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即将消逝的行业·行业街·象牙街] 象牙未灭而象牙街已成传说
发布时间:2011-10-26 13:26: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10-14
心灵地图
腰缠数万贯,乘船下广州
 
广州历来是有钱人的聚集地,象牙更是富贵的象征。   
我一直在设想象牙街旧有的浮华。天时地利,近水楼台,广州靠近大海,于是注定要成为富庶的所在。事实上,早在唐代的时候,广州就已经成为著名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在这里交易,熙熙攘攘,热闹无比。财富就此在喧嚣中积淀下来。东南亚和非洲的象牙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它们要以皎洁的光泽、高贵的质地为南粤的人们扮靓,而富庶的广州人果真被打动,执意要镂金错彩、用象牙来增添别样情趣。匠人们就此活跃起来,起初是散居,后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商人,索性聚居在一起。到了明代,象牙街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一爿店呼啦啦窜出几十爿,由个人单干到夫妻、兄弟、父子齐上阵,最后居然出现了由雇佣关系联接起来的大扑面。整整一条街,到处都是明晃晃的,空气里是象牙粉末温润的气息。“天下熙熙,皆为象牙来,天下攘攘,皆为象牙往”,象牙街的热闹是可以想见的。   
昔日寸土寸金的象牙街如今只好做了人家的仓库。退居二线,它心甘情愿吗?
逝者如斯夫,一切都在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难道地理的变迁、象牙的命途也逃不脱这样的窠臼!?满目所见,作为传统工艺的象牙雕刻居然凋零得这样快,任何一本小册子只要薄薄的几页就可写尽它几百年的沧桑。专家或是市井已经认同了这一点:象牙雕刻是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是要靠耐心、靠手工才能出精品的,这显然跟不上现代化批量生产的步伐,再加上生产原料的缺乏,象牙雕刻这一传统行业的式微几成必然——如此尤物竟会先天不足吗?这般没落已是铁板钉钉吗?象牙街必须换一番容颜吗?
很遗憾,只有变化确实是不变的。在象牙街这块风水宝地上,取代象牙雕刻的是新兴的制鞋业。如果说早年的象牙工艺品是一种专供帝王贵族欣赏把玩的高档品的话,如今的鞋子则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解放路一带的鞋子也一直以价格低廉而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从这个角度讲,鞋街的兴起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高档的艺术品到低廉的生活必需品,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广州一直是珠三角著名的经济发展中心,始终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人们,精明的广州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赚钱,什么赚钱咱就卖什么,艺术品吃香咱就玩高雅,一直玩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还捧了大奖回来,名利双收,还给中国人脸上增了光,象牙不让卖了,咱也不闲着,卖鞋卖皮革咱广州人照样赚钱,三百六十行,做什么不是做,只要赚钱就行。搞象牙咱搞得有声有色,做鞋子卖鞋子咱也一点不差,卖什么不重要,赚钱才是真的。   
我们还算幸运,在象牙街附近的大新路上竟然还有一家卖象牙的小店——艺明轩。这个小店的存在简直是一个奇迹,除了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房子的产权纠纷也是它没有像其他的店铺一样经营皮革制品的一个原因。   
这不,象牙街早已经没有象牙了,可还叫象牙街!其实,一条街的变迁甚至消逝都不是什么坏事,历史学家也别怪广州人民没保存下来一丁点儿的历史痕迹,生活不是做学问,历史也不是艺术史,我们居住、生活交易的地方也不是什么深宅大院、名胜古迹。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生活就是讨价还价,生活就存在于一分一毫的交易中,我们一代代地活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赚了不少钱,这就不错,老房子该拆的就拆掉,大楼盖得越多越好,我们要赚钱,我们要过更好的生活。

