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高考30年] 首个状元差点没学上——1978年广东理科状元余乃明受困于政审问题,终被华师录取
发布时间:2008-12-12 16:07:51

        核心提示
        时势造就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起,历届高考状元的经历均以浓郁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有的令人嗟叹,有的令人钦羡。与最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相比,2000年之前的高考状元总是悄无声息地离开家乡,远赴他乡求学,他们的很多动人经历是鲜为人知的。
        本报从今天起,将推出“恢复高考三十年”之“状元”系列,敬请关注。

        数说状元
        广东9年出产状元75名

        从1999年至2007年,广东共产生了75名高考总分状元,女状元29名,占总数的38.7%.其中,36名状元出自广州,占总数的48%,将近占据了“半壁江山”。广州名校更是培育状元的摇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九年里产生了12名状元,高居榜首。广东省实验中学以8名状元居第二位。其次是广州市第二中学,6名状元;执信中学,5名状元;广雅中学,3名状元。
        状元们对于高校的选择当中,国内名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首选。75名状元当中,第一志愿选择清华大学的有28人,选择北京大学的25人,可谓旗鼓相当。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6名状元5人报考北大清华的局面。至于本土学校,有3名状元选择了中山大学。2005年的“双料状元”黄仲强选择的是中山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的状元陈静雯,选择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高考状元余乃明在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实习生钟锐钧本报记者方谦华摄

        假如1978年高考我没有被录取,下场恐怕也不会很好,……我可能会成为包工头。
                        ――余乃明

       口述人·余乃明

        1966年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
        1977年高考分数过线但因政审不过关,没被录取。
        1978年广东理科高考第一名,被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
        1982年回广东实验中学任教,现已退休。

        恢复高考后广东省首个状元余乃明两次高考因政审问题受阻,第一次被卡,第二次直落第五志愿。
        1966年的高三学生余乃明,因高考制度被“文革”阻断,直到1977年才得以重返考场,并于1978年以总分439分成为当年的广东省理科状元,被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由于1977年高考采取的是开卷考试,所以更多人习惯将余乃明作为广东恢复高考后首位省状元。

        首次高考政审卡壳
        (旁白:余乃明出生于1948年,1966年,他在广东实验中学念十年级,等于高中毕业。当年5月份他已经填好了高考志愿,准备参加高考。他当时报考的是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没想到6月份就开始“文化大革命”。)
        “文革”十年间,根本想不到会有再读书的机会,对未来也有没有什么设想。那时在农村表白过,说恐怕死都死在这里啦,已经看不到会有回城的一天。东莞是什么地方?是广州到香港必经的地方,离香港很近,我们在东莞的知青,70%都偷渡到香港去了,我就一直在农村。
        (旁白:1968年底,余乃明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呆了七年。业余时间,他看了很多书,主要是哲学、历史、党史,以及鲁迅的书。1975年底,余乃明回到广州,在广州市第二建筑公司204施工队当工人。)
        1977年,听说恢复高考了,从报名到参加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白天上班,晚上复习。
        (旁白:1977年12月,余乃明参加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次高考。五科四份卷子,语文、数学、政治都是100分,理化加起来100分。那年高考总分是400分,他过了300分,填的是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但是没被录取。)
        我知道有人260分就上中大了,我最后没被录取就是因为政审不过关,我的成分不好,父亲参加过国民党,他是黄埔军校17期学生,学军需、财务,后随部队到重庆,干的是文职。虽然第一次高考录取被卡,但我不甘心,我要继续考,一直到被录取为止,因为这是当时唯一能改变我命运的途径。

        荣登状元录取受挫
        (旁白:1978年,余乃明再次参加高考。当时,他填了5个学校,分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重庆某学院、成都某校和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78年,我参加完高考就回花都芙蓉镇开工了,我是市二建的工人。有一天早上,突然有人来告诉我,说报社来记者了,要采访我,说我是全省理科第一名,我才知道自己考得还真不错,我考了439分。
        最终我被华师物理系录取了。因为政审问题,其他学校不敢录取我,这是那个招我的华师老师事后跟别人讲起,我才知道的。事后想想,像我们这种超过30岁的,也不带薪,最终师范录取比较合适。当年考了个第一名跟现在的状元待遇差别可大了,没有奖学金也没有什么物质奖励。
        不过因为念的是师范,国家每个月给饭票,够吃饭,还略有节余,不用家里给钱了。如果当时北大录取我的话,就要了我的命了,我连坐火车的钱都没有啊,北大恐怕也不能免费提供饭票。
        华师建校50多年了,就录取了我一个状元。那时,大家对我的印象很深,“状元进了华师啊”,我进学校之前,就有人知道并传播着这个消息了。当时宿舍里床是上下层的,我睡的是下层,床上贴一张纸条,写着我的名字。我人还没到,人家看到我名字,就说这个是理科第一名。在饭堂吃饭,其他同学就会看我。
        我上大学后没多久,因为登了报纸,省实老师就到华师物理系找到我,让我回学校给1979年高三的学生做讲座,鼓励一下他们,我就回去讲了一次话。

        30岁入大学大一就结婚
        (旁白:由于是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对考生的年龄限制适当放宽,不少老三届考生也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华师大物理系有120多个学生,共四个班,余乃明所在的班是“老班”,不到30个人,有20多个是“老”的,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的。)
        我当时是30岁,不算最大,年龄在班上起码排到第十位。年纪最大的同学,他上大学一年级,他的女儿也读小学一年级了。
        那时考上大学的人中,读大学结婚的不多,结了婚才进大学的多。那四年间,我比较特殊,我们班就我一个结婚的。我大一结婚后,每逢暑假、寒假,我就去四川看妻子。结婚的钱也是家里给的,30岁了还要家里给钱。1981年年底,我读大四,我们就有了小孩。

        教出7状元却非得意门生
        (旁白:1982年,余乃明大学毕业。成绩优秀的他没有继续读研。广东实验中学在华师大找到余乃明,要他去当高中物理老师,并出面将他的妻子从四川调到广州的学校任教。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成了省实的“金字招牌”,不少初中生知道高中有个“状元老师”,甚至慕名报考。在省实的校园网上,余乃明的点击率也是最高的。他还是广州市奥林匹克培训中心的物理培训教师。)
        那时候我都34岁了,女儿9个月,再不赚钱养家说不过去。假如1978年高考我没有被录取,下场恐怕也不会很好,我在建筑公司,能参加高考也大小算是有文化,可能也会在建筑公司脱离体力劳动,成为有文化的中层人物,或者包工头。然后也会贪污,也会坐牢。状元还是包工头?这真是个问题!高考对我人生的改变是根本性的。如果不是高考,我们夫妻也不容易调到一起团聚,肯定要经历很多波折。
        (旁白:省实1999年以后的状元,余乃明几乎都教过,数起来有7个之多。但他坦言,这些都不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我教过的学生里面,真的很聪明、很有看法、动手能力很强、思考能力很灵活的男生,没有一个做状元,但是竞赛获奖了。
        我认为,考试制度决定了状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当然,状元也不是容易拿到的,但是不要有商业味道,这对小孩没有好处。
        我认为,高考制度很好,但需要改变很多观念。现在,奖励中学高考成绩是政府行为,政府有基金,每年高考结束以后,政府评价学校好不好就看升学率,看任务完成没有。这不好!评价标准异化,政府的钱不应该这样奖。我认为改革方向是中学教学要与高考脱钩,不要给学校搞什么任务,这样学校才有可能放开手脚搞素质教育。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方夷敏刘丽君

        本版记录: 本报记者梁艳燕实习生郭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