之首再到九省棋王的履历。李庆全在1930和1931年也有他的辉煌,1930年穗港联合成立的华南象棋会为扩大影响,联名致函上海“万国象棋会”谢侠逊,提议两地各派好手到香港比赛,以交流棋艺、提高水平。华东队派出“七省棋王”周德裕和福建“无敌中炮”林弈仙出战,华南方面则派冯泽与李庆全应战。由于冯泽有碰到外地棋手就怯场的毛病,所以华南赢得胜利的重担就系于李庆全之手。结果李庆全不但打破了周德裕的不败记录,而且自己未失一局,对周德裕和林弈仙均为一胜三平,因此声名大振,被称为“无敌将军”。   
天王们留下的残局棋谱
1931年的全省大赛由于李庆全不谙积分之例,没有进入最后的三人决赛,但他十五胜七和是所有棋手中唯一的不败战绩,战平攻杀凌厉的黄松轩,力挫功力雄厚的冯泽和新秀卢辉,使得他与前三名黄松轩、卢辉、冯泽并称为“广东四大天王”。赛后黄松轩评价对手时说:“棚仔(指卢辉)年轻,火候略嫌未够,泽叔(指冯泽)遇大敌当前时常有怯意,独阿万(指李庆全)安如泰山,算棋的度数稳而且准,堪称劲敌。” 
黄和李二人的经历让人想到阿城的小说《棋王》,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   
黄松轩是没落的满清遗少,李庆全是梳篦工人出身,在那个“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时代,象棋对于他们来说,刚开始也许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或者仅仅出于个人爱好。但是,一生的拼杀,使他们的人生因象棋而绽放出火花,而象棋这种曾被视为“市井游戏”的国粹,也在他们手中得到弘扬和传承。
 
人物辞典
黄松轩
【满清遗少·棋王七·政客宠儿】   
黄松轩原名永高、永谦,满族镶黄旗人。在家族中排行第七,为此小名阿七,因系旗人,或称“旗下七”,棋艺初成后,又呼“棋王七”。黄松轩为人爽朗明快,身材高大伟岸,常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为此可以猜度:他少年时读过许多书,乃至可能读过《橘中秘》、《梅花谱》之类的棋书。根据《海幢寺怪客谈棋》载,1898年时,黄为10岁左右的童子,又据《象棋报》撰文所述(1938年黄去世时约50岁)推断,黄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左右。由于黄松轩是旗人,为此关于他的身世,不能不用清朝在全国各地建立旗下营来考察。据《八旗通志》载,满清立国之初,为了镇压汉人抗清复明的各种斗争,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旗营,广州城内虽没有建旗营,但也圈了一条旗人聚族而居的“旗人街”。又由于满清为加强统治,不许旗内人员经商、务工或种田,凡成年男子,要么从军当兵吃皇粮,要么成为文职官吏得俸禄,当然大多数旗丁都从军吃粮。但由于不处在征战的年代,大多数旗丁无所事事,在养鸟、斗虫、弈棋、搞书画中消磨时日。黄松轩的棋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由少年、青年而渐至成熟的。
黄松轩早年学做过买卖,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但和同时期的一批棋手相比,他的生活算是比较富裕的,他下棋的价格在当时的广州象棋界也是最高档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南政府”的政客、军人如萧佛成、李宗仁等对象棋一道颇为爱好,他们经常邀请黄松轩下棋消遣,其中萧佛成特别偏爱黄松轩,黄是他东山公馆和越华路“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常客。
 
【当头炮·提拔后进】   
黄松轩以擅用当头炮开局名重南北,他的棋风有大刀阔斧之势,进攻能力极强,广州棋坛当年素来有“三十着前黄松轩,三十着后冯敬如”的说法,意思指的就是黄松轩在开局取势方面,有过人之处。至今研究当头炮局演变的,不能不以黄松轩的局法作为三十年代的规范。周德裕南下以来,首先遭遇的广州棋坛健者为李庆全,誉之为“铜墙铁壁,无懈可击”。李逝世后,黄松轩与周德裕形成广州与香港之间的两大壁垒。黄松轩这一面当头炮的大旗,使周德裕望而兴叹,终身不能摇撼。   
黄松轩专务棋艺,敦厚朴实,不阿附权贵。社会上爱好棋艺的清流,如石光瑛、黄任初等,和他引为知交。他对于同辈的棋人,如曾展鸿、冯敬如、卢辉等,情谊很深,切磋棋艺,不计较胜负。对于后进极力诱掖,如陈镜堂、何醒武等都曾经师事黄松轩。黄松轩在棋坛的名位虽高,而对于向他求艺或试图角逐的晚辈棋人,从不加以拒绝。小将黄柏林、黄善崇等人在向黄松轩较艺时,不过是个童子。黄松轩担任广州大新棋坛主帅期间很称赞十二岁的小棋手李景松,认为着法很似李庆全。黄又曾和八岁的棋童谢英觉对阵,也是出于培育新苗的厚意。
 
