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即将消逝的行业·行业街·医生街] 始终情牵百子柜
发布时间:2009-12-29 14:39: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9-12
心灵地图: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另一种生存姿态
 
小资,作为一个词汇已让时髦人觉得过时,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却方兴未艾。小资表面上怎么看好像都跟看中医、吃中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有共通的地方。看中医、吃中药也应该是当代一种“小资”的方式。   
先说目的。泡泡酒吧,喝喝咖啡,听听爵士,再用ZIPPO燃起一支香烟,标准现代夜生活。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自己欣慰,别人羡慕,因为感觉舒适、放松。小资的核心精神无非是享受人生,通过各种很文化很新鲜的方式体闲、自我减压,避免年纪轻轻就因工作太忙被活活累死。从这个角度讲,以养生为重的中医在现代社会岂不是最“小资”的?而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的中药岂不也是最“小资”的健康饮品?
其次是物质层面。许多人喜欢玩咖啡、洋酒、烟斗等等这些源自西方文化的东东,享受那种精致的过程、那些复杂的用具配件.还育心情。煲中药其实是同理。先要选好一个不漏水外观美的药煲,然后要去那些有百子柜的中药铺,看药师用,用小秤称药,接着是加几碗水、煲多长时间,一切都有讲究。遗憾的是上下五千年,没有哪个中国人有足够的商业头脑,设计出款式不同、材质不同的好药煲,或是也搞个DIY.请顾客自己操作配药过程。   
最后是思维方式层面。如果说以上两点有“搞笑以吸引眼球”的嫌疑,那么最后这一项可是真材实料。东方人本来是很玄的,总让西方人觉得神,这神秘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确实有许多科学解释不了的奇迹。以中医为例,多少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到中医这里就医好了。后来有学者表示“中医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以及功能调整上,而西医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冶疗上”,所以认为对中医进行实证式的研究并不一定可取。   
小资的人自以为思想是先进而开放的,包容文化的能力特强,所以许多西方文化被这群人最先倡导、引进。然而在引进文化的同时.也忽略了一些东西,甚至不知不觉成了不健康都市生活方式的帮凶。尤其是进入2l世纪,回归自然、绿色生活已是全球风潮,而说到回归自然,有什么方式比一些东方人的养生之道更加本真?所以西方爱上东方,瑜珈在好莱坞明星中大受欢迎,来看中医的西方人有增无减。从这个角度看,现在流行的小资方式并不见得就很先锋,还不如多从老祖宗处取取经,从中发现一些休闲新项目。
 
定义考究
狭义与广义的医生街  
 
在荔湾区编志办主任胡文忠儿生的帮助下,记者在《荔湾区卫生志》中查到有关中医街的文字资料: 
“以前在西关开设医馆较多的街道有二:一是位于十三行西侧的冼基;二是手工业较多、人口稠密的上西关洞神坊。形成中医街(又称为“医生街”)……抗战期间,冼基大部分中医逃难外迁,至广州光复后,原在冼基设馆的中医逐渐迁往抗日路(现和平路)开业……在抗战结束后,在内街设馆的中医先后迁出龙津路行医。”西关国医馆名誉馆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副理事长卢时杰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州只有两条著名的医生街——和平路与龙津路。”从资料显示以及后来卢主任的说法中可以看出,由于医馆不断迁移,比较广义的医生街应该不只两条,只是和平路与龙津路是最后的格局,所以今天普遍的说法就是这两条。
 
前世  名医云集,医馆成市
  
中医从学术的角度看,由于不同地区人文、地理、气候的差异,大到医学流派小到用药量,各地区之间都会有所区别。从整体角度看,同样,不同地区的中医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条件及政策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西关国医馆名誉馆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副理事长卢时杰主任从事中医工作已有30多年,他对于医生街在广州荔湾区的形成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十三行是过去的重要经贸通商口岸,附近一带经济繁荣,交通畅达,为中医客源及药品的进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从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这里名医云集,医馆成市。 
  
留痕   走在和平路与龙津路,处处可见当年“医生街”留存下来的记忆符号
之后中医发展经历坎坷。先是1929年南京中央卫生行政会废止中医,后来在强烈的反对声中南京政府被迫让步。接着是抗日战争,名老中医纷纷避走他乡。建国初期中医得到良性发展,不过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采取公私合营政策,所有的私人诊所被整合在一起。之后又是动荡时期,中医发展再陷低谷。粉碎四人帮后,以前的许多老中医已经过世。他们的后代有的走进大学课堂,有的仍然在第一线治病救人,私人诊所拆的拆、散的散,医生街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地名溯源

据广州市的一些老中医向记者介绍,我国的中医主要分温病和伤寒两大派别,长江以北主伤寒,长江以南主温病。岭南中医学派是南方温病学派的一支,而广州市荔湾区就是岭南中医学派发展的源头,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08年,岭南最早的一间中嚣研究社——医学求益杜在荔湾宝华正中约创办挂牌,差不多同一时期,岭南名医诸如杜荪伯、“金公仔”梁焱林、四代行医的谢培初、中医世家王照南等等云集荔湾一带设堂开诊,由此慢慢形成了广州历史上著名的医生街。1922年的十三行街,田右饲的药材广告显示其曾与中药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生 大貌已变,小处犹存
  
