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广州画卷] 黄君璧(1898-1991) 写云绘水 被誉天下第一 教书育人 成就台湾宗师
发布时间:2010-07-22 09:41:16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6-8

黄君璧与张大千。

简介

    黄君璧,国画大师。原名允瑄,晚号君翁,广州南海县西樵人。因其父黄仰荀喜爱画画,自幼受父熏陶,见纸即画,6岁入画塾读四书五经,不忘书画。1914年考进广东公学,有幸遇到艺术界颇有成就的李瑶屏在公学执教,黄君璧得其熏陶与指教。早年盛传我国“画坛四杰”,指的是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畲四位大师。台湾画坛则把张大千、黄君璧、溥心畲称为“渡海三家”,可见黄君璧在国画界的重要地位。1991年因肺炎逝世。

    画艺 他不主张争斗,主张取长补短,和谐相处

黄功森,黄君璧长子。1933年出生于广州。

    陈坚盈 摄

    广州画卷:黄君璧的艺术成就主要是什么?

    黄功森:在民国时期,父亲和高剑父他们同样去了日本学习,我父亲回来以后就跟李瑶屏等十几个人成立了癸亥合作画社,两年后,这个组织发展成两百多人的国画研究会。那时候,传统国画和岭南画派之间争论得非常厉害,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画家之间的派系斗争是很明显的,但我父亲不主张争斗,他也不评论别人的缺点,而是主张取长补短,和谐相处。父亲的毕生成就在于他的传统中国画,他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上体现出来。他要求学生注意临摹,先把古人的精华消化,再拜自然为师,最后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总结为三句话就是:注重临摹,强调写生,要求创造。

    二十多岁就获美术展览金奖

    广州画卷:从黄君璧的画来看,他与其他画家的最大不同有哪些?

    黄功森:徐悲鸿赞誉他画白云、瀑布是“天下第一”。他的画主要特点就是在传统中国画风上融入西画的一些特点,中西糅合在一起。这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有极大的关系。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在楚庭美术院学过西画。我的爷爷也是一个爱好书画的人,喜欢收藏古画,父亲耳濡目染,后来考进了公学,得到李瑶屏老师的指点。

    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画作参加陈炯明主持的广州美术展览,就获得了金奖。年纪轻轻就小有名气,因而被当时的广州政府相中,派去日本学习考察一年。回广州后经李瑶屏介绍,在培正中学教书。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寒操,梁时任国民党宣传部的部长,跟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很熟,认识他们可以说是父亲人生的一大转折。

    交友 他交友广泛,往往一交而终

    广州画卷:为什么说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黄功森:因为认识了他们,父亲后来才会去南京、重庆和台湾。那时候,传说广东政府买了一架新飞机,要送行政院院长回南京。回南京之前,他们几个跟父亲、梁寒操一同去了广西游玩,他们游玩桂林山水以后,还去了衡山,后来一同去南京,父亲在南京中山文化馆任文化研究员,负责编画史。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他辗转到了重庆。这时候还跟徐悲鸿看了三峡山水,后经徐悲鸿他们介绍,在重庆中央学院任美术教授。那时候,他在重庆嘉陵山买了一个小房子,经常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人聚在一起写生、切磋画技。父亲交友广泛,而且常常是这样,一交而终,从不始乱终弃。要是我父亲交上的朋友,一辈子都会关系很好,比如徐悲鸿、张大千等人。传说有一次张大千跟黄君璧去峨眉山写生,据说,峨眉山山顶有他们两位大师联合创作的山水画,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抗战八年,他基本就是在那个地方度过的。后来抗战胜利,学校迁回南京,1948年回了广州,紧接着就随同学校一起到了台湾。我记得他去台湾之前,还在广州办了一个画展。

    广州画卷:你那时候为什么没有跟随父亲去台湾?

    黄功森:以前他在重庆的时候,有时候会叫我去拿学费和生活费。其实那时候他叫我读完高中,就去台湾找他,后来我毕业进了中山大学,留在学校里,没去成台湾。因为14岁的时候,我见过国民党贩卖猪仔兵、站海珠桥等事情,对国民党印象不好,而解放以后,解放军给我留下的印象还不错,这是我没有去台湾的主要原因。

    教育 宋美龄、陈香梅,还有赖少其、黄笃维都是他的学生

    广州画卷:现在很多人提到黄君璧,除了说到他画技的高深,时常提到的还有他的美术教育。

    黄功森:父亲到了台湾以后,他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一任就是22年,其间还兼职过台湾教育部评审委员专家。他还在自己的住所白云堂收入室弟子和登门弟子。他过了大半生的学院生涯,所以他桃李满天下,这也是父亲比较欣慰的一点。他的学生很多,出名的也非常多,不计其数。比如宋美龄、陈香梅,还有赖少其、黄笃维等。父亲在台湾退休以后,在台湾待两个月后,就在香港待一个月,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了。因为香港那边也有一大群他的学生弟子。

    广州画卷:他是如何成为宋美龄的老师?