李庆全
【梳篦万·西关棋主】    
李庆全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广东顺德人,原名李万,因随兄经营梳篦生意,故被与之相熟的棋友称为“梳篦万”。李庆全会走上职业棋手的道路,与其从事的梳篦本业的衰落密切相关。梳篦是旧时代人民日用的手工业产品,梳的“牙”较粗,一般为木制;篦的“牙”十分紧密,一般为本身竹“牙”。晚清时男有辫子,女有发髻,梳篦业务十分发达。进入民国后,由于各项工业的逐渐兴起,加上男人被剪了辫子,木制梳篦业开始衰落。而同时由于经济的逐步发展,广州街头棋档和茶馆弈棋逐渐增加,出现了一批以棋为生的职业棋人,这也促使李庆全弃本业而向职业棋人过渡。   
李庆全的胞兄李贵当年是一位象棋高手,有“岭南棋王”之誉,李庆全年少时,即受其兄的影响而开始弈棋,基本接近乃兄的水平。梳篦业逐步衰落后,李庆全闲着没事干,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弈棋。他一经沉浸棋艺,即功力过人,广州西关一带,谁也不能和他比拟,实际水平超过乃兄,于是“西关棋王”的称号开始传开。   
李庆全最初在棋人聚集的光孝寺等聚弈之地设棋档谋生,后来又在城隍庙旁的寰乐园酒家门前的旷地摆局残棋吸引过客对弈赚彩头。1924年,广州的翩翩茶室开张,一些棋艺较高的棋手如黄松轩、冯敬如等常在此落脚,此时,李的棋名已基本接近于黄、冯,于是也移师于“翩翩”,与黄松轩和冯泽并称翩翩茶室“三宝佛常驻”。1929年,大新公司游乐场创设大众象棋擂台棋坛,延请李庆全做首任“擂台主”,每月酬劳三十元,直至他患病不起才另邀黄松轩为“擂台主”。
 
【屏风马·铜墙铁壁·英年早逝】   
李庆全中等身材,广额高颧,为人忠恳、纯朴,小商贩出身的市民生活,使他有一种求稳怕乱、不敢冒风险的精神状况,这也表现在他的棋风上。据黄松轩说:“李庆全是不读棋谱的。”这很可能是事实,李庆全胜负不形于色,他对棋局全凭自己对局面的理解,棋风特别坚韧,因此对方攻过来愈烈,反弹力量也愈强。   
由于李庆全布局运子犹如铜墙铁壁,无懈可击,因此时人有“撼山易,撼李天王难”之叹。他对布局很有研究,最擅长“屏风马”局法,尤其精通用“屏风马”对付“当头炮”局,“七省棋王”周德裕、“无敌中炮”林弈仙和“广东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都是运用中炮的著名高手,李庆全在与他们的对阵中经受住考验,为其“铁腿屏风马”奠定了棋坛地位。而且他的弈法并非一味死守,常常伏有厉害的反击力,敌方攻势愈强,他的反攻力也愈强。周德裕在其后与李善卿合著的《象戏勾玄》中还特地选编了《李庆全遗局》二十局,又由李善卿撰《华南象棋名手李庆全事略》一篇,称“李布局运子如铜墙铁壁,无懈可攻,临以大力,亦复颠扑不破,洵为一等能手”。   
李庆全盛名之下,生活却颇为不易。他身患疾病,1933年春已成重症却无力延医,他只得乞求广州方便医院收容。后因医冶无效,在方便医院去世,年仅40余岁,是“四大天王”中最早去世,年纪最轻的一位。
 
