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即将消逝的行业·行业街·纸行路] 文明程度与纸墨生意的正比说明
发布时间:2009-12-22 10:31:26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3-9-11
心灵地图
正道是:走完纸行街即达诗书一路
   
对名的重视,在中国大概古已有之,尤其是孔子那句“必也正名乎”影响尤其大,于是,从古至今,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无一不重视名的学问——中国这个称号里已经透露出悠久历史中的自信与端正姿态。而人呢,一出生就有乳名、官名以及字,长大之后有点学问的,还要有个号。   
对名的重视,已经是沉浸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取名字是个大事,为了给孩子取名字,祖父一辈人物通常的做法就是翻字典、翻古籍、翻古典诗词,不像外国人那么随便,父亲叫约翰,儿子就叫约翰逊(意为约翰的儿子),思维之简单让我们不敢相信。日本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前是有名无姓,后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姓,于是什么样古怪的姓都出来了,我观察了一下,有“田”字的相当多(比如中田、田中、丰田、本田),大概还是以出身农民的居多,而“猪头”一类的姓,竟然也能够登堂入室,这要在中国简直是无法想像的。   
仅从字义来理解,纸行路这三个字里涵盖的内容简单而直接,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明显不是达官显贵或者文人墨客的居住之所。纸不是什么名贵东西,造纸也只是作坊式的,所以,正式的历史书、地方志里对这一条路都没有详细记载。
也许是年代久远被渐渐淡忘了,也许是因为手工作坊在从前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不值得去大写特写吧。历史又岂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会记载的呢?而平民百姓的生活,又有多少传奇值得留名青史呢?
纸行路向南行指向诗书路,这些地名都富含历史渊源,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前人起地名倒真是顾费心思
如果非要在纸行路寻找这里最值得书写一笔的地方,也许应该算是商氏家族曾在此居住过。自然,商氏家族在广东文化史上的地位一类的话已说得太多,但纸行路的这一段人文亮点并没有被拿来做过分宣传,居住于此的住户也都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从这一点来说,纸行路与广州这一座城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朴实而不张扬,实在而不虚浮。
这里只是一个平民居住的地方,只是城市里微不足道的一条街。从前的纸行街也好。文革中的红书中路、现今的纸行路也罢,这一条路事实上都只是在记载着城市与社会历史变迁的某些细节,微不足道的细节。然而,如果把城市也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星罗棋布的街道就是一条条细小的血管,再沿着纸行路走下去,就到诗书路了,感觉真不错。   
一个城市的历史有多久,其实是从地名看出来的。如果到处都是滨江道、滨海路一类毫无个性的道路名称,显然少了许多味道,只有美国人天真得可爱,傻呵呵地去给道路命名为第×大街。而今天所走的纸行路是平常一条老街道,昔日光景早已不在,但仅凭这几个字,却依稀可以感觉到背后一段隐似现的历史存在着。   
一个城市的味道,正是在这些意犹未尽的细节深处。   
 