记者在老广州的带领下,先走完一条和平路,接着转入桨栏路,经过清平街,最后到龙津路,沿途穿街走巷,七拐八弯,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神秘的中医药迷宫,周围到处是中医馆、制药厂的旧址。大多旧医馆楼体上的招牌已经模糊难辨,有的隐隐约约可以看清“诊”、“馆”等字迹,有的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治xxx”的宣传字样,可以想见这一带的中医药业曾经是如何发达,从建筑本身更可以证明这一点。按照西关大屋的传统讲究,面南背北向的房子为富人居住,面北背南向的房子为较穷的人,从可辨认的遗迹看,医馆大多数面南背北,而且外观非常华丽。
老广州人对百子柜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意结  虽然“医生街”已不复存在,但人们对中的信赖却从未消减。
不过如今这一带除了清平路依然是全国出名的药材街外,已完全失去昔日中医药繁荣的景象:和平路好像劳保用品一条街;龙津路以民宅居多,其他小巷小街也变成各类服装、杂货等等小商铺的小天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医生街在这一带形成?又是什么原因令其慢慢消失?而中医街昔日风采还可能再现吗?
 
未来   设想中的中医药文化景点
   
然而医生街并不会被时间所淹没。最近,荔湾区政府副区长毕婉玲表示,已考虑将中医药文化作为荔湾特色旅游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研究纳入商贸文化旅游区,按照这种思路,有关部门已提出一些具体的景点设计方案:中心的东面是清平路段.建成食疗药膳街。穿越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接壤康王路西关文化区的“西关国医馆”、十三姨馆(黄飞鸿的医武馆)、百草堂(康王路旁),北止中山八路“本草公园”和中山七路陈家祠绿化广场。除了总体规划方案,多年来对中医感情深厚的卢时杰主任还向记者介绍了不少新鲜具体的点子。卢主任说以后荔湾区的中医可以分三个系列从三个方向全面发展:一,针对病人有“医疗保健”(如已经成立的西关国医馆以治病为主);二,针对亚健康的人有“休闲保健”(如沙面国医馆目前以中药沐足为主);三,针对健康人群有“养生保健”(侧重以食疗的方法美容养生)。不仅如此还可以开发一些与中药有关的产品,比如可以直接将外形特别、形状可爱的中药(如“老鼠拉西瓜”,与西瓜一模一样的中药,不过小到连老鼠都可以拉走)制成护身符、手机绳,既有养生作用,又有装饰功能。   
卢主任表示,中医的发展是跟政策分不开的。卢主任的接班人、荔湾区卫生局中医科副科长毕清女士解释说,恢复医生街需要允许适当开设私人诊所,所以目前规划还没有具体实施。她还说随着人世的冲击,政策有进一步放开的可能,他们已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大力发展荔湾区的中医药文化。到时,广州人不仅很有可能再次看到昔日医生街的风采,而且还能享受中医提供的各式休闲保健服务。
 
中医世家
给南海十三郎的父亲看病
 
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区庆端一家三代祖居和平路,区先生的爷爷区瓞生和父亲区少章都是有名的老中医。解放后,第一批省名老中医的名单中就有区少章先生。区庆端老先生继承祖业,是国内目前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儿科病症的少数专家之一。为了了解一些中医街内老中医的过去与现在,记者来到区老先生的家,意外地见到一张可能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古老的中医毕业证书。   
当年的医馆如今在卖牛仔裤,楼上的“十”字符号仍清晰可辨   
记者:您一家一直在这附近行医,知道一些当时的情况吗?
区庆端:附近一带以前都是烂泥路,后来才建成这样,珠矶路还扩宽过。以前附近有许多家中医诊所,在和平路、龙津路估计共有100多家诊所。   
记者:你家开的诊所叫什么名字?
区庆端:本来也没什么特别。后来父亲医好了一个大书法家,他写了块“国医区少章”的匾送给我们,跟(一扇)门差不多大吧,家里就一直挂了这个牌子。看过《南海十三郎》吗?十三郎的父亲做蛇羹很出名,我父亲给他治病,后来他经常拎着蛇羹来看我们。   
这是旧时“医生街”的中医所使用的医书,上面还有药品广告
记者:我在街上看到不少以前的诊所旧址,都是很漂亮的房子。是不是当时中医的经济状况还不错?
区庆端:应该吧。我们家以前在珠矶路租房行医,后来在和平路买了套两层半的小楼,每层有70多平方米;现在拆了,在原址上重新盖楼,就是我们现在住的这栋。你还可以看到隔壁没拆的旧宅外墙上露出来的瓷砖,就是我们家当时的厨房。   
记者:您父亲是跟您爷爷学的医吗?
区庆端:先跟爷爷,后来进了“广州中医实学馆”。   
区庆端一家三代祖居“医生街”——和平路,而且三代行医,悬壶济世。
记者:“广州中医实学馆”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当时有没有文凭之类的说法?
区庆端:“广州中医实学馆”是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好像是如今广州河南卷烟一厂的前身——出钱赞助的,只走出两届毕业生就停办了。我父亲是第一届,当时班里只有18名学生。说到文凭,“广州中医实学馆”还真有毕业证书颁发。这还有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国家中药管理局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建档备案,摄影师从北走到南为各地老中医拍照,当来到我家,看到父亲那张1923年由“广州中医实学馆”颁发的毕业证书时“啊”地一声惊呼出来,说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张毕业证书了。
记者:您爷爷和父亲都是儿科医生吗?
区庆端:爷爷辈的中医还不分科,我父亲擅长儿科。我也是、父亲先是自己开诊所,后来公私合营,大家合着开了一个中医诊所。再后来刘赤选先生推荐父亲到医院工作,一直到他退休。我大学学的是西医,后来随父亲学中医,帮助父亲整理出许多以前的药方、经验等。如今我走的是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兼取两者之长。
 