历史疑问
师承之谜·崛起之谜    
据《海幢寺怪客谈棋》载,黄松轩童年时爱好象棋,曾在寺里听半百老人系统地讲述过《橘中秘》,先后历数月,印象至深。又据《黄松轩事迹拾遗》载,黄的棋艺来自王和贵的传授,后又投“地摊王”广州老名手胡须林为师。还有种说法是得自清末解粮宫戴良昕传,据说戴良发现黄的博弈才能,视他为子侄,将自己的棋艺倾囊相授。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黄没有师承才接近事实,黄的当头炮布局堂堂正正,功力深厚,屏风马亦极具反弹力,这是只有在实战中才能磨练出来的。   
黄松轩直到32岁才在光孝寺名声渐起,而且给人一夜之中崛起的感觉,在32岁之前,黄在广州棋坛知道的人寥寥无几,有人猜测,这仍和黄是旗人有关。因为辛亥革命的目标主要是满清皇朝,旗人自然地成了打击对象,因此,在革命刚成功的几年,旗人是不大敢公开身份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民族隔阂逐渐趋淡,旗人的自卑心理一点点减弱。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政治注意力已不再是满清而是新文化运动了,于是,黄松轩就悠悠然地闯入了光孝寺棋坛,开始了弈棋征战。
 
地理记忆
光孝寺    
曾经是广州棋人聚弈之所的光孝寺,当年黄松轩就是在此崭露头角的。
清末的时候,广州棋人最初并没有固定的对弈场所,只能在一般寺庙的阶前树下,或者在街头路边来下棋。因此羊城著名的丛林,如光孝寺、元妙观、海幢寺、华林寺、大佛寺等都是广州棋人聚弈之所。早年设棋档营生的有冯敬如、李庆全、赵坤、陈陶、陈星誉等十多人。这是由于棋人社会地位低下、身世贫寒,象棋不登大雅之堂的缘故。光孝寺在那时就是一个热闹的下棋场所,黄松轩就是在这里崭露头角的。   
现在的光孝寺已被辟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环境幽静,庄严肃穆,已然没有人在此下棋聊天。 
宝华正中约   
西关的宝华正中约是当年“华南象棋少林寺”——翩翩茶室的所在地。上个世纪初期,广州棋人的聚集场所一向是在荒园破寺以及城隍庙这些当时被认为是下九流的去处。后来棋风日盛,棋坛开始在茶室出现,最早的就是“翩翩”。   
西关宝华正中约,是广州最早设立棋坛的“翩翩茶室”所在地。现在的
宝华正中约经历过战争、迁徙和时间的磨砺,早已面目全非。
“翩翩”于1924年开业,具体地点是在宝华正中约的周东生故宅。当时在“翩翩”下棋的棋手中,黄松轩、李庆全和冯泽被称为下“三宝佛常驻”。   
“翩翩”在广州棋艺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从这里开始,象棋不仅仅是市井之徒的游戏,更进入了一个雅俗共赏的阶段。   
现在的宝华正中约经历过战争、迁徙和时间的磨砺早已面貌全非,走在其中,试图去寻找那些象棋年代的遗留只能是揣测,或许街道中的石条路、或许街道里的西关大屋…… 
 
大佛寺足球场   
大佛古寺里面曾经有过的足球场,是广东象棋界“四大天王”的诞生地。
惠福东路的大佛寺曾经有个足球场?答案是肯定的,根据资料记载,大佛寺足球场就是1931年广东全省象棋比赛的决赛场地,广东象棋界的四大天王就在那里诞生,而且黄松轩、冯泽在大佛寺足球场进行对弈时还采取了别出心思的“人棋”决赛(用人来装扮活的棋子)。
今天的大佛寺香火仍然旺盛,只不过面积缩水了不少,寺里的知客僧说,不知道有过足球场,但以前的大佛寺比现在要大上数倍,不排除有的可能。也有附近居住了四十年的阿伯冯老先生说,大佛寺后面的学校曾经是块类似足球场的空地。
  
方便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在原收容医治过李庆全的方便医院旧址上建成。
方便医院是一个在近代广州民间名人历史中曝光率比较高的名字,很多我们今天看来的“大人物”都在这个医院走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比如说无人不晓、已经被神话了的黄飞鸿,比如说象棋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李庆全。   
方便医院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天,是商人陈惠普等发起募捐,在西门金字湾地段筹建,对到院留医的人不用担保,不收分文,随到随冶随收。后来与城北方便所合并,规模渐大,1901年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择定西门外金字湾地段为建筑地点,收容对象多为劳苦大众,旨在赠医施药,死后施棺殓葬。正因为城西方便医院的这种免费福利性质,晚年贫病交加的李庆全才能被这里收容治病。   
今天建立在过去方便医院地址上的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据了解,现在医院内仅存两幢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旧楼,前不久还改造为“非典”隔离病区,为防止疫情蔓延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则正处于基建当中。记者在医院中看到“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院训,还有数条命名为“方便廊”的长廊,依稀可见当年的痕迹。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刘勇    实习生马潇
 