发现之旅
与诗书相邻的纸墨生意街   生养了清末最后一个探花
上篇 博古  
 
城市在改变,老城区也不能例外。一条中山路,串起了无数老城区的街道,宛如一条时空隧道,钻进了历史的深处。在众多寻常路巷之中,纸行路也只是不太起眼的一条。   
出了西门口地铁站,从中山六路往南,就进入了纸行路的地带。在这条只有9米宽的道路上,两旁有绿树浓荫,房屋半旧不新,偶有上了年月的旧式房子,倒是别有特色,却大多残旧损缺,颜色灰暗,或因多户人家居住,而显得杂乱。   
问过广州地名办公室,才知道这里在明代似乎已经是手工纸作坊的集中地了。   
穿越纸行路
纸行路里的莲花巷,商衍鎏的探花府底就在里面
我们到纸行路来,自然是要寻找是否有与纸相关的遗迹在.但隔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怎么还可能有?失望是早已准备好了的。果然没有惊喜。走了大半条街,也没见到任何与纸相关的物品,连沾边的都没有。   
路边闲坐的一位老阿婆,在这里住了有六十多年,连普通话也听不懂,或许会知道从前的一些情况?她告诉我,纸作坊什么的,她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老一辈的人讲过,倒是有过一些卖纸的店铺。在街道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也不清楚路名的来历,“好像一直都是叫的这个名字呀。”   
纸行路走了一半,见到有莲花巷的标牌。岭南文化世家——商衍鎏、商承祚父子都是出生于此地,这大概也是纸行路的人文环境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点了。   
商承祚(中坐者,时年12岁)与兄妹们的合影
商衍鎏与兄长曾在此苦读数年,终于高中探花——并且是末代探花,又别具象征意义——成为岭南文化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其书法向来颇有盛名。而商承祚先生自出生之后,很小便随父母居住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盛年之后才回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父子二人的履历上也从来都是清晰地记载:出生于纸行路莲花巷。   
商衍鎏的父亲曾在巷尾处的菜地里盖了几处茅草屋,供儿子及侄子读书,并取名玉莲园。当年玉莲园所在的位置,现在是一个基督教堂的物业。而旁边几处房子不知建于哪个年代,有西方建筑特色,倒是颇值得一看。           
全长不过500米的纸行路,费不了两根烟的工夫,就可以走到头了,抬眼看前头,就是诗书路了。
 
下篇 通今  
 
在纸行路,经营文具用品(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纸张)的店铺只有家,我刚把来意说了一下,店主马上告诉我,纸行路一直都没有做纸张生意,真正的“纸行路”,其实是现在的天成路,就是一直往南,过了诗书路就到。   
两条古今“纸行路”,中间隔替的正是诗书路,莫非有笔墨纸砚为诗书之意?纸与诗书连在一起。可见前人起地名的时候还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纸行路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今天广州真正的“纸行路”其实应该是天成路
真是惭愧,我先前竟然不知道天成路。这条号称是印刷一条街的天成路原名为天平路,在晚清与民国时期就已经是笔墨纸砚的集散地,现在也是国内外印刷包装业公认的行业名街,是广州市十大专业街之一。   
天成路两旁店铺林立,字号繁多,不知道状况与从前相比如何。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从前的笔墨纸砚到了今天,就已经转变成了印刷、制版用的设备、仪器、纸张、油墨及各种耗材,与印刷有关的东西可谓应有尽有。
据说天成路的印刷包装商品交易占到广东省的四分之一,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印刷包装商品集散地,繁荣这点,是与忙碌紧密相连的,路上急走的人群,进进出出的运货车,已经可以看得出来了。然而,我总以为,现今的这种生意,多少离诗书远了一点。   
我恐怕还是喜欢纸行路三个字里面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
 
行业至尊
笔墨纸砚集散地 
 
纸行路究竟是否存在过与纸业相关的行业?现在的名称据说都是从明代开始的,因其多手工纸作坊而得名,不过毕竟没有历史记载,只是停留在传说之中。但记者在查阅《广州市志》等资料时,还是发现了纸行路历史上诸多与纸相关的记载。1684年,清政府废除海禁之后。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的土纸、色纸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广州,通过这里的行商出口。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当时运到广州的纸张基本都是经由水路运输,因而集散地也就主要集中在靠近珠江边的地带,也就是说纸行街、诗书街一带。而经营内容不仅有纸业,还包括笔、墨、砚台等。   
鸦片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纸张也陆续输入到中国,纸行也开始分为土纸行、洋纸行、色纸行,也有一些是综合经营的。各种机制洋纸、油墨以及自来水笔、蘸水钢笔、墨水、铅笔、粉笔等相继输入广州市场。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广州的文具批发业渐具规模.此时,商户亦多设在纸行街、诗书街、天平街(今天成路)、大新街、南濠街(今海珠中路)一带,经营者多为南海、番禺、顺德人士,产地纸商也有派入到广州坐庄的。“大栏”的价格能左右市场,中小户参照变动。雇佣十人以上的店铺属于“大栏”,一般会有一名掌柜和1—2名“行街”(即推销员),坐店经营与上门推销相结合,大宗的生意则多通过经纪人。
 