历史钩沉   
西关中医药史 
 
广州市是传统的岭南中医药中心,西关的中医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广州中医药业最集中的地方,在海内外声名远扬。   
西关中医馆云集,名医辈出。清末民初,广州名中医集中在龙津路、和平路和长寿路等地段,故这里有“中医街”之称。到1955年,西关内串医诊所达238间,占全市近八成。如今西关有包括广州中医院在内的5所中医药机构,其知名度辐射至省内外以及港澳、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多家中医院开设有针灸、拔火罐、按摩推拿等,常常客似云来。   
西关内的大规模中药厂也是广州最多的。1893年,孙中山先生曾在西关“十八甫”开设中西药局。“十三行”、桨栏路等都是当年有名的中药商铺集散地,有“黄中瑛药店”、“保滋堂”、“王老吉”凉茶铺等,还有林林总总的食疗凉茶铺。如今的清平中药材市场1司名全国,药材远销珠三角。巷澳等地,年销量达10亿元。
 
西关名医
“金公仔”梁焱林 
 
上世纪30年代左右,有“金公仔”之称的梁焱林医生是荔湾一带有名的儿科中医,其医馆门口每天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孩子的病症、病史粗略地写在孩子身上.然后再由候诊的大人一个接一个,像接力一样把孩子“递”到粱医生诊桌前。
 
“叮当先生”古绍尧
   
说起“喉症散”、“疳积散”、“透毒散”,广州老人无不知晓,其研制者就是“叮当先生”古绍尧。“叮当先生”缘于其常坐有“叮当”铃声的自备人力车出诊。1935年,在西关青紫坊(龙津东路)171号开设医馆。古绍尧医治喉症、麻痘可是一绝。他医冶喉症的方法是专门收购人的指甲,炼成灰之后配药医治白喉。
 
“何大剂”何伯坛
  
何伯坛长说的一句话是“我老来无多,最担心的就是一些证明有用的东西,活着的时候不能流传于世,让后人中途再去研究”。后来,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从医七十余年的经验传授出来。30年代的广州、香港,由于西医认为痘疹是疮科类,要从外冶,大都采用涂抹药膏的冶疗方式,许多人都死于痘疹。当年何老在西关,利用中药内服救治痘疹病人,成效斐然,名噪香江,人多称为“何大剂”。
 
“x光机”王金石
   
“x光机”王金石22岁行医,在西关设医馆,曾经以“龙胆泻肝汤”使垂危病人起死回生,自此声誉日盛。王先生精通内经,边观察病人神色,边切脉,就能准确指出病人的症结所在,患者无不赞叹,称他的眼睛是“x光机”。
 
“金钩手”霍耀池
   
“山东螳螂霍耀池,始创金钩成大师。一跃连出打三脚,身怀绝技鲜人知。”这是一首描写拳师霍耀池的诗。20世纪40年代初,霍氏在西关长寿路设医馆,以医冶奇难杂症著名,并传授山东螳螂拳。其为人正直,颇具侠义风范。一天,长寿路玉器圩大商家李万石来到霍耀池医馆,特邀诊治二公子的断手之伤。在霍耀池诊断为鹰爪功所伤后,便拉开架势,右手拿其肘,左手捏起上臂骨,闲谈间手一卜托,快如闪电,断手得以医冶。接下来,李氏二儿子便能够举起石担。从此,霍耀池大名在西关不胫而走,享誉省港两地。
 
名医药谱
西关名医“绝活”
  
肖步丹专于草药;易巨荪专治伤寒疫症;何竹林长于骨伤:谢泽霖善于妇科;古绍尧、杜明昭、区金浦精于儿科。  
    
名药谱   
梁培基发冷丸、王老吉凉茶、何竹林百灵膏、李众胜保济丸、源吉林甘和茶、何济公止痛散、侨光“胃康一u”。
  
本版执行/本报记者章宁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黄皓(资料图片除外)
 
下期预告:
 
文德路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从唐宋时期起,一直是文人、社会名流雅集之地,时称府学东路。1918年拆城扩建马路时更名为“文德路”。是一度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街。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