人物链接
同时代其他著名棋手曾展鸿  
原名曾启图,广东省中山县人,后迁居香港,以经营古董为业,家道殷实,常往来于上海、平津、越南等地。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活跃在二三十年代,“粤东三凤”以他年岁为大。他文化程度在棋手中比较高,属于书房棋手一类。他秉性温厚,待人躬谦,后在香港创设华南象棋研究会,并发起华东华南的象棋比赛,对开展象棋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棋艺以稳健细腻见长,擅长“屏风马”抵“中炮”局,尤其精于“屏风马弃马陷车”和“单提马弃炮陷车”等各种局法变化。曾展鸿于1960年去世,其子曾益谦也是棋界和商界的名流。
 
钟珍   
广东番禺县罗岗洞人,父亲经营商业,开设米铺,故有“米仔”的绰号。钟珍性嗜象棋,但三十岁左右才正式用功学习棋艺,很有毅力地钻研古今棋谱。未几,棋艺就突飞猛进,与黄松轩、曾展鸿并称“粤东三凤”。钟珍擅长心算统筹全局,行棋颇多警着、仙着,早期人们亦称他为“棋仙”,他又因擅长排局“七星聚会”而被称“七星王”,对大斗“车兵残局”尤有心得,更能解析疑难棋局。钟珍为人聪明,好用“左道”,常隐姓埋名与人对局,是公认的棋坛怪杰。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挟技走遍越南各地,所向无敌,故有“安南棋仙”之誉,对越南棋风的兴盛非常有影响,也在越南十年收入颇丰,但因不良嗜好太多,最后囊空如冼地返回中国,流寓海南岛多年。最后因病于1944年倒毙街头。
 
冯敬如   
原名冯泽,广东南海县佛山人。他因身材短小,面目黧黑,人多戏称“烟屎泽”,其实他并不吸鸦片。冯敬如起初是皮鞋匠,失业后勤学棋艺,常向在河南海幢寺摆棋摊的前辈棋人何苏(“喃巫苏”)请教,渐成为职业棋手,几十年靠棋艺谋生。冯在“广东四大天王”中,年纪最大,成名最早。棋艺以残局最工,尤其是对“马”的运用,变化莫测。与人对弈时惯用“单提马”布局,自成一家。但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对本地棋手着法灵活,而一旦与外地名手对垒,便临阵怯战。冯敬如品德纯厚,没有架子,但不善与人应酬。他修养颇好,对胜负并不介怀。成名后,冯敬如却一直穷困潦倒,抗日战争广州沦陷时他避居香港,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在贫病交迫中死去,时年六十多岁。
 
卢辉   
广东顺德人,其父卢权以搭棚为业,也是当年的名棋手。卢辉也跟父做搭棚,因此棋友称他为“棚仔”。由于自小从父学棋,自己又苦练钻研,年青时就可与众棋手周旋,誉遍岭南。1931年参加广东全省象棋比赛,获得亚军,晋号“广东四大天王”,是其中最年轻的棋手。   
1936年,华东象棋名手谢侠逊南来广州比赛,卢辉多胜谢两局,从此更是声名远播,二十多年享誉不衰。卢辉攻守兼备,对“五七炮”素有研究,尤其擅长布局运子,往往有独到之处。他对棋艺研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为人谦和有礼,乐天知命,不吝传授后辈,棋品之佳常为棋友乐道。他于1994年去世,享年91岁。
   
后代棋王记忆   
陈松顺(83岁,粤东三凤中的钟珍之徒,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东棋王) 
 
关于黄松轩的记忆碎片 
我和黄松轩曾经下过一夜的棋,当时他已经从广州迁居澳门,而我当时还是个二十岁不到的小伙子,听说黄经常在澳门的添男茶楼和人下棋,所以我就去找他。   
黄松轩这个人棋瘾很大,而且好胜心很强,我找到他时,他正在茶楼去双马和别人下棋,我想激他和我下,所以故意在旁边指手划脚,出些馊主意。黄果然上当,起初他让单车和我来,后来见输多赢少,又改为让双马、让单马,我俩的棋资也在不断攀升。   
黄的棋风很凶,不愧为四大天王之首,他的中炮是先发制人的典范。黄松轩烟瘾也很大,特别是抽那种手卷的生切烟,如果你不会抽烟,和他下棋很容易被熏得晕头转向。
 
下期预告   
一个生于香港成名于香港的运动员,受贺龙的邀请,毅然回到国内打球,这就是容国团,为中国夺得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不仅为中国夺得了历史性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其“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更是曾激励过一代人,至今听来,仍是言犹在耳,荡气回肠。   
 
特别鸣谢: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