    黄功森:宋美龄作为父亲弟子,也是经过一番周折的。父亲到了南京以后,办过一个画展,宋美龄通过画展得知了父亲,想跟父亲见面,跟他学画。本来约好星期六见面的,很不巧,当时铁路局局长叫一个朋友请父亲到上海游玩、吃蛇,所以错过了跟宋美龄见面的机会。等到1950年父亲四十多岁的时候,宋美龄再提出做父亲的学生。在做他弟子时,每周授课一次,宋美龄学得很专心,经常不吃饭,总是等父亲到了才一起吃饭。

    生活 节俭不浪费

    广州画卷: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黄功森:他生活上很节俭。我记得在跟我相处的时候,如果画纸上有瑕疵、印记之类的,他都不甘丢弃,而是用画笔把瑕疵改成一幅画,还有画笔使用到已经秃头了,他还不忍丢。他要求我们喝茶吃饭的时候不能浪费,吃多少就拿多少,不能拿多了。我们在餐桌吃饭最常做的事是转餐台,比如我在香港见他的时候,最后吃剩叉烧包,谁都不能离席,用转餐台的形式,转到谁,要求谁吃光。

    遗憾 家庭支离破碎

    广州画卷:黄君璧为什么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大陆?

    黄功森:父亲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造成自己家庭支离破碎。在国民党严格控制的年代,三地之间缺乏书信往来,家庭成员之间几乎没有音讯。改革开放以后,我才有机会重新见到父亲,一别三十年,有很多言不由衷的话语。周总理生前曾邀请他回大陆。在解放初期,三番两次请他回来,但台湾方面控制得很严,在开放之后,我记得有一次政府还通知我,说我父亲要回来,叫我做好思想准备,那次到最后还是没有回来。1989年以后,我听说国家统战部也在安排黄君璧回国,可是我父亲1991年就去世了。

    故人点滴

    被连战尊称为“南极星”

    黄君璧在台湾地位极高,享有“画坛宗师”的美誉,在台湾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陈立夫等人称他为“艺苑宗师”,辜振甫把他称为“艺术典范”,连战尊称黄君璧为“南极星”。

    到罗马,30万群众欢迎他

    在罗马访问梵蒂冈,教宗保禄二世亲自在圣彼得大广场举行30万人的盛大欢迎仪式。当黄君璧将其新作的巨作“山高水长图”呈现给教宗保禄二世的时候,教宗当即高举画作向全体欢迎群众宣布:“这是来自中国艺术大使所画的名画,为珍贵不朽之作,将由教廷永久典藏。”

    韩国首尔曾掀起黄君璧热潮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东亚日报》特邀黄君璧在首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美术展览,黄君璧的山水画人见人爱,立刻掀起了一片热潮。后来,首尔政府又请黄参加展览,一周的时间,黄君璧从早到晚,几乎都在韩国的文艺社团之中做教学示范活动,传说那时首尔街头争先目睹黄君璧的风采,非常轰动。

    1975年韩国教育部长柳熙春赠送双龙戏珠大石砚给他,感谢他对促进中韩艺术交流所做出的贡献。韩国弘益大学还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晚年蒋介石受他影响颇深

    黄君璧信佛,国画精神中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自我的境界,这种境界对蒋介石后期的影响也非常大。

    传说老蒋晚年经常跟他到处游山玩水,受到黄君璧精神的感化,个人精神变得豁达很多。两人因此结交下深厚的感情,蒋介石去世的时候,黄君璧流了眼泪。

    画论

    变革时代的传统魅力

    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正如教科书所言中国的先进向西方寻求真理一样,从外国留学归来的画家各自带回了西方近、现代形式的艺术思潮,西方早被跨越了的写实主义也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进程。

《松韵泉声》。

    自1917年康有为指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翌年徐悲鸿呼吁“中国画改良”,到陈独秀1918年在北京提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又指出“要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康有为或不知油画的习性,而“王画”就是陈氏家藏的王翚、王鉴等人作品。陈独秀是否懂画?他是画家的儿子!这些中国画革新主张强烈地冲击着“国粹派”。

    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分界点。饶有趣味的是,“美术革命”的鼓吹者陈独秀在1920年11月应刚掌粤中军政大权的陈炯明之聘,并于翌年1月抵穗出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诚然,1922年广州“市美”的创建及其它画会的设立使广东中国画灿然。随着陈氏的到达,按理广东中国画主流可向“西风”倾斜,但现实相反。1923年成立的“癸亥合作画社”的成员也爱“四王”,仍对“国粹”珍而重之。此后的国画研究会又于1925年得到确立。冀望对“去古日远;与古背驰。……国粹之沦亡,不绝如缕”的现象予以改正。

    面对西风的中国画,广东画人如何保留“国粹”?

