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图片
 
[高考30年] 财会世家走出流行乐先锋——广东著名作曲家梁军回首1982年大学毕业后遭遇流行音乐兴衰浪潮
发布时间:2009-02-02 10:19: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梁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朱丰俊实习生王刚摄 


   广东流行音乐的先锋竟出身于财会世家,家中姐弟三人都是“新三届”……日前广东著名作曲家梁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首30年前被高考改变的人生轨迹。

  躲避武斗下乡习乐

  1956年,我出生在广州荔湾区一个财会世家,我爸我姐我弟到现在我的儿子,都是从事财会行业,但是我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音乐这条路。

  小学六年级,我就开始学习音乐,不过刚好碰上了“文革”。为了躲避武斗,我下乡去了一个亲戚家了,就在现在的中山九路附近。

  那时广东音乐在乡下很流行,有些农民特别爱好这个,买了乐器,几个人在一起玩。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在那里听啊、看啊!偶尔他们也会指点一下我们。记得当时我花了一毛五分钱去买了个笛子来练习。就这样躲避武斗2年左右,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个时期对我真的很重要,就像在我身体里注入了音乐的血脉。

  姐弟仨都是“新三届”

  1977年的时候,我也参加了高考,报的是中央音乐学院。虽然上了高中,但是音乐一直是自己在自学。成绩出来,我不是第一,但也在前四名之内,只可惜中乐在广东只有一个名额。接着没过几个月,我又报考了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后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这年(1978年)其实是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第一届作曲招生。我专业考得特别好,78级作曲系只收4个,我上了。

  那时我们班4个学生是七八个老师教。跟现在相比条件真是好,上次我一个教师朋友说她一个人带40个学生,那可怎么带啊!

  大学学习中,作曲老师常敬仪老师潜移默化影响了我整个音乐的理念。当时学制五年。读到第四年,我跳过实习直接被分配到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从1982年到1995年在那里为文学节目做音乐编剧。1995年,我辞掉了工作,成立了自己的个人音乐工作室。

  现在回头看,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顶多只会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而已!高考带给我的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完全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不单是我,我姐1977年考上了广州外语外贸学院,我下乡的弟弟1979年考上了广州师范学院。

  “包装歌手玩死广东”

  说起音乐,最怀念的是1985年到1990年的这段时间。在这之前,广东搞的全是口水歌,基本是模仿香港的通俗音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广东的音乐人突然都意识到,我们要创作而不是模仿。当时香港音乐是软的,我们就想做硬的、有阳刚气的。后来就出现以陕北信天游开始的“西北风”,我们开始探索着将民族风格融进流行音乐中。信天游之后我们又寻求了蒙古风格、西藏风格等等。1988年,我和广东音乐人陈小奇第一次合作的《船夫》,获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华声曲》创作大奖赛第二名。这算是我的成名作吧。

  那个时期的创作风气最好,是以作品为中心的。但是1990年后,市场化了,歌手站在市场的前台,于是就一切以歌手为中心。包装歌手,可以说是广东最先玩起的,最后自己“玩死”自己,可是这又是大势所趋。中国第一批全国意义上的流行歌手,像毛宁、杨钰莹在广东诞生了,这也进一步促使了广东流行音乐达到了顶峰。但是正是这样的市场化包装带来了广东流行音乐的衰落。因为走市场化包装歌手这条路,必然就极其依赖媒体。这一时期大批音乐人北上,广东流行音乐在这种依靠传统媒体的方法下就衰落了。

  现在在我看来广州的音乐不能继续跟随全国的这个大流,而应该在市场细分门类中找到自己适合的,因地制宜,以求再突破。

  ■口述人・梁军

  1956生于广州,1978年考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后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广东流行音乐经历了兴盛和衰落的30年,他是一个勇敢坚守在这片土地的音乐人。作为广东音乐界知名的作曲家,他曾为《船夫》、《涛声依旧》、《大花轿》、《高原红》、《珠穆朗玛峰》等流行经典歌曲编曲。正如著名音乐人陈小奇评价的“自由音乐人梁军先生,他的编配手法富有意境和地方风味”。

  ■广东流行音乐30年

  ●初创期(1977年~1993年)涌现知名歌手众多,包括有廖百威、吕念祖、汤莉等。
  ●辉煌期(1993年~1996年)诞生了流行乐坛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歌星,毛宁、杨钰莹、陈明、甘萍、林依轮、王子鸣等。
  ●低谷期(1997年~2002年)这个时期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大批歌手、音乐制作人的北上,广东流行音乐失去了全国影响力。
  ●新媒体期(新世纪)近年广东流行音乐在手机、互联网这些新媒体方面再次领先全国。广东已成为全国网络音乐的摇篮。其中红遍中国的歌曲有:《丁香花》、《老鼠爱大米》、《猪之歌》等。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方夷敏 刘丽君
  本版记录:本报记者 朱丰俊 实习生 王刚
  制图:李勇