风土人物 
商氏家族读书为善。 
  
尽管在晚清,纸行路只是一条平常之路,但这里却诞生了在岭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家族,重点代表有商衍鎏、商承祚父子。   
据其孙商志馥先生说,商衍鎏(1874-1962年)应该是自幼就在广州市越秀区的纸行街(今纸行路)读书。当时,他的父亲是位考过多次科举都未中的秀才,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纸行街的莲花巷里盖了几间简陋的茅草房子,取名玉莲园,让两个儿子及一个侄子读书。   
商衍鎏兄弟也很争气,先是考入府立羊城书院正课外生,后又转到越华书院和越秀山脚下的应元书院学习,1890年得童试第十名,四年后参加乡试.与兄长商衍瀛同时中举人,在当时有“禺由双凤”之称。1904年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幸运地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末科探花。如今的莲花巷2号昕在的位置,正是当年的探花府第。 
商衍鎏中探花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秘书郎、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等职。1906年,被派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从此“开眼看世界。”,1912年,他又前往德国汉堡大学教授汉学。   

一代文豪世家的一些祖传宝贝
在动荡的岁月中,商衍鎏一直漂泊不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已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儿子商承祚教授把他接回广州居住,并于1962年病逝于广州。晚年的安定生活,为商衍鎏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他凭记忆默写当年考题,撰写了《清代科举考试述略》、《太平天国考试纪略》等重要著作,并有《商衍鎏诗书画集》传世。   
相比起父亲的功名,商承祚的学历就不那么显赫了,甚至没有任何的学位,然而,他成了名教授,这也更可见他的学问之高。商承祚1902年出生于纸行街,但后来一直随父亲居住在天津等北方几个城市。1948年,他终于回到故乡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一直到去世。商承祚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文物收藏家、书法家,与陈寅恪等人并称为“岭南四大家”。商家父子都秉承了“四恶勿沾,勤俭守正,读书为善,穷达安命”的商家祖训。 
如今,中山大学为纪念商氏父子的学术成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商衍鎏探花、商承祚教授纪念室”。
 
历史变迁 
 
1932年,纸行街变成纸行路
  
虽然路是从明代就已经有了,但纸行路现在这个名,还是在1932年才正式开辟成路的,横贯东西两城门,位于巡抚部院、布政司南的惠爱大街(今中山三路一中山六路)以及纵接南北城门的大街(今解放路)。       
早在明清两代,广州的城市发展已突破城垣的限制,民国初期开始拆除大东门城楼,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修筑多条主要干道。       
在此之前,道路建设未有总体规划,只是拆除城墙在墙基上修筑,或在旧城区内扩展,路线不定,路宽也随意修改。l930年,广州市工务局首次制订道路建设规划,编制了《工务之实施计划》,确定了全市市内6l条和郊区35条道路路线,并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住宅区道路相继建设和发展,并改造了路面结构,大面积铺盖沥青。对市区的内街,在《工务之实施计划》中也安排了整治,主要是拓宽和提高内街标高,使之便于交通、消防以及防止水淹,为此制订了“辟阔内街原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拓宽了原本窄小的“纸行街”,今天的纸行路才正式定型。
 