寻找之旅上篇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都有一段传说
 
象牙街的寻找颇为艰难,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那么发达,搜索引擎Google据说连一个女孩曾经谈过几个男友都可以搜出来,但偏偏怎么也搜不到象牙街这个地理名词,最新版的的广州地图上也找不到有关象牙街的任何标识。   
送你一个象牙球,这可比绣球贵重多了。
象牙街的最终发现是在一个街道派出所的地图上,值班的漂亮警花给我们指明方向,交代到了路口再问问当地的居民。一路问过去,35岁以下的人根本听都没听说过这样的地名,尽管地图上提示两地相隔不到100米。终于找到象牙街的时候,我不免有点失望。一条不到100米长的小巷子,窄得连一辆的士都开不进来。整条象牙街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家卖象牙的铺子,更不要说制造象牙的工厂什么的。巷子里的房屋很旧,通风、采光都不是很科学,随处可见门头上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女主人的胸罩内裤。这里的居民大都是引车卖浆之流,最大的街牌下面有着这条巷子里最大的一个菜摊,偶尔有手持手机的摩登女郎经过。由于紧挨着解放路鞋业批发市场,象牙街的房子都被卖鞋的租用了来做仓库,巷子里随处可见运鞋箱的板车,年轻人忙忙碌碌地装运货物。像所有的老街道一样,巷子里坐着晒太阳、下象棋的老年人。向他们问起象牙街的来历,他们七嘴八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的说3000年前这里是一片大森林,有许多长着长长牙齿的大象;有的说是因为一个很有钱的老太婆,她满口的牙齿都是象牙做的,她的儿孙都盼着她早死,老太婆一气之下,就把象牙全埋在了地下,这条街就是传说中老太婆埋象牙的地方。
问起象牙雕刻.象牙街的居民神情尴尬,他们很羡慕那技艺高超的雕刻工人,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学象牙雕刻,他们说那是人家的饭碗啊,他们才不会教给你,教了你他们靠什么吃饭呢?
 
下篇
消逝的碑刻会馆
  
在广州地方志馆查资料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就在大新路一带,还有当时的贡行行址和大牙行,向工作人员问明地址,我就一路找过去。大牙行在小新街142——142之1号,小新街是大新路旁的一条小巷子,不时有挑着水果的小贩穿行其中,篮子里的柿子红红的,卖香蕉的推着老式的黑色自行车,车后座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香蕉,不是一串一串的,而是一枝一枝的,直接从香蕉树上砍下来的长满果实的一截,透着实在和新鲜。卖糖水的一路叫卖.摇着一种能发出很好听的声音的铃铛。小新街虽然不大,但路两边的房子都很整齐,门牌号的排列也很有规律,一边是单号,一边是双号,一路走下去,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小新路142号,也是一座青砖的小楼,但明显的要比周围的建筑要雄伟一些,当年的碑刻已经无从寻找,当年的会馆里如今住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家,倒是旁边的空地被街道居委会利用起来,成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多老人在这里热热闹闹地打麻将,声音很大,场面很壮观。
贡行行址的年代更为久远,所以寻找起来也更为艰难,海珠路三府前街是一条狭窄曲折的小路,边走边问,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眼看就要找到41号—43号了,但走到45号的时候,路被围墙无情地挡住了,周围的居民说那边正在拆迁。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蒯威    见习记者许琨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邹卫
 
地名溯源
象牙街
  
小民无史象牙街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名称又是怎幺来的,在历代地方志里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沿袭的说法是,从明代开始,象牙街一带有许多生产经营象牙工艺品的手工作坊,但是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的依据了。  
后来的大新路发展内著名的象牙一条街,原来的象牙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只保存了一个香艳的名字供人追忆。
 