    傅抱石认为西洋画是科学的,中国画是哲学的,而影响高剑父和傅抱石的日本画家桥本关雪却相信“中国画非写实主义,亦非印象主义,实表现主义。有人格借物体而吹入自己的灵魂,从内向外自已的表现。”在国画研究会同人眼中,重返“古典”是获取精神的源泉之一。

    杰出人物的出现往往与历史发展的高潮相连,若我们简单地概括民国初年广东中国画的话,略知西画的国画研究会成员仍对传统充满敬意;“二高一陈”吸收日本画风格时又融会中西,画作富生活气息。由于美术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又和生活真实有距离,“俗”与“雅”在此已有分野!

    20年代中期“方黄之争”无疑是广东画坛高潮之一,但高剑父却指出他从不主张与别人笔战,“后来我出了几个月的门,方君就发难起来,与他们大战,直至我返到广东来,才劝止他们息了兵。”可是晚年的方人定、高剑父又重投传统的怀抱!

    方人定、黄般若的论战至今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材料、场景、图片,甚至实物来模拟地进入那个现场。现场的情况并不是我们习见的一般,常说常新的国画研究会和“折衷派”的笔战或有意义上的转移,甚至或有过度阐释的地方。但不容否定的是,当事人在与中国画走向的对话中实现一代人创造性的转化,仍涵泳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同时发出寻觅中国画未来路向的呼唤!至于是否可归纳于如傅抱石总结民国画家之间的争论均属“稻粱谋”的范畴,那需要考验我们的心智与能力!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没有立刻于广东扎根,反而“折衷”和“保守”两派各自精彩。是广东的绘画没有进步?未必!缘于新的文化形态必是在旧的文化基础上诞生,必然带有旧文化的遗存。在笔者而言,“保守”在社会的进程中仍是前进的,只不过速度相对缓慢一点而已。

    广东真正的写实主义中国画,还是要在30年代中期和抗日救亡时期才油然而生。

    艺术有本身的规律。显然,艺术风格的转变一般和政治变革不同步,前者相对缓慢一点,这或是艺术风格所具 有 的“ 惯性”使然!

    故居寻访

    “希望它能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川路东仁新北街5号———一座小红砖的小阁楼,虽然看上去有些苍老,却在东山一带的闹市区里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这就是黄君璧在广州的故居。听后人说,房子翻新过,而且在旁边新建了一两个小间。

    现在黄君璧大儿子黄功森和夫人仍然住在这里,据他讲述,上世纪30年代,他就出生在这座小阁楼里,并在这里长大,据他介绍,黄君璧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很快他就去南京和重庆,抗战八年,他也一直流落在外,没有回广州,后来在去台湾之前匆匆在这里呆了一阵。“这栋房子在我出生的时候就有,是我父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买的。我希望它能成为广州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台湾白云堂已经被我妹妹卖了,现在这里是父亲的唯一故居。”采访离开的时候,黄功森说。

    评画

    山水乃其心灵之寄托

    江沛扬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云山积翠》。

    虽然上世纪20年代黄君璧开始师从国画家李瑶屏,专攻国画,但1919年“五四”运动,对他从事的国画起到冲击和洗礼的作用。他一生钟情于山水,并以山水为心灵之寄托,尤其晚年,他把画瀑布的垂线变成层涌弯弧的横挥,一洗百年画瀑的积习,气势更大。黄君璧的许多山水画,都看似油画,因有油画之厚重,层层叠叠,绵延无穷。而层次转换至洒脱,又是那样的轻松飘逸,又兼具水彩之清新明朗。

    其行云流水最出名

    田曼诗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系主任

↑《万谷争流》。

《云归大谷》。

    黄君璧的山水画,尤以行云流水最为出名。所画的云,飘飘然如袅如动,有离聚散浮沉的动感美。若在山腰,则云涌山动,有山岳摇撼欲崩溃之势,且云山浩荡,让人有站坐不稳,要发生地震之感受。其所画的水,随潺潺细流,也会感到水有声,倾流飞瀑如万马奔腾,有山石层随流而下的震撼。

    能综合南北两大宗派

    刘平衡 黄君璧弟子

    黄君璧老师是南方人,却有北方人之相,画山水又常用斧劈、马牙,但带水分多,渲染层次够,他在画中又常画飞瀑、云山、茂林、苍松……这又是南方人的常用方法。他画南方风景又有北方的笔法,总是综合南北两大宗派,这是他非常奇特的特点。黄君璧老师一生看遍天下奇山异水,他的瀑布画作就是综合了南非维多尼亚大瀑布、巴西衣瓜索大瀑布以及北美尼加拉大瀑布的印象所独创的难得佳作。

    贯通中西的画家

    李浩棋 研究过黄君璧的专家

    黄君璧经历了中国画的继承、演变和革新的全过程。他从学中国画之日起就兼学西画,是一个贯通中西的中国画家,在西方艺术界他被称为“中国新古典派”。他写云绘水,既毛且润,勾染皆备,把画面与线条融合相兼施展,吻合了时代要求,也提升了眼球的自然质感。

    下期预告:卢子枢

    本专题鸣谢: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本专题逢周一、三、四见报 题签:吴瑾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黄功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