八旗驻防  
镶蓝旗驻防纸行路  
 
从了解到商衍鎏先祖是在纸行街生活开始,记者就忍不住产生一个疑问:商氏家族祖籍为辽宁铁岭市,是什么原因让其先祖迁到广州来的呢?原来,这还要从清代的八旗驻防情况说起,而且,可以看出,商氏先祖正是随汉军正白旗部队到广州驻防的。   
满族建立起清王朝后,满清皇室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便派遣八旗子弟到各地驻防,作为南中国的中心城市,广州自然是重要的一处。   
从地理环境看,满汉八旗驻防地区是衔接的,并连成一片,但界限划分是比较严格的,满、汉八旗人丁不允许混杂居住。满洲八旗子弟居住地区内,各旗驻防地段,还具体划分了界线,其中:
镶黄旗:由大德街起,沿尚果里、拐角楼、铁炉巷至诗书街(今诗书路)南段止;
正白旗:由象牙街起,沿梳篦街、麻行街、南濠街南段、西濠街(今海珠中路)南段至诗书街南段止;
正黄旗:由绒线街起,沿白微街至毕公巷止;
正红旗:由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以南起,沿绒线北、走木巷、竹篙巷、扁担巷、温良里、南濠街北段、七株榕至晚红园(今观绿路)止;
镶白旗:由大市街(今惠福西路)以北起.沿玉华坊、米市街(今来市路)南段、甜水巷南段、仙邻巷南段至大市街“左部统署”(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东边止;
正蓝旗:由大市街“左都统署”以西起,沿进士里(今进步里)南段、仙羊街(今海珠中路)南段、牛头巷、诗书街北段、安义街(今改建为惠福西路)至大利巷止;       
镶红旗:由云台里起,沿学宫街、米市街北段、光塔街以南一带至仙羊街(今海珠中路)街口止;再由甜水巷北段起,沿仙邻巷北段、进士里(今进步里)北段至杏花巷止;   
镶蓝旗:由光塔街至南仙羊街街口起,沿仙羊街北段、纸行街(今纸行路)南段、莲花巷、红沙巷至白沙巷止。   
从这个分布上来看.商家所在的纸行路莲花巷的位置,正是当年镶蓝旗驻防所在地。  
多年以后,八旗驻防地不允许汉人居住的禁令已松懈。
   
注:作为汉人的商家可以在莲花巷选址居住。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炜茗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行家见地
经纸行路出口的纸业贸易从明代开始 
      
廖汝忠:地名专家,毕业于华南师大地理系:熟悉广州的城市变迁,退休前为《广州地名志》副主编。
       
记者:廖老师,纸行路这条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廖汝忠:纸行路什么时候建成,名称又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在历代地方志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沿袭的说法是,纸行路是从明代开始,因为这一带有很多手工造纸的作坊,但是找不到具体的依据。
记者:那么后来在这条路上究竟有没有与纸相关的行业呢?
廖汝忠:《广州市志》有过记载,清政府开放海禁之后,福建、江西、广西这些地方的纸制品基本都是通过广州来出口的,纸行路也是其中的一个集散地。这也是一种说法,因为以前的运输主要是河运,而纸行路、诗书路一带离珠江并不远,是育这种可能性的。不过或许是因为纸的生意不算太大,也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记者:那么,纸行路其实只是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廖汝忠:事实上,纸行路的确只是很平常的一条街道,和其他街道基本差不多。我觉得值得提一下的地方,就是清代的八旗兵就是驻扎在这一带.不过当时包括很大的范围,兵营很大,驻有一万多人的军队,平民老百姓是不让住的。   
记者:从资料上来看,纸行路最早是叫纸行街,是什么时候改称路的呢?
廖汝忠:广州市现代的城市道路建设大概是在1918年前后,20年代时的规模就比较大,一直持续到30年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路”这个概念,以前都叫街。当时建了许多道路,大一点的就叫路,小一点的就叫巷,再小一点的就叫约。       
记者:从那以后就是现在这个名称吗?
廖汝忠:也不是。在1967年的时候,正是文革期间,纸行路改称红书中路,1981年又改回现存的纸行路。
 
下期预告:
 
广州市荔湾区是岭南中医学派发展的源头,中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08年,岭南最早的一间中医研究社一-医学求益社在荔湾宝华正中约创办挂牌,差不多同一时期,岭南名医诸如杜荪伯、“金公仔”梁林、四代行医的谢培初、中医世家王照南等等云集。荔湾一带设堂开诊,由此慢慢形成了广州历史上著名的医生街。敬请关注下期《广州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