行业发展
想像明代四通八达的繁华
  
明朝的时候,象牙街是一条繁华的大街道,技艺高超的艺人们住在象牙街上,在这里购买从非洲来的优质象牙,在这里加工生产,把象牙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再把这些艺术品卖给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他们热爱这条街道,工作、生活全在这条街上,在这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象牙街的规模越来越大,慢慢转移到附近的大新路上,大新路和原来的象牙街相比,交通更为方便,街道更为宽阔,店铺更加整齐划一,大新路逐渐取代了象牙街的地位,成为一条新兴的“象牙街”,清道光年间,广州牙雕业出现了行会。鸦片战争后,又分出贡行和洋行。贡行称“慎玉堂”,主管雕工和贡品的生产,其产品先由地方官员或海关人员选购进贡,余下的可自行销售。洋行称“怀远堂”,以外销为主。行会对技艺传授,产品经营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静——染发的新青年从老街上走过。
贡行行址在今海珠路三府前街。清末,在行会之外又有一批自立门户的艺人或自学成才者成立大牙行,大牙行的会址在小新街,人称“象牙会馆”。日寇侵占广州时,会馆被毁,原刻的碑记已经消失。大牙行的成员有联盛、棋昌盛、浴丰、诚昌、广福、永亨、新联盛等字号,生产经营都集中于现在的大新路一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很重视象牙工艺的发展,成立了大新象牙厂等专门生产象牙制品的工厂,废除旧的行规陋习。   
大新象牙厂作为广州市一家经营象牙雕刻的大型专业工厂,拥有450名职工,被指定为省市旅游接待单位。随着大新象牙厂的不断发展壮大,大新路也容不下了,市政府特地在沙河天平架那里给大新象牙厂批了块地,大新象牙厂在那里建起了几十层高的一座大厦,就是现在的的神州大酒店。   
闹——大大小小的生意人依然在这里来往穿梭。
为保护非洲野生动物不被猎杀而灭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组织对象牙贸易逐步施加限制。1989年10月,90个国家在瑞士通过国际决议.决定从1990年1月18日起执行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贸易的禁令。大新象牙厂的生产陷入停顿状态,大新象牙厂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只好把高大的厂房办公大楼租出去,大新象牙厂搬到了神州酒店旁边的一座小楼上。象牙艺人们纷纷转行,只有少数艺人自己开店,坚持象牙工艺的生产创作。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在的大新路已经成了皮革一条街,各种花色、各种品种的皮革制品一大卷一大卷地摆放在临街的铺子里,一家挨一家,一眼望不到边。想像当初那些卖象牙的商铺林立,衣着光鲜的达官贵人、金发碧眼的国际友人流连其间,该是何等的繁华盛世啊!
 
行家见地
象牙街在数百年问悄悄移动
  
廖汝忠,地名专家,毕业于华南师大地理系。熟悉广州的城市变迁,退休前为《广州地名志》副主编。   
记者:象牙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廖汝忠:象牙街什么时候建成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在历代地方志里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沿袭的说法是,象牙街是从明代开始,因为这一带有许多生产经营象牙工艺品的手工作坊,但是已经找不到任何具体的依据了。   
记者:一条像象牙街这样的专业商业市场街的形成,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吧?
廖汝忠:是的,明朝的时候,珠江很大很大,一直连着大海,象牙街一带靠近江边,是著名的通商口岸,南来北往的船只,特别是一些海外的货昭都在这里停泊靠岸,这里能买到最优质的非洲象牙,中国的艺人心灵手巧,他们购买从海外来的非洲象牙,然后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让外国友人惊叹不已,纷纷出高价购买,慢慢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专门进行象牙原料以及加工好的工艺品的市场。象牙雕刻的艺人们就在这条街上工作、生活。
记者:当时的象牙街应该很繁华吧!
廖汝忠:是,从现在的街道分布来看,当时的规模应该不小,除了一条主干道贯穿其中,还有许多支干道,比如象牙三巷、象牙北街什么的,可以想像出当时四通八达的繁华景象。 
记者:从我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后来的大新路成了著名的“象牙一条街”。   
廖汝忠:这也是象牙街发展壮大的表现,老的象牙街毕竟是明朝时期的街道,街道狭窄,大新路和象牙街比起来,交通更为便利,街道也更为宽阔,著名的大新象牙厂就兴建于此。
 
行业至尊
高难度的民间工艺
 
象牙雕刻是一门高难度的民间工艺。雕刻象牙行业有很严格的行规,不轻易传授给别人,收徒弟也有严格的限制,传男不传女。广州的象牙雕刻品,是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为特色。由于广州的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民国4年(1915年),由翁昭、梁雄创作的25层象牙球被选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该球以层层镂通,转动自如,玲珑剔透的绝艺倾倒观众。当时日本也有一个26层的象牙球送展,为了辨别真伪,大会将两球同时置于水中加热,日本的象牙球是用胶粘拼合的,一煮即层层散开,中国的象牙球则安然无恙,证实是原块象牙镂刻而成,从而获得博览会一等奖。广式牙雕的微刻技艺也很有名,艺人冯公侠曾以一粒细小的象牙米雕刻孙中山遗嘱全文,连落款一共154字,肉眼妄取,字迹如尘,在20倍显微镜下,现出字字工整苍劲有力,一时轰动羊城,闻名海外,冯公侠被誉为"神目",后来,他又把6万余字的《四书》刻在了一把14根的牙扇上,196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40周年,在长21.7厘米、高9.8厘米的牙片上雕刻了《共产党宣言》全文,连题款共25000字,此作品现存放在广州市文史馆内。
 
牙雕精品——象牙船。
人物访谈
一条街的没落和一个老艺人的坚守
  
好不容易在皮革制品的沙漠里找到了区桂安师傅的小店——艺明轩,却见铁门紧锁,透过门缝,只见一个老人正在沙发上睡午觉,轻敲铁门,区桂安师傅起身开门,招呼我们坐下,又从冰箱里拿出冰镇的菊花茶给我们解渴。区桂安师傅也有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精雕细刻”四个大字。店铺很小,但是很整洁,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区桂安师傅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和他荣获的各种证书。大新路曾是著名的象牙一条街,现在却开满了卖皮革制品的小商店,区桂安是惟一坚守在大新路的象牙雕刻艺术家,他的小店在大新路上显得很“另类”。  
牙雕精品——旗开得胜(区桂安作品)
区桂安和哥哥都是从小开始学习象牙雕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光荣地成为了大新象牙厂的职工,厂领导很尊重这些民间艺人、给他们分了宿舍。区桂安分到的是大新路上一间临街的房子,虽然不大,但楼上楼下,在当时也算不错了,区桂安师傅很喜欢这里,即使在大新象牙厂搬到沙河天平架以后,他也一直住在这里。他在这里结婚,和妻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一共生了3个女儿,女儿和女婿们都很喜欢象牙雕刻,区师傅把象牙雕刻的技艺传授给了他们,但由于联合国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贸易禁令的颁布,生产雕刻象牙制品的原料没有了,女儿和女婿们只好转了行。   
区桂安把自己的房子改装成一个小小的店铺,自己在里面做几件喜欢的小工艺品,也供爱好象牙雕刻的人来参观、交流。店铺虽小,名声在外。区桂安师傅经常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奖状、证书,来自世界华人艺术大会的邀请函,他的名字被收入世界名人大典。   
记者(以下简称记):除了雕刻象牙你还做些别的什么?   
区桂安(以下简称区):象牙毕竟是越来越少,原材料很少。我现在用的都是以前存下来的。有时候,我也刻刻木制的鸟笼什么的,不能让手艺荒废了。   
记:你现在在雕刻什么作品?
区:我这一段想研究一下伟人头像的雕刻,我找了一些资料,仔细揣摩伟人的内涵和神韵,毛主席的资料好找一些,我的作品已经基本完成了,下一个目标是孙中山,他的资料就较难找了,我联系了各地的朋友,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有个朋友给我寄来九六年的《文汇报》,上面有孙中山和他夫人的大幅画像,还有个朋友给我寄来一张台湾银行的钞票,这些都很宝贵,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我相信我能把我的伟人系列作品做好。   
区桂安师傅和他的得意之作
记:大新路已经不像以前一样,是一个专业的象牙市场,也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这里还有卖象牙工艺品的,你怎样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
区:我不缺钱花,来这里的都是一些真正懂艺术、真正爱好象牙雕刻的,我的小店更多的是一个让大家交流的场所,我的作品也不轻易出售,现在的象牙雕刻原料奇缺,我用的都是以前的库存,而这些库存是有限的,我的作品卖一件就会少一件,我的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我珍爱它们,不轻易出售。前不久.有人出一万元钱购买我雕刻的“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就没有卖。但有时候遇见谈得来的,我就只收很低的价钱,比如我雕刻的《屈原》,还曾经获了奖,我1000元钱就把它卖了。   
记:那你如何维持日常的开支?
区:我有退休金,每个月800多元,女儿女婿都很孝顺,我的生活也很简单。  
记:你有没有想过把店铺租给卖皮革制品的商人呢,租金应该比现在的收入要高吧?
区:这间房子的产权不是我的,大新象牙厂当年作为职工宿舍分给了我,但这间房子的产权事实上也不是大新象牙厂的,而是另外一家兄弟单位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产权纠纷很复杂,我现在每个月还要向大新象牙厂交纳400元的租金。
 
下期预告:
 
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解放前的沙湾飘色,在每年三月初三,北帝神诞,例必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书会、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来助兴,成了传统习惯飘色的制作工艺世代相传解放后,制作飘色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与提高。从下期开始《广州地理》进入广州民俗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